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回族卫生习俗—卫生民俗的特点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回族卫生习俗—卫生民俗的特点,回族的卫生民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逐渐发展。回族的卫生习俗受到了

  回族的卫生民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逐渐发展。回族的卫生习俗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一些卫生习俗的影响,也受到了教文化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本民族的卫生习惯,如汤瓶、吊罐等卫生设施,由少至多,直到整个回民家家广泛使用。再如大、小净,源于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教的范畴。不仅礼拜和参加宗教活动时洗,平时劳动归来或身体脏了也洗。不仅信教的穆斯林洗,不信教或不参加礼拜等宗教活动的回族也经常洗。除了沐浴外,回族还特别讲究饮食卫生、服饰卫生、环境卫生等等。回族的卫生习俗,充分反映了回族人民早在几百年前就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第二,讲究卫生,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回民由于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一般来说,身体素质都比较好。有些年过七旬的回族老人还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有的还跋山涉水,有的还骑上自行车捎上东西,走南闯北搞生意。回族老寿星比较多,这说明讲究卫生是回族人长寿的主要原因之—。讲究卫生可以使人身心健康。比如,回族人用淋浴洗大净,这对身体非常有益。据科学测定,淋浴的喷头是一个很好的阳离子发生器,在喷水时,空气中产生大量阳离子,而这种阳离子是一种有益于人体的特殊的“维生素”。另外,回民不抽烟,不吃自死物,不吃动物的血等,这也是很有科学道理的,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应当受到人们的称赞。著名记者范长江同志在他的《中国西北角》中说:“他们(指回民)的身体坚强结实。因为宗教教条的训练,他们养成了几种非常有益的生活习惯,如早起,勤于沐浴,遵守时间,不吃死后的动物等,特别是不吃鸦片,关系于他们的体格方面非常重大。”
  第三,回族人讲究卫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文明既是对客观世界的改进,也是对人类本身的改造。人与动物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改造环境,使环境更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回民讲究饮食、服饰、居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卫生习惯,正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部分,是一种文明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意识。因为,讲不讲卫生,卫生讲得好不好,不仅仅是个习惯问题,而且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如果不讲卫生,邋邋遢遢,窝窝囊囊,往往反映出这个人思想消极、颓废。一个家庭如果不讲究卫生,灰尘满室,又脏又臭,杂乱无章,说明这个家庭不景气,不振作。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回族由于爱清洁,讲卫生,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创造整洁、舒适、卫生的环境,给人以精明能干、奋发向上的感觉。现在我国回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条件、生活条件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回族群众在此基础上,更加讲究卫生,生活得很愉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四川民间卫生习俗
四川民谚“病从口入”,“笑脏笑破不笑补”。表现出群众注意饮食卫生,讲求衣着整洁。某些方面,尚有一些特殊习俗。立夏(公历5月5~7日交节)前后,民间多用苍术、贯仲、菖蒲等芳香药物,以布袋装好放入饮水缸内浸泡,以防瘟疫。农历六月初六与七月初七,户户翻箱倒柜,曝晒衣被、书画,防霉防蛀。暑天,居民多用冬桑叶、红白茶、七里香等草药熬水放置路口,供人饮用,解渴防暑。藏民的食具,各人一套,不予共用。彝民则在水缸内放置青蒿叶,且饮水前后有吃生大蒜防病的习惯。回民严禁吸烟喝酒和吃猪肉,严禁病牛羊肉上市出售。“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为家家户户每天第一件事。居民营建住宅,除城镇外,大都选择坐北向南,以避北风。且四周开凿阴阳沟,以排污水,屋旁多种植绿竹和果树,以美化环境。丧葬新中国成立前,除少数民族地区举行火葬、天葬、水葬外,多数地区实行土葬。土葬前对棺椁加以蜡封、漆涂或用松香封固,入土深埋。对坟墓,逐年累土...
· 秦陇文化—回族武术—武术习俗
回族具有强健、勇武、好锻炼、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自古以来,凡回民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尚武的习俗。如唐代以来,回民定居的西安,武术习俗未间断过,过去无论老幼,练武风尚很浓。他们每天在做完晨礼之后和晚上吃过饭后,“齐集寺院,弹腿打拳,玩枪弄棒,切磋琢磨,互试比赛”。南方回民也多好武和擅长武术,保持着回回民族的特色。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回民更是酷爱武术,世世代代相传。回民为什么好武呢?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回族崇拜的教领袖穆罕默德勇武并精于剑术。《穆罕默德的宝剑》一书,在广大回族人民群众中早巳传播很广,并有不少模仿练习者。穆罕默德还曾经给勇士哈立得赐名“安拉之剑”。回族人由于严格遵守穆圣的言行,因此,回族群众认为练武功自卫是“逊乃提”,是圣行。第二,回族人由于是从中亚等地来中国的,其祖先系外来人,后来“大分散、小集中”在全国各地,元朝回族人被编入“探马赤军”,为适应战争的需要经常练习骑马射箭,使枪...
· 秦陇文化—回族艺术—民间舞乐习俗
回族由于宗教等原因,不善歌舞,但在民间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小乐器及少量的民间乐舞。(一)回族民乐回族民乐乐器有一种是口弦。口弦是回族姑娘特别喜爱的一种民间小乐器,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口弦有两种,一种是铁制的,一种是竹制的。铁口弦在其他民族当中也有,竹口弦在回族姑娘中较多。竹口弦,顾名思义是用竹子削的,看起来简单,但做时颇讲究工艺。一般好的口弦,都是把竹子选来,切成长五寸左右的若干根,放到油锅里炸一下,然后拿出来用刀精心去削。这样做龅目谙遥凉饣崾的陀茫灰灼屏眩淮有Ч峡矗袅渴手校宕嗳岷汀?回族姑娘制作的竹口弦,弦身一般都是三寸长,一头小,奏时左手捏住弦尖,将舌簧的一端轻轻含入双唇间,右手中指和拇指挽住另一端丝穗子,均匀地扯动,使口弦簧产生一种“咕咕咚、咕咕咚”的具有特殊魅力的声音。口弦,没有什么明显的音调,主要是姑娘通过口形、气力、节奏等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回族姑娘一...
· 秦陇文化—回族语言文字—习俗的发展演变
回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基本上使用汉语言文字。但回族在本民族内部交际时,特别是在举行有关宗教仪式、经堂教育和交流思想当中,仍有其本民族的一些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所以,笔者也把它作为回族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概述。回族语言文字习俗的发展演变早在唐、宋时期,从波斯、阿拉伯等国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他们生活在广州、泉州、扬州、杭州、长安等城市,把自己原来的波斯、阿拉伯语等语言自然而然地带到了中国。代岳珂在《程史》中写穆斯林“称谓聱牙”,刻的“异书”“如篆籀”,就是指讲的阿拉伯语,刻的阿拉伯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诡服殊音,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从此可以看出,当时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确系操着“殊音”。元代,由于成吉思汗西征,大批的波斯、阿拉伯、中亚人被迁徙到中国来,且分布在全国城乡各地。其政治地位也比较高,据《元...
· 秦陇文化—回族武术—民间体育习俗
回族在民间除了参加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多种体育活动外,主要喜欢参加具有回族特点的踏脚、木球、方棋、掼牛等体育活动。(一)踏脚踏脚是回族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流行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据该县园子村回族老人转述祖辈口碑介绍,踏脚活动早在唐朝中叶,由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通过陆海两路来华贸易带入。这些回族先民当时居住在我国的长安等地,以后娶妻生子,世代定居,成为回族形成的一个部分。清朝统治年间,因西北回民起义,清政府回族人民,居住在长安、渭南等地的一部分回民被迫迁入宁夏泾源县,踏脚活动由此带人并代代相传至今。踏脚是一项既可娱乐,又可健身、自卫的活动,受到回族群众的喜爱。在泾源县园子村,从小孩到老汉,每逢农闲时节,都要聚集到一起进行热闹的踏脚活动。踏脚即像踢足球一样,用脚不用手。可一人对一人,也可二人对四人等。双方对踏时,靠灵活机智,技艺娴熟,你踏我闪,你攻我守。其基本的动作是平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