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文物考古述略(二)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5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文物考古述略(二),我们对西夏钱币有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据有关资

  我们对西夏钱币有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据有关资料,迄今为止,在陕、甘、宁、内蒙古等地发现的西夏钱币窖藏,不少于30处,出土了数百万枚从汉代到辽金十几个朝代的120多种西夏时期使用的钱币。这些窖藏钱币,大都埋藏在深山荒漠,是蒙古灭夏战争中逃难的西夏百姓埋藏的,在入土前,正是西夏社会流通的货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西夏钱币的最大特点,是将本民族的文字铸造在自己流通的钱币上。现在发现的西夏文钱已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佑宝钱”、“天庆宝钱”。但我们同时发现,西夏钱币在形制上,与唐宋钱少有差别,如果不看钱文年号,是很难区分它是宋钱还是西夏钱的。在钱币制度上,宋朝流通年号钱,西夏无论是汉文钱还是西夏文钱,都是年号钱;西夏钱和宋钱一样,在字体上有篆、隶、行、真,也有对钱[ ]。在西夏钱币研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西夏虽然自己铸造钱币,但主要流通的却是北宋钱。据对贺兰山三处窖藏钱币分别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北宋钱竟达85%以上,而西夏钱则不足1.5%(其余为两汉、北朝、隋唐、五代、辽金的钱,唐“开元”钱数量也不少)。这说明宋夏关系密切,西夏在经济上对宋有一定的依赖性;也说明比之中原地区,西夏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
  五、碑刻
  西夏受汉族文化影响,遇事也多立碑记述。我们知道的西夏碑刻,有数量很大的西夏陵西夏文、汉文碑刻残片,有内蒙古乌海市发现的仁宗天盛七年(公元1155年)容州(?)参政知事残碑等[ ]。现存完整的西夏石碑仅存两方,一方是著名的武威“西夏碑”,全称是“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它是著名乾嘉派学者张澍于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发现的。该碑立于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公元1095年),是双字碑,碑阳为西夏文,碑阴为汉文,每面约一千八百多字,内容略同,是崇宗修饰宝塔和庙宇的纪功碑,涉及西夏的社会经济、民族宗教、官制民风、文化艺术等,内容十分丰富,为研究西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夏碑”是最早发现、也是最重要的西夏文物之一,迄今为止,仍是唯一完整的西夏文字碑,1961年被公布为国保单位。
   
  西夏文字在西夏称为“番字”、“番文”或“番书”,是西夏的法定文字,在西夏广为传播和使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是西夏文化的“灵魂”。而敦煌所藏元代的速来蛮宁六体(有西夏字)刻石,北京居庸关云台元代的六体(有西夏字)陀罗尼刻经,及保定明代的两座西夏文石刻经幢,说明降及元明,留在河西地区和东移内地的一部分党项人,仍有人继续使用西夏文字。但是,西夏字笔画繁复,类若符篆,大约到明末,随着党项族的消亡,便成为无人可识的死文字。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西夏文字的重新认识,就成为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西夏碑”发现的重大价值之一,就是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西夏文字,这在西夏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张澍在《书天佑民安碑后》一文中感叹地说:西夏字“或云元昊作之,未审其知,此碑自余发之,乃始见天壤,金石家又增一种奇书矣。”[ ]

  我们注意到,这种别具特色的西夏文字,同汉字一样是方块字。张澍先生在发现“西夏碑”,拂去其上尘垢,第一次看到西夏字的印象是:“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生动地描绘了西夏文字和汉字共性的一面。西夏字是按照汉字的形体创制的,正如史金波先生所说:“无论在造字的原则上,在文字的结构上,乃至于具体的文字笔画、字体形态、书写规则方面,都未能摆脱汉字的影响。”[ ]西夏文字是在汉字的影响下创制的。

  另一方是张掖的《黑水桥碑》,又称《黑河建桥敕碑》、《黑水河桥敕碑》、《西夏告黑水河诸神敕碑》。立于仁宗乾佑七年(公元1176年),也是双字碑,与“西夏碑”不同,碑阳是汉文,碑阴是藏文;碑文记载建桥之后,黑水河“水患顿息”,是因为山神水神等诸神,能“冥歆朕意,阴加护佑之所致”。这是西夏时期仅有的一方汉藏合文碑,也是西夏仅有的两方完碑之一。此时西夏文字流行已有一百四十年,碑文不用西夏文而用藏文,反映了西夏统治者对藏族的尊重[ ]。碑文虽然比较简单,却是研究西夏典章制度和民俗的重要资料。
  六、官印和铜牌
  官印,是古玺印的一种,是封建王朝各级机构、各部门长官行使权力的凭证。据西夏法典《律令》规定,西夏印章分“司印、官印”两级,司印是皇太子、中书、经略司、正统司等政府部门的印章;官印是三公、诸王、宰相等各级官员的印章。质地有纯金、纯银、铜镀银、铜四种。受唐宋文化影响,各依司位、官品等级大小、高低颁发,并规定了各等级印的质地、重量和大小尺寸[ ]。西夏官印大小与唐宋官印略同,所用字体也为唐宋九叠大篆。

  现在所见西夏官印,皆为方形铜印,多为传世品,并见各家著录。1958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首次出土一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蒙古东胜、准格尔旗,陕西横山,宁夏固原、同心、盐池,甘肃兰州、民乐,远及青海、四川都有出土和发现,加上民间收藏尚未报导者,估计约有一百五十多方。这些官印有六字印、四字印,而90%以上为“首领”二字印,个别二字为“工监”。印文为白文(阴文)九叠大篆。印背多左刻年款,右刻姓名,也有未刻者,或年款、姓名易位者;纽上刻西夏文“上”字。造型规整,屈曲平满,是古玺印的优秀制品之一。

  对西夏官印的研究,是从背款文字开始的。罗振玉、王静如、罗福頤皆根据新的发现,也对西夏纪年的错误,进行了订正。印背所刻党项族首领姓氏,如嵬名、磨壁等,是研究西夏姓氏和民族学的新资料。比之年款、姓氏,更为重要的是对官印印文的认识。西夏官印印文,笔画重叠,盘旋曲折,字形诡谲,加上任意增减笔画,更是难以认识,直到20世纪70年代,黄振华从官印楷书西夏文背款上的“首领”、“大首领”受到启示,经过长期揣摩,始释出二字官印的西夏文印文为“首领”二字,从而揭开了西夏官印印文之谜[ ]。

  西夏官印深受唐宋文化的影响,但还有显而易见的特点。与唐宋官印不同,背款不镌刻官职名称,而刻显示族帐世袭身份“首领”的名称,说明部落和族帐“首领”、“大首领”的重要地位,是保留固有民族传统在官印上的反映。唐宋官印皆用赤文(阳文),西夏官印独用白文(阴文);宋代官印背刻年款,西夏官印除年款外还刻姓名;宋代官印纽上已无穿孔,西夏官印仍保留古代印纽穿孔的形制[ ]。这些特点,固然有西夏统治者有意强调其与宋制之不同,然而亦有实用的成分。西夏的军队,多由部落首领统率。官印纽上穿孔,仍是为了便于佩带,以适应其游动的生活[ ]。

  西夏铜牌也是重要的文物之一,多为传世品。有三类:1、敕然马牌,圆形,套合式,合盖上鐫西夏文“敕然马牌”四字;与唐宋符牌一样,是传达紧急军令的信牌。2、守御牌,圆形,上有悬佩銎孔;正面阴刻西夏文“防御待命”四字,背面为佩带者西夏文人名;是执勤军人的名牌。3、宿卫牌,多为长方铲形,上有悬佩銎孔,正面文字多为“内宿待命”四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为“宫门后寝待命”六字牌;是宫内宿卫人员身份的证明。

  此外还有:镀银铜牌,圆形,上覆带有銎孔的荷叶,牌上阴刻西夏文“唵嘛呢”三字。铜镜,圆形,环周阴刻西夏文“唵嘛呢叭迷吽” 六字真言。这与西夏崇奉佛教有关。

  还有:小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刀上有西夏文“夏智年”三字,刀柄有三角形小孔,可系带佩于腰间。西夏服饰有“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韣”。此小刀,或即夏人蹀躞带上所垂之短刀。
  七、 建筑和石窟
  中国古代建筑,如东汉的阙,北魏的塔,隋代的桥,唐代的佛寺尚有保存至今的,而与西夏同时的宋辽金有更多的建筑保存至今。西夏立国近两个世纪,在其境内兴建了许多宫殿、衙署、寺塔、驿舍、店铺、民居等。据载,景宗元昊除在贺兰山建有规模很大的“离宫”外,在都城兴庆府营造的“元昊宫”,也是“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盛。”[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除知银川承天寺,张掖卧佛寺等几处为明清重建的西夏建筑外,更不知还有什么西夏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文物考古述略(一)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它立国西陲,拥兵五十万,与两宋辽金相抗衡,从公元1038年建国,到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亡,长达190年,对开发西北贡献尤大,理应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二十四史中,西夏仅以“传”附于宋、辽、金三史,而无西夏史,使人们对西夏的了解和认识受到很大限制,研究西夏曾被称为“绝学”。但是,近年来,“绝学”的感叹已渐成往事。有关西夏的论文频频发表,有份量的专著也不时出版,从而大大促进了西夏学的发展N颐亲⒁獾剑浩渲凶钪饕囊恍┏晒加?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有关。80年代以来出版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天盛改旧定新律令》(简称《律令》)、《文海研究》、《类林研究》等,本身就是出土文献的译释和研究。而《西夏文物研究》、《西夏佛教史略》、《西夏史稿》、《西夏学概论》、《西夏经济史》等几部西夏史著,无不充分利用考古新成果,从而使其内容更为充实。这些都显示了西夏考古在...
·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文物考古述略(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工作,彻底改变了这种对西夏建筑无知的状况:最先发现贺兰山拜寺口双塔为“西夏原建”[](1988年,被公布为国保单位),继而又发现同心韦州康济寺塔、贺兰潘昶宏佛塔、贺兰拜寺沟方塔等,也是西夏古塔[]。这几座古塔,在细部处理上各有特点,有的塔身上还有藏传佛教的影塑佛像,但其共同点是底层特高,有简单的叠涩出檐,砌砖用黄泥作浆等,这些都是唐代古塔的特点;而时间较早平面方形的拜寺沟方塔,更是受唐代影响的结果;诸塔多为八角形密檐式高层砖塔,也是辽金时期北方盛行的塔式。如果问西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杂用唐宋”,兼而有之。西夏石窟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还无从谈起。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的五百多个石窟中,被“判明”为西夏的仅有七窟。西夏石窟的调查研究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有关专家从莫高、榆林两窟中,初步认定八十多个西夏窟,并分为早中晚三期。70年代以来,又在敦煌...
·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史二题散议二十四史没有西夏史
一、二十四史没有西夏史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夏王朝,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雄踞西北。从1038年建国,到1227年灭亡,长达190年。如果从党项族首领拓跋恭于881年割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算起,历史长达347年。一个朝代延续时间如此之长,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如果说,拓跋思恭在其统治范围内,“供赋不入公朝,巡属唯其除授”,“虽未称国,而自王其土”,仍然只是唐朝的一个局部的话,那么,元昊所建立的西夏,拥有雄兵50万,扼控丝路,抗衡宋辽(金),三分天下,称雄西陲,在我国11-13世纪的历史上,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西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夏的历史地位,要求应像宋、辽、金一样,在传统史学中(二十四史中)占有一“史”之位,以记其世系列替、典章制度、荣辱兴衰。然而,事实是既无正史,也无野史,致使西夏成为历史之谜。我们的先辈,对此不无感触,人们不禁要问,元顺帝丞相脱...
·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学的启蒙阶段
西夏史籍的湮没,不仅为国人所注意,也引起外国学者的关注。除汉文史料外,是否还有别的东西,可以弥补西夏史料的不足呢?这一问题便成为史学界的新课题。19世纪中外人士对西夏文字的发现和认识,便是这一意识的反映。西夏文字,又称“番书”、“番字”、是西夏法定文字,曾在西夏公私文书中广泛使用。元明之际,在党项族人聚居的地方,仍然使用;元代称为“河西字”。然而,随着党项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西夏文字到明代中期以后,便成为无人识的死文字了。清人张澍和刘青园,是最早发现并重新判定西夏文字的学者。张澍(1776-1847)甘肃武威人,嘉庆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等职;留心关陇文献,文词博丽,著作甚丰,为著名考据学家。嘉庆甲子(1804),他引疾归家,在清应寺内破壁中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著文《书西夏天祐民安碑铭》,认定碑阳文是“夏国字”,使西夏文字“始见于天...
·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文字共有5863个正字
西夏文字到底有多少个正字?近日,西夏学专家在经过多年整理研究后确定,历史上使用了460余年的西夏文字共有5863个正字。长期以来,关于西夏文字的正字总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6000字左右,但一直没有确实的数据。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韩小忙逐一对《同音》《文海宝韵》《五音切韵》等9种现存的西夏文原始辞书进行了整理研究,共得到6069个字形,其中排除别字170个和36个常用错字后,确定西夏字的总字数应为5863个。韩小忙介绍说,可以确定,整个西夏正字不会超过5900个,其中常用字有3000个左右,近100个属于很少使用的生僻字。西夏建国于公元1038年,地域覆盖了今宁夏、甘肃的大部分以及陕西、青海和内蒙古的沿边地区。西夏曾仿照汉字结构创造了西夏文字,用于记录本民族语言。关于西夏文字的创制,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公元1036年李元昊所制,野利仁荣演绎。现存西夏文资料中最早而年代可考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