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一)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4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一),以2000年以前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引用权威结论,权威数据,围绕宁夏气

  以2000年以前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引用权威结论,权威数据,围绕宁夏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主题,经过大量相关史料、考古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简洁而系统地概括了宁夏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事实,阐述了影响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总结、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一个侧面为自治区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再造秀美山川,提供历史依据和对策参考。

  一、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

  气候冷暖、干湿交替演变,对宁夏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宁夏基本上是农牧业交错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农牧业迅速发展,反之,气候变干变冷,农业衰退。干凉气候对草场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仍能够发展畜牧业。

  根据宁夏考古资料,仰韶文化到殷墟时期气候温暖,当时地表有很多河湖沼泽和大片草甸,沿河有乔灌林丛,河边、湖畔滩地上活动着成群的野驴、野牛、野猪、羚羊、犀牛,较干旱处有驼鸟的踪迹。灵武水洞沟一带,温带落叶、阔叶树种出现高峰,能够生长香属、栗属、山核桃属等带落叶乔木,水生植物香蒲繁盛,湖沼发育,表明气候温暖而湿润。隆德县沙塘页和子一带生长有带动物竹鼠,说明六盘山西南坡有着温湿的气候条件。宁夏南部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如隆德沙塘北塬村和页和子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锄、石锛、石刀及陶器农业生产工具,表明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贺兰山中有些地段的岩画,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在早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群穴居山野,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栖息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包括森林植被、生态环境、气候、水资源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哪里有早期人类活动,哪里的自然地理环境就好。

  秦汉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宁夏黄河两岸,以军屯和移民屯垦的办法,大兴水利,修渠溉田迅速发展了农业。当时的“朝那”(今固原)有一个“湫渊”,周回40里,湖水清澈,水位稳定,视为神湖,说明当时降水量充沛而稳定。《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当时宁夏南部是一个“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羊群塞道”的好地方。六盘山更是“万树苍松、蔚为深秀”。盐池县张家场汉墓出土文物中有黄、红、白三种糜谷种籽,进一步说明旱作农业推进到了无灌溉可能的畜牧地区。

  隋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繁盛,宁夏平原已种植有大量的水稻,人口迅速增长,人民逐渐富足起来。“安史之乱”时,正是由于朔方、灵州的农业发展,有着“兵食齐备,士马全盛”的物质基础,才可能使唐肃宗在灵州即位,宁夏成为唐朝中兴的一个基地。唐代文献中有对贺兰山森林的记载。《元和郡县图志》“贺兰山”条:“山有树木青白”,是古文献中第一次对贺兰山森林植被的直接记载。平原上“水木万家”,植树之多也值得称道。唐韦蟾《送卢藩》诗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象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明”。这是银川平原自然景观的生动概括。野马和野马皮是盐州、灵州的地方特产,一向是宁夏地方官员给朝廷的贡品,公元570年北周宇文贵从其父宇文宪射猎于盐州,一次射毙野马及马鹿15头。公元961年灵洲节度使冯继业给宋太祖的贡品中有野马两匹。由此可以反映,唐代灵洲畜牧业发达,野生动物很多,狩猎业也是重要生产活动,天然植被仍然相当繁茂。清水河流域“地宽美水草”,今西吉、隆德县境“土地饶沃,生齿繁多”(《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大小罗山直到韦州,也都是“水甘土沃,有良木薪秸之利”(《宋史。郑文宝传》“城古威洲议”)。

  从考古和历史记载反映,宁夏历史时期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水资源等)总体上是良好的,特别是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最迟在4万年前,银川平原的黄河两岸就是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特别是商周至元代,先后有众多游牧民族在这里活动。闻名于世的贺兰山岩画遍布贺兰山南北,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物、家畜、飞禽、走兽,或为单体,或为群体,有“狩猎图”“牧归图”“虎狼逐鹿”“虎袭群马”等图幅,是先民们当时生活的写照,反映了贺兰山地区森林茂盛,水草丰美、野生动物繁多的自然生态及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和一望无际的林草莽莽、生机勃勃的草原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三)
3、自然灾害在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气候异常,加上生态环境恶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的旱灾可造成一部分环境特别是靠天吃饭的黄土地带环境的恶化。西夏时贺兰山中据称有九十九道泉水,以后山中和山前地带许多泉水消失。香山旧称有七十二水头(水泉),罗山旧称一年有七十二场巡山雨,均成历史陈迹。原先清水河水量充沛,山青水绿,随着水土流失加重,山洪爆发时浊浪滔天,成为典型的浊水河。同心韦州东侧的鸳鸯湖、灵武白芨滩附近的鸳鸯湖,原本一根芨芨草插到地下可见水的地方,以后却变成盐土或小沙丘了。当然,除旱灾外还有暴雨、霜冻、大风、冰雹等灾害,都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影响,严重时,树皮草根都被吞食殆尽。不过影响总是局部和暂时的。4、其它因素其它因素如森林火灾、鼠害、草场病虫害等,也是破坏植被的因素之一。清朝末年,苏峪口内林区火灾,殃及九条山沟,历时两月余;黄渠口内林火亦曾延烧数月。草原鼠害...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宁夏历史上生态环境演变(二)
二、生态环境变坏的原因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水资源等)在古代是良好的,而今天大面积的荒山,主要是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的和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开垦、砍伐和战争等)等的影响。1、气候变迁自然气候变化是环境演变中最活跃的因子,在时间尺度不长的情况下,其它自然要素的变化主要受制于自然气候变化。自然气候变化是影响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干冷时期,雨量减少,易出现严重干旱和蝗灾,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等有较大影响,生态环境(森林、草原植被)易受到破坏。如殷末周初气候变干凉,使一些原始农耕部落难以维持水平很低的原始农业,或向南迁徙寻找适合农耕的地方,或脱离定居的农业生产,逐步演变为游牧部落;西周时期宁夏各地是“西戎”各部落居地,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畜为业,过着游牧生活,《诗经.出车》曰“昔我往矣,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记述了周宣王征伐今平凉、固原一带义渠戎时,从...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一)
宁夏引黄灌溉设施创始于何时?清代中叶以前的文献史料,明确地说始于汉代,或含糊地说建于古代。截至目前从我们已经查阅到的资料看,成书于清道光六年(公元l826年)的《西夏书事》有秦家渠“相传创始于秦”的记载。一百年看的宁夏地方志《朔方道志》(成书于公元1926年)重提这一说法。1936年出版的《宁夏省水利专刊》在照引《朔方道志》说法的同时,该书编者之一的曹尚经又在书末著文指出:“试综阅宁夏现存之关于水利的各种典籍,及能找到的碑文图卷,就知道宁夏的水利事业,远肇于汉代武帝的时候。”1943年编撰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一方面引用“朔方道志”的说法,同时又指出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是“根据渠名之推测,及不确实之传言。”解放以后,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曾广泛流行。近年来,不少同志指出,该说缺乏史实根据,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应为汉代的事1。但有些同志仍坚持秦渠始建于秦代之说2。对此,我们愿再一次阐明自己的观点,以...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四)
附注:1参见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1979年,水利电力出版社;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l982年,水利出版社;汪一鸣:“试论宁夏秦渠的成渠年代”,《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981年第4期;卢德明:“关于宁夏引黄灌溉创始年代问题”,《宁夏水利科技》水利史志专辑(一),1983年第l期。2参见田尚:“试论‘塞北江南’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形成”《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冯并:《塞上明珠朔(“秦汉古渠话源头”一节),198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3所谓“朔方”。当时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以西后套地区)而言,一是泛指朔方刺史部(下辖》方、五原、上郡、安定、北地等郡,当时宁夏河套平原大部分属北地郡,小部分属安定郡)所属广阔地区,由上下文分析,这里当指朔方郡。令居即今甘肃兰州永登附近...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二)
公元六世纪初叶成书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除了指出宁夏河套平原上原有引黄渠道,“河水历峡(指上河峡,或称青山峡,即今青铜峡)北注,枝分东出……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同时还说明“河水又迳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迳上河城东,世谓之城汉。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甿。”14据《汉书·叙传》及《汉书·冯奉世传》,则班况、冯参曾先后任上河农都尉,管理当地灌溉农业,其时代可推至汉成帝初年(公元前32年)。又据《居延汉简》(二一四、三三),元帝时,由于内地人民困乏,曾调边郡十一农都尉之余谷以自给,这其中当包括上河农都尉在内。15可见设置农都尉的时间可能更早些。凡此都清楚反映了这里的引黄灌溉农业始于前汉。《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了宁夏河套的汉、御史、尚书、光禄、七级等渠名,并说明其为“废塞岁久”的古渠。16旧志还明确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