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和安多的婚姻生育丧葬行为习俗及礼仪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和安多的婚姻生育丧葬行为习俗及礼仪, 藏族(玉树地区)一、婚姻〔婚姻千百户的等级婚姻〕玉树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
藏族(玉树地区)
一、婚姻
〔婚姻千百户的等级婚姻〕玉树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人实行等级森严的阶级内婚制。男女青年没有什么社交、恋爱自由,他们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千百户、牧主为了权势和 家业的承袭,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几乎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他们给子女择偶的唯一标准是对方官衔的高低,权势与家业的大小,完全是一种封建包办的政治与权力的联姻。诸如囊谦千户与德格土司、上年措百户与百日多玛小百户、固察百户与百日多玛百户等等。甚至像格吉扎赛百户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五个百户,足见他们阶级内婚之一斑。如果谁家子女不从,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家长凭借手中的封建特权强行拆散婚姻关系,甚至将不听话的子女赶出家门,使其失去继承头人的一切权利。
〔血缘外婚制〕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度。凡有父系或母系血亲者,禁止通婚。这与一些民族过去允许姑表、姨表之间通婚的习俗大相径庭。
〔家庭制度〕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尚残存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以及一定数量的无夫家庭。
〔一夫一妻〕是玉树藏族家庭的主要形式,多数为单一的小家庭,人口少,那种几代同堂、妯娌共处的大家庭很少。一夫一妻制家庭表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藏族与时代阔步,已跨入文明家庭的行列。
〔一夫多妻〕多在牧主头人和富裕人家中存在,即出自不同家庭的两个女人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第一个女人年大姿色稍衰后,受贬专操家务,另娶少女,也有两姐妹同时嫁给一个男人的,还有母女俩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的。出现后者的原因是,男方结婚时女儿年少,要求先由其母亲代嫁,等女儿成年后与其结合同居。
〔一妻多夫〕多为兄弟几人家境困难娶不起媳妇,或者虽然家境尚可,为使兄弟几人和睦团结,不致家庭破裂,共娶一妻。妻子对他们兄弟几人一视同仁,调合感情,统管家务。所生子女,对老大称父亲,其余兄弟叫叔叔。
〔无夫家庭〕解放前夕,玉树地区总人口不到10 万,其中,男性约占总人口的 38.5%, 女性占 61.5% 。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使许多妇女找不到婚配。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内在根源在于解放前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玉树藏族人民反复的与围剿,在反动统治阶级挑拨落之间连年械斗,男性多饮弹身亡,以及男性多的家庭须按比例到寺院当阿卡〈和尚〉,不能结婚,致使女多男少。加之社会动荡,生活穷困,许多人沦为四处闯荡的流浪汉。找不到配偶的妇女往往与他们中的一至数人随意同居,而男方事后迫于生活转悠他乡一走了之,所生小孩只好由女方抚养。她们虽然一生没有正式结婚,但有一至几个小孩,终生为养家糊口辛勤操劳不息。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甚至连母亲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她们在感情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经济上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唯一能够安慰她们的是社会上普遍视孩子为希望和未来,非婚生子女并不受到歧视。
〔恋爱〕贫苦农牧民的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一般不存在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问题。即使双方父母撮合,事前也要征得男女双方的同意,并不强迫成婚。每年的藏历新年,赛马会、庙会等喜庆佳节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表达爱情的方式往往是对唱 “拉伊”〈山歌〉。
〔卜卦〕藏胞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卡卦,婚姻是人生大事,第一步也自然是卜卦。主要卜卦另女双方生辰是否相合,卜择结婚的良辰吉日,卜算迎亲的美好时辰等。
〔送亲〕卜定结婚之日,新娘穿戴一新,由其舅舅和兄弟并约定一至几个品行兼优、能说会唱善辩的婚使〈藏语叫“ 业 执”〉以及伴娘陪送。行途中如果遇见背水、背牛粪的人,则认为吉利,主人很高兴地送点东西,甚至献哈达 致谢。如果遇见背空桶的人则认为不吉利。在离家门不太远的地方送亲人与迎亲人相会后,举行敬酒仪式,藏语叫“穹却”, 娘家人送婚礼。新 娘一般必须在日出前赶到婆家。婆家大门上插有柏枝,地上铺上白毡,中间有用青裸绘撒表示吉祥的“—” 雍忠号,新娘下马时脚必须踩在雍忠号上。进门时,要和婆婆一起提回早已在 门口准备好的盛满鲜乳的奶桶,或者提一满口袋牛粪。送亲者进入院中后,新郎新娘捧吉祥物,绕煨桑台顺转三圈,众人高 呼“拉甲洛” 〈意为神胜利〉,并候专人点桑。刚到家,先吃面食或蕨麻,藏语叫“咖卓”, 之后进入正式婚宴。还要展示嫁妆,进行婚礼, 这就可能到第二天了。
〔嫁妆〕嫁妆视家境而定,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家十分讲究以虎皮、骏马、织锦缎、上等冰糖、肥羊肉等为标志的“九九 婚礼”, 谓“阁层”, 意为“九九标志”。他们往往陪送昂贵 的服装首饰、大量的土地牛羊。贫苦人家能缝制一二件新衣服陪嫁也就不错了。
二、生育
〔求子〕牧区高寒、缺氧,自然条件严酷,婴儿的死亡率高,人口稀少,牧民对小孩怀有特殊的感情。生男生女一样高兴,一视同仁。当女孩结婚后,往往诵经祈祷,求神保佑生下 一个健康、活泼、可爱的孩子。如果结婚一年以上不育,老人就要到寺院烧香、卜卦,祈求生子。
〔分娩〕妇女怀孕后,照常放牧,干家务,孕期、产期谈不上有什么保健措施。临产时只身到羊圈生产。有的产后次日又去劳动,使许多妇女患上终生不愈的疾病。
〔命名〕婴儿降生 7 日之内不许生人入帐。之后亲友们会陆续来向家人祝贺,向婴儿献哈达。他们细心观察婴儿的长相、五宫、形态后,以藏族特有的哲理和幽默感,用吉祥的话语,祝福婴儿前程远大。到四五岁后,给孩子起一个吉祥如意 的大名是全家操心、亲友关注、近邻问津的一件大事。命名的方式以请起名为主,也有家里老人或父母直接取名的。,命名,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老人命名的多含有福禄长寿等意思。 为避免小孩遭夭折,有以狗为各字的,藏语叫“奥约 ”, 小狗的意思。
三、丧葬
〔丧葬种类〕玉树藏族的丧葬形式主要有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等几种类型,其中,天葬为普通葬法,用于老百姓;塔葬为最高贵葬法,只用于大活佛;其次为火葬,专用一般活佛、大和千百户,水葬为专用葬法,只用于小孩,土葬被认为是最卑贱的葬法,只适用于因麻风病死亡者或凶死 者。这些葬俗的后面,可以窥见宗教的影响和阶级的烙印。
〔天葬〕这是玉树藏族最普遍和常见的葬法。人死后 ,一般在家停尸三天,期间请诵经,点神灯,为死者做善事,超度亡灵,家属至亲举哀。出殡时间一般在死后的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某个单日,或者经卜定的七天之内某个吉祥的单日,出殡前先用带子按屈坐式捆好遗体,罩衫蒙尸,由其儿子〈无儿侄顶,无侄婿替〉背到门口,示尽孝意,然后交给专司 天葬的僧人背到固定的天葬场〈藏语称天葬场为“德朝” 〉,背尸时不回头、不喧闹、不歇步,以免其灵魂中途折返。遗体以男性向左侧屈卧,女性向右侧屈卧,然后煨桑举行奠祭仪 式,反复齐诵“六字真言”。这时盘旋在天葬场上空的秃鹫纷纷降落扑食尸体,直到吃得一干二净为止。
如果秃鹫来得多,死尸吃得很净,则视为吉祥,表明死者 生前行善积德,诵经拜佛,灵魂已经升天;反之视为恶兆,表明死者生前杀生害命,恶迹很多,罪孽深重,需再度诵经,割尸拌以炒面喂秃鹫。
天葬是一种古老原始的葬俗,据说来源于一只雄鹰救一位 青年勇士升天的古老传说,说明这种葬俗的形成与藏族的本教和藏传佛教有关,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区广袤,封冻时间很长,也没有或很少有铁制工具,实行土葬有很多困难,天葬简单易行,适应客观自然环境。
〔火葬〕千百户亡故或活佛圆寂后〈活佛去世叫 “圆 寂”, 是“圆满寂灭 ”的意思〉,尸体做成双手合十、盘腿静坐状,火化前在卜定的地点上砌一圆形土炉,炉上放尸,炉下装柏木。待良辰一到,投尸浇油点火,届时钟鼓齐鸣,长号吹奏,僧侣们聚集焚尸炉周围齐声高诵经文。活佛火葬时,附近百姓面对寺院,仰望焚场,不断叩头。骨灰装入专制的黄缎口袋,保存在灵塔内供奉。
〔塔葬〕大活佛圆寂后,首先清除内脏进行防腐处理;其 次进行干燥,最后由金匠进行装金修饰,将金销一层又一层地附丽在遗体上。制成双手合十、盘膝静坐式的干尸,披上架裟,装进高大的灵塔里。灵塔造型讲究,由塔基、塔瓶、塔刹 三部分组成,遗体供在塔瓶内。塔表用金银宝珠点装。这种葬法,从遗体的加工到制塔耗资巨额,除了资金雄厚的大寺院外无法承担。
〔土葬〕早先土房藏民实行过土葬,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葬法,包括吐蕃时期的藏王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解放前,土葬只适用于凶死或死于麻风的病人。为防止传染,病人住到离家较远的小山洞,或简易的半洞式房屋,平时由家人送饭。一旦去世封死洞口,或推倒住屋,就地掩埋。凶死者挖坑随葬。
〔水葬〕婴幼儿不幸夭折,将尸体装入泥坛内,选择有三道沟、三条河的交叉口投入激流的河中,据说这样,转生后就 能长命百岁,也传说小孩水葬是因为人死后要渡一条大河,投入水中,小孩才能安全渡过。有的地方装尸的泥坛投入河中同时,主要投放嘛尼石,向水中撒炒熟的青裸。
〔葬俗诸忌〕帐房人家死人后,忌讳在此常住 ,7 天后要搬迁帐房到另外地点。 49 天内禁忌动刀行宰,食用肉类靠亲友赠送。以春节为界,之前死者全家、至亲忌着盛装,不参加 喜庆活动。死后讳名,任何去世的人,无论时间长短均忌讳道出其名字。如果附近有人与死者同名,就要另取他名。藏族忌食鱼类,据说与小孩水葬有关,不食鸡肉,与天葬有关,认为 鸡与秃鹫同属鸟类。
青裸快熟的 7~8 月间死了人,有些地方先将死尸暂时埋在沙子下,以防腐烂,等秋收后再行葬事。据说庄稼将熟之际举行天葬礼,会遭雹击霜打。
四、行为习俗
〔敬语〕在藏族社会里,每个人的地位、职业、亲属、年龄都有明显的层次,在日常交往中,就要根据对象的这些区分使用不同的语言。诸如百姓对千百户、俗民百姓对活佛、高僧、晚辈对长辈等说话时,必须用敬语。特别对活佛、高僧、头人说话时,更要始终使用敬语。
〔路遇〕最普通的礼仪是见面互致问候,问寒问暖,遇见至亲好友,则下马拉对方的手,贴于自己的面颊,或轻轻地碰对方的面颊和额头。遇见长辈要下马让路。遇见千百户要表示敬畏,赶紧取下盘发,右袖搭肩,躬立道旁,不能仰视。
〔让座〕帐房内两个立柱之间,有一座狭长的土灶把帐房自然地划分为左右两部分。按习俗男左女右,中老年男性和客人的座位在左方,右边为妇女和儿童座位。左方上部又为上席客座,专门为招待尊贵的宾客。有客人来,必须按先客后主、 先男后女、先老后幼的顺序依次就座。还要遵循俗人不能在僧 人上方、牧民不能在头人上方、女人不能在男人上方就座的习俗。座式均为席地而座,但男女有别,另盘膝而座,女半跪式而座。凡男人用的东西,女人必须绕行,不能腾越。
〔迎送〕当客人临近帐房时,不管认识与否,全家要到帐外迎候,妇女儿童及时为客人挡狗,男人接过马缰绳扶客人下马,致“嘎阿贴 ”〈辛苦了〉的问候。如果是头人、活佛,或其他贵宾,则要用 “ 钦那巴哦吉切尔贴” 您辛苦了的敬语 致问候。客人要离去时,要扶镫上马,祝福吉祥如意、长命百岁的送别语,等目送客人走远后才返回。
〔敬老〕藏族老人普遍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公认他们是知识的化身,具有丰富的畜牧业知识和生产经验。老人进屋要起立让座,不能向老人座位伸腿。进餐时首先端给老人,饮酒要 等老年人先举杯。吃手抓时,把嫩滑柔软的肉端到老人前面 ,并请老人先动刀。称呼老人不能直呼其名,视年龄称呼爷爷或老爹,以示尊敬。走路时,要让老年人的乘骑在前面走。过年过节要给长辈行跪拜礼等。
藏族(安多地区)
一、婚姻
〔婚制〕旧时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少数富户有纳妾填二房之习。父系亲族间严禁通婚;母系亲族间通婚,经过几代方可。婚姻恋爱,较为自由,青年男女有了爱情,家庭长辈 会积极支持,从中协商办理,老人为子女做主择偶,也会征求子女意见。
〔求婚〕由男方家请的媒人,带哈达、茶叶、酒等礼物到女方家,接受了礼物,就算基本同意了婚事。之后,媒人按商订的时间,带“解下解强”〈商议婚事的酒肉〉和男方要送给女方的装饰品到女方家,与女方家的主要亲戚,共同商订婚事。
〔聘礼〕聘礼的多寡,因家境而异。除送装饰品外,还有给女方父亲乘马一匹,给女方母亲送奶牛一头之习惯。
〔嫁娶〕婚礼前一天,媒人陪同新郎,骑马前往娶亲。是夜,女家设“顿毛 ”〈宴会〉,男女歌手唱 “勒”〈酒曲〉,往往通宵达旦。婚日清晨,女家派人送亲,男家派迎亲的人,带酒在途中迎接。相遇后,迎亲者向“阿香”〈送亲的娘家人〉 敬酒唱“勒”。“阿香”到有第二、第三批迎亲者的地点,行同样礼仪。临到男家,新娘下马,由迎亲的姑娘们簇拥、搀扶着缓步进门。接着,新人双方向佛像和父母叩拜。然后,新娘手捧一杯用哈达裹着的奶茶,向公婆敬酒。礼毕,贺喜的人 们围在一起,吃肉、饮酒。席间,对唱酒曲,宾主频频相互敬酒,互致 “顿协”〈婚礼祝词〉;再由“阿香” 给新郎“勒腰带”〈一种仪式〉。 唱酒曲贯穿于整个婚礼始终`。酒曲唱至深 夜,年轻人向长辈们提出唱“拉伊”〈情歌〉的要求,得到应允,老人或有近亲关系者,离座回避。有的地区,婚礼上只喝酒曲,忌唱情歌。
〔下马仪式〕牧区藏族在迎亲途中,男方家专门准备一条绸缎,由二人各执一头,举行让送亲的主要阿舅驰马而抢的下马仪式;农区藏族在男方家门口,铺一条白色毛毡,谓之“已什旦”, 供主要阿舅下马垫脚。
〔阿香〕藏语,即阿舅。有俗语云:“ 一生尊贵的是父 母,婚礼上尊贵的是阿香。” 婚礼上的“阿香”泛指送亲的娘家人〈男性〉。在途中敬给阿香喝的酒叫“兰强”,阿香进入男方家门时,被敬的酒叫“过强”。
〔领亲〕过去叫抢婚,是又一种婚姻形式。如女方父母执意不允,另方便约伙伴三五人,在夜间将姑娘悄悄领走。并在女家帐篷上系一条哈达,次日,男方托媒到女方家求婚,待女方父母同意,再举行结婚仪式。“ 领亲”的特点有二:一是“领亲”以男方的“ 领”和姑娘的“跟”相结合。姑娘是知情人,也是积极的配合者,而回避的往往是姑娘的父母或亲戚。二是具有“先斩后奏” 、“生米做成熟饭”的性质。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女方家中也只好表示同意。
〔招女婿〕有些家庭,在女儿相中对象后,便托媒说亲,经男方父母同意后,将其招女婿。招婿,无论在家庭里或社会上,都不会受到歧视。藏族家庭的女婿,不管自家有几个儿子,只要姑娘不肯出嫁或是家中最小者,其父母便会让儿子们另立门户,为姑娘招婿,靠姑娘和女婿生活,以养老送终。
二、生育
〔坐月〕妇女生孩子后,一月内一般不干重活,在家休养滋补身体,谓之“ 坐月” 。“坐月”期间,多数家庭都会杀一只羯羊,以羊肉补产妇身体。
〔看月〕妇女生孩子后,亲戚或邻里人家的妇女去看产妇 和婴儿,谓之“ 看月”。带的礼品多是适宜产妇和婴儿用的一 些食品或衣服、布料等。
〔孕妇禁忌〕遇到打架吵嘴的场面要回避,忌观望,不到人家串门〈闲聊〉,碰到疲劳的人、畜,即从远路来的客人〈俗称乏人乏马〉要回避;忌食乏人乏马带来的食品。
三、姓氏
〔起名〕老人或宗教政业者为孩子起名字。孩子出生后,请僧人打卦起名,或请“本本子” 〈红教的一种宗教职业者之俗称〉起名。
〔名字〕藏族人名均系藏语,用汉字书写的藏族人名均是藏语的音译字。起名以自然景物、佛教神佛名或以出生地点等 形式起的名字较多。如尖措、尼玛、达娃、尕日玛等,直译分别为大海或海洋、太阳、月亮、星星。神佛名: 如,公保、李毛措、旦正、卓玛等。以出生地点起的人名:兰州吉〈女性名〉,出生在兰州市,四浪措〈女性名〉“四浪”藏语意为西宁,以取吉祥、祝愿意起的人名:扎西、才让,直译意为吉祥、长寿或长命。其次还有以生年属相,或以孩子出生时其祖父的年龄起的名字(如孩子出生后,祖父年龄为六十,孩子就叫六十,祖父年龄六十三,孩子就叫为六十三等),或以八卦的对音字起的人名。李太加、孙太加、宽太加、增太加。“李”、“孙”、“宽”、“增”即为八卦中的“离”、“巽”、“坤”、“震的”对音字,也是生母卦型的音译。
〔名字叫法〕藏族人名有全称、简称、爱称、敬称的称呼法。如有人全名称仁增多杰,系持明金刚之意,称呼全名“ 仁增多杰 ”, 即为全称。简称,为了方便,将人名省去一半,称呼一半。如,将“仁增多杰” 或称仁增或称多杰。爱称,长辈 对晚辈多使用爱称。如将 “仁增多杰”称为“仁洛” 、“仁白”、“仁科”。敬称,俗人对僧人,下对上使用敬称。如 ,对红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敬称为“乌金仁宝且”、“乌 金·杰” 、“ 乌金桑杰·尼哇 ” 〈藏语音译〉 ,“乌金”是指 莲花生大师的家乡乌仗那。“杰” 则为之意。“桑杰”意为佛、佛陀。
〔姓氏〕藏族自古就有六大姓氏之说。近代藏族,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形成了姓氏差异。青海东部农业区的藏族姓氏,与汉族姓氏,既有相仿之处,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如,杨尖措、李公保、杨尼玛、王才让等。其中之“杨”、“李”、“王”类似汉族的姓。而后面的均系“尖措”(可直译为大海或海洋)、“公保”(神名)、“才让”(长寿或长命)、“尼玛”(太阳)。汉、藏姓名特点合二为一,构成了这一地区藏族姓氏的特点。牧区藏族的姓氏则不同于农区,没有类似汉族的姓。扎西(意为吉祥)就被称作扎西,不像农区则有杨扎西或王扎西,才让就被称作才让,不称王才让或李才让。但他们常在名字前加本民族或地区名称作自己的娃。如,有人名叫拉加才让,有时也作“ 郭密·拉加才让”。郭密是环海八族之一,从前居住在青海共和地区 。拉加才让祖籍为郭密族。他名字前的“ 郭密”既有氏族或姓氏之意,也有为其祖籍之意,再如,有人叫“尕加·完恩”。间隔号前的“尕加”既是部落名称, 又是区域概念,同时也作完恩的姓氏。至于农业区的藏族,有着与汉族同样的姓,这由来已久。然而,他们这种近似汉族同样的姓,多是汉化的结果。其产生与当今书写藏族人名时,头个字必从《百家姓》中去挑的情况同样,久而久之 ,一部分藏族人也有了与汉族同样的姓。如,有藏族人名叫洛桑〈音译〉书写时,也有作罗藏或罗桑,洛或罗均是音译字,在藏语中“洛桑”意为善慧。写作“ 罗”并非姓。只是选择了与汉族同样姓的字。
四、礼仪
〔幼儿剃发礼〕孩子生后,到三个属相,虚龄 3 岁,首次剃幼儿头发并祝贺,藏语谓之“奴加联巴”。即幼儿剃发礼。幼儿剃发礼,要请僧人念平安经及祝福的经文,并要给幼儿沐浴净身。为幼儿剃发者,多是家中老人或幼儿之父亲。剃发礼上,亲戚朋友带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家用酒、肉款待宾客。
〔姑娘成年礼〕姑娘年龄到 15 或 17 岁,择吉日改梳发辩 ,即把姑娘童年型的辫套改为成年型辫套,表示姑娘之“成人”谓之“ 姑娘成年礼”。过去,视姑娘成年礼与姑娘的出嫁同等重要。僧侣主持姑娘成年礼仪式。姑娘被更衣人更换新装后,要口拜神佛、长辈。女眷们为姑娘唱《拜天地歌》,一人领唱,众人相和。牧区藏族姑娘的成年礼,一般在姑娘临嫁前举行,仪式也较农区简单。
〔老人祝寿礼〕一般来说,老人年龄到 68 岁以上,祝寿便谓之“ 加曲加东 ”, 藏语意为八十寿辰礼,因藏族以属相计岁,老人虽不足八十周岁,加上闰月,也以八十称之。届时,晚辈为老人祝寿,亲朋好友携带哈达、点心或布料等礼品前来祝贺。祝寿礼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举行,祝寿礼前,主人家准备食品。 祝寿礼开始,主人家在佛像前点酥油灯,供献食品。老人衣着一新,面前放着盛满了糖果、糕点之类的盘子。凡来者必向老人说吉祥话,赠送礼品,以示祝贺,老人也高兴地向来者回赠糖果、糕点等。并说,我的寿给你,祝你也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庆话,宾主饮酒唱“勒”〈酒曲〉,常以高山大海作比喻,赞颂老人一生的功绩,以老人之乐而乐。
五、丧葬
〔天葬〕人死后 ,用带子或绳子按一定的规矩将尸体运至天葬场,举行煨桑〈类似祭祀〉等仪式后,任食尸秃鹰啄食。尸体被秃鹰吃得早、快、净,则被认为是死者生前有德和来世光明之兆。
〔土葬〕将尸体按规矩裹好埋入墓穴,土葬用棺分坐、卧两种。有些墓上浇洒石灰,有的堆积白石头,以示吉祥。
〔火葬〕造窑焚尸,堆薪塔架,在尸体上浇注酥油焚化 ,谓之“火葬”。
〔塔葬〕这种葬式在宗教界进行。有德行的僧侣圆寂后 ,将其骨灰存入所建塔内,作为纪念。有的著名活佛圆寂后,寺院将其尸盘坐,并用香料、药粉等进行防腐处理,最后涂抹香泥,修建灵塔供奉。
〔吊唁〕不论谁家死了人,乡邻都会带茶叶、布匹、食品等前往吊唁,帮助处理丧事,参加殡葬。出殡日期与具体时刻多由宗教职业者卜定。
〔布施〕人死后特别是老人死后,请僧人为死者念超经。死者的亲属还视家庭经济状况,到一些寺院布施钱、物 ,甚至包括牲畜或死者的遗物。
〔服孝〕服孝 49 天或一周年,服孝期间,不穿新装,不过节日,不参加娱乐活动,不杀生。早前,男子不戴帽子或帽子翻戴,后变为帽沿上缝一块白布或贴一块白胶布;女子用白羊毛或白布条、白线绳扎发辫,辫套上不缀装饰品。
〔周年〕死者亲属邀请凡前来吊唁过的人和乡邻来自家吃饭、喝茶,以示感谢。是日,乡邻可以饮酒,亲属和子女换孝。
〔禁忌〕对死者忌呼其名,要以其它方式改称。如死者是男性,有子女,可以某某的父亲或某某的爷爷等方式改称之。有意直呼死者名字,就被视为对死者亲属的侮辱和挑衅,死者亲属不甘罢休。本村内如有与死者同名的人,也要改呼其名,避讳称之 。
一、婚姻
〔婚姻千百户的等级婚姻〕玉树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人实行等级森严的阶级内婚制。男女青年没有什么社交、恋爱自由,他们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千百户、牧主为了权势和 家业的承袭,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几乎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他们给子女择偶的唯一标准是对方官衔的高低,权势与家业的大小,完全是一种封建包办的政治与权力的联姻。诸如囊谦千户与德格土司、上年措百户与百日多玛小百户、固察百户与百日多玛百户等等。甚至像格吉扎赛百户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五个百户,足见他们阶级内婚之一斑。如果谁家子女不从,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家长凭借手中的封建特权强行拆散婚姻关系,甚至将不听话的子女赶出家门,使其失去继承头人的一切权利。
〔血缘外婚制〕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度。凡有父系或母系血亲者,禁止通婚。这与一些民族过去允许姑表、姨表之间通婚的习俗大相径庭。
〔家庭制度〕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尚残存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以及一定数量的无夫家庭。
〔一夫一妻〕是玉树藏族家庭的主要形式,多数为单一的小家庭,人口少,那种几代同堂、妯娌共处的大家庭很少。一夫一妻制家庭表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藏族与时代阔步,已跨入文明家庭的行列。
〔一夫多妻〕多在牧主头人和富裕人家中存在,即出自不同家庭的两个女人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第一个女人年大姿色稍衰后,受贬专操家务,另娶少女,也有两姐妹同时嫁给一个男人的,还有母女俩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的。出现后者的原因是,男方结婚时女儿年少,要求先由其母亲代嫁,等女儿成年后与其结合同居。
〔一妻多夫〕多为兄弟几人家境困难娶不起媳妇,或者虽然家境尚可,为使兄弟几人和睦团结,不致家庭破裂,共娶一妻。妻子对他们兄弟几人一视同仁,调合感情,统管家务。所生子女,对老大称父亲,其余兄弟叫叔叔。
〔无夫家庭〕解放前夕,玉树地区总人口不到10 万,其中,男性约占总人口的 38.5%, 女性占 61.5% 。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使许多妇女找不到婚配。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内在根源在于解放前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玉树藏族人民反复的与围剿,在反动统治阶级挑拨落之间连年械斗,男性多饮弹身亡,以及男性多的家庭须按比例到寺院当阿卡〈和尚〉,不能结婚,致使女多男少。加之社会动荡,生活穷困,许多人沦为四处闯荡的流浪汉。找不到配偶的妇女往往与他们中的一至数人随意同居,而男方事后迫于生活转悠他乡一走了之,所生小孩只好由女方抚养。她们虽然一生没有正式结婚,但有一至几个小孩,终生为养家糊口辛勤操劳不息。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甚至连母亲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她们在感情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经济上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唯一能够安慰她们的是社会上普遍视孩子为希望和未来,非婚生子女并不受到歧视。
〔恋爱〕贫苦农牧民的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一般不存在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问题。即使双方父母撮合,事前也要征得男女双方的同意,并不强迫成婚。每年的藏历新年,赛马会、庙会等喜庆佳节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表达爱情的方式往往是对唱 “拉伊”〈山歌〉。
〔卜卦〕藏胞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卡卦,婚姻是人生大事,第一步也自然是卜卦。主要卜卦另女双方生辰是否相合,卜择结婚的良辰吉日,卜算迎亲的美好时辰等。
〔送亲〕卜定结婚之日,新娘穿戴一新,由其舅舅和兄弟并约定一至几个品行兼优、能说会唱善辩的婚使〈藏语叫“ 业 执”〉以及伴娘陪送。行途中如果遇见背水、背牛粪的人,则认为吉利,主人很高兴地送点东西,甚至献哈达 致谢。如果遇见背空桶的人则认为不吉利。在离家门不太远的地方送亲人与迎亲人相会后,举行敬酒仪式,藏语叫“穹却”, 娘家人送婚礼。新 娘一般必须在日出前赶到婆家。婆家大门上插有柏枝,地上铺上白毡,中间有用青裸绘撒表示吉祥的“—” 雍忠号,新娘下马时脚必须踩在雍忠号上。进门时,要和婆婆一起提回早已在 门口准备好的盛满鲜乳的奶桶,或者提一满口袋牛粪。送亲者进入院中后,新郎新娘捧吉祥物,绕煨桑台顺转三圈,众人高 呼“拉甲洛” 〈意为神胜利〉,并候专人点桑。刚到家,先吃面食或蕨麻,藏语叫“咖卓”, 之后进入正式婚宴。还要展示嫁妆,进行婚礼, 这就可能到第二天了。
〔嫁妆〕嫁妆视家境而定,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家十分讲究以虎皮、骏马、织锦缎、上等冰糖、肥羊肉等为标志的“九九 婚礼”, 谓“阁层”, 意为“九九标志”。他们往往陪送昂贵 的服装首饰、大量的土地牛羊。贫苦人家能缝制一二件新衣服陪嫁也就不错了。
二、生育
〔求子〕牧区高寒、缺氧,自然条件严酷,婴儿的死亡率高,人口稀少,牧民对小孩怀有特殊的感情。生男生女一样高兴,一视同仁。当女孩结婚后,往往诵经祈祷,求神保佑生下 一个健康、活泼、可爱的孩子。如果结婚一年以上不育,老人就要到寺院烧香、卜卦,祈求生子。
〔分娩〕妇女怀孕后,照常放牧,干家务,孕期、产期谈不上有什么保健措施。临产时只身到羊圈生产。有的产后次日又去劳动,使许多妇女患上终生不愈的疾病。
〔命名〕婴儿降生 7 日之内不许生人入帐。之后亲友们会陆续来向家人祝贺,向婴儿献哈达。他们细心观察婴儿的长相、五宫、形态后,以藏族特有的哲理和幽默感,用吉祥的话语,祝福婴儿前程远大。到四五岁后,给孩子起一个吉祥如意 的大名是全家操心、亲友关注、近邻问津的一件大事。命名的方式以请起名为主,也有家里老人或父母直接取名的。,命名,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老人命名的多含有福禄长寿等意思。 为避免小孩遭夭折,有以狗为各字的,藏语叫“奥约 ”, 小狗的意思。
三、丧葬
〔丧葬种类〕玉树藏族的丧葬形式主要有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等几种类型,其中,天葬为普通葬法,用于老百姓;塔葬为最高贵葬法,只用于大活佛;其次为火葬,专用一般活佛、大和千百户,水葬为专用葬法,只用于小孩,土葬被认为是最卑贱的葬法,只适用于因麻风病死亡者或凶死 者。这些葬俗的后面,可以窥见宗教的影响和阶级的烙印。
〔天葬〕这是玉树藏族最普遍和常见的葬法。人死后 ,一般在家停尸三天,期间请诵经,点神灯,为死者做善事,超度亡灵,家属至亲举哀。出殡时间一般在死后的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某个单日,或者经卜定的七天之内某个吉祥的单日,出殡前先用带子按屈坐式捆好遗体,罩衫蒙尸,由其儿子〈无儿侄顶,无侄婿替〉背到门口,示尽孝意,然后交给专司 天葬的僧人背到固定的天葬场〈藏语称天葬场为“德朝” 〉,背尸时不回头、不喧闹、不歇步,以免其灵魂中途折返。遗体以男性向左侧屈卧,女性向右侧屈卧,然后煨桑举行奠祭仪 式,反复齐诵“六字真言”。这时盘旋在天葬场上空的秃鹫纷纷降落扑食尸体,直到吃得一干二净为止。
如果秃鹫来得多,死尸吃得很净,则视为吉祥,表明死者 生前行善积德,诵经拜佛,灵魂已经升天;反之视为恶兆,表明死者生前杀生害命,恶迹很多,罪孽深重,需再度诵经,割尸拌以炒面喂秃鹫。
天葬是一种古老原始的葬俗,据说来源于一只雄鹰救一位 青年勇士升天的古老传说,说明这种葬俗的形成与藏族的本教和藏传佛教有关,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区广袤,封冻时间很长,也没有或很少有铁制工具,实行土葬有很多困难,天葬简单易行,适应客观自然环境。
〔火葬〕千百户亡故或活佛圆寂后〈活佛去世叫 “圆 寂”, 是“圆满寂灭 ”的意思〉,尸体做成双手合十、盘腿静坐状,火化前在卜定的地点上砌一圆形土炉,炉上放尸,炉下装柏木。待良辰一到,投尸浇油点火,届时钟鼓齐鸣,长号吹奏,僧侣们聚集焚尸炉周围齐声高诵经文。活佛火葬时,附近百姓面对寺院,仰望焚场,不断叩头。骨灰装入专制的黄缎口袋,保存在灵塔内供奉。
〔塔葬〕大活佛圆寂后,首先清除内脏进行防腐处理;其 次进行干燥,最后由金匠进行装金修饰,将金销一层又一层地附丽在遗体上。制成双手合十、盘膝静坐式的干尸,披上架裟,装进高大的灵塔里。灵塔造型讲究,由塔基、塔瓶、塔刹 三部分组成,遗体供在塔瓶内。塔表用金银宝珠点装。这种葬法,从遗体的加工到制塔耗资巨额,除了资金雄厚的大寺院外无法承担。
〔土葬〕早先土房藏民实行过土葬,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葬法,包括吐蕃时期的藏王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解放前,土葬只适用于凶死或死于麻风的病人。为防止传染,病人住到离家较远的小山洞,或简易的半洞式房屋,平时由家人送饭。一旦去世封死洞口,或推倒住屋,就地掩埋。凶死者挖坑随葬。
〔水葬〕婴幼儿不幸夭折,将尸体装入泥坛内,选择有三道沟、三条河的交叉口投入激流的河中,据说这样,转生后就 能长命百岁,也传说小孩水葬是因为人死后要渡一条大河,投入水中,小孩才能安全渡过。有的地方装尸的泥坛投入河中同时,主要投放嘛尼石,向水中撒炒熟的青裸。
〔葬俗诸忌〕帐房人家死人后,忌讳在此常住 ,7 天后要搬迁帐房到另外地点。 49 天内禁忌动刀行宰,食用肉类靠亲友赠送。以春节为界,之前死者全家、至亲忌着盛装,不参加 喜庆活动。死后讳名,任何去世的人,无论时间长短均忌讳道出其名字。如果附近有人与死者同名,就要另取他名。藏族忌食鱼类,据说与小孩水葬有关,不食鸡肉,与天葬有关,认为 鸡与秃鹫同属鸟类。
青裸快熟的 7~8 月间死了人,有些地方先将死尸暂时埋在沙子下,以防腐烂,等秋收后再行葬事。据说庄稼将熟之际举行天葬礼,会遭雹击霜打。
四、行为习俗
〔敬语〕在藏族社会里,每个人的地位、职业、亲属、年龄都有明显的层次,在日常交往中,就要根据对象的这些区分使用不同的语言。诸如百姓对千百户、俗民百姓对活佛、高僧、晚辈对长辈等说话时,必须用敬语。特别对活佛、高僧、头人说话时,更要始终使用敬语。
〔路遇〕最普通的礼仪是见面互致问候,问寒问暖,遇见至亲好友,则下马拉对方的手,贴于自己的面颊,或轻轻地碰对方的面颊和额头。遇见长辈要下马让路。遇见千百户要表示敬畏,赶紧取下盘发,右袖搭肩,躬立道旁,不能仰视。
〔让座〕帐房内两个立柱之间,有一座狭长的土灶把帐房自然地划分为左右两部分。按习俗男左女右,中老年男性和客人的座位在左方,右边为妇女和儿童座位。左方上部又为上席客座,专门为招待尊贵的宾客。有客人来,必须按先客后主、 先男后女、先老后幼的顺序依次就座。还要遵循俗人不能在僧 人上方、牧民不能在头人上方、女人不能在男人上方就座的习俗。座式均为席地而座,但男女有别,另盘膝而座,女半跪式而座。凡男人用的东西,女人必须绕行,不能腾越。
〔迎送〕当客人临近帐房时,不管认识与否,全家要到帐外迎候,妇女儿童及时为客人挡狗,男人接过马缰绳扶客人下马,致“嘎阿贴 ”〈辛苦了〉的问候。如果是头人、活佛,或其他贵宾,则要用 “ 钦那巴哦吉切尔贴” 您辛苦了的敬语 致问候。客人要离去时,要扶镫上马,祝福吉祥如意、长命百岁的送别语,等目送客人走远后才返回。
〔敬老〕藏族老人普遍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公认他们是知识的化身,具有丰富的畜牧业知识和生产经验。老人进屋要起立让座,不能向老人座位伸腿。进餐时首先端给老人,饮酒要 等老年人先举杯。吃手抓时,把嫩滑柔软的肉端到老人前面 ,并请老人先动刀。称呼老人不能直呼其名,视年龄称呼爷爷或老爹,以示尊敬。走路时,要让老年人的乘骑在前面走。过年过节要给长辈行跪拜礼等。
藏族(安多地区)
一、婚姻
〔婚制〕旧时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少数富户有纳妾填二房之习。父系亲族间严禁通婚;母系亲族间通婚,经过几代方可。婚姻恋爱,较为自由,青年男女有了爱情,家庭长辈 会积极支持,从中协商办理,老人为子女做主择偶,也会征求子女意见。
〔求婚〕由男方家请的媒人,带哈达、茶叶、酒等礼物到女方家,接受了礼物,就算基本同意了婚事。之后,媒人按商订的时间,带“解下解强”〈商议婚事的酒肉〉和男方要送给女方的装饰品到女方家,与女方家的主要亲戚,共同商订婚事。
〔聘礼〕聘礼的多寡,因家境而异。除送装饰品外,还有给女方父亲乘马一匹,给女方母亲送奶牛一头之习惯。
〔嫁娶〕婚礼前一天,媒人陪同新郎,骑马前往娶亲。是夜,女家设“顿毛 ”〈宴会〉,男女歌手唱 “勒”〈酒曲〉,往往通宵达旦。婚日清晨,女家派人送亲,男家派迎亲的人,带酒在途中迎接。相遇后,迎亲者向“阿香”〈送亲的娘家人〉 敬酒唱“勒”。“阿香”到有第二、第三批迎亲者的地点,行同样礼仪。临到男家,新娘下马,由迎亲的姑娘们簇拥、搀扶着缓步进门。接着,新人双方向佛像和父母叩拜。然后,新娘手捧一杯用哈达裹着的奶茶,向公婆敬酒。礼毕,贺喜的人 们围在一起,吃肉、饮酒。席间,对唱酒曲,宾主频频相互敬酒,互致 “顿协”〈婚礼祝词〉;再由“阿香” 给新郎“勒腰带”〈一种仪式〉。 唱酒曲贯穿于整个婚礼始终`。酒曲唱至深 夜,年轻人向长辈们提出唱“拉伊”〈情歌〉的要求,得到应允,老人或有近亲关系者,离座回避。有的地区,婚礼上只喝酒曲,忌唱情歌。
〔下马仪式〕牧区藏族在迎亲途中,男方家专门准备一条绸缎,由二人各执一头,举行让送亲的主要阿舅驰马而抢的下马仪式;农区藏族在男方家门口,铺一条白色毛毡,谓之“已什旦”, 供主要阿舅下马垫脚。
〔阿香〕藏语,即阿舅。有俗语云:“ 一生尊贵的是父 母,婚礼上尊贵的是阿香。” 婚礼上的“阿香”泛指送亲的娘家人〈男性〉。在途中敬给阿香喝的酒叫“兰强”,阿香进入男方家门时,被敬的酒叫“过强”。
〔领亲〕过去叫抢婚,是又一种婚姻形式。如女方父母执意不允,另方便约伙伴三五人,在夜间将姑娘悄悄领走。并在女家帐篷上系一条哈达,次日,男方托媒到女方家求婚,待女方父母同意,再举行结婚仪式。“ 领亲”的特点有二:一是“领亲”以男方的“ 领”和姑娘的“跟”相结合。姑娘是知情人,也是积极的配合者,而回避的往往是姑娘的父母或亲戚。二是具有“先斩后奏” 、“生米做成熟饭”的性质。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女方家中也只好表示同意。
〔招女婿〕有些家庭,在女儿相中对象后,便托媒说亲,经男方父母同意后,将其招女婿。招婿,无论在家庭里或社会上,都不会受到歧视。藏族家庭的女婿,不管自家有几个儿子,只要姑娘不肯出嫁或是家中最小者,其父母便会让儿子们另立门户,为姑娘招婿,靠姑娘和女婿生活,以养老送终。
二、生育
〔坐月〕妇女生孩子后,一月内一般不干重活,在家休养滋补身体,谓之“ 坐月” 。“坐月”期间,多数家庭都会杀一只羯羊,以羊肉补产妇身体。
〔看月〕妇女生孩子后,亲戚或邻里人家的妇女去看产妇 和婴儿,谓之“ 看月”。带的礼品多是适宜产妇和婴儿用的一 些食品或衣服、布料等。
〔孕妇禁忌〕遇到打架吵嘴的场面要回避,忌观望,不到人家串门〈闲聊〉,碰到疲劳的人、畜,即从远路来的客人〈俗称乏人乏马〉要回避;忌食乏人乏马带来的食品。
三、姓氏
〔起名〕老人或宗教政业者为孩子起名字。孩子出生后,请僧人打卦起名,或请“本本子” 〈红教的一种宗教职业者之俗称〉起名。
〔名字〕藏族人名均系藏语,用汉字书写的藏族人名均是藏语的音译字。起名以自然景物、佛教神佛名或以出生地点等 形式起的名字较多。如尖措、尼玛、达娃、尕日玛等,直译分别为大海或海洋、太阳、月亮、星星。神佛名: 如,公保、李毛措、旦正、卓玛等。以出生地点起的人名:兰州吉〈女性名〉,出生在兰州市,四浪措〈女性名〉“四浪”藏语意为西宁,以取吉祥、祝愿意起的人名:扎西、才让,直译意为吉祥、长寿或长命。其次还有以生年属相,或以孩子出生时其祖父的年龄起的名字(如孩子出生后,祖父年龄为六十,孩子就叫六十,祖父年龄六十三,孩子就叫为六十三等),或以八卦的对音字起的人名。李太加、孙太加、宽太加、增太加。“李”、“孙”、“宽”、“增”即为八卦中的“离”、“巽”、“坤”、“震的”对音字,也是生母卦型的音译。
〔名字叫法〕藏族人名有全称、简称、爱称、敬称的称呼法。如有人全名称仁增多杰,系持明金刚之意,称呼全名“ 仁增多杰 ”, 即为全称。简称,为了方便,将人名省去一半,称呼一半。如,将“仁增多杰” 或称仁增或称多杰。爱称,长辈 对晚辈多使用爱称。如将 “仁增多杰”称为“仁洛” 、“仁白”、“仁科”。敬称,俗人对僧人,下对上使用敬称。如 ,对红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敬称为“乌金仁宝且”、“乌 金·杰” 、“ 乌金桑杰·尼哇 ” 〈藏语音译〉 ,“乌金”是指 莲花生大师的家乡乌仗那。“杰” 则为之意。“桑杰”意为佛、佛陀。
〔姓氏〕藏族自古就有六大姓氏之说。近代藏族,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形成了姓氏差异。青海东部农业区的藏族姓氏,与汉族姓氏,既有相仿之处,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如,杨尖措、李公保、杨尼玛、王才让等。其中之“杨”、“李”、“王”类似汉族的姓。而后面的均系“尖措”(可直译为大海或海洋)、“公保”(神名)、“才让”(长寿或长命)、“尼玛”(太阳)。汉、藏姓名特点合二为一,构成了这一地区藏族姓氏的特点。牧区藏族的姓氏则不同于农区,没有类似汉族的姓。扎西(意为吉祥)就被称作扎西,不像农区则有杨扎西或王扎西,才让就被称作才让,不称王才让或李才让。但他们常在名字前加本民族或地区名称作自己的娃。如,有人名叫拉加才让,有时也作“ 郭密·拉加才让”。郭密是环海八族之一,从前居住在青海共和地区 。拉加才让祖籍为郭密族。他名字前的“ 郭密”既有氏族或姓氏之意,也有为其祖籍之意,再如,有人叫“尕加·完恩”。间隔号前的“尕加”既是部落名称, 又是区域概念,同时也作完恩的姓氏。至于农业区的藏族,有着与汉族同样的姓,这由来已久。然而,他们这种近似汉族同样的姓,多是汉化的结果。其产生与当今书写藏族人名时,头个字必从《百家姓》中去挑的情况同样,久而久之 ,一部分藏族人也有了与汉族同样的姓。如,有藏族人名叫洛桑〈音译〉书写时,也有作罗藏或罗桑,洛或罗均是音译字,在藏语中“洛桑”意为善慧。写作“ 罗”并非姓。只是选择了与汉族同样姓的字。
四、礼仪
〔幼儿剃发礼〕孩子生后,到三个属相,虚龄 3 岁,首次剃幼儿头发并祝贺,藏语谓之“奴加联巴”。即幼儿剃发礼。幼儿剃发礼,要请僧人念平安经及祝福的经文,并要给幼儿沐浴净身。为幼儿剃发者,多是家中老人或幼儿之父亲。剃发礼上,亲戚朋友带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家用酒、肉款待宾客。
〔姑娘成年礼〕姑娘年龄到 15 或 17 岁,择吉日改梳发辩 ,即把姑娘童年型的辫套改为成年型辫套,表示姑娘之“成人”谓之“ 姑娘成年礼”。过去,视姑娘成年礼与姑娘的出嫁同等重要。僧侣主持姑娘成年礼仪式。姑娘被更衣人更换新装后,要口拜神佛、长辈。女眷们为姑娘唱《拜天地歌》,一人领唱,众人相和。牧区藏族姑娘的成年礼,一般在姑娘临嫁前举行,仪式也较农区简单。
〔老人祝寿礼〕一般来说,老人年龄到 68 岁以上,祝寿便谓之“ 加曲加东 ”, 藏语意为八十寿辰礼,因藏族以属相计岁,老人虽不足八十周岁,加上闰月,也以八十称之。届时,晚辈为老人祝寿,亲朋好友携带哈达、点心或布料等礼品前来祝贺。祝寿礼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举行,祝寿礼前,主人家准备食品。 祝寿礼开始,主人家在佛像前点酥油灯,供献食品。老人衣着一新,面前放着盛满了糖果、糕点之类的盘子。凡来者必向老人说吉祥话,赠送礼品,以示祝贺,老人也高兴地向来者回赠糖果、糕点等。并说,我的寿给你,祝你也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庆话,宾主饮酒唱“勒”〈酒曲〉,常以高山大海作比喻,赞颂老人一生的功绩,以老人之乐而乐。
五、丧葬
〔天葬〕人死后 ,用带子或绳子按一定的规矩将尸体运至天葬场,举行煨桑〈类似祭祀〉等仪式后,任食尸秃鹰啄食。尸体被秃鹰吃得早、快、净,则被认为是死者生前有德和来世光明之兆。
〔土葬〕将尸体按规矩裹好埋入墓穴,土葬用棺分坐、卧两种。有些墓上浇洒石灰,有的堆积白石头,以示吉祥。
〔火葬〕造窑焚尸,堆薪塔架,在尸体上浇注酥油焚化 ,谓之“火葬”。
〔塔葬〕这种葬式在宗教界进行。有德行的僧侣圆寂后 ,将其骨灰存入所建塔内,作为纪念。有的著名活佛圆寂后,寺院将其尸盘坐,并用香料、药粉等进行防腐处理,最后涂抹香泥,修建灵塔供奉。
〔吊唁〕不论谁家死了人,乡邻都会带茶叶、布匹、食品等前往吊唁,帮助处理丧事,参加殡葬。出殡日期与具体时刻多由宗教职业者卜定。
〔布施〕人死后特别是老人死后,请僧人为死者念超经。死者的亲属还视家庭经济状况,到一些寺院布施钱、物 ,甚至包括牲畜或死者的遗物。
〔服孝〕服孝 49 天或一周年,服孝期间,不穿新装,不过节日,不参加娱乐活动,不杀生。早前,男子不戴帽子或帽子翻戴,后变为帽沿上缝一块白布或贴一块白胶布;女子用白羊毛或白布条、白线绳扎发辫,辫套上不缀装饰品。
〔周年〕死者亲属邀请凡前来吊唁过的人和乡邻来自家吃饭、喝茶,以示感谢。是日,乡邻可以饮酒,亲属和子女换孝。
〔禁忌〕对死者忌呼其名,要以其它方式改称。如死者是男性,有子女,可以某某的父亲或某某的爷爷等方式改称之。有意直呼死者名字,就被视为对死者亲属的侮辱和挑衅,死者亲属不甘罢休。本村内如有与死者同名的人,也要改呼其名,避讳称之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撒拉族:婚姻生育丧葬及民间信仰
一、婚姻〔打发媒人〕撒拉语叫“嫂吉打发拉”,撒拉语汉语合成词。当男方看中某家姑娘时,便央请媒人带着茯茶、冰糖等礼物去女家求婚,女家便召请舅姑叔伯等人商谈女儿婚事,若应允,即告媒人,若不允,则婉言谢绝。〔送定茶〕撒拉语叫“定茶恩的日”,撒拉语汉语合成词。女家应允后,男方便筹备办定茶。定茶一般是两三套衣服和相应的茯茶,外配一套化妆品,其中一对耳坠是必不可少的。媒人于吉日送去定茶后,女家即让姑娘戴上耳坠,以示姑娘许配于人。媒人并于即日商定彩礼及一应诸事。〔送彩礼〕撤拉语叫“麻勒恩的日”。“送彩礼”时男方家除未来的新郎外,所有男人包括舅舅、姑夫、姨夫、叔伯兄弟及其儿子们都得去。彩礼在新旧社会有所不同。据清代龚景瀚所撰《循化志·风俗》所载,“财礼亦当时定议,马二匹或马一骡一,贫者则以四小牛,择日令送,贫者先送其半,至娶又送红梭布一对,绿梭布一对,蓝布挎料布一匹,蓝布裙料布一匹,桃红布主腰料一匹;富者...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土族:婚姻生育丧葬及其贺寿
一、婚姻〔婚制〕土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富裕人家有娶二婚甚至三婚的,二房或三房的女子地位一般都低下,土语称她们为“加日达尔”,意为使唤的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子,前婚不能生育或没有男孩的,也娶二婚。家境贫寒的青年男子可以做招女婿。禁止同姓之间通婚(不同宗的姓例外)。若是异姓,但属同庄的男女也不通婚。姑表、姨表兄妹之间可以通婚,认为这种婚姻是“亲上攀亲亲又亲。”过去,土族由于受夫权制和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婚后的女子终身不能提出离婚的要求。男子在夫妻生活确实不能维持的情况下才可以退婚。40岁以上女子在丧偶后,在家守业做寡妇或招亲,40岁以下女子丧偶,一般回娘家重新改嫁。男子丧偶后一般娶寡妇为妻,婚礼也简单,彩礼一次性付清。结婚时女方挑一担水过门,第二天开始料理家务。如果女子丧偶,由死者的哥哥或弟弟只要年龄相仿可以顶亲,弟嫂之间顶亲者颇多,也不举行婚礼。丧偶后必须满百天方能改嫁或娶亲。...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蒙古族:婚姻生育丧葬的古风异俗
一、婚姻〔婚姻制度〕蒙古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以“凭媒灼之言,听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为主,但青年男女有较多的自主婚姻的机会。同姓不婚,禁止表兄弟姐妹婚是大家都要严格遵守的原则。与其他民族间的通婚主要出现在其信仰和习惯相同与相近的藏族、土族之间。〔一夫多妻〕婚姻形式之一。旧时有少数家中富有、有权有势而娶两个或三个妻子的。〔赘婚〕招赘女婿的人家主动向男家提出,征得男家同意后,男子入赘女家。赘婚现象较多,不受社会非议,男子也不需改名换姓,但若男子与其妻所在地的王爷同名或与岳父同名,要改名字,以表示尊重之意。〔换亲〕甲家娶乙家女子为妻,又把其女嫁给乙家。其主要原因是:〈1〉男女两家为减轻各自所付聘礼等费用负担;〈2〉两家兄、姐成亲,往来不断,使成年未婚的妹、弟之间有所了解,产生感情,由已婚的兄、姐从中牵线搭桥促成。〔逃婚〕旧时男女双方相恋而受家庭干预,私奔他方。〔偷婚〕旧时,,青年男女相...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汉族:婚姻嫁娶生育寿诞丧葬祭奠
一、婚姻嫁娶〔喜红喜双〕民间对婚姻大事在认识上颇为郑重,认为这是人生头等大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并列为最大的喜庆。因而在与喜事有关事物的选择上,特别着重喜红、喜双。所谓喜红,就是新郎新娘尤其是新娘的衣着、服饰,以及洞房布置等等,尽量用大红暖色调,如佩戴红花、红巾、红绸衣裤、红鞋,洞房中贻红双喜字,炕上铺红毡,红色的绸缎被,燃一对红烛,燃放红色鞭炮,花轿四角要饰以四个大红绣球,请客要红请帖;待客人要先吃给一杯两枚或四枚红枣的枣茶等等。所谓喜双,则是着重“偶数”的选择,如结婚的日子要选“双目”〈尤以阴阳历皆双日为佳〉,给喜客敬酒四杯〈取四红四喜之意〉,菜肴要八盘、四碗,娘家给女儿的陪嫁物也尽量使之成双成对,如门箱一对,红绸缎被两床等,总而言之,红代表喜,双代表偶,合起来是“喜成佳偶”之意。〔婚姻制度〕旧时婚姻制度,在汉族中,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少数为一夫多妻制,极个别为一妻多夫制。在...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地区):因地制宜的土房和帐房
藏族(玉树地区)玉树藏胞的住房,因生产、生活条件的不同,大体分为土房和帐房两类。土房小块农业区和半农牧区多为土房,按用料和结构分土木房和碉楼。土木房特点是平顶立体,两层独院,四周短垣,水槽置后,小窗厚墙,梁柱楔接。墙基一般用石块砌成,上面用藏式大土坯砌墙或用泥土夯墙,为了防寒,墙壁厚实。屋内支以柱子,房顶以细圆木为椽,梁柱连接不用钉子,以铆相接。椽头三至五层,以薄石板间隔向前伸出,椽头着白色。屋顶四周皆有短垣并留有清除积雪的豁口或四方形小口。屋面略向后顷,雨水槽由后垣墙伸出。富裕人家的居屋讲究门窗内壁的美观豪华,双扇门上着蓝色,下涂红色,间以吉祥的图案;花格式大窗,朱红色板壁。土木房通常两层,底层圈畜、堆放杂物,上层住人。碉楼墙基用石块垒成,墙壁很厚,用天然石板调以泥巴砌成,依山而建。楼形下宽上窄,呈等腰梯形。多为两层,也有三四层者,多用独木锯形梯上下。顶楼一般带有石板阳台,以远眺牧群或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