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好水川古战场,到底在哪里?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9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好水川古战场,到底在哪里?,西夏兵士的箭头射中这名阵亡宋兵的锁骨处。好水川,一个彻底改变西夏和宋朝在宁

 

西夏兵士的箭头射中这名阵亡宋兵的锁骨处。

  好水川,一个彻底改变西夏和宋朝在宁夏南部军事力量对比的地方,随着西夏学研究的发展,它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它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2005年3月22日,当我们带着“好水川到底在哪里”的疑问走进西吉县境内的兴隆镇时发现,历史和我们同样在等待着一个具体而科学的答案———

  好水川,被历史误读的军事遗存?

  在于茂田、于小龙两位先生编的《走进隆德》一书中,这样记述:“好水川,位于隆德县北,与县城隔山相距8华里。川垴源于六盘山主峰西麓山根下,川水自东而西,经隆德县的好水、杨河两乡,由西吉县境内的兴隆乡入葫芦河川,全长约60余里。源头好水镇附近的红土路村有一泉眼,水涌甘冽,经久不涸,俗称好水泉,川亦因泉而得名。”这个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内对好水川地理定位的普遍说法,比如张培礼在《范仲淹知延州》一文中这样说:“(宋)军至好水川(今名甜水河,在宁夏隆德县东)。”(载《西北文史荟览》)我国西夏学研究权威专家、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主任、西夏学博士生导师史金波在《略论西夏前期的用兵特点》中谈及好水川战役时说:“宋军紧紧追击,傍晚进入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东甜水河)。”《宁夏通史》在“西夏中心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一章中这样叙述:“夏军见宋军东来,佯装北撤,诱宋军入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西北)。”几乎所有国内关于好水川战争的论述,都这样记述好水川的地理在行政版图上的归属与具体位置。而在《西吉县志》“兵事纪要”关于好水川一节中这样讲:“公元1041年,北宋与西夏在好水川(今西吉县境兴隆镇马家嘴、姚社、杨茂等村),发生了一次重大战事,史称‘好水川之战’。”一个在夏、宋之间发生的最具有战争力量扭转意义的战争,一场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将鸽子运用到战争中并因此丰富了中国战争史的战争,一场以数十万军人为代价的战争,具体的位置竟然出现了这样大的偏差,该作何解释?

  2005年3月22日,当我们带着“好水川到底在哪里”的疑问走进西吉县境内的兴隆镇时,当地宣传部门特意安排我们拜访了出生在这里,后来在《固原日报》做过多年记者、编辑并担任副总编辑的王文玉先生,王先生把我们带到了兴隆镇单民村所在的一片空阔的河谷地带说:“那些记录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历史上好水川战役真正的发生地是在这里。”

  为什么是好水川?

  无论是在隆德县还是西吉县境内,好水川能给我们确切答复的一个事实是,它在六盘山区域内。一场彻底扭转了西夏和宋朝在交界处的军事力量对比、中国军事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什么会发生在六盘山地区?

  中世纪时期的中国,“国之大事在兵,兵在马”。与前朝一样,宋人认识到马政在国防上的作用和重要性。但缺少良好的牧场,导致宋朝的养马业很不景气。北宋著名的大臣包拯曾具文呈奏:“访闻广平虽分为两监,马只有五六千匹,不及往时一监之数,亦不销得此地,枉有废为闲田。”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着长远眼光和深邃认识的文臣,充分认识到北宋监牧马匹数量少了,同时,马监占去了大量的良田沃壤,才这样最早地发出大声的疾呼,然而,这种疾呼很快淹没在昏庸帝王日日沉浸的笙歌艳舞中了。

  西夏和宋朝的战争,一定程度上是牧场的争夺,对马匹有着绝对依赖心理的党项人是无法忽视六盘山这一天然牧场的,有着“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六盘山,不仅是良好的军马场,更是进可攻取长安乃至中原地区,退可守卫自己的疆域,六盘山地区因而成了宋、夏对峙的前沿,西夏便将自己的战略扩张的棋子落在了六盘山地区。

  一场战争的遥远背影

  关于好水川战役的具体情形,我们只能从各种史料里梳理它的影像:在这里,宋夏双方对峙的阵营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两个人,站在西夏前列执掌帅印的是一代帝王、西夏帝国的奠基者李元昊;宋朝方面,军事将领中有一代文杰范仲淹。公元1041年2月。那个早寒的春天,当驻守在这里宋朝军人还沉浸在春节带来的诸多快乐中时,在远离故乡的惆怅和节日落临的快乐这两种复杂情感交织中,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末时光,他们没想到,李元昊亲率10万西夏大军,经过充分准备,发挥远距离袭击战的长处,向宋军猛然发动进攻。长时间艰苦环境里的驻守,使宋军产生了强烈的厌战情绪,国力强大、军队数量众多的优越心理,逐渐被长期拉锯战形成的胶着状态产生的烦躁情绪所替代,使将士们都想速战速决,将领们普遍求胜心切,这正中了西夏军队诱敌深入的计策。怀庆路马步军副总管任福亲自带领3万余人的军队,紧追西夏佯败的军队,李元昊已将10万精锐部队埋伏在好水川口。宋军发现路上摆着不少封闭的泥盒子,里面发出咕咕的叫声,用手一拍,里面有跃动之声。这令士卒们觉得很奇怪,便将盒子砸开,装在里面的鸽子受惊腾起,直飞谷顶,这正是宋军进入埋伏圈的信号。顿时,10万人马一起从山头出击,元昊在山头以二丈多长的军旗作为指挥的标志。宋军向西旗指向西,宋军向东旗指向东,宋军左冲右突,终不得脱险,从清晨酣战到晌午,任福和一批将领及大批战士先后战死。这次战役,宋朝大将任福及数十名战将阵亡,士兵10300人战死,受伤、溃散的更多。这次历史上著名的战事,使宋廷“关信大震”,宋仁宗也“为之吁食”,范仲淹因对西夏作战不利而被贬官调职。面对塞外的清寒,忧虑的诗人留下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诗句,欧阳修、韩琦等朝臣宿将痛恨无比,纷纷上书自责。

  好水川,到底在哪里?

  兴隆镇罗家庄的老人马占山说,西吉县的好水川,这个地名存在不知多少年了,因为那里的水好,老人们一直流传着这个叫法。下午的春季阳光里,王文玉站在牛首山的山顶,指着西边不远的羊牧隆城对我说,从史料所说的位置来判断,这里就是羊牧隆城东、葫芦河畔的好水川谷地,东边就是宋朝军队沿路而来的张易,宋军是从那里来的。数十万人死亡在这里,应该留下怎样的印迹?王文玉带我们到山脚下,那里有两里路长,高逾一丈多的土层截面上,尽是累累白骨,其中一处有西夏的铁箭刚好射穿一个人的锁骨处,死者看来是正准备往山上冲,王文玉说:“这里宋朝时就叫好水川,是真正的峡谷所在,而隆德的‘好水’的叫法是解放后才叫的,是个乡镇的名称。那场战争持续到最后,李元昊亲自挥动战旗,可能让宋军后来发现了,宋军便开始攻占山头,便有这些累累白骨倒在这里。其实,这并不是主要的死人的地方,山下面的河谷地带才是阵亡者集中的地方。据村里流传下来的说法,后来,那里修建公路,平田整地,挖出的白骨比这里的多多了。”他随后又带我们到山上的藏兵洞、几处战马或人的白骨集中地,发现不少箭头等古代军事用品和西夏陶罐等生活用品,能看出这里是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场所和屯兵所在。

  山脚下,原来有村民居住,但现在都搬走了,不少村民说,这么多的白骨堆在这里很吓人的,晚上还能听见人的哭声、古代战场上的厮杀声,有时能看见一堆堆的磷火闪现。原来这里住过的人,不知怎的,好端端地却被发现在山脚下的窑洞里,嘴里鼻孔里塞满了泥块,发现时早已死亡了,死因不明,所以这里就更少有人来了。

  好水川,一个彻底改变西夏和宋朝在宁夏南部军事力量对比的地方,它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历史和我们同样在等待着一个具体而科学的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统治时期的铠甲及戎服
辽金元服饰西夏是由党项羌族建立的多民族王国,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本图为西夏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复原图。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建国后实行的定兵制
党项部落住帐幕,一家称一帐,小部数百帐,大部千余帐。男子年过十五成丁。每逢发生战争,各部落出丁作战。元昊建立夏国的军队,各部落每二丁取“正军”一人,配备随军服杂役的“负担”一人,合称一“抄”。原来是以四丁为两抄,同住一帐幕,后来改为三丁同住一帐幕,即二正丁合用一“负担”。正军每人给马、驼各一,如倒毙需赔偿,称为“长生马驼”。擒生军——元昊又设立十万擒生军,是夏军的精锐,职责是在作战中掳掠生口作奴隶。擒生军有三万正军,七万“负担”,每一正军平均有“负担”两人以上,大概装备特别精良。又有炮手二百人,称“泼喜迭”,立旋风炮于骆驼鞍上,发拳大的石弹攻击敌人。擒生军的设立是夏国兵制中的一大变革,它使夏景宗元昊为首的皇室贵族拥有最强大的兵力,也使夏国拥有众多的国家奴隶,各部落首领无法与之抗衡了。侍卫军——元昊选拔豪族子弟中善骑射的五千人,号“御国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每月给米二石,作为给养。这是一支...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国实行的役法考略
西夏的包括兵役、职役、夫役三项。1、兵役。据《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兵制规定:“其民一家号一帐,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担一人为一抄,负担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担,无则许射正军之疲弱者为之。”又据宋曾巩《隆平集·西夏传》记载:“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西夏仁宗时期《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五则把在籍的丁壮称为“正军”、“铺主”与“负担”三类。在卷六《抄分合除籍门》中规定:男子十至十四岁就要登记注册,十五岁成丁,丁年限至七十岁。丁壮“目盲、耳聋、躄挛、病弱等者,本人当于大人面前检校,医人当看检,是实,则可使请只关、担保者,应转入弱中”。对未成丁男子谎报死亡,壮丁称病转入老弱者都要处罪。特别是对“诸人现在,而入死者注销,及丁则当绞杀”。可见服兵役对西夏之重要。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凡成丁者都要承担兵役。其中“正军”是直接...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的活字印刷术研考
一、泥活字印刷公元十一世纪的四十年代,中国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关于这项发明,在宋代科学加沈括着《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里作了如下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王元昊用悬哨鸽战败宋军
从1947年出版的《辞海》人们可以查到有一个条目“悬哨鸽”,讲的就是西夏利用带哨的鸽子大败宋军的战役:宋庆历中,桑怿征元昊,于道旁得数银泥盒,中有动跃声,不敢发,总管任福至,发之,乃悬哨鸽百余自中起,盘旋军上,于是夏兵四合,怿、福力战殁。寥寥五六十字就简而明地把事件说清楚。当年《辞海》的编辑都是饱学之士,《辞海》一书经常查,一辈子我都离不开它。不过,为了了解战役的年代和地点及交战的经过,我们还须查阅《宋史》的《夏国传》。宋军讨伐西夏在仁宗庆历元年二月,即西历1041年。韩琦命行营总管任福、督监桑怿在怀远一带攻击之,循好水川(源出六盘山,流至今宁夏地区)西去,接近羊牧隆城地区,与夏军遭遇。桑怿见道旁有密封银泥盒数具(可能是表面贴银箔的木胎漆盒),中有跳跃声,桑怿不敢打开。任福到来,命开盒,从中飞出百余悬哨家鸽,夏军知宋军已入包围圈,伏兵四合。桑怿力战,自早晨至中午,夏军忽挥动二丈多高的大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