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文物考古述略(一)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文物考古述略(一),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它立国西陲,拥兵五十万,与两宋辽金相抗衡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它立国西陲,拥兵五十万,与两宋辽金相抗衡,从公元1038年建国,到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亡,长达190年,对开发西北贡献尤大,理应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二十四史中,西夏仅以“传”附于宋、辽、金三史,而无西夏史,使人们对西夏的了解和认识受到很大限制,研究西夏曾被称为“绝学”。

  但是,近年来,“绝学”的感叹已渐成往事。有关西夏的论文频频发表,有份量的专著也不时出版,从而大大促进了西夏学的发展N颐亲⒁獾剑浩渲凶钪饕囊恍┏晒加?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有关。80年代以来出版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天盛改旧定新律令》(简称《律令》)、《文海研究》、《类林研究》等,本身就是出土文献的译释和研究。而《西夏文物研究》、《西夏佛教史略》、《西夏史稿》、《西夏学概论》、《西夏经济史》等几部西夏史著,无不充分利用考古新成果,从而使其内容更为充实。这些都显示了西夏考古在西夏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西夏文物,早在清代嘉庆年间就有发现。20世纪初,内蒙古黑城大量西夏文献的重大发现,对西夏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0年代以来,在西夏都城兴庆府(宁夏银川市),在西夏故地的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等广大地区,都有西夏遗迹、遗物发现。下文,分八个方面略陈如下。
  一、 帝陵与墓葬
  西夏陵墓的考古,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在宁夏贺兰、永宁,甘肃武威等地都有西夏墓葬发现,不言而喻,最为重要的当然是西夏陵。

  西夏陵是埋葬西夏历代帝王的地方,位于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在约50平方公里的洪积扇地带,坐落着9座帝陵陵园,二百五十多座皇亲国戚的陪葬墓,其规模与北京明十三陵和河南巩县宋陵大体相当,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西夏陵和明代以前的其他历代帝陵一样,地面建筑早已被毁,成为废墟。但其遗迹保存较好,布局清晰;高大突兀的塔式陵台,令人瞩目;经历了近千年风雨浸蚀、高达数米的夯土城墙,仍然奇迹般地屹立在那里。西夏陵的总体布局,从南向北分为四区,陪葬墓的分布以每座帝陵为中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西夏陵的考察和发掘,自1972年以来,断断续续,一直持续至今。先后发掘帝陵一座,陪葬墓4座,清理陵园遗址一处以及部分碑亭遗址、窑址和北部建筑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和建筑材料。

  帝陵陵园呈纵向长方形,大体坐北朝南,由鹊台、碑亭、角台、月城、内外神城、门阙、献殿、陵台等遗迹组成,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地宫为阶梯式墓道穹隆顶土洞墓,有主室和左右耳室,面积不大。陪葬墓有的仅存墓塚,有的有墓园,规模大小不等,封土有圆墩、圆柱、圆锥等不同形式;墓室为阶梯式墓道单室土洞墓;有的墓园规模很大,也有碑亭、献殿等建筑,当是重要贵胄之墓。墓塜的大小和墓园布局、规模的不同,反映了西夏森严的等级制度。陵墓地表砖瓦等建筑材料俯拾即是。经发掘出土的如绿色琉璃瓦当、滴水、花砖、鸱吻、套兽、脊兽,以及雕龙石柱、石刻螭首、莲花柱础,特别是国宝级文物、高1.52米的琉璃鸱吻(现已调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有造型独特的屋脊蹲兽迦陵频伽、摩羯魚、吼狮等,无不反映了昔日陵园建筑的宏伟壮观和豪华景象。如果将西夏陵复原起来,其雕梁画栋,红墙碧瓦,在宏观上与中原帝王陵园有很多相似之处[ ]。
西夏陵出土文物,有的很有特色。如造型逼真、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雕刻粗放的石马、石狗,造型奇特的力士碑座,深目高鼻、留八字胡的文臣头像,富有民族特色、纬线显花的工字绫,鋳造精工的葡萄纹金饰和鎏金银饰,众多的内容丰富的西夏文碑刻残片等,无不荡漾着西夏文明的霞光。

  西夏陵“仿巩县宋陵而作”[ ],但又有许多与中原陵园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陵台,它不在神城四周的中心,而是雄踞于陵园西北方;而其形制,也不是常见的圆形、覆斗形,实际上是一个多层(5—9层)的八角形密檐式塔,复原起来,有点像侗族的增冲鼓楼,十分壮观,是西夏陵最具特色的建筑。据《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人居住的是用牛羊毛织成的帐篷,即“居有栋宇,其屋织犛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死后要“焚屍,名为火葬”。但在西夏陵看到的,却是传统的木结构大屋顶建筑,实行的是土葬,这显然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

  本世纪初,在西夏陵南约20公里处,发现了党项大族野利氏家族墓地,是西夏考古的最新发现。它位于永宁县闵宁村,有墓葬14座;封土与西夏陵陪葬墓相似,有的也有墓园,也为阶梯式墓道单室土洞墓。从出土汉文碑残片看,奉勅撰写碑文者,是李元昊重臣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张陟[ ],为墓葬断代提供了确切依据,是现知唯一的西夏早期墓葬。在已发掘的8座中,两座有天井,这在西夏墓中是前所未有的,表明它受了唐代的影响。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是木俑,有武士、文臣、木鸡、木牛、木羊等;而头戴盔甲,做骑马状的武士,或许反映了西夏在战争中对骑兵的重视。墓中多有马、骆驼、绵羊等动物骨骼,有的为幼羊,说明当时党项人仍然保存着“衣皮毛,事畜牧”的传统习俗。在8座墓中,有5座为火葬墓,表明西夏早期盛行火葬[ ]。

  武威是西夏要地,被称为“西夏辅郡”。早在清嘉庆年间,这里就有“西夏碑”、西夏钱币等重要文物发现,是除银川之外发现西夏墓葬最多的地方。从1977年到1998年的20多年中,6次发现西夏墓,多为西夏后期墓葬。其中,单人墓5座,双人墓2座。这些墓葬颇具特点:一是墓室较小,有木缘塔、棺状灵匣等装骨灰的葬具;二是出土有铜器、瓷器,而以木器较具特色,有桌、椅、酒壶、供器、笔架、衣架、小木塔、木宝瓶等。1977年西郊林场墓出土彩绘木板画29幅,绘有“蒿里老人”(可能是墓主人)、贵妇、男侍、女侍、童子、武士、星宿、家禽等[ ]。这些墓没有殉葬动物,从另一方面为研究西夏葬俗、服饰和社会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
  二、 城址与遗址
  20世纪初,沙俄探险家Β?Π?柯兹洛夫,英国人斯坦因等,就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进行考古发掘,并对古城做了考察。50年代以来,在宁夏先后发现了石咀山省嵬城、同心韦州城、海原西安城。在内蒙古发现了临河高油房古城,达拉特旗塔城塔村古城,鄂托克旗陶斯图古城,吉兰泰镇西勃图古城等。80年代,甘肃和内蒙古先后再次对黑城进行了调查和清理。

  西夏古城多属军事性质,规模一般较小。内蒙古黑城遗址,有迭压在一起的早晚两座城址,大城是元亦集乃路城,其东北隅的小城是西夏黑水城。小城方形,边长约238米,有城门、瓮城、马面、角台等设施[ ]。这里以出土西夏文献而闻名海内外。(后文要谈到这是上世纪西夏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临河高油房古城,略呈方形,边长约900米,是西夏现存最大的城址。这里发现了西夏铁钱窖藏,还出土了少见的金器,有佛、莲花盏托、碗、环等,制作都很精致,而以魚形指剔、镂空人物耳饰为最。

  贺兰山是西夏的“神山”、“圣山”,西夏统治者曾在山中大兴土木,景宗元昊“大役丁夫数万,在山之东营离宫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日与诸妃游宴其中。”[ ]调查发现,在贺兰山中部南起滚钟口,北迄大水口等近10条山沟中,皆有西夏遗址。或在山间高台,或在沟边台地,或在沟中较宽广的地方,只要有适合地形,皆有遗址可寻。这些遗址,面积大小不等,残破砖瓦、陶瓷残片随处可见,遗址前多有高低不等的石砌护壁,数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多被群众称为“皇城台子”;有的沟内还有陶瓷窑址。

  位于银川西北约90公里的大水口遗址,群众称为“元昊宫”;在山口两侧,层层台地,依山势而建,皆有石砌护壁,高数十米,绵延十余里,规模宏大;有的地方尚见断垣残壁,有的台基、踏步、台阶尚存[ ]。拜寺沟从东向西依次有土关关、峡道、方塔区、南面台子等多处遗址;其中殿台子遗址在沟尽头贺兰山分水岭下,坐西面东,呈八字形,有六级台地,约五万平方米,地表散落建筑材料。琉璃瓦件多为白色瓷胎,质地坚硬,造型规整;砖的形制多样如花边砖、花卉砖、六边形莲花纹砖,都十分精美[ ]。

  拜寺口双塔北侧大型塔群遗址,残留塔基62座,有方形、八角形、十字折角等形式,分布在11级平台上;有的塔基有塔心室,内装擦擦,有的基座上尚残留彩绘壁画和梵文咒语[ ]。这些遗址,为研究西夏建筑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三、窑址和瓷器
  中国是丝绸之国,也是瓷器之乡。但西夏瓷器如何,则鲜为人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宁夏、甘肃、青海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就有零星发现,多出土在墓葬、遗址、窖藏中。其中1975年灵武崇兴[ ],1978年武威青嘴村[ ],1979年青海互助[ ],1982年武威塔儿湾[ ],1983年湟中维新乡[ ]等地的瓷器窖藏,出土了不少精美瓷器,其中塔儿湾的白釉褐彩牡丹罐和白釉褐彩莲花瓶最具特色,为它处少见;豆绿釉瓮上有墨书西夏文“光定四年”题款,有的残次品还用墨书西夏文写明报废,这些都是有关西夏瓷的重要资料。而正式发掘并揭开西夏瓷面纱的,只有宁夏灵武窑和灵武窑附近的回民巷窑址。前者则是1984—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规模大,收获多:计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发现西夏窑炉3座,清代窑炉1座,西夏作坊8座,元代作坊1座;出土瓷器、工具、窑具等3000余件及大量瓷片,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较大成果[ ]。后者是1997年,宁夏考古所又发掘了灵武窑附近的回民巷窑址,清理窑炉两座,灰坑3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对西夏瓷作了重要补充[ ]。据研究,灵武窑共分5期,1、2期为西夏中晚期,西夏后继续生产,直到清代;而回民巷窑略早于灵武窑,并废于西夏晚期。

  灵武窑的西夏瓷器,以褐釉、青釉、白釉、黑釉为多,而以白釉瓷和剔刻花瓷最具特色。器物有碗、盘、盆、壶、瓶、罐、瓮、钵、釜、杯、盂、炉、灯等,还有文化用品、宗教用品、雕塑艺术品、建筑材料、兵器等,种类繁多,内涵丰富。装饰花纹有几何纹、动物纹,而以花卉纹为多;花卉纹中以牡丹花为主,还有莲、菊、梅、石榴等花,古朴华丽,别具特色。1、2期也即西夏中晚期的瓮、盆、碗、钵等器物,特别是扁壶、经瓶上,多为剔刻花。它是在施釉的胎体上剔刻掉部分釉面,使留下的釉形成主体纹饰,胎、釉色差对比强烈,宾主分明,疏密得当,有的又采用开光构图,给人以明快之感。这么多装饰精美的各色器物,反映了丰富多彩的西夏社会生活状况。
   
  在这批器物中,有些器物与党项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习俗相关,如秃发俑头,是党项族特殊发式的形象资料;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在其建国前就发布过“秃发令”,规定“如三日不从令,许众杀之”[ ]。又如数量很大的纺轮,反映了党项族家庭毛纺织业的繁荣。最具特色的是器形偏圆上有系绳之耳,器表剔刻牡丹花纹,造型别致的扁壶,是骑马民族驰骋于草原沙海装水、装酒的最佳用具;这种扁壶,为国内其他窑址所罕见,是灵武窑独具特色的产品。需要说明的是,西夏瓷的生产工艺不是无根的,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回民巷以黑、褐、青釉为主,“受陕西耀州窑影响较大”[ ];而灵武窑的剔刻花瓷是磁州窑系的代表产品,白釉瓷又为定州窑系所长。西夏瓷是在河北、山西磁州窑系、定州窑系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到陕西耀州窑的影响。
  四、窖藏与钱币
  西夏窖藏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都有发现。1972年武威张义[ ],1976年灵武横山[ ], 1982年准格尔旗准格尔召[ ],1985年伊金霍洛旗的白圪针、瓦尔吐沟、牛其圪台、陶家圪楞、根皮庙沟等[ ]处,1987年武威署东巷[ ],都有西夏窖藏发现。这些窖藏出土了一批批瓷器、金银铜器、木器、文书等文物,有的十分重要。内蒙古两旗窖藏的铁器,品种繁多,内容丰富:生活用具有鍑、鍋、釜、火盘、鏊、铛、火撑、臼、杵、箅、勺、箕、熨斗、剪刀、刀、箍、锁、钓、马衔、马镫等,生产工具有钁、锹、铲、锄、镰、犁铧、犁镜、凿、锯、环等,还有兵器铁镞、刑具铁铐;而羊首铁灯则是西夏对羊崇拜的反映[ ]。灵武出土的银碗,器底墨书该碗重量的西夏文字,是少见的西夏计量文物。武威出土的文书有西夏文佛经、药方、汇款单,汉文布告、公文、请假条、欠条,还有竹笔、木简、木筷等,多为首次面世。而在署东巷出土的金钵、金钏、珠饰金链,做工细腻,件件精美;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银锭22枚。这些珍稀文物,为研究西夏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在西夏窖藏中,最多的是钱币窖藏。早在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金石学家刘青园就在武威,发现了著名的凉州西夏钱币窖藏。其中有“西夏元德、天盛、乾佑、天庆、皇建、光定诸品”,还有“西夏梵字钱”,并在初尚龄《吉金所见录》中著录。在此之前,人们只知西夏有“天盛”钱,不知有其他钱;只知有“梵字钱”,不知所谓“梵字钱”就是西夏文钱。刘青园凉州西夏窖藏钱币的发现,不仅在钱谱中使西夏钱币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使人们认识到:西夏所铸钱币,不是只有“天盛”一种,而是还有更多的其他品种;过去钱谱中所载不知为何时、何国的“梵字钱”,经与“西夏碑”中的西夏字对照,才知是“西夏梵字钱”[ ]。刘青园说:这种钱南宋洪遵作《泉志》时,“即不之识,数百年后破此疑窦,亦快事也。”[ ]刘青园认识西夏文钱,解决了钱币学上一大问题,确为“快事”一件。这一史实,成为钱币史上的一段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文物考古述略(二)
我们对西夏钱币有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据有关资料,迄今为止,在陕、甘、宁、内蒙古等地发现的西夏钱币窖藏,不少于30处,出土了数百万枚从汉代到辽金十几个朝代的120多种西夏时期使用的钱币。这些窖藏钱币,大都埋藏在深山荒漠,是蒙古灭夏战争中逃难的西夏百姓埋藏的,在入土前,正是西夏社会流通的货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西夏钱币的最大特点,是将本民族的文字铸造在自己流通的钱币上。现在发现的西夏文钱已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佑宝钱”、“天庆宝钱”。但我们同时发现,西夏钱币在形制上,与唐宋钱少有差别,如果不看钱文年号,是很难区分它是宋钱还是西夏钱的。在钱币制度上,宋朝流通年号钱,西夏无论是汉文钱还是西夏文钱,都是年号钱;西夏钱和宋钱一样,在字体上有篆、隶、行、真,也有对钱[]。在西夏钱币研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西夏虽然自己铸造钱币,但主要流通的却是北...
·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文物考古述略(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工作,彻底改变了这种对西夏建筑无知的状况:最先发现贺兰山拜寺口双塔为“西夏原建”[](1988年,被公布为国保单位),继而又发现同心韦州康济寺塔、贺兰潘昶宏佛塔、贺兰拜寺沟方塔等,也是西夏古塔[]。这几座古塔,在细部处理上各有特点,有的塔身上还有藏传佛教的影塑佛像,但其共同点是底层特高,有简单的叠涩出檐,砌砖用黄泥作浆等,这些都是唐代古塔的特点;而时间较早平面方形的拜寺沟方塔,更是受唐代影响的结果;诸塔多为八角形密檐式高层砖塔,也是辽金时期北方盛行的塔式。如果问西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杂用唐宋”,兼而有之。西夏石窟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还无从谈起。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的五百多个石窟中,被“判明”为西夏的仅有七窟。西夏石窟的调查研究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有关专家从莫高、榆林两窟中,初步认定八十多个西夏窟,并分为早中晚三期。70年代以来,又在敦煌...
·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学的启蒙阶段
西夏史籍的湮没,不仅为国人所注意,也引起外国学者的关注。除汉文史料外,是否还有别的东西,可以弥补西夏史料的不足呢?这一问题便成为史学界的新课题。19世纪中外人士对西夏文字的发现和认识,便是这一意识的反映。西夏文字,又称“番书”、“番字”、是西夏法定文字,曾在西夏公私文书中广泛使用。元明之际,在党项族人聚居的地方,仍然使用;元代称为“河西字”。然而,随着党项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西夏文字到明代中期以后,便成为无人识的死文字了。清人张澍和刘青园,是最早发现并重新判定西夏文字的学者。张澍(1776-1847)甘肃武威人,嘉庆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等职;留心关陇文献,文词博丽,著作甚丰,为著名考据学家。嘉庆甲子(1804),他引疾归家,在清应寺内破壁中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著文《书西夏天祐民安碑铭》,认定碑阳文是“夏国字”,使西夏文字“始见于天...
·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史二题散议二十四史没有西夏史
一、二十四史没有西夏史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夏王朝,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雄踞西北。从1038年建国,到1227年灭亡,长达190年。如果从党项族首领拓跋恭于881年割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算起,历史长达347年。一个朝代延续时间如此之长,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如果说,拓跋思恭在其统治范围内,“供赋不入公朝,巡属唯其除授”,“虽未称国,而自王其土”,仍然只是唐朝的一个局部的话,那么,元昊所建立的西夏,拥有雄兵50万,扼控丝路,抗衡宋辽(金),三分天下,称雄西陲,在我国11-13世纪的历史上,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西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夏的历史地位,要求应像宋、辽、金一样,在传统史学中(二十四史中)占有一“史”之位,以记其世系列替、典章制度、荣辱兴衰。然而,事实是既无正史,也无野史,致使西夏成为历史之谜。我们的先辈,对此不无感触,人们不禁要问,元顺帝丞相脱...
· 秦陇文化—西夏文献史料—西夏文字共有5863个正字
西夏文字到底有多少个正字?近日,西夏学专家在经过多年整理研究后确定,历史上使用了460余年的西夏文字共有5863个正字。长期以来,关于西夏文字的正字总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6000字左右,但一直没有确实的数据。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韩小忙逐一对《同音》《文海宝韵》《五音切韵》等9种现存的西夏文原始辞书进行了整理研究,共得到6069个字形,其中排除别字170个和36个常用错字后,确定西夏字的总字数应为5863个。韩小忙介绍说,可以确定,整个西夏正字不会超过5900个,其中常用字有3000个左右,近100个属于很少使用的生僻字。西夏建国于公元1038年,地域覆盖了今宁夏、甘肃的大部分以及陕西、青海和内蒙古的沿边地区。西夏曾仿照汉字结构创造了西夏文字,用于记录本民族语言。关于西夏文字的创制,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公元1036年李元昊所制,野利仁荣演绎。现存西夏文资料中最早而年代可考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