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撒拉族:婚姻生育丧葬及民间信仰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6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撒拉族:婚姻生育丧葬及民间信仰,   一、婚姻〔打发媒人〕撒拉语叫“嫂吉打发拉”,撒拉语汉语合成词。 当男方

    一、婚姻
  〔打发媒人〕撒拉语叫“嫂吉打发拉”,撒拉语汉语合成词。 当男方看中某家姑娘时,便央请媒人带着茯茶、冰糖等礼物去女家求婚,女家便召请舅姑叔伯等人商谈女儿婚事,若应允,即告媒人,若不允,则婉言谢绝。
  〔送定茶〕撒拉语叫“定茶恩的日”,撒拉语汉语合成词。女家应允后,男方便筹备办定茶。定茶一般是两三套衣服和相应的茯茶,外配一套化妆品,其中一对耳坠是必不可少的。媒人于吉日送去定茶后,女家即让姑娘戴上耳坠,以示姑娘许配于人。媒人并于即日商定彩礼及一应诸事。
  〔送彩礼〕撤拉语叫“麻勒恩的日” 。“送彩礼”时男方家除未来的新郎外,所有男人包括舅舅、姑夫、姨夫、叔伯兄弟及其儿子们都得去。彩礼在新旧社会有所不同。据清代龚景瀚所撰《循化志·风俗》所载,“财礼亦当时定议,马二匹或马一骡一,贫者则以四小牛,择日令送,贫者先送其半,至娶又送红梭布一对,绿梭布一对,蓝布挎料布一匹,蓝布裙料布一匹,桃红布主腰料一匹;富者被面布料二匹,被里料白大布二丈。”除此而外,还得给一些现钱,这钱多少不定,据教规定,“麦赫日”的多少应按女方所定,不得违背,对于女方来说是应当的。此日,女家则盛情款待男方来宾。饮食完毕,男方将彩礼一一交清,若无差错,双方便互道“撒俩目”告别。
  〔阿让恩达〕藏语撒拉语合成词,意即“宴请阿舅”。在撒拉族的婚俗中,从定婚到结婚,阿舅是必不可少的贵宾,婚礼祝词中专有赞颂阿舅功德的一节:“ 铁出炉家,人出外家,人品好是看阿舅,娘家养育了好后代,人看德性水找源,树木参天必有根,阿舅是骨头的主人,尊敬阿舅是规矩。”由此可见婚礼中敬舅习俗之一斑。为表达敬舅的心意,婚礼前专门请阿舅及其眷属美餐一顿,是面食,则油渍满盘;是菜食,则肉肥脂溢,并于饭毕敬献给阿舅特意煮的“羊背子”。撒拉人认为,婚礼中如果阿舅不乐意,婚礼则无法进行,还得请众人替主人道歉,直至阿舅心满意足为止。
  〔念尼卡亥〕撒拉语叫 “合的奥哈 ”,即致证婚词。据《循化志》载:“娶日,婿及男亲皆往迎至女家门外,环坐野地,其尊长为诵合婚经,婿在野中跪;新妇在家中跪。诵毕,牛肉各一块,即各先回”。“合的奥哈”乃是撒拉族婚礼中最重要的一节,念完证婚词即标志着男女二人从此便成为合法 〈法〉配偶。证婚词须阿訇念,念时炕桌上放一盘核桃红枣和一块肉份子,念前新娘父亲当着大家的面说:“我女儿×××许配给×××了”,新郎则答:“我承领了。”于是阿訇朗诵一段合婚经文,念到结尾时,大家举手念“ 阿敏乃”,去祈求赐新人以幸福。接着将核桃枣儿抛向窗外,参加婚礼者则争相抢食。抛核桃红枣之意,在于祝愿新人像两片核仁那样相亲相爱,相依为命,取枣之意在于“早生贵子”。撒拉族认为,此核桃枣儿如被不孕之妇吃了,也将灵验。然后,先由阿舅、后由叔伯亲戚等人依次给新郎穿戴红绸绿缎,新郎向每位给他戴红者说 “ 撒俩木”以表感谢。并由叔伯兄弟之一人领着他向女家的父母爷奶舅姑嫂等高声说“撒俩木”表示认亲和问候。至此,念合婚经一段结束。媒人等则商议迎娶之日,一般在当天下午或第二、三天。
  〔送人心〕撒拉语叫“也应渗吾日”,汉语音转与撒拉语合成词。“应渗”即汉语“人心”之转音,“应渗吾日”意为“送人心” 。婚礼之日〈男家于迎娶日晨时,女家于念合婚经日晨〉,叔伯姑舅、亲戚朋友及“阿格尼”“ 孔木散 ”的人到婚事之家去“送人心”。“送人心”的主要礼物是钱和衣物及化妆品之类。送人心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一大早由“ 阿格尼”先送,下来是姑姨等人,接着本“孔木散”及村里的其他人送,最后是舅舅。其中舅舅送的最多,也最招人议论,姑与叔伯兄弟次之,“孔木散 ”诸人再次之,村里人送的较少。舅舅的礼物由以下东西构成,现钱若干元(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衣料三套(包括鞋帽化妆品一套),送了“ 人心”之后,办理婚事之家依次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宴请一顿美餐。食毕,每人分得一块“肉份子”。
  〔挤门〕撒拉族婚礼中比较热闹的一个场面。当新娘被拥至男方门口时,男方大门上青年们堵住不让新娘骑马进去,认为这样就可以轻松地使唤新娘 ; 假若新娘骑着马进了门,则被认为有损于男方家的 门面和社会地位,就被乡邻瞧不起并当成笑柄。女方家的年轻人则极力地前呼后拥着新娘冲向大门,他们认为,此日是新娘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应该让新娘不沾尘土好,在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愿望支配下,双方你冲我堵互不相让,有时甚至为此引起不快。在一般情况下,新娘终被其叔伯兄弟拥抱着撞进门内,并一直抬至新房中。现在此俗留存,不过仅是表演而已。
  〔门上蹦跳〕这个习俗是在众人“挤门” 的同时,由新郎独自完成的。当新娘由大门进入房中时,新郎在门上蹦跳。撒拉人认为,这样可以使新娘在将来的生活中俯首听命,不敢违抗夫家之命。
  〔撒谷〕当新娘将要离开娘家的时候,手捧一把黄澄澄的粮食,在舅舅和叔伯兄弟的扶助下,一边缓缓绕院子一周,一边将手中的粮食撒在院里,默祝自家从此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随后退出大门,并从左到右绕娶亲马三圈,被舅及叔伯兄弟扶上马。在撒拉族的习俗信仰里,右上而左下,右善而左恶,由左而右绕马三圈,意在于弃恶向善。
  〔食油搅团〕撒拉语叫“比里买合起合尔”。此处指女方的乡邻 (己嫁到外村的)于迎娶之日在半路上迎候,手里端着黄灿灿油香扑鼻的油搅团和浓浓的清茶。当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簇拥着新娘走到时,乡邻的油搅团和清淡茶便消除了旅途的疲惫。吃完饮毕,主人家要给这位热情的乡邻手里塞给几元辛苦费以示谢意。
  〔揭脸罩〕撒拉语叫“玉子阿西”,又称“巴西阿西 ”(揭头巾)。当新娘被其舅舅和叔伯兄弟抱进洞房后,新娘须面对炕上墙角站立,不能坐下;当送嫁人全部进了男家坐定后,方由舅舅的儿子或叔伯兄弟替新娘揭去脸罩。揭脸罩时,一手拿一双筷子,另一手拿一碗清水,并在新娘头上绕几圈,同时嘴里说几句祝愿的话:“你这个好阿姑,嫁到这个家生5个男孩,养3个阿娜,像金子树的根子那样扎稳,像金子树的杈样茂盛。” 说完用筷子揭去脸罩。此时,女家须拿出一些钱将这双筷子换走。在付钱的多少问题上,双方还要争执一番,不过是游戏性的。
  〔开板箱〕又叫板箱阿西,汉语撒拉语合成词。过去,新娘家一般为新娘做一对板箱,板箱里装好准备送嫁之日送给男方亲属的鞋袜枕头以及给新郎新娘配的被褥等生活用具。此箱的钥匙一般由新娘的亲弟弟掌握,开箱前新郎家须拿出一定数量的钱交给他才行,否则是不会拿出钥匙的。
  〔鞋交拉〕汉语“鞋交”与撒拉语构词成分“拉”组成的合成词。当开了板箱以后,新娘的母亲就给新郎家及“阿格乃”的所有人以及媒人等每人送一双鞋一双袜子,其中公婆及新郎、媒人多一副枕头,袜子与枕头都是绣花的。
  〔接待〕撒拉语叫“家木娜”。如果送亲人的家距新郎家较远,男家的“阿格尼”及“孔木散”把客人接到家里去,以上宾待之,当晚招待一些面食即可,等第二天早餐时,则以上好饭菜招待。
  〔打发拉〕汉语与撒拉语合成词,意即“打发送亲人”,当送亲人吃完最后的一顿饭后,男方需将礼钱及肉份子送亲人。宴饮完备,主人将炕桌收拾干净,客人重上火炕,中间是新娘的父亲,两边依次按舅、叔、兄弟、姑夫、姨夫及“阿格尼”的送亲者坐好,然后,媒人便从男方家长那里接来需要送的钱数,依次放在每个人的面前,并说几句客套话大意即请亲家勿介意,莫嫌这些钱少等语,而亲家则说放得太多了、太费心了等语,随后个人按钱的多寡和自己的心愿拿出 1/5 的钱奉还男家。对女方的“打发”除钱较少而外,其他方面与以上无甚差别,只是给新娘母亲外加一套衣料。打发的同时,还要给每人送一份“肉份子”,给舅舅则抬一“羊背子”。“打发拉”方式在各地有所不同,清水乡、孟达乡、白庄等属于下四工地区的人,男女亲眷都要“打发拉”,而街子、积石镇、查汗都斯等属于上四工地区的人,则只“打发”女眷,对男眷则无此俗。
  〔讨喜〕在婚后的第二天,女家男女老少还要向男家讨喜,以表恭喜之意,他们向男家送去一定数量的茯茶、日用品以及钱财。男方众人要到大门外迎接,男女都到齐后,相向而立,互道“撒俩木”并志贺喜。然后男家又盛情款待一番,菜桌上除婚礼之日的饭菜外,最后要上肥羊肉、鸡肉、火锅等佳肴。
  〔听房〕撒拉语叫“丁难”。洞房花烛之夜,同村的青年纷纷到新房窗下,偷听这一对素昧平生的新人在新房中谈话的情景。青年们在窗外,有的说着玩笑的村言假话,有的则以“过来人” 的姿态指挥着新郎,一直闹到从新郎手中讨得一笔可观的喜钱,才心满意足地离去。而听房的内容却经他们的加工渲染,第二天在同辈人中张扬一番。
  〔青年会钱〕撒拉语叫 “依格特亥力” ,在撒拉族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民间组织,相当于“青年会”。每当新郎的男眷们来女方村念合婚经时,都得掏一笔钱送给女方村中的“青年会”,这样累积下来,“青年会”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他们把这笔钱用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上,有时也搭一两次“平伙 ”。
  〔迎娶〕据《循化志》载:“娶日,……女家一女人送新妇来,各骑牲口,其男眷或多或少,女眷同新妇至婿家。 ” 在娶亲当日,男家请一位精壮的小伙子牵着高头大马或骡子,配以飘亮舒适的新装,前往女家迎娶,女家对迎亲者以礼款待。当女家一应诸人准备停当后,女方舅及叔伯将新娘搀扶上马,新娘悲啼。到了男家大门前,经过挤门仪式,男家的所有男主人(包括“阿格尼”、“孔木散”)在大门口列队迎候,并齐声高呼“撒俩木”;将客人迎到庭院,又列队相向站立,齐声再呼“撒俩 木”。
  〔回门〕撒拉语叫“高彦”。按俗规,从此日起,新郎新娘以及新郎家除婆母外所有女眷,都须陪新夫妇“回门”,她们提着油香,先去新娘的娘家,娘家以盛宴待之。之后,依次还要到新娘的“阿格尼”、“孔木散”家,认识新娘的亲戚党家,各家亦热情招待。
  〔敏草背〕撒拉语叫 “吾吉枯的 ”,其法是将宰的羊去皮脏后倒挂起来,用刀尖剖开后腿的骨节处,把羊背顺其自然纹络用手先剥下来,接着在胸下处,数出两根最下面的肋骨并沿骨间肉割下即是羊背子。撒拉人认为,羊背子是羊身上最好的肉,一块羊背子约有全羊的2/5。取下羊背子以后,用麻线或木签将四角收拾停当,以免煮时收宿。羊背子是专门敬献给双方舅舅的。当舅舅吃完宴席之后,主人便将“羊背子”恭恭敬敬地放在舅舅面前,还是“吾吉小,莫嫌弃”之类的话。
  〔水炮〕撒拉语叫“苏巴里恭”。水炮是一根长约26厘米、口径约3厘米的空心木管和一根削匀的筷子作活塞管芯,其基本原理同注射器相似,吸水喷射,水压大的可射出十几米远。结婚之日,孩童用水炮专射新娘的脸部和坐骑,惹得新娘在马鞍上欲避不及,欲骂不能,煞是热闹。
  〔胡斯炮〕撒拉语汉语合成词,意即“纸炮”。制法与“苏巴里恭”略同,只不过在纸炮出口堵上嚼烂的纸团,再将进口吹气后用一团烂纸或羊粪蛋堵住,使其不漏气,于是用手把挤压纸团,由于气压的作用,后面的纸团挤出炮口纸团,同时发出响亮的声音。精制的纸炮声并不亚于一般鞭炮,纸团若打在脸面上,使人疼痛难忍,新娘最怕纸炮打到自己身上。“胡斯炮”和“苏里巴恭”的外表做工精细,炮身往往刻满花纹,大多是几何图形,并染上各种颜色,表面看非常美观。                         
 
  〔休妻〕撒拉语叫“ 开尼优日”。如果夫妻不和,男方只要说三句“我休了你”,即使是开玩笑,也会有教规效力,从此再无复婚的余地,夫妻间再也不能同床共枕,否则为教规世俗所不容,所以夫妻之间在正常情况下最忌“开尼优日”等语。休妻时,一般给妻子分出些财产,至于子女的归属问题上,男孩子一般随父,女孩子则随母同离夫家,甚至有时孩子全归父亲。
  〔复婚〕撒拉族男女离婚后,若再想复婚,通常有个条件,就是妻子经再跟别人结婚,尔后又与这人离婚后,双方都觉得当前的生活不如意,于是由媒人牵线搭桥,即可复婚。
  〔招女婿〕撒拉语叫“吾格勒瓦尔”。 通常是在女方家无男孩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先要征求“孔木散”的意见,若“孔木散”中有愿意被招的,则要优先,以免引起财产风波。招女婿时要在女方家念“尼卡亥”,招女婿的权力和义务有如儿子。
  〔姑舅表婚〕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是对舅舅失去姐妹的一种补偿方式;二是兄弟的女儿嫁给姑姑的儿子,形成双向姑舅表婚的婚姻方式,在撒拉族中,前者尤多。如果舅舅的儿子想娶姑姑的女儿为妻,姑姑的女儿要想嫁出去,则必须征得舅舅的同意方可。此种婚俗在孟达乡、街子乡、清水乡、白庄乡较为普遍。
  〔指腹婚〕指腹婚常常出现在结拜兄弟或姑舅关系中,尤其是前人指腹为婚后去世了,后人则必须尊重父母辈的意见。
  〔婚忌〕撒拉族对堂兄妹之间的婚姻绝对禁止,故有三代内不得通婚之说。也不与异教徒通婚,除非异教徒全心全意地皈依了教。
  〔舅权〕撒拉族社会中的舅权首先表现在优先婚的权力。 舅舅家具有优先考虑娶外甥女的权力,外甥也只有在舅舅的认可下才能许配外人,否则,舅舅将会行使其权力破坏这门婚姻。在撒拉族中,凡事关重大的事情都须请舅舅商议,要征得舅舅的同意方可付诸行动。敬舅舅行为在撒拉族中比较普遍。
  〔酬谢媒人〕撒拉语叫“嫂吉稳拉” 。“ 嫂吉”是撤拉族婚姻中一位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媒结两家、下定茶、定彩礼数目、协调双方矛盾、婚嫁到“打发拉”,以至于复婚,都要由“嫂吉”出面奔忙。因此,缔结一门婚姻的成功,其功德相当于修建一座清真寺呼礼塔。男女方两家均须持一双绒鞋、一双绣花袜子和一副绣花枕头给 “ 嫂吉”,以示谢忱。
  〔一夫多妻〕旧时撒拉族地区实行过一夫多妻制,但为数极少。撒拉族的一夫多妻仅仅限定在一夫四妻以内,但一夫四妻者甚少,一夫二妾制较多。一夫多妻制中讲明对妻子的一切要绝对平等,包括生活上、服饰方面、权力、子女、继承等诸多事务中要求绝对平等,这与汉族的妻妾制是有所不同的。鉴于以上这些方面的考虑和限制,撒拉族中大多数都是一夫一妻制,如不能平等对待,则不能娶二妻,否则被视为违反教法教规而不允许。
  〔水钱〕撒拉语叫“苏亥力”。 婚礼结束后,需要婚家招待那些在婚礼中忙前忙后的人们,尤其是在寒冬腊月里〈结婚日〉出外去背水的姑娘媳妇们,末了得赏几个钱给她们,以示感谢之意。对在喜事中帮忙的男青年,也要给以端“盘子钱”酬谢。
二、生育
  〔孕妇诸忌〕撒拉族认为孕妇首先应当忌口,包括忌食羊肉,忌食醋、蒜、辣子等调味品以及同类食物,忌与神经病人交谈,忌夜里行走,以免发生不虞之事。
  〔接生〕每村都有懂行的接生婆,事前放好绵纱,产妇在绵纱里生产,待婴儿生下来后,将胎盘拿出去埋在土里。然后将婴儿眼、耳、鼻、嘴里的胎垢清除干净后包在棉布里让其躺在炕上,将百叶窗堵严实,又从炕头梁上、窗后挂下一张线毯,以免孕妇和婴儿受风。
  〔产房禁忌〕坐月期间禁忌生人或族中男人进去,忌讳将产房中的任何东西拿出门外,忌讳对着婴儿说不吉利的话。
  〔阿的商希〕撒拉语音译,意即“命名”,婴儿出生二三天后,即请阿訇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给婴儿命名。命名时得告诉他婴儿父母亲及兄弟姊妹的名字,以免重名,然后从“奉至仁至慈的之名”开始念经文,每念一段即向婴儿的耳朵吹一口气,意在使其听到,念完以后,告诉父母亲起了什么名字,父母表示感谢并付几元钱作为酬金。撒拉族的名字,大多是阿拉伯语名,还有古希伯来语、波斯语名,此外还有如同汉族的用长辈的岁数及婴儿的重量命名的。
 
  〔命名茶〕又叫“ 阿的恰”。撒拉语汉语合成词。命名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宰羊宰鸡,准备丰盛的宴席,请本村的老人及族中诸人吃一顿饭,故称“阿的恰 ”。 “恰”即茶之音转,这实际上是向人宣告,家里添了新人了,同时告诉他们婴儿的生日、性别、经名等。
  〔问月〕叫 “爱索儿”,听到某家生育婴儿以后,村中妇女带上油香、油锅盔、油搅团、红糖等物,纷纷去看望。亲戚党家更是频频探望,亲家党家的礼物除上述油香等外,还按亲属远近及经济条件,给产妇及婴儿各拿布料一套,主人家也要准备食物回赠。此次 “问月”也称“ 看小月” 。
  〔看月〕撒拉语叫“爱瓦合”。婴儿满月后娘家人及叔伯兄弟们带着“阿苏果依”,背着油搅团、“牙格尧瓦”、“紧饼”(即蒸饼,比一般的馒头大三四倍)、红糖、茯茶、衣服、被褥等,浩浩荡荡前往女儿家去贺喜,故称“看大月”,如果头胎是男孩,还要给婆、婿送一套衣料。婆家准备丰盛的 宴席款待客人,末了还要 “打发啦”。这天本村人也拿茶等礼物向他们表示祝贺。 .
  〔送绵羊〕撒拉语叫“阿苏果依”,在新妇头胎生男孩时(生女孩则不送),娘家人必须拉一只肥大的绵羊送到婆家“看月”,婆家人当场将羊宰掉,取下最好的羊肉下锅,并且装肠另煮,让娘家人饱餐一顿。最后娘家人将羊皮和一只前腿带回家。
  〔出月子〕撒拉语叫“爱起合” ,一般要选择初 9 、 19 、 29 和主麻等吉祥的日子出月子。婆婆抱起小孩,产妇跟在后面,向早已等候的群众散施“古古馍馍”、水果糖、油香等东西,霎时门外人声鼎沸,一片热闹景象,大家争相抢食并探望评论初出大门的婴儿。此种习俗有让分享得子之喜与预祝早日成家立业的意思。产妇在返回家门时需拣块石头或提点水进屋,认为这样可以招财进宝。
  〔生宵禁忌〕撒拉族认为,生育地必须在婆家。在婆家生孩子,一方面理所应该,另一方面若有三长两短,由婆家处理,则会少惹是非。在娘家生育是很忌讳的,如不得已在娘家生育了,一般是在满月后才接到婆家,如在坐月时就要接回去,则不能从婆家大门进,而要在墙上挖个窟窿,从窟窿里钻进去,否则被认为不祥。
三、丧葬
  〔洗身〕待家族中的所有人到齐后,就可给亡人洗身。洗身时男洗男,女洗女,一般是由阿訇或德高望重的女性分别施洗。
  〔无常讣告〕撒拉人不直接说某人死了,而说“无常”。 人“ 无常”后,马上派人向四方亲戚报丧,亲戚得知消息后,携带茯茶和钱物到亡人家吊唁。
  〔开凡帛孜〕阿拉伯语撒拉语合成词。亡人洗涤完毕后,如果是男人,用 11 米白布裹起来,并从布条边上撕下两条,连人带布轻松地捆起来;如果是女人,需用 12 米左右的布方可。《循化志》载“ 即日浴尸,裸其身,以三布单撒红花潮脑,自上而下裹之,束以布条”。
  〔挖坟坑〕撒拉语叫“土尔拜提尕孜”。清真寺掌教得知某人“无常”的消息后,就在主人所在“孔木散”的坟院里划一个南北向长方形线条。年轻人们就按这线条挖下去,直线挖下 1.5 米左右后又向西方挖个偏洞,偏洞即是置放亡人埋体的地方。撒拉族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诚意地为他人挖 10 个坟坑,那么,此人无常后不会被问罪,故人们争相为之,以获殊荣。
  〔送葬〕又叫“埋体吾则提”,经堂语撒拉语合成词。 送葬时,先将用白布裹身的亡人“埋体”,放进专门的尸床 上,“入木匣,抬至坟坑”,由十来个年轻人抬着走向坟院或比较开阔的地段,头北脚南放好以后,由清真寺掌教对着“埋体”做礼拜,其他有大小净的男人随其后礼拜,祈祷饶恕亡人的罪过,使之进天堂。做毕,两个阿訇或满拉跳进坑内,其他人则将尸体小心翼翼地转给他们,他们将尸体放进偏洞内,并用土坯将偏洞堵住,用泥巴封好,不留些许缝隙,其他人就用很快的速度将土填进坑内,据说快填之意,在于防世上人听见坑内问罪的惊恐。“送埋体”的人不光是本村人,按照亡人要求和家庭经济条件的许可程度,还邀请一些邻村的中年人参加,女人一般不参加。
  〔转伏提日〕又叫“伏提日转啦”,阿拉伯语汉语合成词,所谓 “伏提日”就是用手巾包起来的一包钱,用来施散给众人的。当“ 埋体”抬到坟院或场院后,中老年人都坐成一长排,亡人的儿子或丈夫就拿着这包钱,从一头到另一头,来回转三次,每到一个人面前,嘴里念一句“毕思命俩希若合麻尼若希米”〈奉至仁至慈的之名),尔后将“伏提日”在胸前默祷两句,大意是:“我接受了我再还你”,又还给传递者,就这样,走三遍以后即止。其意在于,我将这些钱施散给你,以此作为搭救,而受者表示心领了,复还给主人,主人再送给别人。
  〔只纳孜站拉〕阿拉伯语汉语合成词,意即“站只纳孜”,“转伏提日”以后,大家面对“埋体”做两拜“乃麻子”,前面由掌教领拜毕,就进行埋葬。
  〔诵古兰经〕又叫“古然奥哈”,阿拉伯语撒拉语合成词。在埋葬“埋体”以后,就对着坟坑诵读古兰经。
  〔施散钱物〕又叫“哈底吾勒席”,阿拉伯语撒拉语合成词。埋葬完毕,须给所有送葬者施散钱物,送的东西一般有:茯茶、盐、火柴等物。施散按经济情况而定,有的将获茶锯成 4 份、 6 份或 8 份不等。中老年人每人分得一角获茶。现在大多施散钱币。
  〔宴请满拉〕撒拉语叫“满拉起合热”。送葬 3 天之后,就开始对亡人搭救,亡者家属每天都宴请本村的中老年人到家里吃饭,以此补偿亡人生前的罪过。众人吃完以后,自然地默祷饶恕亡人的罪过,并祈求赐福于后人。宴请满拉至 40 日 为止。
  〔煮麦仁饭〕撒拉语叫“果吉杂依那提” 。除宴请老人以外,在亡人去世的第三天,在专用的大锅里烧一次麦仁饭,供本村男女老少吃。
  〔过四十〕亡人去世40 天时,撒拉人要举行隆重的“送过四十 ”,那天也是连续宴请满拉的最后一天,于是要宰鸡宰羊,做各种饭菜,盛宴款待被邀来的客人。据《循化志》记载:“每日三次,至坟诵经,凡四十日乃止,家中逢七日,请众人诵经,食油香宰羊,孝服白布,长大如道袍,腰系白布,鞋亦以白布艘之,至四十日满,族戚本日来吊,富者皆以白布散给,又以钱散贫人,送奠仪者皆折半与之钱,以代酒食”。显然,穿戴白孝布衣的习惯是接受了汉俗,到清末民初时,汉俗已被取消。有的地方在“四十天”时也做一次“麦仁饭”让众人吃。
  〔过百天〕亡人去世的 100 天忌日,撒拉人也要宰鸡宰羊宴请客人,旨在使亡人安度百日,其方式与“过四十”无甚区别。
  〔周年忌〕每年的忌日,宴请亲友。忌日的前后,如果有一天是主麻日〈星期五〉则在主麻日请客。
  〔丧葬禁忌〕葬礼开始时,女人不得进入坟院,如果父母无常,子女晚辈忌在 40 天内同床、洗涤、打扮等,也忌讳提及亡人的名字,禁忌踩踏古人的坟,埋葬时,除坟坑内挖出的土外,外加一点别的土也不允许,忌讳立碑或用别的方式埋葬,40 天之内,忌讳向亡人家属说“你好”之类的话,甚至连使用最广泛的客套语“撒俩木”都忌讳说,忌讳亡人家属在 40 天以内参加别的社会活动。
  〔衣归娘家〕人无常后,其所用之物,包括衣服被褥等东西,要分还给娘舅家,这也是撒拉族尊舅习俗之一。
  〔施散胡跟〕撒拉语叫“胡跟吾勒希”,“ 胡跟”是一种用死面烙的薄饼。撒拉族中,大凡有人亡故,亡人家每天要烙几十张薄饼,去清真寺里或坟院地大门口,候礼拜者或去坟院念“海的木”者回家时,每人发给一张,此外还要挨家挨户地分送一份。除此而外,在开斋节的一大早,人们提着装有“胡跟”的提篓,挨家挨户去说“色兰”道喜,并祝节日愉快,双手敬一张油渍溃的“胡跟”,主人家也以同样的方式给来访者送一份。
  〔坟园禁忌〕撒拉族认为,坟院是亡人睡觉的地方,所以务必要干净整洁,坟院里不许说笑,更不准大,禁止任何人跨过坟包。若无大净、小净,也不许随便进坟院。在以“孔木散”为主体的社会里,基本上每个“孔木散”都有各自的坟院,不允许外“孔木散” 者埋葬。
  〔昵称〕男孩的呢称有如下几种:“ ××哥哥”、“蜜哥哥”、 “砂糖哥哥”或干脆将原名简化,如将“雅古拜”呢称为“ 雅古”、“撒里哈”称为 “撒拉”。女孩的呢称,一般在名后附加“阿姑”,诸如将“塞丽麦”称为“塞丽麦阿姑”,将“法土麦”称为“法土麦阿姑”。有的甚至用“葡萄”、“菊花”、“××花” 称之。
四、民间信仰
  〔留长毛〕小孩连续夭折的情况下,则在新生婴儿脑后留一绺胎发,不剃不剪。周围的人称呼他时不叫经名,而直接叫“长毛”或叫 “索南” 、“才让” 等藏名。等到七八岁时方可剪下,这一天要宰羊请客,村里的阿訇一应等人全部请到,盛情款待之后,便念“奉至仁至慈的之名”将胎发剪下,
  〔求子〕婚后久不育者,经常向着祈祷,要求赐予儿女。有的甚至宰牛宰羊,宴请满拉祷告恩赐儿女。
  〔求雨〕撒拉语叫“牙格木日渗纳 ”,撒拉族的求雨活动基本上以教仪式进行。祈雨时,要宰牛宰羊、煮麦仁饭,以此向表示诚意,并念诵专门的祈雨经文。祈祷雨前,人们要用净水沐浴全身,并洗“阿布代斯”,到举行“尔德节”和“开斋节”的“哈依克尔”或荒地上,在那里要赤着脚,不得穿袜。大旱之年,祈雨活动最隆重的要数街子工,第一天祈雨时工里派 4 个人从杂嘴家抬上撒拉族先民迁徙时带来的《古兰经》,然后大家到塘古提,赤脚光头,村中宰牛宰羊,烙好薄饼,颂念《古兰经》,向祈雨;第二天抬到河对面的荒滩上,由 “伊玛目”几个村庄宰牛宰羊祈雨,第三天拾到黄河边上,由石头坡儿村的人祈雨。
  〔上坟〕撒拉语叫“土尔伯特瓦尔”。撒拉族中几乎每个“ 孔木散”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要求活人每天去墓地念“海的木”,向求饶,并且安慰祖灵。有些老人每天五番礼拜之后都去坟院。一般情况下展礼后〈尤其是礼拜五主麻日的晨礼〉,大多数礼拜者都会去念经。
  〔禁忌〕忌讳站着;不能东西向大,因为阿拉伯麦加圣地位于西方,所以必须南北向的;严禁向火里或水里撒尿。
  〔完纳天课〕撒拉语叫“布日纳阿勒”,要求一年秋收后,从所得的农产品及畜产品节余的总数中拿出1/10,从钱财中抽出1/40,送给穷人、乞丐、阿訇、满拉、天课工作人员、清真寺等。富裕者没有接受天课的资格。纳天课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如果亲戚党家中有阿訇、满拉,那么“布日纳”先要施于他。过去大多交给清真寺,作为学员们的饮食之需。
  〔天斋券〕撒拉语叫“伏特日”,开斋时节,每位成年穆斯林(男12岁,女9岁),要拿出点钱给清真寺的阿訇或客人,钱数要求相当于一名穷人吃饱肚子的一顿饭钱,因此,由于币值与物价的关系,几乎每年都有所不同。
  〔施舍〕撒拉语叫“索地格”,意为施舍,撒拉族非常重视施舍,尤其提倡暗施。 施舍本非义务,但他们认为施舍是受安拉赞赏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撒拉族要求任何人用钱财、衣服、食品等东西施舍穷人或乞丐。
  〔最初头发〕撒拉语叫“米的日撒希”,为了不使自己的婴儿受到坏人的伤害(撒拉语叫“哈依勒”,即用咒语伤害),便将第一次所剃的婴儿头发,全部收拾起来,在手掌中搓成一团形似核桃的小疙瘩,然后将其缝在小孩的棉衣背心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土族:婚姻生育丧葬及其贺寿
一、婚姻〔婚制〕土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富裕人家有娶二婚甚至三婚的,二房或三房的女子地位一般都低下,土语称她们为“加日达尔”,意为使唤的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子,前婚不能生育或没有男孩的,也娶二婚。家境贫寒的青年男子可以做招女婿。禁止同姓之间通婚(不同宗的姓例外)。若是异姓,但属同庄的男女也不通婚。姑表、姨表兄妹之间可以通婚,认为这种婚姻是“亲上攀亲亲又亲。”过去,土族由于受夫权制和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婚后的女子终身不能提出离婚的要求。男子在夫妻生活确实不能维持的情况下才可以退婚。40岁以上女子在丧偶后,在家守业做寡妇或招亲,40岁以下女子丧偶,一般回娘家重新改嫁。男子丧偶后一般娶寡妇为妻,婚礼也简单,彩礼一次性付清。结婚时女方挑一担水过门,第二天开始料理家务。如果女子丧偶,由死者的哥哥或弟弟只要年龄相仿可以顶亲,弟嫂之间顶亲者颇多,也不举行婚礼。丧偶后必须满百天方能改嫁或娶亲。...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蒙古族:婚姻生育丧葬的古风异俗
一、婚姻〔婚姻制度〕蒙古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以“凭媒灼之言,听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为主,但青年男女有较多的自主婚姻的机会。同姓不婚,禁止表兄弟姐妹婚是大家都要严格遵守的原则。与其他民族间的通婚主要出现在其信仰和习惯相同与相近的藏族、土族之间。〔一夫多妻〕婚姻形式之一。旧时有少数家中富有、有权有势而娶两个或三个妻子的。〔赘婚〕招赘女婿的人家主动向男家提出,征得男家同意后,男子入赘女家。赘婚现象较多,不受社会非议,男子也不需改名换姓,但若男子与其妻所在地的王爷同名或与岳父同名,要改名字,以表示尊重之意。〔换亲〕甲家娶乙家女子为妻,又把其女嫁给乙家。其主要原因是:〈1〉男女两家为减轻各自所付聘礼等费用负担;〈2〉两家兄、姐成亲,往来不断,使成年未婚的妹、弟之间有所了解,产生感情,由已婚的兄、姐从中牵线搭桥促成。〔逃婚〕旧时男女双方相恋而受家庭干预,私奔他方。〔偷婚〕旧时,,青年男女相...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汉族:婚姻嫁娶生育寿诞丧葬祭奠
一、婚姻嫁娶〔喜红喜双〕民间对婚姻大事在认识上颇为郑重,认为这是人生头等大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并列为最大的喜庆。因而在与喜事有关事物的选择上,特别着重喜红、喜双。所谓喜红,就是新郎新娘尤其是新娘的衣着、服饰,以及洞房布置等等,尽量用大红暖色调,如佩戴红花、红巾、红绸衣裤、红鞋,洞房中贻红双喜字,炕上铺红毡,红色的绸缎被,燃一对红烛,燃放红色鞭炮,花轿四角要饰以四个大红绣球,请客要红请帖;待客人要先吃给一杯两枚或四枚红枣的枣茶等等。所谓喜双,则是着重“偶数”的选择,如结婚的日子要选“双目”〈尤以阴阳历皆双日为佳〉,给喜客敬酒四杯〈取四红四喜之意〉,菜肴要八盘、四碗,娘家给女儿的陪嫁物也尽量使之成双成对,如门箱一对,红绸缎被两床等,总而言之,红代表喜,双代表偶,合起来是“喜成佳偶”之意。〔婚姻制度〕旧时婚姻制度,在汉族中,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少数为一夫多妻制,极个别为一妻多夫制。在...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和安多的婚姻生育丧葬行为习俗及礼仪
藏族(玉树地区)一、婚姻〔婚姻千百户的等级婚姻〕玉树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人实行等级森严的阶级内婚制。男女青年没有什么社交、恋爱自由,他们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千百户、牧主为了权势和家业的承袭,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几乎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他们给子女择偶的唯一标准是对方官衔的高低,权势与家业的大小,完全是一种封建包办的政治与权力的联姻。诸如囊谦千户与德格土司、上年措百户与百日多玛小百户、固察百户与百日多玛百户等等。甚至像格吉扎赛百户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五个百户,足见他们阶级内婚之一斑。如果谁家子女不从,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家长凭借手中的封建特权强行拆散婚姻关系,甚至将不听话的子女赶出家门,使其失去继承头人的一切权利。〔血缘外婚制〕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度。凡有父系或母系血亲者,禁止通婚。这与一些民族过去允许姑表、姨表之间通婚的...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守望民间
左上图:剪纸艺术大师高金爱:要是有个徒弟该多好!右上图:很多珍贵的木偶和魏天财的年龄差不多,可惜大都已经流失了……下图:人山人海看社火的场面,如今在城市已很难见到了“守”不是保守,而是守护;“望”不是绝望,而是希望。有物存在,自然就有希望,当有物难守或无物可守时,才会绝望。在这次陕西民俗采访中,记者深刻地体会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上篇:现状“人亡艺绝”的残酷采访出发前,省文化厅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渭北某县有一位老艺人,虽然身为农民,但却身怀皮影雕刻的绝技。德国柏林大学准备邀请他去讲学,有关部门已将老艺人的资料全部寄过去了。很快,德方派了拍摄组赶到陕西,准备给老人拍摄一些生活的画面。可是拍摄组还没来得及给老人通个电话,老人已悄然离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其实,这样的遗憾已不是第一次。在记者到达采访的第一站安塞(中国著名的剪纸之乡)时,县文化局负责人遗憾地说,你们来的可真不巧。去年12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