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二)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二),第三节、用于祝寿的音乐《东都事略》卷一二七记载了西夏为寿时的“大合乐”,

  第三节、用于祝寿的音乐

  《东都事略》卷一二七记载了西夏为寿时的“大合乐”,但未详述所用乐曲、所用乐器、所用乐队的形式。曰:

  元昊庆历四年(1044),初,曩霄(元昊)奉  酒为寿,大合乐。

  余阙在《青阳先生文集》卷四《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中也记载了党项民族的“献寿拜舞”,但拜舞的形式、乐曲、乐器、乐队等均未见详述。曰:

  献寿拜舞,上下之情怡然相欢。

  这类民俗生活的音乐活动尽管记载得很少,但由此也可看出这类活动中的音乐唱奏是不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一)
第二节、用于礼仪的音乐1.《金史》卷—三四《外国传?西夏》载:五代之际,朝兴夕替,制度礼乐荡为灰烬,唐节度使有鼓吹,故夏国声乐清厉顿挫.犹有鼓吹之遗音焉。唐代礼乐制度在五代时,已荡为灰烬。但唐代节度使的鼓吹乐却还保藏在西夏,至使西夏音乐深受唐代鼓吹乐之影响,保藏了清厉顿挫的风格。2.元吴立国后,据《西夏书事J卷十三载。西夏的:正朔朝贺,杂用唐宋典式。《礼大传》“疏”对“正朔”的解释是:正谓年始,朔为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政故用新,随寅、丑、子所损[建]也。这是每一个新帝王所颁布的新历法,这种做法始自夏禹,后来历代帝王沿用。元昊建西夏,他的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典式”。唐宋典式是元旦、五月初一、冬至“引大朝会礼,群臣上寿,设宫县万舞”。据《宋史》卷———六《礼志》载:大朝会正月朔,始受朝贺,群臣上寿用教坊乐。……“设宫县万舞”。“冬至受朝贺于文明殿,……群臣上寿始用雅乐登歌二舞”。“宫县”...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四)
第五节、用于祭祀的音乐《宋史》卷四八五《外国传?夏国上》载曰:景德四年(1007)。党项羌首领李德明之母罔氏薨时:德明以乐迎至柩前用什么乐曲、用什么乐器、在仪式中的具体用法,均未详述。党项羌人“死则焚尸,名为火葬”。《马可波罗行纪》第一卷第五十七章《唐古忒州》中详细地记述了敦煌(沙州)居民的火葬仪式,其中说道:火葬“柩行时,鸣一切乐器”。唐古忒是当时蒙古人对党项人的称呼,因此,这是记述党项人的葬俗,但没有详述乐曲、乐器、形式等。为了了解党项的火葬仪式,以利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现把全段记述转录于下:君等应知世界之一切偶像教徒皆有焚尸之俗。焚前,死者之亲属在丧枢经过之道中,建一木屋,复以金锦绸绢。枢过此屋时,屋中人呈献酒肉及其他食物于尸前,盖以死者在彼世享受如同生时。迨至焚尸之所,亲属等先行预备纸扎之人马骆驼钱币,与尸共焚。据云,死者在彼世因此得有奴婢、牲畜、钱财等若所焚之数。柩行时,鸣一切乐...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三)
《公祠记》载述了西夏庆祝、欢乐的鼙鼓声,曰:西夏亡后,忽必烈灭宋,西夏境内的景象是:鼙鼓之声未绝于城邑。注1党项羌是亢歌善舞的民族,欢庆时高歌狂舞,正是其民族性的体现。注1《道圆类藁》卷25《重建高文忠公祠记》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文化与河陇文化
关于西夏文化的来源,在原苏联的学者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西夏文化是“源于中亚细亚各族人民的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成一体的。”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其所以错误,因为第一,“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我们在研究任何国家文化的来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其本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其次,要考虑其周边邻国文化对它的影响,而不是远离本国的什么文化影响;第二,这种看法与实际历史情况也是不相符合的。如前所述,西夏文化深受汉文化及吐蕃、回鹘文化的影响。但以汉文化为主,正如北宋大臣富弼所指出:“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②。所谓汉文化,一般指中原王朝——唐宋文化,实际上汉文化还包涵汉末以来的河陇文化。何谓河陇文化?概括地说,是指河西陇右地区所保存的中原学术文化。所谓河西,即泛指黄河以西地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
· 秦陇文化—西夏民族宗教—西夏王朝道教初探(二)
8.道士有出家牒而寺册上无名,不许其胡乱住,自在此地为道士之日起百日期间,当告局分处,于本此所属寺册上注册。若违律注册时,徒一年,举赏法依举杂罪赏法当得。已判断后仍不注册,则当免为道士,而入于童子中38。9.诸寺所属道士童子等,除同寺外,不许相投予状转寺。若违律转寺时,依任轻职相互转院法,徒十二年39。10.诸妇人不许无牒而为女冠,若违律,有主、为他人奴仆徒四年,无主徒二年。举赏二十缗钱,由犯罪者承担。已判断后仍禁而不止,当以新罪判断40。11.若无牒妇人于寺中为女冠,道监、副、判、寺主等知闻不报时,应获徒四年者则徒六个月,应获徒二年者则徒三个月。有主、头监等知闻不报,依道监等法判断41。12.若道士本人已死亡,而有出家牒,其父、伯、叔、子、兄、弟、孙等诸亲属涂改字迹变为他人出家牒而使为道士者,依为伪道士法判断42。﹙4﹚凡国境内之道士虽有官,儿子、兄弟要求袭出家牒时,不许取状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