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西夏政治经济—《嘉靖宁夏新志》与明代宁夏社会
宁夏历史虽然久远,但是明代以前并没有一部以该区域为中心的专门志书。其原因有二:一是地理位置孤悬塞外,华夷杂居,文化积累薄弱,缺乏修志的人才和意识;二是长期以来没有获得独立和稳定的地方行政区划地位,从而缺乏修志的内在动力。宁夏之名始于元代,但仍泛指西夏故地。明朝建立后,加强经营,在此设立宁夏府,属于九边重镇之一。由此而下历清季民国六百余年,宁夏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因此从明代开始,宁夏在地理和行政上才得到明确的承认。明代宁夏士人为本地区撰写志书也使这个区域的特点逐渐从周边地区的历史中凸现出来,得到具体的反映。
宁夏当陕右,西北三边一重镇也。远在河外,本古戎夷之地,历来叛服不常。入我圣朝,混一寰宇,尺无寸土,尽归职方,兵R,之后,图志无可考者……且宁夏地方千里,有中路,有西路,虽古戎狄域,亦实雍州之地。然自秦历汉逮唐,郡国其地旧矣!左黄河,右贺兰,山川形胜,鱼盐水利,在在有之,人生其间,豪杰挺出,后先相望者济济。况今灵州之建,靖虏渠之边开,利边亦博远矣。乘今昔胜慨之地,塞北一江南也!图纸之作,岂可少哉!
有明一代,所修宁夏志七种(次),刻印和流传至今的有四部,它们是《宣德宁夏志》、《弘历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宁夏新志》。这些珍贵的古代地方志书,成为当代认识和研究明代宁夏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嘉靖宁夏新志》是迄今所见明代宁夏地方志书中体例比较规范,内容比较详实,流传最广和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主要撰修者管律,是明正德16年(1521)进士,曾任刑部给事中。当时人称他“博闻有辞,通事故”。该志书分为八卷,分别从行政体系、历史沿革、地方掌故和文艺等方面介绍了宁夏府地区的情况。
这部志书对明代宁夏社会情形记载颇为详细,本文拟从风俗、居民、宗教、教育、商业等方面略加申说,试图窥得全豹之一斑。
一、民风
明代的宁夏地区属于非常典型的民族杂居地区和外来移民杂居地区。
笃信机鬼,尚诅咒。(宋史·夏国传)强更尚气,重然诺,敢战斗。(金史·夏国赞)杂五方,尚诗书,攻词翰。重耕牧,闲礼仪。(旧志)宁夏自正德迄今,服食以靡丽相竞,财用以浮费渐耗。然少食则益,无食则毙。慈以五谷贩为之害,有益作无益,实非边镇所宜。巡抚杨守礼恶其漓薄而深忧远虑,故谕之以德言,禁之以宪法,人乐从于雅淡,君子伟之。
所谓笃信机鬼,尚诅咒,描述的是宋代西夏党项族的风俗。所谓强更尚气,重然诺,敢战斗则反映了西夏国民强悍粗犷的特殊民族性格。所谓杂五方,尚诗书,攻词翰,表明了宁夏在中原文化的浸染下,在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在明代地方政府的倡导下,民众逐渐崇尚文教的社会潮流。
至我圣朝,习俗通五方,而尤崇尚节义,宜多贡士名贤。
重耕牧,闲礼仪则显示了明代宁夏经济自然依赖性强的特点和农牧兼营的人文特征。
带河渠之重阻,奠屯戍之基张。垦良田之万顷,撑乔木之千章。
二、居民与民族
明代宁夏府居民大半是移民。
国初,立宁夏府,洪武五年废,徙其民于陕西。九年命长兴侯耿炳文之弟耿忠为指挥,立宁夏卫,隶陕西都司,徙五方之民实之。
按照宣德宁夏志的记载,这些移民来自全国各地,身份各不相同。
今之居此土,有仕宦者,征戍者,有滴戍者,齐楚、吴、越、秦、晋之人皆有之,是故风俗不纯,难以一而言也。长安志曰:五方杂错,风俗不纯,亦犹是矣。
特别是江南地区人口的大量迁入,对宁夏社会风俗的影响很大。如他们把自己家乡的祭祀先贤之
风也带到了宁夏。
晏公庙。感应坊北。宁夏多江南人,故立是庙以祀之。
明代宁夏府地区民族大体有汉族、党项羌后裔、蒙古族以及回回。
(一)土著(党项后裔)
国朝洪武三年,徙其民于关内。十七年,以故城为河水崩陷,惟遗西南一角。于故城七里筑城,编集原遗土民及他郡工役民夫之急归者,为瓦渠、枣园、首宿、板桥四里,属宁夏卫经历司。
所谓“原遗土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宁夏没有因为战争或灾荒迁移的党项人或者羌族后裔。元明之际
宁夏仍然居住有大批的党项人。
(二)蒙古(套虏)
又以来王土夷四百有奇,兼调宁夏前卫宋德等六百户,共为十卫。
土达自种民闲田。
土夷或者土达都是明朝对内附蒙古人的称呼。
另外驻宁夏的军队当中有大量的蒙古人,俗称土旗军。
军伍:原额汉、土旗军共三千四百五十七名。
(三)回回
回回,明人多称回给。元代宁夏地区有阿难答率所部10万人阪依教的记叙。[“〕到明代在宁夏的人口中回回比例应该不低。《嘉靖宁夏新志》宁夏府城图中有礼拜寺一座,位于宁静寺以北。而宁静寺又是地方政府管理汉地佛教的机构汉僧纲司所在地,两者并列显示了教的地位已经达到一
个较受重视的程度。在人物编中载有元代回回人:纳速耳定,先世回给,居宁夏,仕元至廉访使。
今天宁夏地区的纳姓回民皆以其为祖先。
三、宗教
明代宁夏主要流行佛教、道教、教和教。
地方政府在宁静寺、清宁观和报恩寺内分别设置了管理诸种宗教的机构:汉僧纲司、道纪司、番僧
纲司。
教则有活动场所叫礼拜寺:回给礼拜寺,在宁静寺北。
四、教育
(一)学校
明代宁夏地方官员多举办儒学,而政府只是协助。最早的儒学建于洪武二十九年,由镇人朱真创
建,名称是宁夏中屯卫儒学。三十四年废。永乐六年,朱真复建宁夏中卫儒学,地在效忠坊北,正统九
年,移到都察院东。成化六年,都御使张莹重修。
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军人子弟。其重修碑称:然宁夏卫学徒,皆军卫子弟之秀,其进而受教于学,诵圣贤之书……
地方政府则为读书士子提供了读书和居住场所,叫做“东号’,儒学旧有号,居监。后撤之,以建启圣公祠。生徒邃假道宫佛寺中读书。嘉靖十七年,巡抚都御使吴恺发官钱,易地而建之,以其在学
之东,故名。
(二)科举
宁夏地区的人才选拔主要通过考试制度和推荐制度实现:自洪武以来,登科目者近七八十人,成布列内外有声望……既三年,适己卯开科,得王师古等五人,亦盛矣乎!
嘉靖志开列了科举所出进士及举人名单。兹列考试所得举人自永乐戊子科到嘉靖丁酉科共180名。
岁贡也是地方荐举人才的一种制度,自成化乙酉至嘉靖庚子共举42名。岁贡也就成为中央在人
事上平衡地域势力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一种手段。
五、商业
明代宁夏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军屯经济比较发达。一方之赋,尽出于屯;屯田之恒,耕水以利。
共计屯卫处、屯田总计1500。余顷。畜牧业也以军事供应为主,军马原额达11700。多匹。手工业
也体现了边塞经济的特点,官办机构占据了绝对优势。直属宁夏总镇的“杂造局”,专门生产甲、盔、刀、枪等常备战争物资。此外,还有专门为皇族制造生活奢侈品的“工正所”。
而以简单商品经济为主的民间贸易主要分布在街坊市集,而且出现了比较专门的各种市场。
熙春、泰和、咸宁、里仁、南熏、平善,凡胡麻糟糠、杂物,皆集于此。
毓秀,抵新樵楼,凡苏杭杂货、鱼肉、瓜菜、五谷,皆集于此。
感应,凡布帛皆集于此。
清和,凡果品颜料、纸笔、山货、靴帽,皆集于此。
修文、乐善、广和、备武、澄清、积善、众安、宁朔、永康、崇义、镇安、慕义、效忠、遵化、养贤、育才、肃清、镇靖、凝和,以上诸坊,凡市猪、羊肉者,各随便有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常肉食,不拘街坊随处可以购买,这是民间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反映。
六、文艺和民俗
嘉靖志中收录了大量的地方士人、官员的诗词、文章,反映了明代宁夏人的生产、生活和风俗。如
《开渠》、《造坝》、《开金积渠》等诗歌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春耕活动;((镇守西园小会》、《莲池雅集》则反映了士人吟诵的生活情形。从这些诗歌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宁夏苍美雄壮的山河景色,也可以体味独特浓郁的节日气氛。《贺兰大雪》:“被封吹沙天际吼,雪花大如手。青山顷刻头尽白,平地须臾尺厚。胡马迎风向北嘶,越客对凄凄。”这纷飞的大雪,奔腾的黄河,巍峨的贺兰山不禁使人想起伟人毛泽东的壮丽词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前丝柳》中“媚眼多情眠白昼,纤腰无力舞黄昏”,这碧玉般的水乡江南如何使得移民不触景生情思念家乡呢?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时描写重阳节、除夕、寒食、正月七和上元夜等节日的诗歌颇多。如唐鉴的《西夏重九》:
强整乌纱只自羞,此身流落叹边州。
试斟白酒浇闲闷,倦对黄花忆旧游。
寒雁一声天地肃,岭云千里古今愁。
还家不负登临约,笑把茱英插满头。
再如朱孟德的《寒食遣兴》:
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
饭煮青精颜固好,杯传篮尾习同能。
不过大量的文人歌咏作品所寄托的多是怀念内地思念家乡的情绪,这与宁夏移民尚未完全融入斯
土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