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多藏戏:别具一格的地方戏
安多藏戏是受藏戏影响,吸收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营养,在民歌、民间说唱、民间歌舞、藏传佛教文化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藏戏新剧种。它的唱念均采取安多方言,道白的速度较藏戏慢,多为 9 个字的韵文体。唱腔是根据民间说唱、民歌、僧曲的素材提炼而成,完全不同于藏戏唱腔,而且唱时不用帮腔唱和。表演时人物的台步,上下场动作,吸收安多民间舞蹈、法会舞蹈及汉族戏曲的因素较多,节奏不象藏戏那么快。服饰也不同于藏戏,没有清代官服及宫廷服装的影响,比较接近于安多藏区古代或近代藏族服饰。化妆上,除神怪、动物偶尔还用一下面具外,其他全部采用面部化妆,而不象藏戏多数角色要戴面具。它不是广场剧而是舞台剧。也不采用藏戏“温巴顿”、“雄”、“扎西”三部分那种传统的演出形式,仅在演出前,由一个人以演出者的身份,向观众祝福并介绍剧情。所演剧目,除藏戏八大传统剧目外,还有本剧种自己的一些特有剧目,如:有关《格萨尔》的系列、《雍奴达美》、《松赞干布》、《达巴旦保》、《冉玛那》、《牟尼赞普》等。
安多藏戏,约于 200 多年前诞生、形成于安多地区一些藏传佛教寺院中。它的催生婆和以后的抚育者,是寺院的一些在修习过的僧人。它的诞生、形成与拉萨“雪顿节”的藏戏演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以后,五世罗桑嘉措(1617-1682)在固始汗的协助下,推翻了噶玛统治,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指令从各地农村选出一些负有声望的藏戏班子,在每年“雪顿节”期间,为解制的僧人们演戏。当时,安多地区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经常有大批僧人驻拉萨哲蚌、色拉、甘丹各寺学经,直接参加那里的修习、法事活动。有些僧人一学就是许多年,每年“雪顿节”上看藏戏,就成为他们修习活动的内容之一。这些僧人学业完成回到自己的寺院后,多是参与教务管理、传习经文的执政者,作为修习一项附带内容,便将青年扎哇组织起来学习排演藏戏。有时还请拉萨的僧人来指导和传授技艺。这样他们从藏戏的爱好者、崇拜者,进而成了藏戏艺术在安多地区的传播者和组织者。
从十八世纪中后期以来,安多地区的部分寺院在实验创演本地的藏戏。其中,创演藏戏最早,对安多藏戏形成、发展贡献最大的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隆务寺,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布楞寺。象隆务寺,在夏日仓二世阿旺陈列嘉措(1678-1739)主持教务时,寺院制度已较完备,全寺僧人从大活佛到一般僧众,除在本寺学经外,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要到拉萨的哲蚌寺修习。而那时,每年在“雪顿节”上演藏戏的制度已经建立。在学经期间,受到藏戏熏陶的大批僧人回到隆务寺后,对寺内学经制度与生活,就带来了一些影响。该寺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到八月初一,也有一个半月集中修习的法规,学习结束时,也有一次欢愉的游乐假日——“呀什顿”(夏日野宴)。在假日期间,原来只是一些青年僧人,跳跳大地仙女舞“撒意拉姆”。以后,由于受拉萨“雪顿节”演藏戏的影响,最初在“呀什则”(夏日娱乐)中,只是出现了说唱藏戏故事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用安多语演唱的安多藏戏,终于在隆务寺里出现了。最初,它只是由三个“扎哇”,分别扮演龙神、渔夫(原作为猎人)、本教徒(原作为南国巫师),来演《诺桑王传》开头的一个片断。年复一年的演出,从唱腔、表演、服饰各方面不断加工提高,形式日趋完备,敷演的故事也逐步完整。其中经过夏日仓四世、五世,直到夏日仓六世丹贝坚赞(1859-1915)时,差不多经历了近百年的形成期,才将寺院演出的《诺桑王传》,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成熟时期。其主要标志是:涌现出了有名的戏师;寺院青年“扎哇”参加藏戏演出成为定制,14-16 岁参演,三年一轮换;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逐步趋向规范化;能演出较为完整的剧目。隆务寺第一代戏师吉先甲(1854-1946),1870年当他16岁时,就在《诺桑王子》中扮演龙神,以后他虽然获得“格西”学位,但仍然从事寺院藏戏的组织和编导。 1927年,当他73岁时,还对《诺桑王子》从剧本、唱腔、导演,又作了一次较大的改进。他叫阿知何扮演引超拉姆时,将藏族民歌“拉伊”的音调,揉进了藏戏的唱腔。当第二代戏师多吉甲(1910-1973)于 1934 年从 80 岁的吉先甲手里接过戏师任务时,他才刚刚 24 岁。从 1934 年到 1957 年隆务寺僧侣藏戏团解体时为止,在这 23 年中,他锐意改革,立志创新,常常在月光下看着自己的身影,为剧里各种人物设计出符合各自性格的不同表演身段,并将剧中飘逸超俗的渔夫改为刚健雄伟的形象,以更符合人物原来的性格。1948 年演出时,即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953 年的演出,由于僧人尕土甲细心钻研剧情和角色,他扮演的邦列金巴,语言清晰,声音宏亮,洒脱奔放,性格鲜明,获得被观众称为“活渔夫”的美誉。另外,象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的珠固寺,约在 100 多年前,去学经的瓦藏宦角,在拉萨学了藏戏回来后便教给寺内僧人,演出的剧目为《赤美更登》,断断续续一直演到 1954年。不过只在寺院附近演出,每隔数年甚至十几年才演一次,对外影响不大。
现在青海安多藏戏,主要流行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循化撤拉族自治县藏族地区、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和甘德县。除了以演藏戏为主的黄南州文工团外,各地还有群众及寺院的业余藏戏团(队) 21 个,其中黄南 9 个、果洛 5 个、循化 7 个,每年都能开展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