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撒拉族:筏子扳拉羊皮筷子木袋子水手独轮摇摇油皮袋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撒拉族:筏子扳拉羊皮筷子木袋子水手独轮摇摇油皮袋, 〔筏子扳拉〕意为扳筏子,是昔日撒拉族男子的副业之一。他们将木头做成筏子
〔筏子扳拉〕
意为扳筏子,是昔日撒拉族男子的副业之一。他们将木头做成筏子,由黄河上游出发,沿水路运到兰州、宁夏、包头等地,被称为筏子客。扳筷子最险的是“打捞”, 饺子常常在狭窄的河湾处积捞,一根木头若横截水路,其它木头都会被堵塞,于是非得有胆量的下去砍断那根木头才能通行。筏子客是撒拉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
〔羊皮筷子〕
撒拉语叫“苏吐鲁乎”。是撒拉人过去在黄河上运送人与物品的主要运输工具。
〔木袋子〕
撒拉族地区过去使用的水运工具,将数根木头整齐地连接在一起,便于送人与运货。
〔水手〕
撒拉语叫“乔瓦吉”。是常年累月以摆渡为生,与黄河打交道的人,他们是掌握皮筷和独木舟〈“木哇”〉最娴熟的水手。
〔独轮手推牢〕
撒拉族昔日的陆运工具。先做好一个直径 30 厘米、厚有 6 厘米的木头轮子,轮中穿轴,车轴两端与两条车辙相连,两条车较的后部用横木连起来,为简易车,前部则为手把,手把间接一条搭肩的绳子,手推车主要用来送肥料、拉运粮食等物。
〔摇摇〕
搭裢分两种,大点的在乘骑上搭,小点的在人肩上搭。
〔油皮袋〕
撒拉语叫“牙格吐鲁乎”。将羊皮完整地剥下除毛,拭以青油晒成半干,再用手揉搓使之柔软,将四角及后 窍开口处扎紧,只留下前颈开 U 型口用来装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文化—羊皮筏子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象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这是兰州令人叹服的民俗文化的遗产。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简易渡河、运载工具,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两种,皮筏作为原始而石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历史悠久,据史载可查,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自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算来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甘肃皮筏历史因缺乏记载而难以确定,据《王进定》载,至少在320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用以渡河。牛皮筏子载重数十吨,用以货运,羊皮筏子负重较轻,以客运为主,兼营货运。而黄河石林则以羊皮筏子为主,作为水上娱乐的项目之一,筏子客由一人担任,筏子顺流而下...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羊皮鼓
“羊皮鼓”主要流传在嘉陵江上游的略阳县,是五十年代初由艺人马云秀、童连生首先演出的双人鼓舞。其前身是古老的羊角鼓舞。风格、节奏、动律仍保留了原来的面貌,但两位老艺人(小时从艺端公)规范了羊皮鼓的舞蹈语汇,删除了祭祀内容,使之成为娱乐性的表演节目。羊皮鼓舞表演前,可在原地先打一通有固定套路的鼓点,既可酝酿情绪,又起着烘托气氛和招徕观众的作用。表演中,两人边击边舞,在“嘭、嘭”击鼓声和“嚓、嚓”摇环声中,配以曲调高亢的唱腔和热烈、粗犷的舞蹈,给人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另外在画面调度中,多突出了两人同进同退或面对面、背靠背的对转,或“推磨式”的同转共绕形式。羊皮鼓的打法和鼓点的节奏变化丰富。目前,搜集到的有[硬三鞭]、[软三鞭]、[野鸡扑]、[偷点子]、[牛擦痒]等十多种。这些鼓点穿插在每个唱段与舞蹈衔接变化中,使表演者在统一的步伐、统一的动作中,调节了节奏气氛。由于表演具有即兴式的特点,表演者...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拉蛾
“拉蛾”又叫“扑蛾”,流传于宝鸡市千阳县寇家河乡龙槐塬一带。“拉”为当地方言,意即“逮”,拉蛾就是扑蝴蝶。舞蹈通过三位少女同一位老翁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嬉戏扑蝶的过程,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爱、追求。老翁扮丑相,在活泼的扑蝶过程中,表现出幽默、诙谐的性格。三个少女天真烂漫,其中一位手执长杆,杆头用绳悬吊几个彩绸制的蝴蝶,另二人手握两片彩裙随着舞步摆动,如同彩蝶在春风中飞舞。表演中打击乐无限反复,以烘托气氛。表演者以即兴方式临场发挥,要求彼此配合默契,和谐统一。少女以“躜躜步”为主。老翁根据舞蹈情节变化即兴发挥,变化各种扑蝶动作,有时是快步急切的追扑;有时要悄悄的窥视,不论是跑、蹲、跪都要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老顽童的形象。拉蛾系地台社火中代表性节目之一,常与“八打棍”、“黑虎鞭”、“高跷”、“狮子”、“竹马”等形式组成民间舞队,在春节或庙会时,游村串乡,巡回表演,挨门拜年。地台社火是当地民间社火...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商洛冬青木烙花筷子
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工具。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文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招待。宴会刚刚结束,加拿大一位驻京记者,立即走到宴会桌前,顺手牵羊将尼克松使用过的这双筷子揣人怀中。消息传到美国后,收藏家们纷纷出重金想得到这双筷子。有人竟出价2000美元,但这位记者却不为之动心。据说后来这双筷子竟要卖5000美元呢!小小筷子,竟成了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商洛冬青木烙花筷,产于陕西省商洛地区的商南、山阳、镇安等县,为陕西的一项著名特产,它与杭州天竺筷、福州漆筷并列为全国三大著名筷子。作为一种地方名优特产,已载入《中国土特产》和《秦巴山区土特名产》等书。商洛冬青木烙花筷,是利用当地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多年生的“崖冬青木”为原料,经精细加工制成。其制作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余年的生产历史。冬青木又称“四季青”,俗称“万年枝”,是一种属冬青科多年生常绿乔木。中医以...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青海撒拉族:中国年轻的民族之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全国五十多个民族中,撒拉族是其中的一员,撒拉族人民勤劳、勇敢、强悍、坚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同周围的藏、回、汉等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着祖国的青海高原。撤拉族的总人数为六万九千一百零二人(1982年统计)。主要聚居在循化撤拉族自治县和毗邻的化隆县甘都乡,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乡一带。青海省的西宁市、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的夏河、新疆族自治区的乌鲁术齐、伊宁等地也有少数撒拉族人居住,散居在各地的撒拉族都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从循化地区陆续迁出的。如甘肃省积石山县现有撒拉族三千五百多人,他们的祖辈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为忍受不了国民党、马家政权的抓兵逼税,被迫离开循化的。迁离循化的撒拉人民,在与当地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生活习俗和语言服饰等方面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但还没有失去自己固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