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青海地区主要寺院:塔尔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5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青海地区主要寺院:塔尔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一)塔尔寺   藏语名“衮本贤巴朗”, 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位于青海
   (一)塔尔寺

   藏语名“衮本贤巴朗”, 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莲花山,北距西宁25公里,国务院于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和自治区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及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并称为藏语系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又因塔尔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因此被信教群众称为“第二蓝毗尼”,在全国藏、蒙古、土、裕固、满、纳西、汉等民族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

   明洪武十二年(1379),宗喀巴的母亲香萨阿切,根据正在学经的儿子来信的意愿,在当地僧众的资助下,在宗喀巴诞生处修了一座“莲聚塔”,此即今塔尔寺大金瓦殿内的大灵塔。洪武十九年(1386),宗喀巴家乡五部藏族,将塔形改为四谛塔形,并为此塔建了一座大殿。此后的170多年中,多次改建维修。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当地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修建一座静房。明万历五年(1577),仁钦宗哲又在塔南侧修建弥勒殿,始具寺院规模,人们称为“塔儿寺”,后来改写为塔尔寺。

   塔尔寺以纪宗喀巴的菩提塔和大金瓦殿为中心,拥有经堂、佛殿、僧舍等9300余间,占地600亩规模的建筑群,其建筑雄伟辉煌,庄严肃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藏、汉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大经堂为平顶藏式建筑,可容数千人,是全寺僧众集结诵经、礼佛和召开会议的地方。青海塔尔寺不仅是藏语系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院和信教群众的朝拜圣地,而且也是藏语系佛教的经济文化中心。寺内有四大学院,即显明学院、医宗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另有跳神舞院、印经院等,建立有一整套经院教育制度,培养了许多大德高僧,创作并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民族宗教文化遗产。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的绘画、堆绣、酥油花 以及雕塑、印刷等工艺,已成为藏语系佛教乃至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佑宁寺

   以土族为主要僧源的格鲁派大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龙王山南麓,藏语称“郭隆贤巴朗”,意为“寺沟弥勒洲”。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第七世嘉色活佛端悦却吉嘉措按照三世的生前授记,受四世的委派来青海,在一世松布活佛和当地信众支持下兴建,早期有嘉色寝宫、经堂、显宗学院、护法神殿、大厨房等建筑。康熙年间鼎盛时期,有大小经堂、僧舍、囊欠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多人,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建筑宏伟,可与塔尔寺相媲美,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成为青海地区大寺之一。著名活佛有章嘉、土观、松布、却藏、王佛等。清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反清,寺院被清兵焚毁。清雍正十年(1732)清王朝拨款重建,赐名“佑宁寺”。清同治年间因西北回族反清起义,再次毁于战火。后经第六世土观活佛主持重建,至光绪年间修复,僧众1000余人。民国年间逐渐衰落,至1949年青海解放之前,僧众只有270余名。1957年有396名。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佑宁寺是全省继续开放的11座寺院之一。1966年“”中被关闭,寺院的经堂、佛堂和活佛府邸被拆除。1980年7月经地方政府批准重新开放,政府拨款与信教群众布施资助,重新修建了大经堂、小经堂、弥勒佛殿和日月神殿、度母殿、噶当殿、护法神殿、空行殿、嘉色寝室、土观囊以及470余间僧舍。现寺藏有许多珍贵文物。

   (三)瞿昙寺

   瞿昙寺,藏语称“卓仓多杰羌”,意为“卓仓持金刚佛寺”。位于乐都县瞿昙乡,距县城碾伯镇26公里。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由噶玛噶举派僧人三罗主持修建。三罗名桑杰扎西,明初协助明王朝招降罕东蒙古族、藏族各部有功,被朱元璋请到京城,尊为上师,拨款为其建寺。二十六年(1393)寺建成后,朱元璋敕赐“瞿昙寺”匾额,加封三罗为西宁僧纲司“都纲”,下管十三族,并管理西宁卫宗教事务,从永乐年间开始,形成为世代承袭的政教合一制度,直至明末。在明王朝的支持下,瞿昙寺经过数百年的扩建,成为典型汉式宫殿风格的建筑群,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前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以及145间长廊、钟楼、鼓楼、四座宝塔等组成。寺内存有明碑、明钟、明清匾额、明清王朝所赐金印、象牙印、景泰兰瓶器和740多平方米彩色壁画等多种文物。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时被关闭。1980年11月重新开放,1982年2月22日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广惠寺 

   也称郭莽寺、法海寺。寺址在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乡衙门庄村。清顺治七年(1650)赞布·端珠嘉措创建并任寺主。赞布·端珠嘉措于康熙五年(1666)去世,诺门汗敏珠尔主持寺务,自此历辈敏珠尔成为寺主。清雍正二年(1724)罗卜藏丹津事件中寺院被焚毁。雍正七年(1729)在清王朝的资助下,敏珠尔二世罗桑丹增嘉措主持修复,雍正帝胤祯赐名广惠寺。系格鲁派寺院,建有显宗、密宗、医宗、时轮四大学院和大经堂、佛殿及僧舍、静房和护法殿等,珍藏有明永乐八年二月初一永乐皇帝所赐“灌顶圆修净慧大国师孛隆迪瓦桑尔加领真”的圣旨1轴,清乾隆皇帝赐的“法海寺”匾额1方,九世班禅书写的藏文挂轴3幅以及清朝赐给敏珠尔活佛的“净明禅师之印”等文物。大通解放初约有僧侣200余人,活佛10余名,著名活佛有敏珠尔诺门罕和夏里瓦呼图克图。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时寺院全部拆毁。1981年寺院开放,建二层楼小经堂1座,僧舍20余间,殿宇2座。

   (五)夏琼寺

   青海最古老的藏语系佛教寺院之一。坐落在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乡黄河北岸夏琼崖,寺以地命名。夏琼,藏语中意为凤凰。元至正九年(1349)由宗喀巴启蒙老师曲杰·端珠仁青创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乾隆皇帝赐汉、藏、满、蒙四体的“法净寺”匾额。原寺院占地300余亩,大小建筑群28处,佛殿、僧舍2630余间,最早的建筑有大神殿、大护法殿和曲杰·端珠仁青的灵塔殿。曲杰·端珠仁青是宗喀巴的启蒙师,宗喀巴7岁即在夏琼寺从曲杰·端珠仁青学经,16岁离寺进藏。后在创格鲁派,藏语系佛教史称夏琼寺为格鲁派的发祥地和多麦地区各大寺院祖寺。同时,该寺以戒律严格、多出名僧而闻名,七、八、九、十世的经师均出自夏琼寺。因而受到藏语系佛教界和中央王朝的重视。1958年宗教制度民族改期时被关闭,1980年5月重新开放,1986年5月27日被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丹斗寺

   藏语全称“丹斗谢吉央贡”,是藏语系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公元9世纪中叶,“三贤哲”曾来此定居。喇钦·贡巴饶赛从“三贤哲”出家,受比丘戒成名,创建丹斗寺,招徒弘法,使佛教再度复兴。因而该寺成为各派信徒向往的圣地,来此修持者络绎不绝。该寺虽地处偏僻,但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有阿弥鲁迦殿、热杂帕殿、“三贤哲”及喇钦修行殿、弥勒殿、阿柔格西修行殿、大经堂、如意佛塔、僧舍等共约200余间,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1988年9月15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隆务寺

   藏语名“德庆曲科朗”,以为“大乐法轮洲”,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明宣德元年(1426),由萨迦派高僧三木旦仁钦创建,由于其弟罗哲僧格佛学知识渊博,被宣德帝封为“弘候妙悟”国师。明万历年间改宗格鲁派。天启二年(1622)明帝赐隆务寺“西域胜境”匾额一方,悬于大经堂门首。崇祯三年(1630)夏日仓·噶丹嘉措活佛主持兴建显宗经院。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廷封夏日仓·噶丹嘉措为“隆务呼图克图宏修妙悟国师”,此后历辈夏日仓活佛袭隆务寺寺主和隆务十二族政教首领,隆务寺进一步发展,成为同仁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1958年前,有佛殿、经堂35座1730间,活佛府邸43院4201间,僧舍303院2734间,全寺占地380亩,住寺活佛43人,僧众1669人。建筑宏伟,装饰华丽,大小经堂房顶皆为琉璃瓦,装有镀金宝瓶等。“”期间被关闭,大部分殿堂被拆除。佛像、法器、经籍等被焚毁。1980年12月重新开放,修复主要殿堂,重塑佛像,绘制壁画,恢复了原来规模。现有活佛9人,僧众279人。青海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15日将该寺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阿琼南宗寺

   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西北坎布拉乡。藏语名“南宗桑俄合丹吉朗”,意为“南宗密咒教法兴旺洲”,是宁玛派古刹,由5处天然石窟略加开凿修饰而成。当地风景秀丽,历史上是藏语系佛教僧人的著名静修地,公元9世纪中叶,来自的“三贤哲”和贝吉多杰以及安多地区许多名僧都曾在这里静修过。清康熙年间,康区佐钦寺创建者班玛仁增来此修持,主持扩建了南宗寺,后由古浪仓活佛主持寺务,住寺僧人最多时达500余人。1958年有经堂、佛殿、活佛院各1座,僧舍47间,寺僧18人。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后关闭,1980年12月重新开放,重建经堂1座,僧舍14间。现有住寺活佛2人,僧众26人。

   (九)白玉寺

   青海著名宁玛派寺院。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白玉乡俄柯河北岸的达尔塘滩。清咸丰七年(1857),由今四川省白玉县白玉寺活佛拉智创建,为其子寺。从光绪末年起由乔智活佛加华吉贝多杰接管寺务,迅速发展成川、甘、青交界地带规模最大的宁玛派寺院,寺僧多达1200人,下辖70多座属寺,有活佛40余人,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四川白玉寺母寺。1958年前有大经堂、讲经院、禅修院各1座,活佛府邸8处,僧舍400间,活佛18人,僧官2人,僧众700余人,马、牛、羊近万头。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被拆毁。1980年重新开放,新修大经堂、灵塔殿、讲经院、禅房各1座,嘛呢房6间,嘛呢长廊两排,活佛院6处,僧舍480间,全寺占地面积1000余亩,住寺僧众300余人。与本县和附近班玛、甘德等县的宁玛派寺院宗教关系密切。

   (十)乜也寺

   止贡噶举派古刹。位于今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毛庄乡,由撒东肖噶上师建于公元12世纪前叶,为原囊谦千户直属的四大寺院之一。寺主为撒东肖噶的历辈转世,多降生于囊谦千户家族,一直是囊谦千户的灌顶活佛,原地方政府和清廷多有赐封。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前有僧200余人,1995年有僧40人,活佛2人,建有大经堂、活佛院等主体建筑。

   (十一)桑买寺

   青海境内最大的周巴噶举派寺院。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吉曲乡,由周巴噶举派僧人噶玛丁增始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原以昌都卡嘎寺为母寺,下辖本县境内的哇龙寺、洒郭改寺、楞主寺和昌都地区的数座寺院。主要活佛有桑买和拉却转世系统,其中二世拉却·阿旺求巴嘉措是著名的佛教学者,著有《囊谦千户史》等。1958年有僧430人,建筑宏伟,文物丰富,仅佛像500多尊,卷轴画300多幅,寺主桑买活佛院巍峨壮观。现仍有250余名僧人。

   (十二)达那寺

   青海仅存的叶尔巴噶举派寺院。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吉尼赛乡境内的达那山。初建于宋代,早期为本教寺院,后由桑结叶巴·益希则巴改为叶尔巴噶举派寺院。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300余人,殿堂6座,供奉有帕摩竹巴灵塔、益希则巴的药泥身像以及本教祖师敦巴辛饶的镀金铜像等。当地相传,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王信仰叶尔巴噶举派。在达那寺建有格萨尔殿,内塑有格萨尔身像,并保存有格萨尔及其部将的兵器等,在达那山顶有两处格萨尔及其部将的墓葬群,因此也称达那寺为“岭国寺”。现有僧150人。

   (十三)觉让寺

   青海最大的拔戎噶举派寺院。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觉拉乡,由隆热帐巴坚赞始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历史上曾是囊谦地区出名的政教合一寺院,管辖今囊谦县境内的觉拉、香达,杂多县昂赛乡境内的杂结、保热同和玉树县境内的格强玛等地区,从明代起,该寺寺主活佛受朝廷封赏,寺内专设“巴热丙盖”一职,专司当地政教事务。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殿堂6座,寺僧500余人,保存有大量历史文物和佛教经籍、法器。现有僧350人,有活佛冬嘎、洒嘎等。

   (十四)禅古寺

   玉树地区出名的噶玛噶举派寺院。位于玉树县结古镇南禅古村所在的禅古山腰,始建于公元12世纪都松钦巴初创噶玛噶举派时期,为原拉达、布庆、扎武、拉秀、文保等百户部落群众所信奉,最盛时期寺僧达500余人。寺内原有禅来坚贡、斯日仓和噶玛洛舟三个活佛系统,其中寺主活佛禅来坚贡是原地方政府在玉树地区认可的“四大坚贡”(救世者)之一。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450人,建有殿堂9座,存有经卷3万余卷、大小佛像3000余尊。现有寺僧74人,活佛2人,主要建筑有经堂和10座白塔。

   (十五)苏莽囊杰则寺

   苏莽噶举派著名寺院。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毛庄乡,由帐玛赛·罗舟仁钦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与寺院所在的子曲河北岸的苏莽德孜梯寺同一系统,合称“苏莽寺”,是原来玉树地区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创建者帐玛赛·罗舟仁钦的历辈转世称“嘎文”活佛,既是寺主,又是当地苏莽部落百户,下辖5名百长,管辖千余户,4400多人口。该寺最盛时有僧千余人,属寺众多,分布在囊谦、玉树两县和昌都地区。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300人和嘎文、仲洒冬哇、丁嘎、更松、周巴等转世活佛系统,主体建筑有察切玛大殿、文殊殿、德钦则经堂、嘎文颇章等,皆规模宏伟,装饰豪华。现有殿堂、禅院各2座,活佛拉让3座,寺僧160人,活佛5人。

   (十六)尕藏寺

   青海最早的萨迦派寺院。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乡境内,由八思巴弟子噶阿宁胆巴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268),八思巴曾亲临该寺讲经传法,赐佛像、经卷、佛塔、法器和保护寺产法旨,并向噶阿宁胆巴赐象牙、檀木图章,授命管理当地政教事务。元代最盛时寺僧多达1900人,噶阿宁胆巴曾任元朝帝师,通称“胆巴国师”。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450人,建有大小殿堂10座,活佛拉让6处。现有殿堂4座,寺僧109人。

   (十七)结古寺

   青海现存最大的萨迦派寺院。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木它梅玛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由萨迦寺当钦哇·嘉昂喜饶坚赞改建原有的噶玛噶举派寺院而成。历史上以建筑宏伟、文物丰富、多出名僧而闻名藏区,整个寺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主体建筑有桑舟嘉措经堂、讲经院、弥勒殿、大昭殿、嘉那和文保活佛院等,明清鼎盛时期寺僧多达千余人,有扎武迈根、嘉那、文保坚贡等转世活佛系统。1958年有殿堂5座,僧舍600 余间,寺僧850人,活佛3人,藏有经卷近万卷,佛像数千尊,保存有元代的唐卡、佛像、法器和扎武百户家传的宝刀等文物。1958年关闭。1980年10月重新开放,新修经堂两座,僧舍220间,住寺活佛1人,僧众136人。附近新寨村有省内最大的嘉那嘛呢石堆,誉为“世间第一大嘛呢堆”。

   (十八)阿什姜寺

   青海最早建成的觉囊派寺院。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的亚日堂滩,故亦称“亚日堂寺”,当地古称“阿什姜”,为果洛藏族的发祥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噶丹彭措林寺住持阿旺丹增南杰移建附近宁玛派古刹智格果寺而成。寺僧重视时轮传承和六支瑜伽修习,专门设有禅院。1958年有僧125人,活佛10人,现有僧65人。原有经堂2座,佛塔14座,现修复经堂和3座石塔。石塔各高30米,底宽14米,周建佛堂,门楣彩绘,塔顶绘有佛眼,式样奇特,别具一格。

   (十九)都兰寺

   青海著名的以蒙古族为主要僧源的格鲁派寺院。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铜普乡。明万历十一年(1583),由道希汗禅师初建静房。清顺治元年(1644),由霞巴丹津扩建成正规寺院,以噶丹寺为母寺。雍正三年(1725),清朝划定蒙旗,都兰寺属和硕特蒙古西前旗。乾隆元年(1736),该旗札萨克多罗郡王衮楚克达什于寺内兴建四合院王府。此后,青海蒙古左冀各王公台吉相继设置行署,都兰寺成为左冀蒙古各旗的政治活动中心和互市之所。寺主霞巴丹津在清代封号“丹津呼图克图”,至今共历九世。最盛时僧侣多达千人,属民200余户。青海解放初有大经堂1座,时轮经堂1座,佛塔3座,活佛院和僧舍200间,住寺僧人136人。1958年关闭。1962年一度开放,1980年重新开放,在旧寺址新建经堂1座,时轮塔1座,僧舍16间,住寺僧众75人。寺僧注重密法修持和医术学习,建有曼巴扎仓(医学经院),为群众医治疾病。寺主麻旦江活佛于1985年逝世,生前曾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主席。

   (二十)赛宗寺

   青海近代修建的最大格鲁派寺院,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桑当乡。寺院所在的赛宗山松柏苍翠,洞窟遍布,历史上是藏僧闭关修持的著名静地。民国2年(1913),同仁隆务寺第三世阿绕仓活佛洛桑隆朵丹贝坚赞来此初建,得到当地阿粗乎、夏卜浪等部落和刚察、祁连、果洛等地藏族部落头人、群众的鼎力支持,经30年的发展,成为海南地区最大的寺院和佛教文化中心,原有小经堂、文殊菩萨殿、大经堂、弥勒佛殿、护法神殿等建筑,设有显宗学院,佛像、佛经、佛塔之多,与格鲁派六大寺齐名。1958年全寺有大小殿堂和佛塔18座,活佛院15处,僧舍1086间,住寺僧众619人,其中活佛28人,僧官1人,引经师2人,管家8人,干巴11人。同年寺院关闭,1962年后一度开放。“”中被拆毁。1982年7月重新开放,新修大经堂、弥勒佛殿、阿热佛殿、菩提塔、八大灵塔以及活佛院、僧舍等建筑。现住寺活佛3人,僧众377人。赛宗寺地处白岩猴崖,每逢藏历猴年,果洛、玉树、海西和黄南等地数以千计的信教群众来寺朝拜,并在白岩猴崖转山,诵经祈祷平安。寺主阿绕仓活佛是著名的爱国者,曾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和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青海地区汉传佛教主要寺院
一、西宁北禅寺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郊土楼山上,距市区约2公里。土楼山是西宁北山的一部分,形似土楼,故名。这里早在东汉时期汉、羌人民即在山腰修建了土楼神祠,成为民间信仰拜天地神灵的场所。东晋太元年间(376-396),经十六国中前凉、后凉、南凉和吐谷浑的倡导,佛教在湟水流域盛行,南凉王秃发乌孤主持在土楼山修建了青海地区最早的佛寺,请当时河湟一带最著名的僧人住持土楼山佛寺。后不久,又有道士到此静修,在半山腰开凿了洞窟。从此,这里就成为民间信仰与释、道共修的神圣之地。三种信仰历朝都在此山腰开凿石洞,现存洞窟57个,其中一部分为三种信仰各自静修人的静修地,一部分绘制各自信奉供养的神灵;从洞窟的名称看,既有民间信仰的城隍洞、关帝洞,又有佛教的无量洞、菩萨洞、观音洞、禅洞,还有道教的玉皇洞、三清洞、吕祖洞等,山的正面坐北朝南,依山势自然形成似并立的两个威武的金刚,信众称“闪佛”从唐朝至明朝,佛教曾在此...
·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寺院:多西寺下什塘寺木合沙下寺寺却毛亚秀麻寺
1995年,青海有本教寺院11座,住寺本教徒303人。历史悠久的寺院有:多西寺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多西材。始建于宋朝,是化隆境内本教(白本)祖寺。1958年前,该寺有经堂1座10间,其他平房、昂欠多间,占地500平方米。1958年关闭。1980年开放,经堂重新修缮,面貌一新。现有住寺本教徒54人。下什塘寺,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下什塘村。该寺是多西寺的属寺,与多西寺同时修建,1958年以前有经堂1座16间,占地500平方米。1958年关闭。1981年重新开放,整修经堂,另建诵经房9间,客房3间,伙房3间,现有住寺本教徒88人。木合沙下寺,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曲库乎乡木合沙材。始建于15至16世纪。1958年前有经堂l座80间,僧舍15院90间。1958年关闭。1982年开放,新扩建大经堂1座111间,佛堂1座,昂欠1院36间,僧舍19院,是青海最大规模的本教寺院。开办藏医诊疗所1...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布盖乌于来克寺院遗址
布盖乌于来克寺院位于和田市北40多公里的沙漠中,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遗址内的佛殿,边长20米,保存着一些壁画残迹,地表散布着许多石膏摸制残件和建筑构件,是南北朝-唐代的遗存。
·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器物
—雍仲本教崇奉的符号及本教的标志,常在本教寺庙大门、墙壁、藏文经书、“龙达”、宗教画和藏民住宅墙壁上写字。本教的字左旋,逆时针方向,佛教的字右旋,顺时针方向,两者呈相反方向。本教称字为“雍仲”,认为含“固信不变”、“忠贞不移”、永生、长存、永恒的本教等义。“雍仲”藏文原意“坚固”、“永固”。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石刻藏文铭文内有“此威德无比雍仲之王威严煊赫”之句。本教信奉“雍仲”为神灵字,并以左旋之万字纹做代表。古代和近现代藏族民间流行以“雍仲”一词为本教寺庙名称和本教信徒的人名。在康区和嘉戎藏区,藏民举行婚礼时,新娘到新郎家要在新娘坐的地方用青稞摆一个字。在木雅,人死后要在死声额头画一个字。八字真言本教徒的祈祷经咒,指“唵、嘛、者、墨、也、萨、来、杜”八个字。四川松潘藏族本教徒自称“嘛芝”,即八字真言的简称,而称信奉藏传佛教的信徒为“嘛呢”,即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
· 秦陇文化—宗教文化—经典
本教称其经典最初是用象雄文写成,但这种文字已绝迹,现只有影印残片。现行的本教《本教大藏经》等经典都是用通用的藏文书写的,对它的见、修、行、宇宙观等观点、说法,有它自己的术语、词汇。经典外形和佛经格式一样,但内容却不雷同。本教经典,在明初已被结集为《本教大藏经》行世。其教法有许多被认为是从佛教吸取而改装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