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王朝道教初探(一)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2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王朝道教初探(一),   当今之于西夏宗教文化,目前学界似乎只有一种倾向——西夏佛教史的研究,而于唐

   当 今 之 于 西 夏 宗 教 文 化 , 目 前 学 界 似 乎 只 有 一 种 倾 向 — — 西 夏 佛 教 史 的 研 究 , 而 于 唐 宋 以 来 日 渐 兴 盛 的 道 教 , 其 在 西 夏 的 流 传 和 发 展 情 况 , 却 绝 少 有 人 提 及 。 究 其 原 因 , 在 于 文 献 记 载 的 不 足 。 近 年 来 , 黑 城 西 夏 文 文 献 尤 其 《 天 盛 改 旧 新 定 律 令 》 的 公 布 , 为 我 们 提 供 了 有 关 西 夏 道 教 的 一 些 比 较 系 统 的 新 材 料 , 使 得 这 一 问 题 的 论 述 有 了 可 能 性 。 本 文 即 主 要 以 《 天 盛 律 令 》 为 主 , 对 西 夏 道 教 诸 情 形 勾 勒 如 下 , 敬 祈 斧 正 。 

    一 、 西 夏 道 教 的 管 理 机 构 和 管 理 制 度

   通 过 对 《 天 盛 律 令 》 有 关 法 律 条 文 的 分 析 , 我 们 得 知 , 道 教 得 到 了 西 夏 政 府 的 承 认 , 其 地 位 仅 次 于 佛 教 , 国 家 对 之 有 一 套 较 为 完 整 的 管 理 机 构 和 管 理 制 度 。 


   ﹙ 一 ﹚ 中 央 政 府 管 理 机 构

    西 夏 在 中 央 政 府 机 构 中 设 道 士 功 德 司 , 管 理 全 国 的 道 教 事 务 。 《 天 盛 律 令 》 卷 十 《 司 序 行 文 门 》 中 , 列 有 上 、 次 、 中 、 下 、 末 五 品 职 司 , 道 士 功 德 司 属 其 中 的 次 等 司 ﹙ 二 品 ﹚ , 仅 位 于 掌 管 全 国 行 政 和 军 事 大 权 的 上 等 司 ﹙ 一 品 ﹚ 中 书 、 枢 密 之 下 , 而 与 殿 前 司 、 中 兴 府 、 僧 人 功 德 司 等 17 个 机 构 同 级 , 可 见 其 品 级 之 高 。 司 内 职 事 官 为 一 正 、 一 副 、 一 判 、 二 承 旨  ① 。 即 道 士 功 德 司 正 为 司 内 的 最 高 行 政 长 官 , 依 次 为 副 、 判 、 承 旨 。 另 外 , 政 府 还 向 司 内 派 遣 教 案 、 案 头 各 二 名  ② 。 


﹙ 二 ﹚ 各 地 道 观 管 理 机 构

  西 夏 政 府 除 以 道 士 功 德 司 统 理 全 国 道 教 事 务 外 , 还 在 各 地 道 观 设 置 相 应 的 管 理 机 构 , 管 理 道 观 的 具 体 事 务  ③ 。 我 们 综 合 分 析 了 《 天 盛 律 令 》 卷 十 一 《 为 僧 道 修 寺 庙 门 》 中 , 共 8 条 涉 及 西 夏 道 观 管 理 职 官 的 条 文 , 大 略 缕 出 , 道 观 管 理 人 员 的 职 官 大 小 依 次 为 : 道 监  ④ 、 副 、 判 、 寺 检 校 、 众 主  ⑤ 、 坐 主 等  ⑥ , 他 们 属 道 士 ; 另 外 , 还 有 童 子 、 道 领 、 知 信  ⑦ 、 变 道 学 子 等  ⑧ , 他 们 不 是 正 式 的 道 士 , 但 由 低 到 高 可 逐 步 成 为 道 士 , 即 属 道 士 的 前 期 阶 段 。 道 监 应 是 道 观 的 住 持 ; 一 般 坐 主 似 比 普 通 道 士 地 位 要 稍 高 ; 童 子 似 可 被 看 作 是 预 备 道 士  ⑨ ; 变 道 学 子 则 是 道 士 前 期 阶 段 中 的 最 低 位 置 。 


﹙ 三 ﹚ 道 教 事 务 的 管 理 制 度

﹙1﹚ 职 官 的 升 用
  该 道 观 中 , 所 属 道 监 、 副 、 判 、 众 主 等 职 官 有 空 缺 时 , 大 众 共 议 10 , 如 有 能 胜 任 者 , 可 依 次 升 用 , 如 果 本 道 观 中 无 升 用 之 人 , 则 可 遣 其 他 宫 观 中 堪 用 之 人 11 。 就 是 说 某 道 观 职 官 升 用 的 办 法 为 : 1. 可 从 本 道 观 低 一 级 官 员 中 选 拔 ; 2. 由 其 他 道 观 派 遣 。


﹙2﹚ 出 家 变 道 

  所 谓 “ 出 家 变 道 ” , 即 是 指 其 他 人 可 出 家 成 为 道 士 。 这 里 的 其 他 人 是 有 一 定 规 定 的 , 从 法 律 条 文 看 , 至 少 要 达 到 童 子 或 相 当 于 童 子 这 样 的 程 度 ﹙ 如 还 俗 之 道 士 、 被 从 纳 册 上 除 名 的 道 士 等 ﹚ , 他 们 变 道 有 以 下 几 种 途 径 : 

1. 所 属 童 子 , 凡 能 诵 颂 有 关 道 教 经 籍 及 种 种 敬 礼 法 , 梵 音 清 和 , 则 道 观 中 所 属 职 官 ? 可 上 报 功 德 司 , 再 呈 中 书 。 这 些 上 级 主 管 部 门 审 批 通 过 后 , 通 告 道 观 方 面 并 问 及 应 试 之 童 子 , 令 其 寻 找 担 保 者 。 在 此 期 间 , 道 观 方 面 通 过 核 实 纳 册 , 查 明 该 童 子 确 实 属 童 子 根 , 并 对 其 此 前 之 所 作 所 为 了 解 以 后 , 认 为 可 以 , 则 此 童 子 可 准 奏 为 道 士 12 。 

2. 所 属 童 子 、 先 前 曾 作 过 道 士 中 之 坐 主 者 , 若 能 完 整 解 说 道 教 经 典 中 的 一 部 , 知 其 前 后 大 意 , 并 且 常 作 法 事 , 则 国 师 、 先 住 坐 主 以 及 能 言 善 辩 之 巧 智 师 父 等 人 , 通 过 对 上 述 应 试 者 的 考 查 , 凡 童 子 , 可 成 为 道 士 , 并 赐 绯 衣 , 为 坐 主 , 但 勿 得 官 ; 先 前 曾 作 过 道 士 中 之 坐 主 者 可 重 新 为 道 士 , 但 先 前 衣 黄 者 当 一 律 衣 绯 , 为 坐 主 , 好 者 可 得 官 13 。 

3. 所 属 道 士 童 子 中 , 能 熟 练 诵 颂 所 示 14 卷 道 教 经 典 , 可 以 出 家 变 道 法 , 成 为 道 士 。 这 里 所 说 的 出 家 变 道 法 , 可 能 即 指 条 文 中 所 述 之 “ 当 告 功 德 司 ” 、 “ 推 寻 于 册 ” 、 “ 好 好 量 其 行 ” 等 上 报 准 奏 和 考 查 核 实 的 手 续 。 

4.于 种 种 善 时 剃 度 时 , 道 士 童 子 可 使 为 道 士 , 此 外 种 种 诸 人 , 不 许 为 道 士 14 。

  根 据 以 上 出 家 变 道 的 方 法 和 途 径 可 以 看 出 , 一 般 人 要 想 成 为 一 个 真 正 的 道 士 , 并 不 是 一 件 容 易 的 事 , 不 但 自 己 要 努 力 诵 颂 经 典 , 而 且 还 必 须 通 过 各 种 繁 复 的 递 转 变 道 程 序 , 才 能 成 功 。 说 明 西 夏 对 道 教 的 管 理 相 当 严 格 , 同 时 , 西 夏 佛 教 僧 人 之 入 教 变 道 亦 大 致 如 此 15 。

﹙3﹚ 还 俗 与 再 入 道

  有 情 愿 交 出 出 家 牒 而 还 俗 者 , 可 于 前 宫 内 侍 、 阁 门 、 帐 门 、 末 宿 等 处 纳 册 , 即 可 还 为 俗 人 。 还 俗 的 同 时 , 法 律 上 对 其 人 当 官 、 入 军 籍 等 追 加 了 相 应 的 限 制 16 。 

  还 俗 或 因 其 它 原 因 现 已 不 是 道 士 者 , 亦 可 通 过 一 定 的 途 径 再 次 成 为 道 士 , 前 文 出 家 变 道 的 第 二 种 途 径 中 已 有 叙 述 。 

﹙4﹚ 纳 册 、 持 出 家 牒 

  道 观 中 凡 童 子 以 上 人 员 当 入 纳 册 。 其 中 道 士 纳 册 , 要 上 报 中 书 ; 童 子 、 农 主 ﹙ 当 与 道 观 有 经 济 关 系 ﹚ 之 纳 册 上 报 殿 前 司 , 并 当 为 磨 勘 17 。 

  虽 然 条 文 中 没 有 明 确 规 定 哪 种 道 士 持 出 家 牒 , 哪 种 未 持 牒 , 但 根 据 有 关 条 文 分 析 可 知 , 大 凡 正 式 出 家 的 道 士 , 均 应 持 出 家 牒 。 我 们 可 从 下 文 论 述 关 于 使 用 出 家 牒 的 规 定 中 有 所 领 悟 。 

﹙ 四 ﹚ 赐 衣 制 度

  赐 衣 本 是 中 原 王 朝 的 一 种 服 饰 制 度 , 以 服 色 表 示 官 员 职 位 的 高 低 , 后 来 这 种 制 度 也 施 用 于 僧 人 和 道 士 。 据 考 , 赐 道 徒 紫 衣 始 于 唐 代 宗 时 , 大 臣 李 泌 立 大 功 后 乞 解 官 为 道 士 , 皇 帝 乃 赐 之 紫 衣 。 五 代 至 宋 , 赐 衣 之 制 逐 渐 制 度 化 18 。 西 夏 不 但 沿 用 了 这 一 制 度 , 而 且 还 有 所 发 展 。 《 天 盛 律 令 》 卷 二 《 罪 情 与 官 品 当 门 》 有 数 处 提 到 僧 人 、 道 士 有 赐 黄 、 黑 、 绯 、 紫 衣 者 19 。 从 排 列 顺 序 以 及 对 他 们 的 规 定 和 处 罚 看 , 赐 黄 者 级 别 于 四 者 中 最 高 , 赐 紫 者 最 低 ; 凡 被 赐 衣 者 , 皆 有 官 品 和 职 位 , 因 为 律 令 条 文 中 明 确 规 定 , 凡 赐 衣 者 犯 罪 后 均 可 “ 与 官 品 当 ” 、 “ 当 革 职 ” 。 西 夏 的 赐 衣 制 度 与 唐 宋 的 不 同 点 在 于 : 

﹙1﹚ 西 夏 有 赐 黄 、 黑 、 绯 、 紫 衣 四 种 制 度 , 而 不 是 仅 仅 赐 紫 、 绯 ; 

﹙2﹚ 西 夏 的 绯 衣 级 别 显 然 高 于 紫 衣 者 , 不 同 于 唐 宋 的 紫 先 绯 后 ; 

﹙3﹚ 西 夏 被 赐 衣 者 的 官 品 并 不 是 太 高 , 这 从 其 犯 罪 时 , “ 比 庶 人 当 减 一 等 ” 以 及 革 职 、 取 消 绯 、 紫 等 规 定 中 可 以 反 映 出 来 。 这 一 点 又 不 同 于 唐 宋 的 “ 三 品 以 上 赐 紫 , 五 品 以 上 赐 绯 ” 。 

二 、 道 士 所 应 遵 守 的 法 律 和 规 定

  作 为 法 律 典 籍 , 《 天 盛 律 令 》 中 保 留 了 较 多 的 有 关 对 道 士 的 规 定 和 处 罚 条 款 20 , 这 对 我 们 研 究 西 夏 道 教 非 常 有 用 , 故 单 列 一 节 进 行 论 述 。 其 实 相 应 的 规 定 和 处 罚 亦 可 纳 入 管 理 制 度 之 中 , 只 是 这 些 规 定 和 处 罚 比 较 具 体 、 细 碎 , 与 前 述 所 谓 的 管 理 制 度 , 形 式 不 同 而 已 。 

﹙ 一 ﹚ 权 利 和 义 务

﹙1﹚ 勿 连 坐 出 家 为 道 士 之 男 女 , 已 久 与 家 院 不 来 往 , 其 父 母 、 节 亲 等 犯 有 谋 逆 罪 , 出 家 人 勿 连 坐 ; 反 之 , 家 人 勿 连 坐 21 。 

﹙2﹚ 以 官 品 当 道 士 中 赐 黄 、 黑 、 绯 、 紫 者 犯 罪 时 , 除 十 恶 及 杂 罪 中 不 论 官 者 以 外 , 犯 其 余 各 种 罪 可 以 官 品 当 ; 所 遣 劳 役 , 有 官 可 与 官 品 相 抵 , 无 官 , 则 依 法 服 劳 役 22 。

﹙3﹚ 减 罪 道 士 中 赐 黄 、 黑 、 绯 、 紫 者 犯 罪 时 , 比 庶 人 当 减 一 等 ; 并 按 应 减 数 减 罪 , 不 可 施 以 黥 刑 23 。 

﹙4﹚ 加 罪 诸 人 盗 、 损 、 灭 、 毁 道 教 像 等 , 造 意 徒 六 年 , 从 犯 徒 三 年 。 若 道 士 及 军 所 属 管 事 者 损 毁 时 , 当 比 他 人 罪 加 一 等 。 若 非 损 坏 , 盗 而 供 养 者 , 则 有 官 罚 马 一 匹 , 庶 人 十 三 杖 。 若 价 值 很 多 , 则 视 强 盗 、 偷 盗 钱 数 之 罪 及 损 毁 罪 比 较 , 依 其 重 者 判 断 24 。 诸 道 观 中 所 属 财 产 , 若 大 小 局 分 擅 自 拿 取 盗 持 时 , 加 罪 之 法 当 与 前 述 盗 官 物 同 25 。 即 所 谓 执 法 犯 法 , 从 严 处 罚 。 

﹙5﹚ 敕 禁 道 士 、 僧 人 当 与 其 他 官 员 百 姓 一 样 , 禁 止 穿 戴 颜 色 石 黄 、 石 红 、 杏 黄 并 刺 绣 金 缕 和 日 月 图 案 的 衣 服 , 违 律 者 处 二 年 苦 役 26 ; 禁 止 佩 带 金 刀 、 剑 、 矛 、 马 嚼 、 马 鞍 等 , 不 论 真 金 或 镀 金 均 不 可 ; 禁 止 使 用 纯 玉 装 饰 马 嚼 和 马 鞍 等 , 以 上 若 违 律 , 徒 一 年 27 。 对 上 述 行 为 举 报 , 当 赏 给 十 缗 钱 , 以 资 奖 励 。 

﹙6﹚ 纳 租 道 士 、 诸 大 小 臣 僚 等 因 公 索 求 农 田 司 所 属 耕 地 、 寺 院 中 地 、 节 亲 主 所 属 土 地 等 , 自 买 之 日 起 , 一 年 内 当 告 转 运 司 , 于 地 册 上 注 册 , 并 依 法 为 租 佣 草 事 , 若 隐 之 , 逾 一 年 不 告 , 则 所 避 租 佣 草 数 当 计 量 , 应 比 偷 盗 罪 减 一 等 , 租 佣 草 数 当 偿 28 。 即 道 士 租 用 官 、 私 、 道 观 土 地 或 诸 大 小 臣 僚 租 用 道 观 土 地 时 , 应 依 法 交 纳 地 租 。 

﹙ 二 ﹚ 规 定 和 处 罚

﹙1﹚ 赐 衣 者 被 革 职 道 士 中 赐 黄 、 黑 、 绯 、 紫 衣 者 除 可 减 罪 外 , 获 徒 一 年 罪 时 , 赐 绯 、 紫 当 革 职 , 取 消 绯 、 紫 。 其 余 可 按 其 职 位 高 低 , 其 中 不 当 革 职 者 , 可 不 革 职 , 如 果 重 罪 已 减 轻 , 若 仍 被 革 职 , 则 赐 黄 、 黑 者 徒 五 年 , 赐 绯 、 紫 及 职 位 相 当 者 徒 六 年 , 当 除 去 道 士 籍 。 服 劳 役 时 , 有 官 品 可 以 官 品 相 抵 , 无 官 品 , 则 依 法 服 劳 役 。 服 役 毕 , 仍 入 原 籍 道 观 中 为 童 子 29 。

  从 法 律 条 文 可 以 看 出 , 法 律 对 有 官 品 的 道 士 的 处 罚 , 宽 限 度 相 当 大 , 即 使 判 刑 服 役 之 后 , 还 可 以 保 留 童 子 身 分 , 这 就 保 证 了 他 们 有 重 新 成 为 道 士 的 机 会 。 

﹙2﹚ 善 时 剃 度 时 , 道 士 童 子 以 下 诸 入 不 可 为 道 士 

  于 种 种 善 时 剃 度 时 , 道 士 童 子 可 使 为 道 士 , 此 外 种 种 诸 类 中 , 不 许 使 为 道 士 。 若 违 律 , 使 为 道 士 者 及 为 道 士 者 等 之 造 意 ﹙ 注 : 即 主 谋 或 首 犯 ﹚ 当 绞 杀 , 从 犯 徒 十 二 年 。 若 为 道 士 者 未 及 丁 , 则 勿 治 罪 。 对 使 为 道 士 者 要 依 法 判 断 , 为 道 士 处 之 师 父 与 造 意 罪 相 同 ; 担 保 者 知 觉 则 当 比 从 犯 减 一 等 。 其 中 受 贿 者 与 枉 法 贪 赃 罪 比 较 , 从 重 者 判 断 30 。 

﹙3﹚ 有 道 士 实 才 以 外 诸 人 , 不 使 为 道 士 , 若 违 律 为 道 士 貌 , 年 十 五 以 下 勿 治 罪 , 不 许 举 报 。 自 十 五 以 上 当 报 , 所 报 罪 状 判 断 如 下 : 

1. 诸 人 及 丁 以 上 为 伪 道 士 时 , 及 丁 擢 伪 才 者 , 以 谕 文 行 后 判 断 , 无 才 , 于 册 上 销 除 , 当 绞 杀 ; 又 册 上 不 销 除 , 亦 未 擢 伪 才 , 仅 仅 为 伪 道 士 貌 者 , 徒 六 年 ; 已 判 断 后 再 为 不 止 , 则 当 以 新 罪 判 断 。 同 抄 内 首 领 等 知 觉 不 报 者 , 当 比 犯 罪 者 减 二 等 。 其 中 亲 父 母 者 , 因 允 许 父 子 等 相 互 隐 罪 , 与 各 节 亲 主 减 罪 法 次 第 相 同 。 举 赏 当 以 杂 罪 举 赏 法 得 , 由 犯 罪 者 承 担 给 予 , 无 能 力 当 由 官 赐 31 。 

2.使 军 为 伪 道 士 亦 承 罪 , 承 担 举 赏 法 与 前 诸 人 为 伪 道 士 相 同 。 其 中 死 罪 以 外 , 获 劳 役 时 , 依 别 置 所 示 罪 实 行 32 。 

3.道 观 主 要 职 官 道 监 、 副 、 判 、 众 主 等 , 知 觉 本 寺 所 属 人 为 伪 道 士 , 若 不 告 、 不 禁 止 , 则 当 按 比 犯 罪 者 减 二 等 判 断 33 。 

4.大 小 臣 僚 中 之 军 首 领 、 军 检 校 于 京 师 、 边 地 任 职 未 至 , 代 职 之 小 首 领 、 舍 监 、 权 检 校 等 知 觉 为 伪 道 士 , 不 禁 止 、 不 报 官 方 时 , 依 前 述 道 监 等 法 判 断 34 。 

5.为 伪 道 士 者 , 所 在 道 监 、 副 、 判 、 众 主 及 所 在 首 领 又 臣 僚 、 在 军 小 首 领 、 舍 监 等 知 觉 , 罪 已 分 明 , 而 其 未 闻 , 亦 因 属 管 事 者 未 好 好 禁 止 , 有 官 罚 马 一 匹 , 庶 人 十 三 杖 35 。

6.道 士 童 子 若 册 上 无 名 , 或 册 上 有 名 而 落 之 , 不 许 免 为 其 所 摊 派 的 杂 事 , 将 其 还 为 变 道 学 子 。 若 违 律 册 上 注 销 及 不 注 册 为 伪 道 士 , 转 寺 院 时 , 与 前 时 现 已 死 未 及 注 销 、 不 注 册 为 伪 道 士 、 同 类 自 相 为 转 院 等 罪 情 相 同 。 若 已 来 处 册 上 实 有 , 未 为 伪 道 士 , 则 导 处 勿 坐 变 道 罪 36 。 

7.他 国 道 士 及 俗 人 等 投 奔 而 来 , 百 日 期 间 当 纳 监 军 司 , 本 司 人 当 明 晓 其 真 实 姓 名 、 年 龄 及 道 士 所 晓 道 经 、 法 名 、 师 主 为 谁 , 依 次 来 状 于 管 事 处 , 应 注 册 当 注 册 , 应 予 牒 当 予 牒 。 若 百 日 期 间 不 报 纳 , 匿 卖 派 分 为 私 人 时 , 依 偷 盗 钱 价 法 判 断 。 其 中 匿 而 使 力 受 贿 徒 四 年 。 投 奔 者 本 人 亦 情 愿 自 匿 , 则 一 年 期 间 罪 勿 治 , 逾 年 他 人 报 则 徒 二 年 , 自 报 当 赦 罪 , 匿 者 依 法 判 断 37 。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王朝道教初探(二)
8.道士有出家牒而寺册上无名,不许其胡乱住,自在此地为道士之日起百日期间,当告局分处,于本此所属寺册上注册。若违律注册时,徒一年,举赏法依举杂罪赏法当得。已判断后仍不注册,则当免为道士,而入于童子中38。9.诸寺所属道士童子等,除同寺外,不许相投予状转寺。若违律转寺时,依任轻职相互转院法,徒十二年39。10.诸妇人不许无牒而为女冠,若违律,有主、为他人奴仆徒四年,无主徒二年。举赏二十缗钱,由犯罪者承担。已判断后仍禁而不止,当以新罪判断40。11.若无牒妇人于寺中为女冠,道监、副、判、寺主等知闻不报时,应获徒四年者则徒六个月,应获徒二年者则徒三个月。有主、头监等知闻不报,依道监等法判断41。12.若道士本人已死亡,而有出家牒,其父、伯、叔、子、兄、弟、孙等诸亲属涂改字迹变为他人出家牒而使为道士者,依为伪道士法判断42。﹙4﹚凡国境内之道士虽有官,儿子、兄弟要求袭出家牒时,不许取状使...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遗民去向探究
西夏灭亡后,其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究竟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调查研究的问题。根据有关史书记载,考古资料和调查访问的材料看,其具体情况如下:一、投元为官西夏亡国后,一部分党项统治阶级降元,他们在元朝继续为官。据王桐龄《中国民族史》统计,在元朝为官者有60人。据汤开建同志的统计为229人①。元朝在划分四个民族等级时,将他们划为第二等,属于“色目人”。他们在元朝为官,无论初期、中期、和后期,我们都能列举出其姓名。元朝初期比较著名的有湖广行省平章李恒。他是西夏皇室李惟忠之子。侍御史斡玉伦徒是西夏李仁孝的宰相和学者斡道冲的曾孙。翰林学士高智耀,是献宗德旺时期的右丞相高良惠的孙子。中兴路兴民总管朵儿赤,其父斡扎箦,世掌西夏国史,其本人因经营西夏营田有功,得到忽必烈的嘉奖,“宁夏府屯田成功,升其官脱(朵)儿赤”①。元朝中期,最负盛名的则有历事四朝(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担任...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的人口之考要
西夏人口史无记载,今人对西夏人口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根据史书记载的有关夏国建国之初军队防务兵力配备数目中推定的。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既悉有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龙皆即堡镇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始大建宫……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环、庆、镇戎、原州;右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鄜、延、麟、府;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驻兵五万,灵州五万人,兴州兴府七万人为镇守,总五十余万。”同传后文记左右厢十二监军司名称后又云:“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别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号御围内六班,分三番以宿卫。每有事于西,则自东点集而西;于东,则自西点集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以上记载应是西夏建国后的常备军人数...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藏传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西夏是以党项羌(注1)----藏系一支(注2)为主体,于公元1038年(宋仁宗景佑五年),在中国西北地区以宁夏为中心建立的一个封建据地方政权。史称西夏、夏国;自称大夏、白高国、白高大夏国(注3)等,定都兴庆府(注4)(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它所统治的地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注5),「地方二万余里」(注6),最强盛时,它的势力扩张到今青海的西宁市,新疆的哈密,雄视一方,可与宋、辽、金抗衡。成吉思汗可以长驱直入花刺子模(今中亚、伊朗、阿富汗一带),越过高加索山,进入顿河流域,攻战伏尔加河,威震欧亚(注7)。然而他征服西夏时,并不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先后攻打五次,于公元1227年(宋理宗宝庆元年)方被蒙古主成吉思汗灭亡(注8)。传十主:景宗元昊(1038-1048)、毅宗谅祚(1047-1068)、惠宗秉常(1068-1086)、崇宗干顺(1086-1139)、仁...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
西夏军队兵员人数与其相关推断的西夏全国人口数,似可举出史载宋夏战争中西夏出动的兵力作印征,其中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之数则是包括了常备军与点集的参战人员。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韩琦奏:“元昊攻延安,破寨逼城,号三十万”;司马光《涑水纪闻》载:庆历三年(1043年)十二月,韩琦奏:“元昊每来入寇,不下十余万人;《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帝诏李宪“近据东北诸路所奏,夏人举一国之兵以当官军,约三四十万之众”;《宋史·夏国传》载,元丰五年(1082年)宋夏永乐之战“夏兵至者号三十万”;《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诏刘昌祚,诸路探报,夏贼点集至六七十万”;《宋史·李宪传》载,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夏人“围兰州,步骑号八十万众”;《宋史·曲珍传》载,元祐初(1086年)“夏人寇泾原,号四十万”;《宋史·夏国传》载,绍圣三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