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土族:婚姻生育丧葬及其贺寿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87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土族:婚姻生育丧葬及其贺寿,   一、婚姻〔婚制〕土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富裕人家有娶二婚甚至三婚

    一、婚姻
  〔婚制〕土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富裕人家有娶二婚甚至三婚的,二房或三房的女子地位一般都低下,土语称她们为“加日达尔”,意为使唤的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子,前婚不能生育或没有男孩的,也娶二婚。家境贫寒的青年男子可以做招女婿。
        
         禁止同姓之间通婚(不同宗的姓例外)。若是异姓,但属同庄的男女也不通婚。姑表、姨表兄妹之间可以通婚,认为这种婚姻是“亲上攀亲亲又亲。”

        过去,土族由于受夫权制和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婚后的女子终身不能提出离婚的要求。男子在夫妻生活确实不能维持的情况下才可以退婚。40岁以上女子在丧偶后,在家守业做寡妇或招亲,40岁以下女子丧偶,一般回娘家重新改嫁。男子丧偶后一般娶寡妇为妻,婚礼也简单,彩礼一次性付清。结婚时女方挑一担水过门,第二天开始料理家务。如果女子丧偶,由死者的哥哥或弟弟只要年龄相仿可以顶亲,弟嫂之间顶亲者颇多,也不举行婚礼。丧偶后必须满百天方能改嫁或娶亲。

        互助土族地区曾有过服役婚、换门亲及从妻居等婚配现像。旧时,一些贫苦人家的男子没有经济条件娶妻,在富裕人家服役当长工,不直接拿工钱,由富家作主为其说亲娶妻。以劳动力抵偿东家所交的聘礼聘金,若娶了妻还没有偿还礼钱,则夫妻共同再服役几年,然后方可离去。另一种婚姻习俗叫换门亲。两家都有未婚子女,经双方商议互聘女儿,是为换门亲。一般互相不送彩礼,只按议定聘礼数额给各自的女儿准备嫁妆;如两家女儿年龄相差较大,则先娶的一方送聘礼后结婚。

        个别地区还实行从妻居。旧时,贫苦人家的未婚青年可到缺少男劳力而有少年女子的人家去劳动,3~5年后成婚,女家陪送全套嫁妆。婚后可以另立门户居住,也可以带妻子回老家,不受任何限制。
  〔奔婚〕亦称同意婚。青年男女可在婚前自选配偶,常互相赠送礼物,如男送帽子、腰带、戒指、衣料等给女子,女子送手巾、裤带、鞋袜、兜肚、烟袋等给男子。自选配偶一般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尚未许配时,相约私奔,暂隐匿于亲戚家,再托媒出面向双方父母提出婚姻要求,不必经过合婚手续,只须议定彩礼(少于正式的合婚手续),也不举行结婚大礼。另一种是对现有的婚姻不满,与情人相约私奔,远离他乡,重建家庭。
  〔童养媳〕旧时,贫苦之家因债务或其他困难。多将自己的女儿出卖为童养媳,父母可获得一点身价。亦有多子女而无力抚养者,只好将女儿送给婆家收养。八九岁的童养媳长至十三四岁便完婚,婚礼比较简单,结婚后夫妻同去认娘家。
  〔婚礼习俗〕互助地区土族人为了求偶,先请一位说媒的人带上两个锟锅馍和两瓶酒(瓶颈系一束白羊毛),到相中的女方家征询意见。若接受了馍酒礼,则表示同意考虑,然后双方商议择某个节日 正式订亲。届时,男家主人和媒人带上订亲礼:16个花卷、两瓶酒(红布包起来)、一双鞋、一方手巾、一个针扎,去女方家求亲订婚,媒人和男女两家共同认定子女的婚姻关系。女方家要回赠两瓶酒(蓝布包起来)。男女两家互赠的酒要让族内人喝,并让他们承认子女婚姻。这种礼仪也叫“浪胡·尤力嘎”(即互赠酒瓶)。订亲以后,过一二年男家择吉日协同媒人到女家说彩礼,并带去聘礼:茯茶、酒 、“浪胡波士”(专赠给亲家母的一件长衫料)、馍馍等。女家邀请族内人作陪招待并在席间商定彩礼,一般人家大体上是:色布14~18  匹(每匹为5米多)、银耳坠大小各一双、礼帽一顶、金边毡帽两顶、彩绸带两条、布坎肩两件、褐衫一件、褐坎肩褐带各一,干礼不逾百元。应女方要求也可先用幼畜等物顶替聘礼。出嫁姑娘时,邀请亲戚挚友特别是面请阿姑参加婚礼,说“ 请您到我家吃‘麻泽’”或“欢迎您到我家吃‘麻泽’”,意思是要举行婚礼,届时光临。女方举行装箱贺喜的一天,男家派“托斯·古达”(油亲家、富亲家)送去,同时,礼节性地通知女方家迎亲吉时。表示嫁娶双方共同办理好子女终身大事。“麻泽 ”礼一般是若干斤羊肉或猪肉,一块肉方,血肠、面肠各一节。由一位长者或媒人送去。民和地区在娶亲的早上由媒人送去1只羊腔和48只大馒头。
  
  土族婚礼中有两次摆嫁妆仪式,第一次在娘家装箱贺喜的一天,贺客来齐后,将所有嫁妆在庭院里摆开观赏。第二次是在婆家娶亲贺喜的一天,喜客吃过头道饭后,设案,把嫁妆箱抬至案前,让一开嫁妆箱,并给开箱者赠一方手巾和一只针扎,嫁妆和礼品统统摆上案头,让亲戚朋友们观赏。在摆嫁妆时,不论男家女家都要“阿姑·吾拉”(哭嫁),即新娘的姐妹们陪伴着唱哭嫁歌(男女家哭嫁歌内容不同)。届时还举行“抬拉”仪式即抬送针线礼品仪式,喜客中的主事人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擎酒杯向男方及围观众人唱嫁妆名称、数量,并高诵致歉词。如“陪送两顶天津产礼帽,两顶‘拉金锁’毡帽、狐皮帽一顶、单片毡帽三顶,本应多陪送些更好更有价值的头饰,由于受各种因素限制未能如愿 ,还请亲家公和亲家母等长幼多加海涵……”唱完所有嫁妆后,接着按男方辈份顺序一一敬酒,并抬送针线,不断唱许多歉词。一般赠给祖父一条白毡,祖母一件长衫;给公公送枕头,婆母送鞋;兄赠哈达,嫂赠“散苏”巾等。抬送礼品大小多寡提前商定,没有统一标准数额。抬送礼毕,把所摆的嫁妆装回箱里,接受礼品的人都得往箱内投响线(即箱钱),也用红枣、锟锅馍等替代,在摆嫁妆的同时,由姑姑、姐姐、嫂嫂等至亲女宾陪伴着新娘唱哭嫁歌。其内容大致是叙说父母养育之恩、惜别之情。如“心爱的女儿哟,年仅十岁呀;传宗接代的女儿呀,像黑燕麦一样繁,这是女儿的天职……”哭嫁的场面还有几次:新娘上马前母女哭别;男家摆针线时,新娘和伴娘一起哭嫁;喜客告别时,伴送娘和新娘哭别,伴送娘和婆母哭别,并嘱托以新娘年幼无知、手脚笨拙、请多指教等词。
  土族将娶亲使者叫做“纳什金”。“纳什金”在土族婚礼中最活跃、最风趣,也是最重要人物之一。“纳什金”一般由新郎姐夫承担,也可特邀善歌舞、有经验的两人分别担任主角大“纳什金”和配角小“纳什金”。他们穿白褐衫,不扣纽扣,不系腰带,敞着衣襟(其他场合绝不允许),从到达女家门口直至新娘上马、告别父老乡亲,始终默契合作,以歌舞应对各个仪式场面。迎亲礼物是:新娘的上马衣着首饰,如袍(一般是婆母的)、礼帽、银耳坠、包头、红裙子、一腔羊肉、礼馍等。迎亲者与新郎还要赶一只叫“央立”的白母羊象征纯洁、财富,亦有新娘赎身之意;牵一匹马(为新娘专乘)和一头驴(驮嫁妆箱用),约于傍晚时分到达女家门口。当娶亲人刚到离家门几十米的地方,一群穿着盛装的阿姑们兴高采烈,排成两列,手挽手前后摆动,踏歌而唱婚礼曲《拉隆罗》以示欢迎。两位走在最前面的阿姑从驴背上取下羊腔肉,边摆动羊腔肉边唱,徐徐后退。娶亲人随着阿姑们的轻歌曼舞,艰难地赶牲畜前行,临近大门口时,执事人等热情迎接问候,殷勤地帮助牵马、拉羊、拿东西,并先请贵人(女婿)进家。这时,那些热烈欢快的阿姑们转眼间退进门,关上大门,从门内唱起问答《唐德尔格玛》,要娶亲人对歌。同时,从门头顶向娶亲人身上泼水;娶亲人精神振奋,清清歌喉,与阿姑们对唱,直唱得阿姑们无歌以对或娶亲人词穷无歌,才肯启门邀至家中。娶亲人把所有礼物及上马服饰给主人特别是阿姑们交清,其它马、驴及鞍具等拜托给执事妥善保管。尽管如此,阿姑们和小孩们把“纳什金”的鞍具等都藏起来,等准备起行时,娶亲人给主人和阿姑们交待清上马服饰及其它东西后,刚上炕喝茶休息,不料窗外传来阿姑们戏笑逗趣的骂娶人歌声,如《尖加玛什则》、《从哪里来的人》、《你们拿来了啥》等,像连珠炮似地使娶亲人啼笑皆非,观者个个捧腹大笑,风趣异常,气氛十分热烈活跃。娶亲人在嘲讽、戏谑中难以咽一口馍菜。紧接着阿姑们冲进房里拉娶亲人到庭院、到麦场上去跳“安昭”舞,让其领舞领唱,阿姑们跟在其后和声而舞。为使娶亲人喘不过气,阿姑们不停地拿扁担、草圈相要挟,逼得“纳什金”央告求饶不迭,歌舞一直到深夜方完毕。
  婚礼约定俗成是在晨鸡叫头遍的良辰吉时举行。之前,由新娘的姐姐送嫁奁、首饰、衣物等到新娘跟前,并请新郎至闺房,让新郎亲手解下新娘原发辫上的红头绳,拴在自己的脚脖子上,用男方送的森梳先梳三下自己的头, 然后梳三下新娘头发(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结发夫妻永相伴”,尔后解下红头绳 ,把梳子交给新娘的姐姐,由她帮助给新娘改发,穿戴衣着首饰。当新娘改发之时,迎亲人“纳什金”在闺 房门外煽动白褐衫衣襟,一边舞蹈一边唱婚礼曲,依不同场合唱《依姐》、《梳头歌》等。互助地区土族婚礼中, 新郎亲手给新娘改发后,便举行冠戴新郎仪式:堂屋里铺一条白毡,让新郎站立其上。主持人高举酒杯庄重地诵赞词(用夸张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赞颂新郎雄伟魁梧的神态),岳父亲手给女婿穿戴衣帽鞋袜,颈系哈达,腰系红带。然后让女婿捧两碗青稞酒(各放两 枚红枣),贴一点酥油在额头上。同时新郎向主持人和岳父行礼致谢,礼毕。当改发仪式结束后将穿戴一新的新娘请到堂屋,让她坐到设于堂前的上桌(桌上铺红白毡)上,并开始“罗目·托日”(祝颂词)仪式:由母亲或上辈妇女一人主持,伴娘把预先准备好的经卷、柏枝、油灯、红筷、年奶、茯茶、白羊毛、粮食等象征财产、吉祥如意的物品一一递给主持人,主持人拿起物品一一在新娘头上盘旋,边唱祝颂词“一部经卷的开首表吉祥,高擎经卷叫声女儿呀,阿姑再返回娘家时,百部经卷的福禄你享受……”不同的吉祥物用不同的祝颂词。此时,迎亲人“纳什金”在堂屋门外拼命 煽动白褐衫衣襟舞蹈,同时与“罗目·托晶”的主持人同唱《依姐——罗目·托日》歌。祝颂毕,由伴送娘等用红毡把新娘抬起来,让母亲坐到姑娘坐过的小桌上,并抬着姑娘绕母亲左右各绕三转,接着抬到院中绕圆槽(中央竖嘛尼旗杆)左右各三转,直送大门上马,礼毕。送新娘出门,上马启程之际,还要举行女方家最后一项“夫热·道达”仪式。主要内容:一方面祝愿女儿邮嫁后成事如意,另一方面又希望女儿不要带走娘家吉祥的财气。届时,由新娘父亲手擎“扬达尔”(护佑神箭),一面在姑娘头顶挥舞,一面呼唤姑娘的名字,请留下吉禅“阿扬”的“夫热”种子,等姑娘给回声后,父亲立即回到堂屋 ,然后又跑至大门外,在女儿头顶上挥舞护佑神箭叫名字,如此反复三次,新娘的乘马也要回头牵三次,表示留下了吉祥“阿扬”的“夫热”种子,并有留恋和惜别之意。在整个新娘上马、“夫热·道达”仪式的过程中,迎亲“纳什金”一直不停 地唱《依姐——夫热·道达》歌,边舞蹈煽动衣襟(意为煽掉不洁、驱邪避煞)。歌词内容 主要唱新娘首饰、衣着、鞋,从乘马的耳尖、鞍鞯直到蹄子一一叫吉祥,一一留“阿扬”,唱毕则礼仪全部结束。娶亲人“纳什金”要应付以上整个婚礼中各个仪式场面,如“纳什金·斯果”、“苏·瓦日”、“罗目·托日”……。娶亲人不但要唱各项仪的婚礼曲《依姐》等,还不停地摆动白褐衫衣襟(意为避邪召吉),舞个不停。直至新娘上马,举行“夫热·道达”仪式和唱告别辞《谢玛罗》,才算顺利完成娶亲人的任务。
  告别后立即起程 ,直奔男方家。途中两个新娘相遇时,互相交换梳子,以示各有所从,各有其主,取梳理有序之意。
  新娘上马后,在迎亲路上,还要举行“图斯乎”仪式。
 
  图斯乎, 土族语意为迎宾酒。敬迎宾酒,在婚礼中尤为重要且名目繁多。如“红仁其”(喜客)送新娘到婆家的一路上,沿途各村凡新娘家下的阿姑、姑夫和外甥等至亲,都提酒致贺 ,喜客饮酒后,回赠几寸叫“ 散苏” 的红布条,以表谢意和祝愿万事如意。喜客在回归途中,仍受到迎宾酒的礼遇,此次回赠一块猪肉,表示至亲们赴宴安然无恙。这两次敬的是“ 阿姑图斯乎”。一般敬“阿姑图斯乎”的范围视婚礼规模而定,若喜客中有全村代表(系大操大办的婚礼),则所有与该村有关的阿姑外甥都得敬 “ 图斯乎”。再是喜客走到距男方家一箭射程之地时,男方派两名代表,执壶举杯前往祝“图斯乎”酒,宾主互相抢夺帽子等物,以备席间戏谑取乐,此谓“斯木·图斯乎”;喜客走到离家门不远处,男方又派专人敬第二次“图斯乎”,同时牵羊表示热忱相迎,此谓“ 合尼·图斯乎”, 系土族礼俗 中最为庄重的礼节,也是最高的礼遇;喜客到达男方家大门口时,则东家执事迎上前去代表主人热情问候,并再次敬“图斯乎”, 同时献哈达,此谓“吾迭·图斯乎”。另外,还有一些敬的“图斯乎”, 不一一赘述。对喜客敬迎宾洒的祝词是:廿里路上敬箭程迎宾酒,十里路上敬牵羊迎宾酒,贵客临门敬登门迎宾酒。新娘迎到婆家大门口后,由“哇绕其” (伴送娘)和新郎左右搀扶,新娘左腋下挟宝瓶(红布包着的小瓶,内装五谷等),由两位妇女在前拉着红白毡,新郎新娘同步跨进门坎 ,但先跨进者为幸。此时,庭院铺上红毡,庭院四角燃四堆熊熊烈火〈以避煞〉 ,圆槽也点燃三角柴堆,新郎新娘并立在毡上。喜客中推举长者或德高望重的人充当主持人,他高擎酒杯,朗诵祝词。同时往火堆上浇油,指挥新娘新郎向天地众神、帝王首领、父母尊长磕三个头。此时,从厨房泼一点水到院子里,以示洗礼。 礼毕送新娘到厨房把宝瓶供在灶神案上,稍事休息后入洞房。
  
  当送亲喜客入席饮宴之际,也有许多仪式。其中如“苏哈达 ”是男家款待喜客,于席间商量的一种附加聘金,相当于奶母钱。在给喜客敬食手抓大肉时,由执事代表东家向喜客们一一敬酒致诵词,同时敬“麻哈方子”(一方块肉份)和哈达,献上做为“苏哈达 ”的若干包茯茶、若干元钱等。喜客代表也向主人致词对敬奉的“麻哈方子”和哈达等的处置予以答复。但对“苏哈达”双方有许多争执,喜客们极力争取多要,一定要拉一匹 3 岁马驹;执事再三敬酒央告求情,争执不休,有意识地推到第二天在启发席上再议。第二天启发席上又和盘托出“苏哈达”向喜客敬酒求情,争执片刻后接受。一般男女两家预先商定的限额为一包茯茶 ( 马驹的替物)及几十元钱。大通地区的土族所收取的附加聘金可达数百元,是婚礼中一项很重要的礼仪内容。这种附加聘金又叫“ 拉马驹” ,据传古时候是要拉一匹3岁马驹的。
  席间,在男家摆针线、抬送礼品之前要答谢媒人:先备齐酥油、炒面、酒、木匙等,在酒瓶颈和木匙上系一束白羊毛。届时,主持人给媒人敬酒诵词,然后由其他人往媒人额头贴酥油,嘴里喂炒面,还不停地灌酒,众人高唱谢媒歌《西也其·瓦日睦》。场面热烈风趣,众人捧腹大笑。在婚礼中,有设旁席款待喜客和娶亲人的习俗。大通县土族聚居地区凡吉庆喜事都要设旁席款待宾客 ; 如定聘礼、嫁娶婚礼、祝寿礼、满月礼等。旁席是由亲房邻里款待客人的一种便宴,主要以各种蒸馍、油炸馍、奶茶、大肉手抓及炒菜、烟酒等招待。如喜客吃罢头道席,由与女方家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们轮流邀请,设旁席款待。喜客们每到一家唱宴席曲《什朵查》,跳“安昭”舞。约到午后,又请喜客到东家吃正席。晚上,由本家族或全村联合设旁席宴请喜客,通宵达旦,对酒高歌,猜拳行令,都以能饮酒善歌舞为荣。喜客吃过宴席,在启行前还要吃最后一道饭——启发面。当喜客刚端起饭碗,门外拥来许多欢送的人,手捧酒碗,放声唱“赫杰”即送客曲表示欢送。如歌词云 :“太阳已偏西,贵客要起行;妻儿等着呢,孩儿叫爸呢……快快快呀,快动身。”随着歌声立即告辞起程,先与新娘告别,伴娘要哭着把姑娘托付给婆婆。出门时,众人给喜客敬出门 3 杯酒,喜客上马后又要敬“适达强”(即马酒),在百米路上往 返 3 次。众人一面敬酒,一面高喊“适达强纱,让马跑得更欢”,整个气氛热烈欢快。
  新娘出嫁后的第三天早上,新娘的父亲初次认亲家探望女儿。新娘的父亲来到女婿家后,女婿家请亲房党家来作陪。早晨举行新媳妇下炕开口仪:让新媳妇端一升白面,上放若干元钱,从洞房送到厨房。婆母说一段如何做孝敬长者、提携弱幼的贤妻良母,做一个守家理财、发家致富、勤俭持家的贤内助等祝词,叮嘱新媳妇不揽是非,内外有别,万事守口如瓶,做一个息事宁人的好媳妇的话。然后,新媳妇下厨,擀长面以及有关茶饭。大门口设案供锟锅馍、牛奶、枣盒、柏枝、酒器等物 ,隆重迎接亲家,整天以丰盛的馍、肉及烟酒款待,最后才下面即新媳妇擀的长面,长面薄如纸,细如丝,敬给所有人吃。吃罢,各自要在碗内放钱或红枣等向新媳妇致谢。此时,端盘人替新媳妇向长辈和兄嫂讲价钱,提高压碗钱,还要相互取笑逗乐,气氛热烈。致谢的压碗钱归新郎新娘。
  〔三川土族婚习〕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三川地区土族的婚习,在具体细节方面与互助地区土族的婚习有许多特异之处。因而另加叙述。
  青少年男女,一般 10 岁左右可以由家中订亲。先由亲友们互相介绍,初步选中对象,然后请会占卜的人对相生、会八字,这是订亲的先决条件,经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请媒人或主动上门说亲的人给女方家送去 1 瓶酒。在这一段时间里彼此进行了解。如果女方不同意订亲,把酒瓶原封不动退还给男方;当女方把送去的酒打开给媒人喝时,表示同意了,由男方决定订亲吉日。订亲,土语叫“ 郎活吾嘎”( 意为喝订亲酒)。订亲时送彩礼,衣服 4~6 件,钱若干元 ,10 个馒头 ,3 瓶酒,其中两瓶用红布花线连接起来,叫“定酒” 。订亲的一天凌晨,媒人带上礼品到女方家。这一天在女方家桌案上放一个盛满粮食的斗升,点燃两盏佛灯,请来亲房家务,媒人将带来的礼品当众摆好,斟一杯酒向家务年长者和东家敬一杯,然后陈词宣布两家正式订亲。东家从扎好的两瓶喜酒中解开一瓶,给家务和媒人分享,空瓶里装满绿豆,并与另一瓶喜酒一齐交给媒人,带回男方家。男方家也同样请来亲房家务,喝完那瓶喜酒 。
  认亲一般在娶亲的前一二年举行,日期选择在佳日或月初。认亲一天男方家备好大部分彩礼,驮上 20 个大馒头,男青年和他父亲一齐陪同媒人到女方家,新女婿认岳父岳母,并叩头致礼,女方盛情款待。认亲后算正式亲戚,双方在红白喜事及主要佳节期间互相往来。

        临近娶亲的时日,先要“告户”。男方在娶亲的前 10 天召集家务主要成员商议具体事宜。东家把准备的酒、肉、油、面等全部如数交待,操办者根据东家的准备情况来决定婚宴的规模,并分工办理婚事的各项事宜 。
  婚宴的规模分 3 个等级。大动,即大摆,把所有的亲戚、家务、本家都宴请到并接待,待客的菜肴叫十全:9 个小碟子 ,3 道小菜,各种花样的 5 大碗肉、一个火锅、 4 盘菜。小动,不请亲戚,婚礼由亲近眷属们料理,但对前来贺喜的宾客照样接待,贺礼较简单,东家 5 碗一锅子相待 :6 个小碟、 3道小菜、 5 大碗肉、一个火锅。家境贫寒者,采取“引娃娃”的形式,在除夕晚上,由媒人和女婿到女方家把新娘引回来 ,在厨房供奉的灶君娘娘面前梳头改发,对送亲客人,以 4 盘子菜招待,男方家的诸亲眷和本家皆不请。这第三种情形一般不多。
  在婚礼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准备就绪。庭院当中小花园里搭起小篷,放粮食斗升,上供“天地日月神”牌位,前面放一壶酒和两个酒盅。婚礼的第一天叫“收客”,各处的亲戚朋友驮着猪肉或羊腔子、 40 个大馒头、钱、衣料、鞋袜、红等厚礼陆续前来贺喜。客人走到案前将礼物摆放在案上,执酒壶向东家敬酒,互致贺词。本村本家贺喜时,写一幅绸缎帐联,备上四色礼,先委派两位本家中的长者,于晚上 7 点左右前来庆贺。如果东家要请全庄的本家,就与这两位本家长者估算人数,在贺席的一天接客,两位本家负责收集礼品,届时带着本家们恭喜。在本家送的婚联上签名时,必须按《家谱》排列姓名,新郎家必须将这婚联挂在堂屋正中位置上。土族视本家为大,这一点婚礼中绝不能含糊。
  “收客”的下午待全部亲友到齐后,由指派和负责婚礼的总纳统计人数,安排座席。女方送亲和男方亲戚,在“收客”的第二天招待,本家及其他贺客均安排在第三天(即贺席的一天)。
  在收客那天早上,媒人从男方家驮着一个羊或猪腔子,40个大馒头〈现改为 20 个〉 ,120 枚铜板(现以 1.2元人民币代替,称“吊二大钱”),红两条、红布花线连接的好酒两瓶〈又叫完亲酒〉,还有针、零钱等,送到女方家。当媒人来到女方家门口时,阿姑们堵住媒人开始骂媒。媒人拿出随身携带的零钱和针,分给阿姑们,并将一个拿毛红系着的水瓶从院门顶上吊过门内时,才让媒人进门入座,阿姑们又拥到窗口上继续骂媒。媒人把男方家带来的所有礼物交付给女方东家,又拿出针和零钱分给阿姑们,骂媒才算罢休。
  在收客的那天,女方家抓手巾。所有的亲朋好友拿来 8 个大馒头,还有拿衣料、鞋袜、刺绣针顶等,也有拿 3 尺白布的,都是作为送给新娘的礼品。女方家中将陪送给新娘的部分嫁妆、平箱、毛毯、被褥等一一在庭院内支桌摆设。对来客当天端 4盘菜肴及烟酒招待。
  入夜,男方家选派两名“阿合亲 ”(娶亲者)娶亲。 “ 阿合亲 ”牵一匹马或骡子,马鞍上绑好“ 又”型马架子,上贴红“喜”字,带一件羊皮袄,一条新白毡和羊毛长腰带,这些都是新娘上马时用的。另外,带上新娘棉袄一件,耳坠一副,黑纱手帕一条,这三样物件叫“输衣”,第二天女方送亲时必须原样带回男方家。除了这些,还要带上灯笼、铜锣、马串铃、零钱、整包的缝衣针等物品。
  “阿合亲”唱着“道拉” (即婚礼歌)走出院门,一出大门则收藏好铜锣、马串铃等,尽量不出声响,也不照灯笼,摸黑向女方家进发。“阿合亲”快到女方家大门时,都要采取隐蔽的手段突然闪进堂屋内。假若暴露了娶亲的身分,则被阿姑们阻挡在大门口,骂 “喜客”(即娶亲者)。把 “阿合亲”堵在门外戏谑折腾一阵后,女方当事人劝说阿姑们抽去堵在大门外的长凳子,把“ 阿合亲”接到堂屋里。
  在“阿合亲 ”上炕喝茶之际,骂“喜客”达到高潮。两位“阿合亲”一次又一次地从腰包里掏出零钱和针分给阿姑们,阿姑们的戏谑之词令人捧腹大笑。接着,阿姑们边舞边唱“阿里玛” 、“八央九月”“转灯”、“卡日卡吉盖”等许多曲子。 女方家中的歌手也邀请两位“阿合亲”唱《观天地》、《拜五方》等婚礼曲,一直唱到新娘上马时刻。新娘上马之前,有一位老者手托红布裹着的树枝和香表,收“达拉尕”(即收财气),老人在院门外巷道里边转边喊“呼日一一 ”(古老的土语,来的意思)。并从各处带回一撮土,放在院中花园里,点上香表。其意在于将吉祥财气收回来,不让新娘带到男方家中。
  新娘上马时 ,“阿合亲”点燃灯笼,给马戴上串铃,勒紧肚带。唱着“道拉 ”出门,按规定方向牵着马等候。这时,新娘被扶到堂屋里,坐在一张铺毡的方桌上,面朝门,手拿一把筷子哭嫁,给“数儿”(祝愿家中吉祥太平)。当哭到最后一句:“家中人旺财发,老少吉祥平安”时,把筷子朝左肩方向猛甩出去,新娘被宾客即刻抬出去上马。女方家中则观看新娘甩出去的筷子,在地上交叉的越多越视为吉祥。
  娶亲路上 ,“阿合亲”鸣锣开道,放声“道拉”, 遇上寺庙或峨博,撒几片写有墨字的红纸。在路上两处娶亲者相遇,将两位新娘擦眼泪的手帕互相交换,以避讨吉利。 
  送亲及新娘临门时,男方早已摆好桌凳,摆好 9 碟凉拌酒菜和干果等,迎接贵客。离大门不远处燃起一堆火,近处放一张小方桌,方桌上放一个斗升,斗升内盛满粮食,用红布包起来的 5 枚铜钱亦埋入斗升内。新娘下马后脚不踩地,被送亲者抬至火堆旁,让新娘坐“金斗银升”。此刻,男方家女眷中一个与新娘合相生的妇女,拿一个双齿的木梳在新娘头上梳 3次,意味着改变了新娘的发型。送亲中的伴娘立即过来抢去木梳,摸走斗升粮食里埋着的铜钱。接着男方妇女们排成行,着盛装,在新娘面前唱迎亲歌,土语叫“上当起拉”。边唱边把新娘接引到草铺里(按方位临时搭起的棚舍,地上铺麦草),等新娘更换新服饰“拜堂”后方能进入洞房。新娘和送亲伴娘坐稳后,男方妇女们在木盘上盛酒杯、猪肋巴、馒头等,唱 《输衣歌》,从送亲那儿领取“阿合亲”送去的“ 输衣”。
  新娘进门后,陪送的一对箱子卸在门口两条长凳上。男方立即将用红布包着铜钱的 5 个小包摆在箱子上,叫“五路财气”, 新娘的弟弟坐在箱子上压财,直到男方给压财的客人搭一条红,才肯下来。此时,还要举行遛马仪式。女方娘舅骑在马上,手擎酒杯,祭奠天地神灵,来回遛马3次,问道:“金银财宝,五谷米粮进了门了吗 ?”众人开应 ,“进了门了!”娘舅于是下马。
  遛马仪式结束后,送亲宾客与男方接亲人们从两边抬上陪箱,唱起优美动听的“道拉”, 女方宾客以比喻、夸张的言辞,赞美男方家的房舍、大门、院落等,给予良好的祝愿,热情的赞颂;男方家表示接引不济,让贵客受苦受冻,极力谦恭退让,最后把送亲贵客接引到房舍,然后上茶吃酒。一对新人 的拜堂仪式也在按选定的时辰举行。在正式摆宴之前,先要安席。用过早餐,又给所有的客人待一次茶,借此清点喜客人数,确定席位。然后男方家两人一人执壶,一人擎杯,请媒人入首席正中位,男女方阿舅陪坐左右,其它亲戚依次入位。凡入座客人向众人作揖“告席”后入座,如果上下辈之间属血缘 关系或甥舅关系、岳父女婿关系等,同坐一席,下辈须向上辈敬酒叩头“告席 ”后方能同席。待宾客们全部入席后、男方家中当事人宣布酒令,如隔席不说话、不得翘二郎腿,不得歪戴帽子等。如有违者,定要罚酒。众宾客就位后,男方家两个“ 执壶”( 即敬酒者〉唱《安席曲》,然后按席位次序唱《媒人歌》、《阿舅歌》等,主人把媒人比作月下老人下凡,成全两家喜事,德比日月,功高蓝天,把阿舅比作高山青松,万古长青,唱词中对每个席位上的贵客的赞美和夸奖,既符合各自的身分,又优美动听,添增欢乐气氛。客人开言回唱,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将普通器具比作金盏银碗,将普通美酒比作琼浆玉液,祝愿主人家里从此吉祥平安,子孙旺盛。在贵客开言唱曲之际,新郎上前侍候,并叩拜 3 次。
  临近下午,由女方送亲者给男方亲戚和亲房抓枕头鞋袜。 男方亦举行“谢媒人”、“谢娘恩”等仪式。其中,男方给媒人一个大猪头,一条毛红,给阿舅放带尾巴的猪背子,给新娘母亲放一块肉方,或送衣料、钱、茶等 。女方送亲者在接受这些礼品时一再推让,最终受其一半左右,其余退还东家。在举行上述仪式时,分别致 “谢媒人词”、“谢娘恩词”, 对媒人、娘亲的大德深恩尽情赞颂。
  此后,开始猜拳行令,待酒足饭饱,客人们凑成对,一边高声“道拉”, 一边辞行。贺席那天主要招待本家宾客,这一天,也请新娘的父亲到男方家赴宴,当地叫“谢酒”。当新娘父亲临门时,男方在大门口支桌摆酒菜迎接。入席时,与本家最年长者一并坐首席。上酒后唱敬酒曲等多种曲词。
  在男方家举行婚宴的晚上,把所有亲眷家务的男女都要请到桌上,品尝“ 着颗”。“着颗”是将馒头揉碎,拌以青油、 盐炒熟后,用手捏成疙瘩食用的一种面食,吃“着颗”时,新郎和新娘给亲房家务的长辈们叩头,受拜者要给新人赏钱或其它物品。
  新娘嫁到丈夫家 ,3 天后要回娘家。这 3 天中新娘与新郎不同房,因为新娘还没有卸装。新娘临走时进入厨房把3 个碗轻轻抹3遍后出门。到门上时,男方家的妇女们装扮成怪模怪样的,在新娘面前做出滑稽动作,戏闹新娘,等新娘开口笑时才可放走。
  新娘返回婆家,分当日返回或第二天回马两种,回马时新娘的母亲陪送到男方家。这天下午男方家的妇女们擀好面,等待新娘到来。新娘进门后,妇女们叫新娘到厨房里切面条,新娘拿起切刀切成宽宽的三绺后放下,据说切成宽面,日后新娘的心宽。这天晚上吃的面条叫“十道面”。饭后新娘拿出从娘家带来的“串串”馍,切成小块分给大家品尝。“串串”馍是在面粉里调青油烙成的,中间穿个孔所以叫“串串”, 一半给婆家人吃,另一半带回娘家人吃。
  〔圈圈席〕土族人民在婚丧喜事上设宴款待宾客的一种大型群体宴席。圈圈席一般设在庭院转角周围或花园等避风暖和的地方。设席时,地上铺一层胡麻草或麦草,用墙板支成“条桌”,凡大小宾客在“条桌”旁围坐成圆圈就餐。圈圈席上的餐具是精美的木制品:木碗、木勺、木盘、木碟、木筷等,显得十分古朴。席上以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面食为主。喜事圈圈席头道饭是锟锅馍、 “包适左”及茶 ; 第二道饭是“烧麦”(菜、油包)及茶,吃“烧麦”时,只从底部掏洞吃馅,若吃皮则视为无理,会闹出大笑话;第三道敬喜酒,每人一碗“斯拜·都拉斯”(眩目贡酒),主人表示歉意和祝愿,众宾客当面致谢后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溅 3 次,以谢天地众神,尔后连饮 3 次,谓之“典朱松巳”(意即吉祥三杯酒),不饮酒者可转敬长者或能饮者,此时,众宾互敬,猜拳行令,宴席曲朗朗,热闹非凡 ;第四道饭是“面其”或熬饭,宴席也达到高潮,人们沸腾起来,执客们高喊“挂啦,挂啦 !”(敬呀!敬呀 ! )客人们也相互敬个不停,吃罢饭的客人如把空碗搁在桌上,会招来更大麻烦,不仅装满饭菜,还要高高垒些馍 ,“吃不了兜着走”, 有被倒进帽子里的危险。席终时给献上回送礼 〈 4 个油炸“包适左”〉,圈圈席结束。丧事上加酥油或青油炒面、油包子、大米甜饭,一般不动荤不饮酒。
  〔戴天头〕土族语称“斯足·波立嘎”或“托力吉尔·觉力嘎”, 即改发戴头。旧时,某些地区的土族在农历除夕,父母主持给 13~15 岁的姑娘在灶神前举行“托力古尔·觉力嘎”仪式:把少女的发型改梳成已婚妇女发式,让姑娘穿上成年人服饰,向灶神叩头,请天地灶神作证。礼毕即为戴了天头,从此姑娘已结束了闺秀生活而进入成人行列。事后,视家庭经济条件,有择吉日设宴请客的,但比较少。于是,戴了天头的姑娘便得到社会公认,视为已婚。生下子女归母家,不受歧视,有财产继承权。戴天头女子完全可以自主选择配偶 ,出嫁或入赘均不受限制,是一种自主婚形式,似母系社会遗迹。
  〔活人妻〕旧时,私通者若被丈夫捉拿,或私奔追回者,一般则由地方老人调解、处置。一种是私通男子拿酒搭红上门赔礼了事;另一种则干脆将妻子转让给对方,代价是一二石小麦等等,并且要立字为据。在这种情况下,男女都受到社会的歧视,特别是女子则被蔑称为 “活人妻”, 终身不得解脱。在立转让字约时,必须要到荒僻旮沓里去写字约,同时代书人必索高价才肯代书。土族社会对离异、丧偶(中青年重婚的人都叫做“尖托孔”(即半个人)),意思是一种不完美的人,在一些场合里还有一定的忌讳;惟终身为伴的结发夫妻则视为完美的人,备受众人尊敬。
二、生育
  〔生宵礼俗〕在民和三川土族地区,产下婴儿后,婆家立即做“着颗” (即油面,在白面里掺青油熬制而成),送给亲房和娘家人,产妇的母亲拿“串串”馍(一种掺了青油、盐及香料烙熟的饼子,中间穿了圆孔)探视产妇和婴儿。满月后,娘家人驮着大蒸饼、布料等来看月,婆家设宴招待。如以往夭折过一胎或两胎,则认为直接起奶名不吉利, 要把场上的碌碌抬起来,让母亲抱婴儿从下通过,给婴儿起名叫白虎保等等。也有人在满月的那一天早晨抱起婴儿向东走,碰见第一个人,请求给婴儿起名,认干爸或干妈,并认做亲戚来往。婴儿满周岁时,过生日,吃长面,剃下的胎毛搓成圆毛蛋,戴在婴儿背心衣服上,以示长命百岁。如果在生育时难产,向神灵祈祷许愿,或将铁锅扣在厨房的天窗口,或打破一件陶器。
  〔夫果尔·夫尼〕土族语,意为骑牛。土族人生男孩特别是生了长孙则视为特大喜庆之事,全村老小(除妇女外)把那孩子的爷爷请来,先要“化妆”一番:翻穿皮袄,眼挂一副萝卜圈做成的“眼镜”, 口叼一根麻杆做成的长“烟锅 ”, 头戴破草帽,然后人们簇拥着抬上牛背,让他倒骑“夫果尔”(键牛),前呼后拥,在村巷里转游,四周的人们一面呼喊“当上爷爷了,当上爷爷了!”一面又拧他、掐他,不停地取乐逗笑,戏谑不止,还强逼着给众人许愿,举行满月礼。孩子的爷爷连连向群众许愿,央求告饶,答应众人提出的一切条件要求,并保证如期举行盛大的满月宴会等等。待满足了众人的要求,方才罢休。
  〔塔何·亥拉〕土族语,意为鸡唤命。婴儿诞生后,有时不啼哭,便立即捉只大公鸡来,让它对着婴儿啼叫几声,婴儿听到外界强烈剌激声,猛力挣扎,便会唾出含在口中的污秽粘液而发出哭声,否则有夭折的危险。这种做法就叫“ 塔何·亥 拉”, 即公鸡唤醒婴儿而恢复了生命的意思。
  〔保拉〕土族语,意为保命。土族人最怕婴幼儿遭不幸,求医无门,只得求神求佛保命。由法师、“斯吉尔典”等以神的旨意对孩子的生命担保即“保拉 ”。“ 保拉”时,法师给婴儿命名,一般被保儿童的年龄限在 7 、 9 、 15 岁上。在“保拉”期间禁止剃头,禁去外公家,忌穿戴他人衣帽,禁吃他人食物等,认为这样就能禳灾避祸,保其生命无任何危险。“保拉”期满年的生日那一天,要举行剃头仪式,把具保神和司神人员请来 ,设案供神,奉献供品,煨桑、点灯、燃香。剃头时,让孩子怀抱一只大公鸡,跪于神前,由一老者净手剃头。礼毕,把头发揉成球团,缝在外衣背部或左肩上;把公鸡送到神山上放生或养至老死,此公鸡亦称作长命鸡。是日,要给神佛献牲酬谢,解除对孩子的一切禁忌。
  〔吾迭·吉拉〕土族语,意为忌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设标志 :生男孩在大门左旁贴一方块红纸,生女孩在大门右旁贴一方块红纸。同仁土族在房顶吹螺号通知全村。安新大门则门头顶插一柏枝;有重病人在大门口挂筛子或面箩;如果发生传染病时,则在大门口煨一堆火。来人看到上述标志便知该家所发生之事,一般都不能入门,主人在外接待后告辞。即使没有什么标志也要先叩门,等主人引进,不打招呼随便闯入宅门,则视为无礼。
三、丧葬
  土族的丧葬仪式,根据死人的年龄大小和正常病故或来区别。一般有土葬、水葬和火葬 3 种形式。
  〔收尸〕收遗体的人必须是终身有配偶的人,单身汉或失去配偶者,或有生理缺陷者、孕妇、晚辈、孝子,不准接近亡人遗体。先将亡人上下衣服全部剥光,用柏叶煎成的香水擦洗一遍,然后穿上备好的寿衣鞋袜。寿衣用料必须是棉布和丝绸,禁用其他面料,不放铁制纽扣,亡人口内若镶有金属牙 ,也要拔掉。穿戴就绪后,在主房堂屋中先用木床板或门扇支起床架,将遗体头朝房门仰躺在木板上,周围用细麻绳和纸钱拉起帘子,在死人的两个袖口内各装入 7 个小面饼子(俗为打狗饼)并用白麻绳扎住袖口。在灵堂前放一小桌,桌上放两碗用熟面拌青油做成颗粒状的供品,叫“着颗”。“着颗 ”上各插两对筷子,中间点一盏长明灯,底下火盆内焚烧纸钱。
  〔哭丧〕土语把哭丧叫“冤家依拉”。凡结过婚的妇女哭丧时用一种传统的调子寄托对亲人亡故后的哀思。哭时追忆古人的经历,表述亡人的功德及对生者的恩情,也哭诉亡人在世时受到过的各种危难和子孙们对亡人的不孝行为。
  〔吊丧〕村里本家知道人死后,立即串连众人到死者家中吊丧,并从本家中轮流派人,拿上酒瓶及时向外家报丧,还要确定土匠〈挖坟的人〉。土匠的人数根据出葬的时间长短而定,一般派 4~5 人,如果亲房家务中人数不够,庄户本家出动当土匠。不论谁家发生丧事,对不“ 吊丧”的人由本家罚一只鸡,不去送葬者罚一只羊。
  〔待外家〕外家前来吊丧时,带一个女眷,叫 “哭哭娘”。当外家人临近家门时 ,“哭哭娘”放声恸哭,守丧的孝子们手拈香立在门前跪拜迎接。外家人在灵堂前烧过纸钱后,还要察看亡人,属正常死亡,自然没有异议。若有死因不明等原因 ,外家人提出推迟出丧、交官家处理等理由,孝子必须服从。外家吊丧完毕,请到单另房间相待,上酒上菜,一般上5 道菜 ,叫“五福捧寿”。抬孝布时,孝子将放在木盘里的孝布端上头顶后跪下,亲房中主持人给外家人斟一杯酒,追忆亡人的一生经历和功绩,要从呱呱坠地,说到长大成人,乃至叙述他一生中孝敬父母 ,养儿育女,最后还要说一通 “死者升天”, 是因为阎王爷请来千佛难留,家有金银难买生死,灯光终究自灭。孝子还要恭请外家人开孝,外家人也致词回敬,主要叙述孝子对亡人的赡养、关心及抬埋、祝愿孝子日后吉祥安康等。孝布有全孝和半孝之分,半孝只能用在家务眷属内,全孝用于所有亲朋好友及全村男女老少。领孝者在灵堂前磕 3 个头后把孝布系在头上,亡人重孙戴红孝布。
  〔出丧〕一般在 3 天或 5 天内出丧。但遇到阴阳推算出的禁月“行”内不能出丧。一般情况下,一姓有两“行”, 或六腊月,或三九月,一年中的两个月内禁止出丧,在“行”月里死人,必须待“行”完了才出殡下葬,如时间过长或因季节关系家中不宜存放灵柩,可以在外面找个合适的地方打棚存放 ,“行” 满后下葬。
  〔土葬〕凡成人正常死亡或病故,一律举行土葬。挖坟时,先是孝子在坟地上用锄头划一个“田”字形,然后向本村土匠跪拜:“有劳各位给我的祖先修一所好房屋”,土匠们齐声应诺。在破土前,还要烧一堆火,土匠们按照固定的穴位挖长3米多,宽1.3米,深2.8米的深坑,再打个偏洞,这时,土匠们向孝子要来一瓶酒,先祭奠土地爷,然后把酒喝掉。待挖好了坟,孝子进去用孝布仔细擦拭一番,同时察看有无铁器一类物件遗留在坟里。灵枢下葬后推入偏洞内,棺材上点燃一盏大面灯,四面和中间放置由阴阳先生在扁石头和木牌上写的符咒,最后用土坯将洞口封闭 , 阴阳先生诵经后孝子朝北向坟内铲三锹土,众人立即填土。
  如果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死亡,还要闹葬。本庄送葬的人们抓住女婿,在他脸上抹锅墨,但女婿不能动怒。被抹了脸的女婿中会唱丧歌者,此时背上个大背斗,跪在坟前一个劲地哭丧,人们就往他背斗里放“普作”(油炸的面食,葬礼上炸的是一种两叉子的面食,与节日上的不一样),女婿哭得越伤心,得到的“普作”越多。埋葬毕,人们一齐向坟墓跪拜,孝子们向众人跪拜答谢,然后人们把铁锨等葬具拖在地上拉回去,不能扛上走,入门时得先洗手,并燃起一堆火后方能进家门。
  〔忌百天〕埋葬亡人后,每7天上请念经,土族语叫“多郎”(即第七个数)。连续请念七个“多郎”的经,每次念“多郎”都到坟里烧纸。服孝期间孝子忌百天,孝子服孝时在帽沿上缝一白布条,孝女在裤口 、衣领或布鞋上用白布缝条。百天之内孝子不能参加娱乐活动,不串亲,不刮脸,不剃头,不饮酒。在家中停止修造、动土及娶亲等事宜。
  〔火葬〕对因伤死亡者(凶器刺伤、摔伤等)或妇女妊娠期和分娩期死亡者都要举行火葬,此外,对佛教僧侣也要火葬。火葬地点选在野外,挖灶炉,将死者装入木制灵轿内,成蹲状 ,双手合掌,用白布条捆紧,送灵轿至火化处,与灵轿一并焚烧, 7 天后请念经,然后由长子用桃树枝做成的筷子将骨灰全部拣入小木匣内,另选地方埋葬。
  〔水葬〕婴儿或未成年的孩子死亡后水葬,不做棺材 ,将死者送入黄河。
四、贺寿
  〔·加拉〕土族语,意为请诵经贺寿。旧时 ,一些中上人家的长辈年过半百,就开始准备寿材或“斡东”(灵轿),做了寿材、灵轿,便请一位活佛和若干诵经作摩顶礼贺寿 ,禳解灾祸,解除苦难。这种礼仪如俗语所说的活人举行“活丧仪”。凡已举行过“·加拉”的贺寿仪式的人 ,一般不参加劳动生产,不料理家务,不问世事,只诵嘛呢真言,修身,行善干好事专修来世,以示超脱了尘世,祈祷灵魂升天堂,免遭下地狱之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汉族:婚姻嫁娶生育寿诞丧葬祭奠
一、婚姻嫁娶〔喜红喜双〕民间对婚姻大事在认识上颇为郑重,认为这是人生头等大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并列为最大的喜庆。因而在与喜事有关事物的选择上,特别着重喜红、喜双。所谓喜红,就是新郎新娘尤其是新娘的衣着、服饰,以及洞房布置等等,尽量用大红暖色调,如佩戴红花、红巾、红绸衣裤、红鞋,洞房中贻红双喜字,炕上铺红毡,红色的绸缎被,燃一对红烛,燃放红色鞭炮,花轿四角要饰以四个大红绣球,请客要红请帖;待客人要先吃给一杯两枚或四枚红枣的枣茶等等。所谓喜双,则是着重“偶数”的选择,如结婚的日子要选“双目”〈尤以阴阳历皆双日为佳〉,给喜客敬酒四杯〈取四红四喜之意〉,菜肴要八盘、四碗,娘家给女儿的陪嫁物也尽量使之成双成对,如门箱一对,红绸缎被两床等,总而言之,红代表喜,双代表偶,合起来是“喜成佳偶”之意。〔婚姻制度〕旧时婚姻制度,在汉族中,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少数为一夫多妻制,极个别为一妻多夫制。在...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蒙古族:婚姻生育丧葬的古风异俗
一、婚姻〔婚姻制度〕蒙古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以“凭媒灼之言,听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为主,但青年男女有较多的自主婚姻的机会。同姓不婚,禁止表兄弟姐妹婚是大家都要严格遵守的原则。与其他民族间的通婚主要出现在其信仰和习惯相同与相近的藏族、土族之间。〔一夫多妻〕婚姻形式之一。旧时有少数家中富有、有权有势而娶两个或三个妻子的。〔赘婚〕招赘女婿的人家主动向男家提出,征得男家同意后,男子入赘女家。赘婚现象较多,不受社会非议,男子也不需改名换姓,但若男子与其妻所在地的王爷同名或与岳父同名,要改名字,以表示尊重之意。〔换亲〕甲家娶乙家女子为妻,又把其女嫁给乙家。其主要原因是:〈1〉男女两家为减轻各自所付聘礼等费用负担;〈2〉两家兄、姐成亲,往来不断,使成年未婚的妹、弟之间有所了解,产生感情,由已婚的兄、姐从中牵线搭桥促成。〔逃婚〕旧时男女双方相恋而受家庭干预,私奔他方。〔偷婚〕旧时,,青年男女相...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撒拉族:婚姻生育丧葬及民间信仰
一、婚姻〔打发媒人〕撒拉语叫“嫂吉打发拉”,撒拉语汉语合成词。当男方看中某家姑娘时,便央请媒人带着茯茶、冰糖等礼物去女家求婚,女家便召请舅姑叔伯等人商谈女儿婚事,若应允,即告媒人,若不允,则婉言谢绝。〔送定茶〕撒拉语叫“定茶恩的日”,撒拉语汉语合成词。女家应允后,男方便筹备办定茶。定茶一般是两三套衣服和相应的茯茶,外配一套化妆品,其中一对耳坠是必不可少的。媒人于吉日送去定茶后,女家即让姑娘戴上耳坠,以示姑娘许配于人。媒人并于即日商定彩礼及一应诸事。〔送彩礼〕撤拉语叫“麻勒恩的日”。“送彩礼”时男方家除未来的新郎外,所有男人包括舅舅、姑夫、姨夫、叔伯兄弟及其儿子们都得去。彩礼在新旧社会有所不同。据清代龚景瀚所撰《循化志·风俗》所载,“财礼亦当时定议,马二匹或马一骡一,贫者则以四小牛,择日令送,贫者先送其半,至娶又送红梭布一对,绿梭布一对,蓝布挎料布一匹,蓝布裙料布一匹,桃红布主腰料一匹;富者...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和安多的婚姻生育丧葬行为习俗及礼仪
藏族(玉树地区)一、婚姻〔婚姻千百户的等级婚姻〕玉树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人实行等级森严的阶级内婚制。男女青年没有什么社交、恋爱自由,他们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千百户、牧主为了权势和家业的承袭,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几乎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他们给子女择偶的唯一标准是对方官衔的高低,权势与家业的大小,完全是一种封建包办的政治与权力的联姻。诸如囊谦千户与德格土司、上年措百户与百日多玛小百户、固察百户与百日多玛百户等等。甚至像格吉扎赛百户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五个百户,足见他们阶级内婚之一斑。如果谁家子女不从,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家长凭借手中的封建特权强行拆散婚姻关系,甚至将不听话的子女赶出家门,使其失去继承头人的一切权利。〔血缘外婚制〕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度。凡有父系或母系血亲者,禁止通婚。这与一些民族过去允许姑表、姨表之间通婚的...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彩虹之乡土族风情
生活在青海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各自的民俗风情。百分之九十的土族分布在青海省。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是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在全国有192573人(见于1990年钱雪源主编的《中国民族人口》资料),他们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和甘南地区、西宁市及其它州县也有少量土族散居。相传在很早的时候,土族的先民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单位组成村落,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居。以后逐渐变成从事农业而定居了。土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有十几户或几十户组成。土族人家庄廓的大门方向依山势而定,安大门时特别注意选择照山,也就是大门必须对准正前方最高大、最雄伟、最完整的山,若没有理想之山,则立照壁,以为屏障。土族人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