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一)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一),       第二节、用于礼仪的音乐1.《金史》卷—三四《外国传?西夏》载:

        第二节、用于礼仪的音乐

  1.《金史》卷—三四《外国传?西夏》载:
   
  五代之际,朝兴夕替,制度礼乐荡为灰烬,唐节度使有鼓吹,故夏国声乐清厉顿挫.犹有鼓吹之遗音焉。
唐代礼乐制度在五代时,已荡为灰烬。但唐代节度使的鼓吹乐却还保藏在西夏,至使西夏音乐深受唐代鼓吹乐之影响,保藏了清厉顿挫的风格。
   
  2.元吴立国后,据《西夏书事J卷十三载。西夏的:
      
  正朔朝贺,杂用唐宋典式。

  《礼大传》“疏”对“正朔”的解释是:
      
  正谓年始,朔为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政故用新,随寅、丑、子所损[建]也。

  这是每一个新帝王所颁布的新历法,这种做法始自夏禹,后来历代帝王沿用。元昊建西夏,他的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典式”。唐宋典式是元旦、五月初一、冬至“引大朝会礼,群臣上寿,设宫县万舞”。据《宋史》卷———六《礼志》载:
      
  大朝会正月朔,始受朝贺,群臣上寿用教坊乐。……“设宫县万舞”。

  “冬至受朝贺于文明殿,……群臣上寿始用雅乐登歌二舞”。“宫县”即“宫悬”。《周礼?春官小胥》云:“正乐县之位,王宫县”。《注》曰:“言此皆天子之礼也。宫县,四面县也”。就是帝王县挂的钟磬等乐器要四面,象征宫室四面的墙壁,故名宫悬。
   
  由此看出,西夏自元昊开始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五月初一和冬至的朝贺礼仪中,使用“教坊乐”和“雅乐登歌二舞”,元昊所用之“教坊乐”和“雅乐登歌二舞”有多大规模、演奏什么曲目、与宋制乐曲有何区别,等等,都未见详载。
   
  3.经过与汉文化的长期交流,党项羌贵族封建化了,他们崇尚儒学,倾慕唐宋中原文化,他们早究典谟,通经同文,对中原的经典著述都十分精通。如世掌西夏国史的斡扎箦,其子朵尔赤“年十五通占注《论语》《孟子》《尚书》”注1。斡扎箦的祖父斡道冲是西夏名儒,位至中书宰相,八岁时以《尚书》中童子举,长通《五经》,为蕃汉教授,译《论语注》,用西夏文著《解义》二十卷,曰《论语小义》,又作《周易卜筮断》,亦《百中歌》等注2。元灭西夏“得儒者数千人”注3。由此证之,党项羌的统治者都精通汉族儒学,具有很高的汉学素养。《姑溪居士后集》卷二刊《折渭州慕志铭》曰:西夏儒者为文长于叙事,作诗有唐人风格。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一所载《大元故大名路宣差李公神道碑铭》说西夏统治者通儒释,洞晓音律。《西夏书事》卷三三说西夏宗室子仁忠二人尚幼,及长,俱通蕃汉字,有才思,善歌咏。他们吸收了许多中原与西域、北狄的音乐文化。
   
  4.西夏降元后的遗民察罕,其父曲也法律是西夏的朝臣,官至金紫官禄大夫、平章政事,《元史》载述了他用于儒礼的的音乐歌舞。曰:

         察罕武勇过人,幼牧羊于野,植杖于地。脱帽置杖端,跪拜歌舞,太祖出猎,见而问之。察罕对日:“独行则帽在上而尊,二人行则年长者尊,今独行,故致敬于帽。且闻有大官至,  先习礼仪耳”注4。

  就是平时“少长相坐”也是“以齿(年岁)不以爵(官阶)”。党项羌推崇儒教,从其始祖拓跋赤辞于贞观九年(635)归顺唐朝始,就“始习”唐朝礼乐注5,到李德明时“遵依宋制” 注6。

  西夏第一代国主李元昊以西夏文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设蕃学,让其贵族子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注7。第二代,国主谅祚,“令国人皆不用蕃礼,明年当以此迎朝使” 注8。第三代国主秉常“下令国中悉去蕃仪,复行汉礼” 注9。第四代国主乾顺“尊行儒教,崇尚诗书”,以儒教为西夏“立养贤务” 注10。第五代国主仁孝“立大汉太学”,“尊孔子为文宣帝” 注11。第六代国主纯祐和第八代国主遵顼,都十分“重儒学”“尊儒教”。西夏历代都设“学校列于都邑,设进士科以取人”,“文风亦赫然昭著矣哉”注12。因此,察罕能很自然地施儒家礼仪,“跪拜歌舞”。

  注1《元史》卷134《列传?朵儿赤传》,《二十五史》第7610页。
  注2《虞文靖公道园全集》卷17。《元文类》卷18。
  注3《重建高文忠公祠记》,《道园类藁》卷25。
  注4《元史》卷120《列传?察罕传》,《二十五史》第7577页。
  注5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2。
  注6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2。
  注7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3。
  注8吴广成《西夏书事》卷20。
  注9吴广成《西夏书事》卷24。
  注10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1。
  注11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
  注12《重建高文忠公祠记》,《道园类藁》卷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四)
第五节、用于祭祀的音乐《宋史》卷四八五《外国传?夏国上》载曰:景德四年(1007)。党项羌首领李德明之母罔氏薨时:德明以乐迎至柩前用什么乐曲、用什么乐器、在仪式中的具体用法,均未详述。党项羌人“死则焚尸,名为火葬”。《马可波罗行纪》第一卷第五十七章《唐古忒州》中详细地记述了敦煌(沙州)居民的火葬仪式,其中说道:火葬“柩行时,鸣一切乐器”。唐古忒是当时蒙古人对党项人的称呼,因此,这是记述党项人的葬俗,但没有详述乐曲、乐器、形式等。为了了解党项的火葬仪式,以利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现把全段记述转录于下:君等应知世界之一切偶像教徒皆有焚尸之俗。焚前,死者之亲属在丧枢经过之道中,建一木屋,复以金锦绸绢。枢过此屋时,屋中人呈献酒肉及其他食物于尸前,盖以死者在彼世享受如同生时。迨至焚尸之所,亲属等先行预备纸扎之人马骆驼钱币,与尸共焚。据云,死者在彼世因此得有奴婢、牲畜、钱财等若所焚之数。柩行时,鸣一切乐...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三)
《公祠记》载述了西夏庆祝、欢乐的鼙鼓声,曰:西夏亡后,忽必烈灭宋,西夏境内的景象是:鼙鼓之声未绝于城邑。注1党项羌是亢歌善舞的民族,欢庆时高歌狂舞,正是其民族性的体现。注1《道圆类藁》卷25《重建高文忠公祠记》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的民俗音乐(二)
第三节、用于祝寿的音乐《东都事略》卷一二七记载了西夏为寿时的“大合乐”,但未详述所用乐曲、所用乐器、所用乐队的形式。曰:元昊庆历四年(1044),初,曩霄(元昊)奉酒为寿,大合乐。余阙在《青阳先生文集》卷四《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中也记载了党项民族的“献寿拜舞”,但拜舞的形式、乐曲、乐器、乐队等均未见详述。曰:献寿拜舞,上下之情怡然相欢。这类民俗生活的音乐活动尽管记载得很少,但由此也可看出这类活动中的音乐唱奏是不少的。
· 秦陇文化—西夏文化艺术—西夏文化与河陇文化
关于西夏文化的来源,在原苏联的学者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西夏文化是“源于中亚细亚各族人民的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成一体的。”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其所以错误,因为第一,“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我们在研究任何国家文化的来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其本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其次,要考虑其周边邻国文化对它的影响,而不是远离本国的什么文化影响;第二,这种看法与实际历史情况也是不相符合的。如前所述,西夏文化深受汉文化及吐蕃、回鹘文化的影响。但以汉文化为主,正如北宋大臣富弼所指出:“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②。所谓汉文化,一般指中原王朝——唐宋文化,实际上汉文化还包涵汉末以来的河陇文化。何谓河陇文化?概括地说,是指河西陇右地区所保存的中原学术文化。所谓河西,即泛指黄河以西地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
· 秦陇文化—西夏军事科技—西夏统治时期的铠甲及戎服
辽金元服饰西夏是由党项羌族建立的多民族王国,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本图为西夏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复原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