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土族:村落住房及锅台连就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0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土族:村落住房及锅台连就,   村落:互助土族将村落称之为“阿寅勒”。“阿寅勒”是由父系家族成员组成的群体

   村落:互助土族将村落称之为“阿寅勒”。“阿寅勒”是由父系家族成员组成的群体居住形式,即自然村落,是土族社会 最基本的组织结构。旧时,每个村庄都是单一姓氏家族群体,论字排辈十分严格,一夫一妻制,禁止族内婚。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及其它民间信仰。长辈中德高望重者为公认的头领,处理本“阿寅勒”内部及涉外事宜。据史料记载,在 12 世纪时,土族先民从集体游牧方式逐渐转变为个体游牧,随之产生了最初形式的“阿寅勒”(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繁衍,“阿寅勒”不断增加新成员,构成大型“阿寅勒”群,这时的“阿寅勒”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阿寅勒”(户),而扩大为群体“阿寅勒”即村庄。进入农业社会后,依然沿袭祖先的居住习俗。近代以来杂居村庄不断增多,但仍保留有一些单一姓氏的原“阿寅勒”形态,如李家(庄)、杨家 (庄)等。 
    住房:互助土族语称庄廓为“日麻”。一般都是单门独户小庭院,占地面积约四五分,筑正方形闺墙,高约 6 米许,有在墙头续砌 1 米左右梢墙的。墙半腰用自卵石镶嵌宝塔形图案,墙头四角置卵石,门面墙壁用泥抹光,还有用白灰粉刷的,表面装饰得整洁、美观、雅致。院内建二三面或四面土木结构房屋,多为5檩、7檩平顶房或二加七擦骑脊犬房。一般 3 间正房和 2 间角房为一组,正房当中一间为堂屋,两边耳房分别是卧室和库房或佛堂。正房的门面柱头、扎口板等上有许多雕刻装饰,如虎狮、膜麟、杜鹊、孔雀、凤凰,各种花卉、海螺、宝伞等。角房或为锅头连炕之厨房,或为草房畜 圈。大门多为单扇,门顶一般还有一间小门楼。院正中设中宫,其上砌有“困索尔”(圆槽),圆槽中间竖嘛呢旗籽,上挂经幡,下拴牲畜,朝上房一面设香炉。一般有条件的地方在庭院里都用石头铺地,有直铺到大门外的,有的还精心嵌镶各式彩石花纹图案,颇有讲究。
        
    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的居住方式,与互助土族有所不同,在院墙、房舍等布局安排方面与周围的汉族有相似之处。但也保留了本民族的不少特点。三川土族将衬落叫“依么”,称庄廓为“囊托”。他们大部分居住在黄河沿岸、川水谷地,部分居住在山区。居住区域多为一姓同祖形成的自然村,村庄名以姓代称,如祁家、朱家、王家等,居住形式以家庭结构为主,院墙方位必须是东西南北对称,庭院占地五分左右,围墙结实,底部 80 厘米以上,顶部 36 厘米左右,高 3 米,有的围墙顶上再加高 1.5 米左右,以挡风防盗。

    庭院内修建土木结构的平房,四面正中修 3 间为一单元的房屋,主要住人,四角是厨房、畜圈、草房等。主房以北房为主,土族语叫“天舍”,房内一侧有土炕,正中的八仙桌上供奉财神等神像。主房的结构形式分“檩蹋牵”、“平方蹋牵”、“妙檩蹋牵”3 种,其中以“妙檩蹋牵”用木料最多,前梁上 装饰鸡头及各种花卉造型,室内装有隔墙板。正中房梁上挖一小孔,装入各种粮食及碎银等,用一块正方形的红布包起来,再用一束白麻缠紧,叫“宝梁”。 庄院格局有主房、院门相对称的特征,主房上“宝梁”时,亲友们皆来恭喜。
        
    在庭院正中有一个用砖或土坯砌起来的正方形小花园,裁各种花卉。花园底座中间须埋一个口小腰鼓的瓷罐子,罐内装各种粮食、药材等,经过诵经模解,就在建造花园时埋进去,以求吉祥平安。

    庭院大门为双扇门,可向东、南、西开门,绝不开北门。主房的门与大门不能对齐,必须交错方位。大门前立一座宽 6 米、高 2.4 米的墙,叫“照壁”。
    锅台连就:土族语称“秃光”,是一种与锅台连在一起的土炕,习惯称“锅台连炕”。他们把耳房作为厨房,锅台筑在居中的一间里,紧挨锅台 (忌坐西向东)后面的一间房里盘上满间打泥炕,炕与锅台之间泥一堵叫“拦炕”的矮墙或木板墙,灶膛的烟道经过炕下后才能通往烟囱,利用做饭烧水时的余热取暖,一举两得。平时,炕上不铺毡,上炕不脱鞋,一家老小席炕而坐,一起吃饭、休息。若来了客人,则要铺毡让客人坐上方。 在寒冷的冬天,在“秃光”中央生一堆大火,一家老小围着火堆取暖,柴灰作肥料。因此,土族人把锅台连炕的居室做为真正的主房,客人也就很自然让到“秃光”上款待,这样既亲近又不生分,宾至如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土族服饰:三川土族服饰互助、大通土族服饰及羌鞋等
三川土族服饰:民和三川土族青年人一般穿对襟子上衣,外套青蓝坎肩,头戴礼帽,穿大裆裤,腰系两头绣花的腰带,脚穿黑布鞋。老人穿长袍衫子,土族语叫大涟;外套袖长腰短的黑色马褂子。头戴青布缝的六牙子圆帽,顶部绾着结,土族语叫“秀秀”。脚着虎头鞋,白布袜子,裤口连着袜靿缠绑。妇女穿绿色大襟夹袄,夹袄边沿镶黑布边或花边,穿徘红百褶裙,土族语叫“科儿磨”,裙子叠成半开的扇子形,前边和周围以黑布或花卉图案镶边,另系一条红、绿、蓝等色布套傲的梯形围裙,土族语叫“唵哥”。腰前衣内系花围肚,脚穿翘尖的绣花鞋。凡结过婚的妇女将头发缩成髻,土族语叫“商图”,头戴黑纱巾。耳戴银制耳环和各种穗子精制的耳坠。在穿着打扮方面老年女性与中年女性基本上一样,只是有花色与素色区别,其中戴银耳环者以壮年妇女居多。女子结婚或在节日期间的穿戴更为别致,身穿以绸缎缝制的两袖口宽的绣花褂子,袖口镶有七道或九道花边,花边上绣有各种花卉图案,...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彩虹之乡土族风情
生活在青海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各自的民俗风情。百分之九十的土族分布在青海省。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是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在全国有192573人(见于1990年钱雪源主编的《中国民族人口》资料),他们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和甘南地区、西宁市及其它州县也有少量土族散居。相传在很早的时候,土族的先民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单位组成村落,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居。以后逐渐变成从事农业而定居了。土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有十几户或几十户组成。土族人家庄廓的大门方向依山势而定,安大门时特别注意选择照山,也就是大门必须对准正前方最高大、最雄伟、最完整的山,若没有理想之山,则立照壁,以为屏障。土族人家...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土族:婚姻生育丧葬及其贺寿
一、婚姻〔婚制〕土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富裕人家有娶二婚甚至三婚的,二房或三房的女子地位一般都低下,土语称她们为“加日达尔”,意为使唤的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子,前婚不能生育或没有男孩的,也娶二婚。家境贫寒的青年男子可以做招女婿。禁止同姓之间通婚(不同宗的姓例外)。若是异姓,但属同庄的男女也不通婚。姑表、姨表兄妹之间可以通婚,认为这种婚姻是“亲上攀亲亲又亲。”过去,土族由于受夫权制和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婚后的女子终身不能提出离婚的要求。男子在夫妻生活确实不能维持的情况下才可以退婚。40岁以上女子在丧偶后,在家守业做寡妇或招亲,40岁以下女子丧偶,一般回娘家重新改嫁。男子丧偶后一般娶寡妇为妻,婚礼也简单,彩礼一次性付清。结婚时女方挑一担水过门,第二天开始料理家务。如果女子丧偶,由死者的哥哥或弟弟只要年龄相仿可以顶亲,弟嫂之间顶亲者颇多,也不举行婚礼。丧偶后必须满百天方能改嫁或娶亲。...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韩城抬神楼历史及渊源
韩城市龙门之域的西庄镇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抬神楼,因其抬者既要而舞,又谓之“耍爷架”。抬神楼曾是当地群众祭祀性的一种广场表演艺术,用于逢年过节的迎神送神、祈雨庙会。“神楼”,实际是安放神象的木龛,有大、小两种,大的“法王楼”,楼内敬以法王神象;小的“黑虎”、“灵官”。无论是大神楼或小神楼,均雕制精巧,色彩艳丽,耀人眼目。传统中的抬神楼,大神楼耍的是法王,每年正月十五,当地八村(即东庄、西庄、郭庄、井溢、上甘谷、下甘谷、柳枝、杨村),也渭之八社,迎神于村。在村后供奉一木制牌位,牌位上书:“法王神之灵位”,各家轮流奉祭献饭,直至清明节,合村送神上庙。迎送神时,各村敲锣打鼓,抬着各自的神楼,神楼中安放有木雕、泥塑或铜沙制作的法王神像。尤其在送神上庙时热闹非凡。法王庙有对台戏助兴,各社还杀一公羊,作奠祭之品。送祭队伍宏伟浩大,前边以鸣铳开道,然后是村牌、对联,紧接着是古时皇帝出宫时所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