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的活字印刷术研考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的活字印刷术研考, 一、泥活字印刷公元十一世纪的四十年代,中国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
一、泥活字印刷
公元十一世纪的四十年代,中国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
关于这项发明,在宋代科学加沈括着《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里作了如下记载: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之。″
这是印刷术发明后第一篇用文字详细记录印刷技术的重要史料。
由于沈括与毕升是同时代的人,他所记的资料是可靠的。
据沈氏所记,使我们了解到它的创制和使用的程序:
1用胶泥刻字,应是澄浆泥,质地细而坚,再在火中烧硬。
2按韵排列,存放在格子里。
3用时依韵捡字排版,以松脂蜡等药物凝固、固定。
4施墨印刷,一版印完,将版在火上烘烤,药物熔化,手触即落,而且不会沾污。
除《梦溪笔谈》记载外,其他历史文献都没有提到毕升发明泥活字的这件事。因此,对他的生平详情无法进一步考察。沈氏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显然毕升的泥活字已经排版印书,而且效果很好,但是究竟印了什么书?什么式样?既不见传本,也不见著录,现已无法作进一步的考证了。
但是,后来仿用此法印书的倒不乏其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周必大在潭州(今湖南长沙)用沈括所记的方法,以胶泥铜板刊印了他所著的《玉堂杂记》。在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九十八给程元诚的信中提到:″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存中是沈括的字,其法当是指以胶泥活字在铜板上排字,再用纸加以摹印。元朝初年,忽必烈的谋士姚枢,教学生杨古用沈括所记毕升泥活字法印成《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等书,可惜,当时用泥活字印刷的书籍很少流传下来。1965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一件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刷品残片。经宽13厘米,残高8.5-10.5厘米,纸色发黄,但质地坚韧柔软,经文按回旋形排列。经与宋版书比勘,特异之处殊多,而具有活字版特征,如字体比宋版书小,技术拙劣,长短大小不等,经文出现漏字,墨色浓淡不匀,在回旋处字形有颠倒现象等等(图8-1)。又据同塔出土北宋文物考证,初步确定为宋泥活字印品。但最使人振奋的是近年发现、并经考古专家考证,确认为西夏时期采用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创制的西夏文泥活字排印的《维摩诘所说经》的出土。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它的出土对研究活字印刷的发明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公元十一世纪的四十年代,中国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
关于这项发明,在宋代科学加沈括着《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里作了如下记载: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之。″
这是印刷术发明后第一篇用文字详细记录印刷技术的重要史料。
由于沈括与毕升是同时代的人,他所记的资料是可靠的。
据沈氏所记,使我们了解到它的创制和使用的程序:
1用胶泥刻字,应是澄浆泥,质地细而坚,再在火中烧硬。
2按韵排列,存放在格子里。
3用时依韵捡字排版,以松脂蜡等药物凝固、固定。
4施墨印刷,一版印完,将版在火上烘烤,药物熔化,手触即落,而且不会沾污。
除《梦溪笔谈》记载外,其他历史文献都没有提到毕升发明泥活字的这件事。因此,对他的生平详情无法进一步考察。沈氏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显然毕升的泥活字已经排版印书,而且效果很好,但是究竟印了什么书?什么式样?既不见传本,也不见著录,现已无法作进一步的考证了。
但是,后来仿用此法印书的倒不乏其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周必大在潭州(今湖南长沙)用沈括所记的方法,以胶泥铜板刊印了他所著的《玉堂杂记》。在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九十八给程元诚的信中提到:″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存中是沈括的字,其法当是指以胶泥活字在铜板上排字,再用纸加以摹印。元朝初年,忽必烈的谋士姚枢,教学生杨古用沈括所记毕升泥活字法印成《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等书,可惜,当时用泥活字印刷的书籍很少流传下来。1965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一件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刷品残片。经宽13厘米,残高8.5-10.5厘米,纸色发黄,但质地坚韧柔软,经文按回旋形排列。经与宋版书比勘,特异之处殊多,而具有活字版特征,如字体比宋版书小,技术拙劣,长短大小不等,经文出现漏字,墨色浓淡不匀,在回旋处字形有颠倒现象等等(图8-1)。又据同塔出土北宋文物考证,初步确定为宋泥活字印品。但最使人振奋的是近年发现、并经考古专家考证,确认为西夏时期采用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创制的西夏文泥活字排印的《维摩诘所说经》的出土。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它的出土对研究活字印刷的发明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国实行的役法考略
西夏的包括兵役、职役、夫役三项。1、兵役。据《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兵制规定:“其民一家号一帐,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担一人为一抄,负担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担,无则许射正军之疲弱者为之。”又据宋曾巩《隆平集·西夏传》记载:“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西夏仁宗时期《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五则把在籍的丁壮称为“正军”、“铺主”与“负担”三类。在卷六《抄分合除籍门》中规定:男子十至十四岁就要登记注册,十五岁成丁,丁年限至七十岁。丁壮“目盲、耳聋、躄挛、病弱等者,本人当于大人面前检校,医人当看检,是实,则可使请只关、担保者,应转入弱中”。对未成丁男子谎报死亡,壮丁称病转入老弱者都要处罪。特别是对“诸人现在,而入死者注销,及丁则当绞杀”。可见服兵役对西夏之重要。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凡成丁者都要承担兵役。其中“正军”是直接...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统治时期的铠甲及戎服
辽金元服饰西夏是由党项羌族建立的多民族王国,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本图为西夏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复原图。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建国后实行的定兵制
党项部落住帐幕,一家称一帐,小部数百帐,大部千余帐。男子年过十五成丁。每逢发生战争,各部落出丁作战。元昊建立夏国的军队,各部落每二丁取“正军”一人,配备随军服杂役的“负担”一人,合称一“抄”。原来是以四丁为两抄,同住一帐幕,后来改为三丁同住一帐幕,即二正丁合用一“负担”。正军每人给马、驼各一,如倒毙需赔偿,称为“长生马驼”。擒生军——元昊又设立十万擒生军,是夏军的精锐,职责是在作战中掳掠生口作奴隶。擒生军有三万正军,七万“负担”,每一正军平均有“负担”两人以上,大概装备特别精良。又有炮手二百人,称“泼喜迭”,立旋风炮于骆驼鞍上,发拳大的石弹攻击敌人。擒生军的设立是夏国兵制中的一大变革,它使夏景宗元昊为首的皇室贵族拥有最强大的兵力,也使夏国拥有众多的国家奴隶,各部落首领无法与之抗衡了。侍卫军——元昊选拔豪族子弟中善骑射的五千人,号“御国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每月给米二石,作为给养。这是一支...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王元昊用悬哨鸽战败宋军
从1947年出版的《辞海》人们可以查到有一个条目“悬哨鸽”,讲的就是西夏利用带哨的鸽子大败宋军的战役:宋庆历中,桑怿征元昊,于道旁得数银泥盒,中有动跃声,不敢发,总管任福至,发之,乃悬哨鸽百余自中起,盘旋军上,于是夏兵四合,怿、福力战殁。寥寥五六十字就简而明地把事件说清楚。当年《辞海》的编辑都是饱学之士,《辞海》一书经常查,一辈子我都离不开它。不过,为了了解战役的年代和地点及交战的经过,我们还须查阅《宋史》的《夏国传》。宋军讨伐西夏在仁宗庆历元年二月,即西历1041年。韩琦命行营总管任福、督监桑怿在怀远一带攻击之,循好水川(源出六盘山,流至今宁夏地区)西去,接近羊牧隆城地区,与夏军遭遇。桑怿见道旁有密封银泥盒数具(可能是表面贴银箔的木胎漆盒),中有跳跃声,桑怿不敢打开。任福到来,命开盒,从中飞出百余悬哨家鸽,夏军知宋军已入包围圈,伏兵四合。桑怿力战,自早晨至中午,夏军忽挥动二丈多高的大旗,...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好水川古战场,到底在哪里?
西夏兵士的箭头射中这名阵亡宋兵的锁骨处。好水川,一个彻底改变西夏和宋朝在宁夏南部军事力量对比的地方,随着西夏学研究的发展,它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它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2005年3月22日,当我们带着“好水川到底在哪里”的疑问走进西吉县境内的兴隆镇时发现,历史和我们同样在等待着一个具体而科学的答案———好水川,被历史误读的军事遗存?在于茂田、于小龙两位先生编的《走进隆德》一书中,这样记述:“好水川,位于隆德县北,与县城隔山相距8华里。川垴源于六盘山主峰西麓山根下,川水自东而西,经隆德县的好水、杨河两乡,由西吉县境内的兴隆乡入葫芦河川,全长约60余里。源头好水镇附近的红土路村有一泉眼,水涌甘冽,经久不涸,俗称好水泉,川亦因泉而得名。”这个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内对好水川地理定位的普遍说法,比如张培礼在《范仲淹知延州》一文中这样说:“(宋)军至好水川(今名甜水河,在宁夏隆德县东)。”(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