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撒拉族:从庄廓立盯建房盘火炕到分家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6
转发:0
评论:0
   庄廓        撒拉语叫“巴孜尔”。“巴孜尔”在突厥语里意为城镇,由于长期的社会发展,语义逐渐变成了只指庄廓的意思。在撒拉族中 , 每一个“巴孜尔”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存在。“巴孜尔“的形状为正方形。墙的板数约为十一层以上。围墙到四个转角时,舅舅或姑姑须拿出核桃、枣、糖之类慰劳打墙者。打墙时喊着抑扬顿挫的号子,号子若喊到“油搅团来了”时,东家还得拿出热腾腾、黄灿灿的油搅团犒劳他们。立盯         撒拉语叫“高提合”。大门一般修在南墙的边缘上,方向朝南开,因为循化多刮北风,大房大都坐北朝南。大门忌修在墙的中间,忌与正房相对。如果非修不可,则建立照壁,以免冲喜。修建大门时,亲友来贺,主人盛情款待。建房        撒拉语叫“奥依提合”。建房时,党家亲戚皆来帮忙,上梁之间,用一块红布包上粮食、钱以及古兰咒文缠在梁中,意为五谷丰登,财源茂盛,并且祈求真主使主人家人畜平安。建房后,周围

    庄廓

        撒拉语叫“巴孜尔”。“巴孜尔”在语里意为城镇,由于长期的社会发展,语义逐渐变成了只指庄廓的意思。在撒拉族中 , 每一个“巴孜尔”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存在。“巴孜尔“的形状为正方形。墙的板数约为十一层以上。围墙到四个转角时,舅舅或姑姑须拿出核桃、枣、糖之类慰劳打墙者。打墙时喊着抑扬顿挫的号子,号子若喊到“油搅团来了”时,东家还得拿出热腾腾、黄灿灿的油搅团犒劳他们。

立盯

         撒拉语叫“高提合”。大门一般修在南墙的边缘上,方向朝南开,因为循化多刮北风,大房大都坐北朝南。大门忌修在墙的中间,忌与正房相对。如果非修不可,则建立照壁,以免冲喜。修建大门时,亲友来贺,主人盛情款待。

建房

        撒拉语叫“奥依提合”。建房时,党家亲戚皆来帮忙,上梁之间,用一块红布包上粮食、钱以及古兰咒文缠在梁中,意为五谷丰登,财源茂盛,并且祈求使主人家人畜平安。建房后,周围的人再次“讨喜”,隆重庆贺。有钱人家,修又高又宽的“撒日”〈大厢房〉,“撒日”的前部皆为木头,共四扇门,四扇百叶窗,铺以地板,梁也是大梁、小梁〈随梁〉,檐前梁头则雕成鸦鸽头,门面都雕以非常精致的花纹。

盘火炕

        又叫“奥炕盘啦”,撒拉语汉语合成词。按俗,一般房间都有一个火炕,“撒日”可盘两个,火炕长两米,宽为两墙之间。如大墙与畜圈连在一起,炕洞门就在畜圈内,这样一方面可以烧炕,一方面为畜圈取暖。

盘锅台

        撤拉语叫“尕赞古日”。待厨房修起来后,就在比较合适的位置点盘锅台,锅台一般有三个,其中两个是经常用的,一个为备用,灶腔按锅的大小修好,在墙上挖个烟洞,并用草泥糊平,两个常用的烟洞在墙面上自然地连起来。
立白石

        撒拉语叫“阿合答石提合”。撒拉族同藏族有婚婿关系后,就接受了藏族在墙角立白石以镇邪驱鬼的习俗,围墙四个转角处放置四个圆形的白石头。

卖屋习俗

        在撒拉族的风俗中,如果某家元人继承其财产,或者要迁移新居,需要卖房子时,“阿格尼 ”、党家或本“孔木散”的人有优先权,卖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如他们买不起,可以卖给外人,但其后人有赎回的权力。

楼房
        
        撒拉语叫“绕合 ”。“绕合”为土木结构。其规模限于二层,一般上下二层各有三间房构成。上层为卧室,下层为仓库或客厅,也有作为居室的。楼底的墙以土坯或木板构成,上盖木板。楼上为减轻底层房柱的负担,则用篱笆编成培壁,再涂以草泥,也有以纯松木薄板做为墙壁的。楼房使用上下一体长有七八米的长柱子。窗户是双层的,里层为可以离合的木板,外为百叶窗,楼的一侧则配以厚木板制的“ 胡都”〈楼梯〉。

客厅

        撒拉语叫“撒日”。富裕人家修建既高又大的“撒日”。前面是木质的,四扇大百叶窗,其中两扇坐北朝南,另外两扇则各据东西,相向而置,房门也远四扇的,叶间两扇对开,两边各一扇,富有气派。“撒日”作为客厅,到一般房屋要高出许多,间数为三间,比一般房间宽大。其结中呈弓字形,四扇门占去一间房的位置,而两边凸出来的部分则各盘一面火炕。屋前除梁尖外,门框、窗边皆刻以花卉,主得高贵、大方。

库房

        撒拉语叫“尕孜纳合”。杂孜纳合一般修在北房与东西房之间,如若北房与西房之间是厨房,那么,北房与东房之间的肯定是“尕孜纳合” 或者相反。库房里一般贮存面柜粮食以及一些杂物,由家庭主妇掌握,若取东西,须由主妇亲自经手,其他人尤其是媳妇不得擅自动手。

水塘子

        撒拉族的每个家庭里,几乎都设有水塘子,水塘子是穆斯林男女施洗大净、小净的净身处,也就是洗澡间。

居室布局

        撒拉族的居室结构布局大体相同。街子、清水、自庄地区在一条狭长的南北向山间居住,而查汗都司乡与孟达乡则沿东西向的黄河居住,这与此地风向多北风有关,因而撒拉人的大房或主房间大都是坐北朝南。除此而外,儿女多的家庭中,还修建东房和西房,修南房的较少。这种布局的安排中,家长们一般住在北房,儿女则住东西房,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

开门

        撒拉语叫“高阿希”。打庄廓时,四面墙壁打完后,需要选择一处合适的位置开门。一般认为门前有风景秀丽的山,或长势优美的树,是比较吉祥的。开门时,要虔诚地念诵“太思米”〈即“奉至仁至慈的之名”〉,然后用镐或锨挖开一个门洞。主人家则要拿出大盘热腾腾的蒸饼,并端出几碗胡麻油,让修建者在门内席地而坐,饱餐一顿,主人之意在于聊表谢意,有的也有请吃油搅团者。

分家

        撤拉语叫:“巴西格起合尔”。在有两个以上儿子的撒拉族家庭中,当弟弟娶了媳妇以后,哥哥就要被分出家,另立门户。分家时,家里一应什物基本配齐,家庭条件好的修建大房,条件差的只修两间卧房和简易厨房。分家后,岳父母家要进行“稳拉”,届时,他们拉着粮食以及家庭必用品上门安顿,撒拉人叫“稳拉”,实为汉语的转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回族:从城镇住宅到居室忌按人像
城镇住宅一般为土木结构,屋顶呈稍前倾斜的平面,不挂瓦,而抹一层厚草泥,以防雨漏。房屋前部装有一板到顶的板壁和双开门扇,两边设有木格花窗,糊纸挡风,通风采光。进门是堂屋,摆设方桌、条桌、椅子,墙壁饰以中文或阿文字画,是待客的地方。堂屋两边多以木雕花板或木板隔开,叫做“隔家”,内设热炕。整个建筑的格局呈四合院状,四周垒有围墙,留有大门、门道。按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北房和东房日照时间长,故一般按正房标准修建、使用,厨房、储藏室一般修在西北角或东南角。土坯砌成的墙壁上,多抹一层细腻、平匀的黄土泥,结实光滑,经久不落。这种房屋多数是独门独户,亦有一进二院或一进三院的院落群,天井修有花园。有一种住宅叫“楼院”,因院内的一面或数面修有楼房而得名。楼房是二层楼,全用优质木料修成,其屋檐、板壁、门窗等部分镌刻有各种花卉、云龙等图案,楼梯在外,上下有廊。40年代初,一些豪门官吏开始修建府第,俗称“公馆”,公馆...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青海撒拉族:中国年轻的民族之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全国五十多个民族中,撒拉族是其中的一员,撒拉族人民勤劳、勇敢、强悍、坚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同周围的藏、回、汉等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着祖国的青海高原。撤拉族的总人数为六万九千一百零二人(1982年统计)。主要聚居在循化撤拉族自治县和毗邻的化隆县甘都乡,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乡一带。青海省的西宁市、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的夏河、新疆族自治区的乌鲁术齐、伊宁等地也有少数撒拉族人居住,散居在各地的撒拉族都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从循化地区陆续迁出的。如甘肃省积石山县现有撒拉族三千五百多人,他们的祖辈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为忍受不了国民党、马家政权的抓兵逼税,被迫离开循化的。迁离循化的撒拉人民,在与当地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生活习俗和语言服饰等方面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但还没有失去自己固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撒拉族:婚姻生育丧葬及民间信仰
一、婚姻〔打发媒人〕撒拉语叫“嫂吉打发拉”,撒拉语汉语合成词。当男方看中某家姑娘时,便央请媒人带着茯茶、冰糖等礼物去女家求婚,女家便召请舅姑叔伯等人商谈女儿婚事,若应允,即告媒人,若不允,则婉言谢绝。〔送定茶〕撒拉语叫“定茶恩的日”,撒拉语汉语合成词。女家应允后,男方便筹备办定茶。定茶一般是两三套衣服和相应的茯茶,外配一套化妆品,其中一对耳坠是必不可少的。媒人于吉日送去定茶后,女家即让姑娘戴上耳坠,以示姑娘许配于人。媒人并于即日商定彩礼及一应诸事。〔送彩礼〕撤拉语叫“麻勒恩的日”。“送彩礼”时男方家除未来的新郎外,所有男人包括舅舅、姑夫、姨夫、叔伯兄弟及其儿子们都得去。彩礼在新旧社会有所不同。据清代龚景瀚所撰《循化志·风俗》所载,“财礼亦当时定议,马二匹或马一骡一,贫者则以四小牛,择日令送,贫者先送其半,至娶又送红梭布一对,绿梭布一对,蓝布挎料布一匹,蓝布裙料布一匹,桃红布主腰料一匹;富者...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刁鼓
“刁鼓”流传于宝鸡县香泉乡水柏村。由于化装奇特,形式别致,鼓不像一般放在地上,而是由两人侧着鼓面抬起,让鼓手相互争抢敲击,故称刁鼓,“刁”为当地土语,即争抢之意。表演时,以两人敲鼓为主,另有三五人在鼓后成半圆或站八字形敲锣、敲铙进行伴奏。全舞分为五段,即“刁鼓”、“两不见面”、“猴儿耍鼓”、“鼓带锣”、“胯腿钻”(当地俗称“翘尿梢”)。每段表演内容、形式和鼓的排列位置不同,鼓手的击鼓方法和节奏也不同。五段表演互不衔接,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刁鼓”矫健沉稳;“两不见面”亦庄亦谐:“猴儿耍鼓”滑稽诙谐;“鼓带锣”洒脱流畅;“胯腿钻”热烈活泼。独特的表演、古朴的音韵,成为陕西民间鼓舞中一种较为罕见的形式。刁鼓的打击乐谱称为[德行鼓],共分七个段落,根据每段表演,敲击不同的段落,表现不同的情绪。舞者服饰均为头扎白毛巾(结扎额前),穿对襟上衣、黑长裤,扎红布腰带。鼓手穿大襟上衣。表演“猴儿耍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