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遗民去向探究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遗民去向探究, 西夏灭亡后,其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究竟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西夏灭亡后,其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究竟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调查研究的问题。根据有关史书记载,考古资料和调查访问的材料看,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投元为官
西夏亡国后,一部分党项统治阶级降元,他们在元朝继续为官。据王桐龄《中国民族史》统计,在元朝为官者有60人。据汤开建同志的统计为229人①。元朝在划分四个民族等级时,将他们划为第二等,属于“色目人”。他们在元朝为官,无论初期、中期、和后期,我们都能列举出其姓名。元朝初期比较著名的有湖广行省平章李恒。他是西夏皇室李惟忠之子。侍御史斡玉伦徒是西夏李仁孝的宰相和学者斡道冲的曾孙。翰林学士高智耀,是献宗德旺时期的右丞相高良惠的孙子。中兴路兴民总管朵儿赤,其父斡扎箦,世掌西夏国史,其本人因经营西夏营田有功,得到忽必烈的嘉奖,“宁夏府屯田成功,升其官脱(朵)儿赤”①。元朝中期,最负盛名的则有历事四朝(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担任过中书平章、左丞相、右丞相等官的乞台普济(史氏)。他是武宗海山的保育人,又是帮助武宗平叛和夺取帝位的大功臣。最后因功封庆国公、安吉王。武宗时官拜正议大夫、同知太原府事、江南湖北道廉访使的杨教化,宁夏人,因迎立武宗有功,也有较大的影响。元朝后期,西夏遗民在政府各级机构任职上有较大的比例。据汤开建同志的统计,在中书省里西夏人担任要职者12人,在枢密院里为官者8人,御使台里任职者14人,宣政院供职者4人。在中央地方机构里为官者中影响最大的为余阙。余阙的先世为武威人。其父沙剌藏卜,官庐州(今合肥),余阙为其三子。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赐进士及第,参加过宋、辽、金史的编修,以文学名。元末在合肥为官,后任淮南行省右丞都元帅,奉命驻守安庆,他所率领的军队“皆夏人,人面多黎黑,善骑射”②。江淮红巾军包围安庆,余阙率军战败,自杀于安庆莲花塘。死后,封夏国公,谥忠宣。著有《青阳先生文集》③。
二、留居西夏本土
西夏灭亡后,一部分党项人仍然留居西夏河西故地。公元1302年(元大德六年),成宗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刊河西字(西夏字)大藏经3630余卷,“施于宁夏、永昌等路”①,即西夏的兴州(今宁夏银川市),永昌路即西夏的凉州(今甘肃武威)。这说明留居于河西兴州、凉州一带的西夏遗民数量仍然不少。
三、投金
西夏灭亡后,一部份西夏遗民被金朝统治者安置在河南唐(今泌阳)、邓(今南阳)、申(今信阳)、裕(今方城)一带,给田耕种,并派专人管理。《金史?西夏传》云:
“先是夏使精方匦匣使王立之来聘,未复命,国已亡,诏于京兆安置,充宣差弹压,主管西夏降户。正大八年五月,立之妻三十余口至环州,诏以归立之,赐以币帛,立之上言,先世本申州人,乞不仕,居申州。诏如所请,以本官居申州,主管唐、邓、申、裕等处夏国降户,听唐、邓总帅府节制,给上田千亩,牛具农作云”。
这里的所谓西夏降户,除汉民外,显然还包括一部份党项人。从给田耕种看,这些党项人早已汉化,熟悉农耕技术,属于以农为业之民。
四、迁徙
1、迁至四川木雅地区
这是一支从事畜牧生产的西夏人(以党项为主)。他们于西夏亡国后,南渡洮河,横越松潘草原,出阿细、班佐、沿金川河谷南下,经过丹巴、乾宁等地约数千里长途跋涉,到达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区,并在此过着定居的生活。这部份西夏人曾建立过地方政权。当地藏民将该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即“西夏王”。因西吴即西夏的对音。“夏”与“下”为同音字,“下”字古音读“虎”,因此,西夏被念为西吴。该地方政权与元朝并存不悖。明初,当朱元璋攻打盘据于四川重庆一带的明玉珍时,曾出兵助讨,立有战功。至成祖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被封为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即明正土司。“至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嗣斩而绝”①。该政权首尾470余年。
2、迁至山西居庸关与河北保定
公元1345年(至正五年)建造于居庸关洞壁的六种文字石刻,参予该工程的纳麟及主持西夏文译写的智妙咩布和那征师均为党项人,说明西夏灭亡后,一部份党项人迁居于此。
1962年9月,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保定城北韩庄发掘的西夏文“胜相幢”,建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幢之所记西复人,包括建幢者,寺院主持,西夏文书写者,死僧名姓,“更重要的是记出助缘随喜的八十多个西夏人。这八十多人中,包括男女、僧俗、姓名、法号、复姓和单名。他们都属于蕃姓之列。所谓蕃姓,即西夏以党项羌为主的非汉人姓氏”②。这说明西夏灭亡后,有一大批西夏人迁到河北保定并定居于此。
注释:
① 《元代西夏人物表》,载《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① 《元史》卷17,《世祖本纪》。
② 《青阳先生文集》卷4,《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
③ 《元史》卷143,《余阙传》。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21。
① 参阅邓少琴:《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原载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中国学典馆出版单行本。
② 郑绍宗、王静如:《保定出土明代西夏文石幢》,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
一、投元为官
西夏亡国后,一部分党项统治阶级降元,他们在元朝继续为官。据王桐龄《中国民族史》统计,在元朝为官者有60人。据汤开建同志的统计为229人①。元朝在划分四个民族等级时,将他们划为第二等,属于“色目人”。他们在元朝为官,无论初期、中期、和后期,我们都能列举出其姓名。元朝初期比较著名的有湖广行省平章李恒。他是西夏皇室李惟忠之子。侍御史斡玉伦徒是西夏李仁孝的宰相和学者斡道冲的曾孙。翰林学士高智耀,是献宗德旺时期的右丞相高良惠的孙子。中兴路兴民总管朵儿赤,其父斡扎箦,世掌西夏国史,其本人因经营西夏营田有功,得到忽必烈的嘉奖,“宁夏府屯田成功,升其官脱(朵)儿赤”①。元朝中期,最负盛名的则有历事四朝(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担任过中书平章、左丞相、右丞相等官的乞台普济(史氏)。他是武宗海山的保育人,又是帮助武宗平叛和夺取帝位的大功臣。最后因功封庆国公、安吉王。武宗时官拜正议大夫、同知太原府事、江南湖北道廉访使的杨教化,宁夏人,因迎立武宗有功,也有较大的影响。元朝后期,西夏遗民在政府各级机构任职上有较大的比例。据汤开建同志的统计,在中书省里西夏人担任要职者12人,在枢密院里为官者8人,御使台里任职者14人,宣政院供职者4人。在中央地方机构里为官者中影响最大的为余阙。余阙的先世为武威人。其父沙剌藏卜,官庐州(今合肥),余阙为其三子。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赐进士及第,参加过宋、辽、金史的编修,以文学名。元末在合肥为官,后任淮南行省右丞都元帅,奉命驻守安庆,他所率领的军队“皆夏人,人面多黎黑,善骑射”②。江淮红巾军包围安庆,余阙率军战败,自杀于安庆莲花塘。死后,封夏国公,谥忠宣。著有《青阳先生文集》③。
二、留居西夏本土
西夏灭亡后,一部分党项人仍然留居西夏河西故地。公元1302年(元大德六年),成宗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刊河西字(西夏字)大藏经3630余卷,“施于宁夏、永昌等路”①,即西夏的兴州(今宁夏银川市),永昌路即西夏的凉州(今甘肃武威)。这说明留居于河西兴州、凉州一带的西夏遗民数量仍然不少。
三、投金
西夏灭亡后,一部份西夏遗民被金朝统治者安置在河南唐(今泌阳)、邓(今南阳)、申(今信阳)、裕(今方城)一带,给田耕种,并派专人管理。《金史?西夏传》云:
“先是夏使精方匦匣使王立之来聘,未复命,国已亡,诏于京兆安置,充宣差弹压,主管西夏降户。正大八年五月,立之妻三十余口至环州,诏以归立之,赐以币帛,立之上言,先世本申州人,乞不仕,居申州。诏如所请,以本官居申州,主管唐、邓、申、裕等处夏国降户,听唐、邓总帅府节制,给上田千亩,牛具农作云”。
这里的所谓西夏降户,除汉民外,显然还包括一部份党项人。从给田耕种看,这些党项人早已汉化,熟悉农耕技术,属于以农为业之民。
四、迁徙
1、迁至四川木雅地区
这是一支从事畜牧生产的西夏人(以党项为主)。他们于西夏亡国后,南渡洮河,横越松潘草原,出阿细、班佐、沿金川河谷南下,经过丹巴、乾宁等地约数千里长途跋涉,到达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区,并在此过着定居的生活。这部份西夏人曾建立过地方政权。当地藏民将该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即“西夏王”。因西吴即西夏的对音。“夏”与“下”为同音字,“下”字古音读“虎”,因此,西夏被念为西吴。该地方政权与元朝并存不悖。明初,当朱元璋攻打盘据于四川重庆一带的明玉珍时,曾出兵助讨,立有战功。至成祖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被封为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即明正土司。“至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嗣斩而绝”①。该政权首尾470余年。
2、迁至山西居庸关与河北保定
公元1345年(至正五年)建造于居庸关洞壁的六种文字石刻,参予该工程的纳麟及主持西夏文译写的智妙咩布和那征师均为党项人,说明西夏灭亡后,一部份党项人迁居于此。
1962年9月,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保定城北韩庄发掘的西夏文“胜相幢”,建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幢之所记西复人,包括建幢者,寺院主持,西夏文书写者,死僧名姓,“更重要的是记出助缘随喜的八十多个西夏人。这八十多人中,包括男女、僧俗、姓名、法号、复姓和单名。他们都属于蕃姓之列。所谓蕃姓,即西夏以党项羌为主的非汉人姓氏”②。这说明西夏灭亡后,有一大批西夏人迁到河北保定并定居于此。
注释:
① 《元代西夏人物表》,载《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① 《元史》卷17,《世祖本纪》。
② 《青阳先生文集》卷4,《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
③ 《元史》卷143,《余阙传》。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21。
① 参阅邓少琴:《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原载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中国学典馆出版单行本。
② 郑绍宗、王静如:《保定出土明代西夏文石幢》,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的人口之考要
西夏人口史无记载,今人对西夏人口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根据史书记载的有关夏国建国之初军队防务兵力配备数目中推定的。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既悉有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龙皆即堡镇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始大建宫……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环、庆、镇戎、原州;右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鄜、延、麟、府;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驻兵五万,灵州五万人,兴州兴府七万人为镇守,总五十余万。”同传后文记左右厢十二监军司名称后又云:“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别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号御围内六班,分三番以宿卫。每有事于西,则自东点集而西;于东,则自西点集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以上记载应是西夏建国后的常备军人数...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王朝道教初探(一)
当今之于西夏宗教文化,目前学界似乎只有一种倾向——西夏佛教史的研究,而于唐宋以来日渐兴盛的道教,其在西夏的流传和发展情况,却绝少有人提及。究其原因,在于文献记载的不足。近年来,黑城西夏文文献尤其《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公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西夏道教的一些比较系统的新材料,使得这一问题的论述有了可能性。本文即主要以《天盛律令》为主,对西夏道教诸情形勾勒如下,敬祈斧正。一、西夏道教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通过对《天盛律令》有关法律条文的分析,我们得知,道教得到了西夏政府的承认,其地位仅次于佛教,国家对之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一﹚中央政府管理机构西夏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道士功德司,管理全国的道教事务。《天盛律令》卷十《司序行文门》中,列有上、次、中、下、末五品职司,道士功德司属其中的次等司﹙二品﹚,仅位于掌管全国行政和军事大权的上等司﹙一品﹚中书、枢密之下,而与殿前司、中兴府、僧人功...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王朝道教初探(二)
8.道士有出家牒而寺册上无名,不许其胡乱住,自在此地为道士之日起百日期间,当告局分处,于本此所属寺册上注册。若违律注册时,徒一年,举赏法依举杂罪赏法当得。已判断后仍不注册,则当免为道士,而入于童子中38。9.诸寺所属道士童子等,除同寺外,不许相投予状转寺。若违律转寺时,依任轻职相互转院法,徒十二年39。10.诸妇人不许无牒而为女冠,若违律,有主、为他人奴仆徒四年,无主徒二年。举赏二十缗钱,由犯罪者承担。已判断后仍禁而不止,当以新罪判断40。11.若无牒妇人于寺中为女冠,道监、副、判、寺主等知闻不报时,应获徒四年者则徒六个月,应获徒二年者则徒三个月。有主、头监等知闻不报,依道监等法判断41。12.若道士本人已死亡,而有出家牒,其父、伯、叔、子、兄、弟、孙等诸亲属涂改字迹变为他人出家牒而使为道士者,依为伪道士法判断42。﹙4﹚凡国境内之道士虽有官,儿子、兄弟要求袭出家牒时,不许取状使...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藏传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西夏是以党项羌(注1)----藏系一支(注2)为主体,于公元1038年(宋仁宗景佑五年),在中国西北地区以宁夏为中心建立的一个封建据地方政权。史称西夏、夏国;自称大夏、白高国、白高大夏国(注3)等,定都兴庆府(注4)(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它所统治的地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注5),「地方二万余里」(注6),最强盛时,它的势力扩张到今青海的西宁市,新疆的哈密,雄视一方,可与宋、辽、金抗衡。成吉思汗可以长驱直入花刺子模(今中亚、伊朗、阿富汗一带),越过高加索山,进入顿河流域,攻战伏尔加河,威震欧亚(注7)。然而他征服西夏时,并不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先后攻打五次,于公元1227年(宋理宗宝庆元年)方被蒙古主成吉思汗灭亡(注8)。传十主:景宗元昊(1038-1048)、毅宗谅祚(1047-1068)、惠宗秉常(1068-1086)、崇宗干顺(1086-1139)、仁...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
西夏军队兵员人数与其相关推断的西夏全国人口数,似可举出史载宋夏战争中西夏出动的兵力作印征,其中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之数则是包括了常备军与点集的参战人员。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韩琦奏:“元昊攻延安,破寨逼城,号三十万”;司马光《涑水纪闻》载:庆历三年(1043年)十二月,韩琦奏:“元昊每来入寇,不下十余万人;《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帝诏李宪“近据东北诸路所奏,夏人举一国之兵以当官军,约三四十万之众”;《宋史·夏国传》载,元丰五年(1082年)宋夏永乐之战“夏兵至者号三十万”;《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诏刘昌祚,诸路探报,夏贼点集至六七十万”;《宋史·李宪传》载,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夏人“围兰州,步骑号八十万众”;《宋史·曲珍传》载,元祐初(1086年)“夏人寇泾原,号四十万”;《宋史·夏国传》载,绍圣三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