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西夏法制地理—西夏朔源与党项族的兴起
一、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
党项,本西羌诸部之一,又称党项羌。党项之名是他称。通常是汉人对他的称谓。唐代北方其它民族则有不同称谓,如等族则称之为“唐古特”(Tangut),吐蕃(藏族)称之为“弥药”(Minyag),据党项建国后创制的西夏文字文献记载,“弥药”又是党项人的自称。党项各种称谓的含义,史籍无考,至今尚无定说。从语音上,丁绣认为“党项”即“宕昌”,与藏语高寒旷野之意音近;王静如则疑“党”即上古音“羌”之讹,加“ut”为复数,故汉人称之为“党项”(唐古特);从语义上,日本寺本婉雅、青本文教认为“党项”有藏语“广阔草原”或野蛮人的原野之意,西田龙雄因以党项自称“弥药”,认为有“黑色的党项”的意思。
大约在6世纪后期(南北朝时期),党项人已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古称析支的地方。后来逐步扩展势力范围,到唐代时分布地区:“东至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西接叶护(今新疆自治区境),南杂春桑、迷桑(今青海省南部)等羌,北连吐谷浑(今青海省北部),处山谷间,亘三千里”。在辽阔的草原上,党项羌按姓氏结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各自分立,不相统一。著名的部落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据《旧唐书?党项羌传》中有关党项社会的记述:居有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俗尚武,无法令赋役。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毡。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穑,土无五谷,求大麦于它界,酝以为酒。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妇,然不婚同姓,死则焚尸,名为火葬。无文字,但候草木以记岁时。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说明党项社会仍处于以氏族为基础的原始社会末期父权制阶段。
6世纪中叶,魏周之际,史言党项“数来扰边”其后“自周及隋,或叛或朝,常为边患”。581年(隋开皇元年),北邻吐谷浑结党项攻隋朝,被隋击败,吐谷浑降。584年,党项有“千余家”归属隋朝翌年,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拓跋宁丛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省庆阳县境)请求定居,隋授予大将军称号。后党项时叛时服,隋王朝则剿抚并用,在党项居住地区设置州郡,加强管理。
唐王朝建立后,党项常联合吐谷浑侵扰西北诸州,同时派遣使者向唐朝“朝贡”。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对周边各民族采取“招抚政策”。629年(唐贞观三年)党项细封部首领细封步赖率部归附,唐朝在其住地设轨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境),授细封布赖作刺史。党项其它部落首领也纷纷效法,率部请求内属,唐朝在其地分别设立崌、奉、岩、远四州,仍各以其首领为刺史。631年(贞观五年)在唐王朝不断施加的政治诱逼与军事压力下,党项部落大批内附,唐朝派太仆寺丞李世南开河曲地为16州,47县。同年,最强大的拓跋部在首领拓跋赤辞率领下也归附唐朝,其住地设懿、嵯、麟、可等32州。到632年,党项前后内属者达30万口。拓跋赤辞内属后,受唐朝擢封西戎州都督,以松州为都督府,并赐以李姓。从此,约当今青海省黄河河源积石山以东的地方都归入了唐王朝的版图,党项羌成为唐朝的属民。
635年(贞观九年)唐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率军进击吐谷浑,与拓跋赤辞约盟,如资给粮运则党项不受唐军侵掠。后李道彦军失信背盟,纵军掠夺党项牲畜,拓跋赤辞为此屯兵狼道峡以阻李道彦军,乘势攻叠州。唐朝罪李道彦;“减死徙边”。吐谷浑归附唐朝后,党项与唐朝的关系复归如前。
7世纪中,由于吐蕃的强盛,党项各部受到严重威逼,一部分党项部族开始陆续向北迁徙。到680年(永隆元年)前后,吐蕃逐步占领党项居住的地方,党项内徙达到高潮。从7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前持续了100年之久。内徙的党项部落分别散居于唐朝陇右道北部诸州洮、秦、临等州;关内道庆、灵、夏、银、胜等州。唐朝复置党项羁魔州府,分别寄治于庆、灵、秦等州。史载,721年(开元九年)前,唐朝重设静边州都督府于庆州,领达、洫等12州,以拓跋部大首领拓跋思泰任都督。同年4月,拓跋思泰参加了唐朝围剿六胡州起义的战争,死之。玄宗下制书增进拓跋思泰为“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以其子守寂袭其爵。党项内迁后,仍留居原地的党项部落为吐蕃所役属,被吐蕃称之为“弥药”。
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内徙的党项族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持续10年之久。主要是已内徙陇右北部诸州的党项向东迁至关内道的庆、夏、盐、灵等州;而原在庆、灵、夏等州的党项有的更向东迁银、绥、延等州。还有部分党项曾东渡黄河进入石州(今山西省离石县)。党项经过第二次大迁徒后,同当地汉族和内迁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室韦、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族杂居共处,交往密切,使党项原来氏族与部落内保持的血缘纽带松弛,逐渐形成以地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如在绥、延二州地区的,形成了以党项野利部为主的六府(州)部;党项拓跋部地在庆州陇山之东的称东山部,以夏州为中心的称平夏部,居鄜、延二州之北山地区的称南山部。
881年(中和元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有州刺史拓跋思恭协助唐王朝黄巢农民起义军,被唐朝升任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统辖夏、绥、银、宥、静(今陕西省米脂县境)五州之地。
884年(中和四年)七月,又进爵夏国公,复赐李姓。夏州地区的党项拓跋氏成为名副其实、称雄一方的唐朝藩镇。
907年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党项“部有大姓而无君长,不相统一,散处邠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自同光以后,大姓之强者各自来朝贡”。“大姓之强者”主要有唐未据夏、银、绥、宥等州的定难军节度使党项拓跋氏,五代初兴起于麟、府二州的党项折氏,以及居于庆、灵二州之间的“西路党项”诸部。在各部分党项中,所谓“西路党项”即唐代所称“东山部落”,五代时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所统治。由于他们地处五代时中西陆路交通东线的一段(庆州至灵州),常劫掠往来贡使和商旅,因此也经常遭到五代时北方政权军队的“惩罚”。五代时居于夏州西北麟、府、胜等州的党项部落以府州折氏势力最强。折氏祖折宗本,唐末任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其子嗣伦,唐末为麟州刺史。后世子孙于后汉、后周时期俱领节镇,北宋建立后又附北宋。五代时党项诸部中势力最大的一支为夏州党项李氏(拓跋氏),在五代时(907—960)的50多年中,夏州党项李氏僻居一隅,名义上先后依附于梁、唐、晋、汉、周及北汉王朝,受其封号,朝贡不绝,实际上已保持着相对的独立。他还利用一切时机,不断增强实力,参于抗衡。
933年(后唐长兴四年),后唐明宗李嗣源企图用“调防”的办法兼并夏州,受到党项首领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超的坚决抵制,明宗被迫妥协。夏州党项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西夏建立前的党项
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夏州党项李氏藩镇势力日益强大,为了避免宋朝的威协,极力向宋朝讨好。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党项首领李彝殷,遣使贺太祖赵匡胤即帝位,避太祖父弘殷讳改名彝兴,接连出兵助宋讨伐北汉。宋朝鉴于政权初建,北方的北汉及南方吴越等国未平,尚无力削除长期割据夏州的党项贵族集团势力,因此,对夏州党项实行羁糜优抚政策,为李彝兴加官进爵。继李彝兴子李光睿、孙李继筠之后,友好关系延续了20多年。
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继筠死,党项贵族内部因承袭问题发生内证。新任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被迫向宋朝献出经营了300年之久的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李继捧及其族人也被迁居京师居住。宋太宗赵匡义赐李继捧姓名赵保忠,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党项李氏世代承袭的领土。党项贵族集团内部开始急剧分裂。李继捧族弟李继迁,当时任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闻讯后留居银州不愿入朝,并召集弟李继冲和亲信张浦等商议对策,决定逃往夏州东北300里党项聚居的地斤泽(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东北),图谋聚族起事,出示远祖拓跋思忠的画像,用以号召部族和联络各部党项,抗宋自立。
982年(太平兴国七年)至986年(雍熙三年)是李继迁领导的独立反抗宋王朝时期,经过了三起三落的艰苦斗争:984年(雍熙元年)五月,李继迁进攻宋朝王庭镇(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取得了对宋朝作战的第一次胜利。但随即遭到宋朝知夏州尹宪和巡检曹光实的偷袭,其妻和母罔氏被俘,仅只身和弟李继冲逃出。后来在党项野利等族酋长和银州党项酋长拓跋遇的帮助下,重振旗鼓,以诈降诱杀曹光实,攻占了银州。采纳部下张浦的建议,称都知蕃落使,暂代定难军留后而不称王。对部下则封以官职。
985年三月。李继迁与宋朝王恍军战于浊轮川(今陕西省神木县北)大败,撤出银州。由于宋军的强大与部分党项酋长的倒戈,李继迁的兵力几乎全部被歼灭殆尽,使李继迁认识到独自抗宋是困难的,必需寻找依附势力,从而确定了结辽抗宋的策略。
986年三月,李继迁派亲信张浦到辽朝示意归附,辽圣宗耶律隆绪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同年十二月,李继迁向辽朝求婚,圣宗以宗室女义成公主许嫁。990年(宋淳化元年),辽朝又封李继迁为夏国王。辽朝通过结盟、通婚、封王,利用李继迁牵制宋朝。与此同时,宋朝则令李继捧回镇夏州,以收抚李继迁。李继迁与李继捧,各受宋、辽王朝的支持和唆使,时和时战。李继捧终于遭到李继迁的袭击。逃回宋朝后被囚禁。宋朝毁弃夏州城,李继迁遁居沙漠。
997年(至道三年),李继迁在辽朝的支持下,趁宋真宗赵恒新即帝位,向宋朝索还夏州,真宗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李继迁完成了收复党项“故土”的宿愿。从998年到1001年(宋咸平元年至四年),李继迁相继出兵攻扰宋朝的鄜延、石、麟、府、镇戎、灵、定、怀远、保静、永、清远等州、军。次年三月集重兵攻陷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建造宫室、宗庙,从夏州迁都西平。十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袭破西凉府。已归附宋朝的吐蕃首领潘罗支伪降,暗中集兵数万人,乘李继迁不备,于三十九井地败之。李继迁中箭逃回西平,于1004年(景德元年)一月箭创发身亡,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在位近30年(1004—1031),面对宋、辽王朝的威协,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他采取了“倚辽和宋”的策略。一面“假北朝威令慑之”;一面同宋朝和好,稳定人心和从宋朝获取物资,以便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对西方的开拓上,实现李继迁时提出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而后“南牧”中原的战略布署。
1004年(宋景德元年)六月,李德明出兵进攻潘罗支,报了杀父之仇。乘胜攻占吐蕃厮铎督占领的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收服吐蕃折逋、游龙钵等部。1008年(宋大中祥符元年)至第二年,李德明四次进攻回鹘失利,凉州又被甘州回鹘可汗夜落隔攻破,回鹘成为李德明割据势力的严重威协。1028年(宋天圣六年),李德明派其子李元昊一举攻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县),两年后,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回鹘首领贤顺归附李德明。直到1032年(宋明道元年)九月,李元昊从回鹘手中收复凉州,才解除了回鹘的威协。
李德明同时向宋、辽称臣,宋、辽也为了各自的利益,对李德明竟相封王进爵。辽封李德明为夏国玉;宋则进李德明为中书令,加太保、太傅,又加赐只有亲王和重臣才能赐予的“崇仁”功臣号。随后,辽更封李德明尚书令,晋大夏国王,并与其子李元昊联姻。宋朝加封李德明为夏王。宋、辽对党项的政策,助长了李德明割据一方、建国称帝的欲望,开始积极进行各项准备。李德明出行的“仪仗卤簿”,严然和宋朝皇帝等同。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李德明“僭越”帝制,追尊其父李继迁为:“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庙号武宗”。1020年(宋天禧四年),李德明采纳部下建议,由西平府迁都怀远镇,改名兴州,正式建都。1028年(宋天圣六年),李德明册立子李元昊为太子,立元昊生母卫慕氏为皇后。在建国称帝的各项准备基本完成的时候,1031年(天圣九年)李德明病死,虽然没有来得及登上皇帝的宝座,但为大夏国的建立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