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地区):玉树马驮牛骑牛商驮牛皮筏吊桥握桥等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7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地区):玉树马驮牛骑牛商驮牛皮筏吊桥握桥等,   玉树地区山峦重叠,川流交错,交通十分不便,以马和牦牛为主要交通工具。   

   玉树地区山峦重叠,川流交错,交通十分不便,以马和牦牛为主要交通工具。
    玉树马:玉树马是略别于环海型藏马的小型马种,善走山路、沼泽,多为对角运步。玉树藏胞爱马如命,喜马、识马、善骑。过去,负骑落日前行 30-40 公里,算一天的路程,从无道路计程的概念。饲养以单匹放牧为主,半农半牧区夜间入圈,略加补饲,纯牧区打脚绊露宿帐房附近。马不仅是藏胞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遇到迷路的情况时,只要主人放松缰绳,随其运步,保证送到自己的家门口。真正是“老马识途 ”。
    驮牛: 玉树型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实属稀有家畜。 牦牛四肢短粗,极有耐力,善登山路,如履平地,尤其在陡峭的山路和高海拔的雪山上仍能行走自如。牧民搬家时,将折叠起来的帐房、装有粮食和什物的皮口袋和装有餐具灶具的皮包木箱等全部家当驮在牛背上。
    骑牛: 藏语叫“娜洛”,多从无犄角健壮的小牛犊中挑选,牛鼻中隔穿通,套一鼻圈,系牛毛缰绳,自小进行调教驯化。驮小孩时,将四周围有皮袄的木箱,左右各一,牢牢地捆在牛鞍上,将小孩放进箱内,只露头部。牛鞍前挂 1-2 个盛有酸奶的小圆形木桶或野牛毛牛角,以便随时喂小孩。
    商驮:历史上玉树结古地区是青、康、藏三边民族贸易集散地,有钱人家和资金雄厚的寺院、千百户,常利用牛毛牛驮物,形成上百至几百头、上千头牦牛组成的庞大驮队,雇人配枪,常年往返于西宁、康定、拉萨之间进行贸易。由于没有公路,结古至西宁或拉萨之间往返一次均在一年以上,足见行程之艰难。
    牛皮筏:藏胞渡江主要靠皮筏。大的皮筏船可载客七八至十人。船体木杆搭架,裹以防湿处理后的牛皮,船头稍向前凸出,略呈椎形,船尾平直。在水流和缓地段,设有渡口,配有船工,专司济渡。还有一种独筏,供单人游渡,船工让渡河者钻进牛皮筏袋,充气后扎紧口部,船工爬骑于上,一手紧挽主运役,一手用力划缆。因不够安全,早已不复存在。
    吊桥:选山势不险,岸石不峭,岸间较窄的峡谷地段修建。一种是 4-5 根粗铁丝固定于两岸,上紧缚圆木;一种是粗铁丝或以几股厚实的牛皮条和牛毛绳扭成手腕粗的大索,覆以约 0.3 米的木质溜板,横拉于江河上面,两岸固定。溜索时将溜板系于身上,攀爬兼用,滑向对岸。后者因滑行困难,危险性大,本世纪初已绝迹。
   
    握桥:村落之间较小的河西多建有村民自己设计建造的藏式“握桥”,藏语称之为“邦鄂桑巴”,简称“邦桑”。修建时,两岸先用石板垒起厚实的正方形桥基,沿河西桥基中间,由下而上,由短及长,依次加排质地结实的木头,上辅以桥面,两头再垒以中间留人行道的长方形石墩。握桥露于水上的桥面不长,人畜行走震动很小,坚固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地区):因地制宜的土房和帐房
藏族(玉树地区)玉树藏胞的住房,因生产、生活条件的不同,大体分为土房和帐房两类。土房小块农业区和半农牧区多为土房,按用料和结构分土木房和碉楼。土木房特点是平顶立体,两层独院,四周短垣,水槽置后,小窗厚墙,梁柱楔接。墙基一般用石块砌成,上面用藏式大土坯砌墙或用泥土夯墙,为了防寒,墙壁厚实。屋内支以柱子,房顶以细圆木为椽,梁柱连接不用钉子,以铆相接。椽头三至五层,以薄石板间隔向前伸出,椽头着白色。屋顶四周皆有短垣并留有清除积雪的豁口或四方形小口。屋面略向后顷,雨水槽由后垣墙伸出。富裕人家的居屋讲究门窗内壁的美观豪华,双扇门上着蓝色,下涂红色,间以吉祥的图案;花格式大窗,朱红色板壁。土木房通常两层,底层圈畜、堆放杂物,上层住人。碉楼墙基用石块垒成,墙壁很厚,用天然石板调以泥巴砌成,依山而建。楼形下宽上窄,呈等腰梯形。多为两层,也有三四层者,多用独木锯形梯上下。顶楼一般带有石板阳台,以远眺牧群或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牛拉鼓
“牛拉鼓”是民间社火中常见的一种大型鼓舞,在咸阳、户县等地广为流传。所用之大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40厘米。因鼓身较大,须用牛车拉运,鼓手要站在牛车上敲击,从而得名“牛拉鼓”。1986年夏,咸阳市文管会在考察旬邑县子午岭山区秦直道兵站遗址时,发现了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大王庙,大殿墙壁上仍保存着一幅反映古代群众击鼓敲铙欢迎军旅征战凯旋的大型壁画,生动的反映当时群众已用敲锣击鼓表现人们喜悦欢快的兴奋心情。清代在描写咸阳社火的词中写道:“平地雷声牛虎斗,万人海洋鱼龙突,听鼓铙,打出太平歌,歌佳节。”建国前,当地群众每年都自发成立“同乐会”,由会长出面挨家挨户筹集资金,组织社火活动。同乐会除组织牛拉鼓外,还组织彩旗队、狮子、旱船、竹马、高跷、梆绞舞,芯子等民间舞蹈,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社火队伍。正月十五上社火那天,全村人穿红戴绿,欣喜若狂,一大早就集合在广场整队出发表演,当队伍进入城镇时,吸引...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牛斗虎
“牛斗虎”流传在西安地区周至县的楼观台乡八家庄,以及毗邻的户县、兴平、眉县等地。牛斗虎以牛虎争斗为内容,形象地刻画了老虎的凶猛威武,又颂扬了老牛忠厚倔犟,不畏强暴,英勇保护小主人的献身精神。楼观台乡地处终南山脚下,森林茂密,常有野兽出没。据八家庄老艺人赵振贵(1902年生)和尚万仁(1911年生)回忆说:原来村子祠堂里有一块木牌,上面记载着清光绪年间,村中有一位叫杜困的木匠。一天到终南山白龙寺去干活,发现对面山坡上有一只金钱豹弓背猫腰向山下窥视,他顺山坡向下看去,原来一牧童正在山坡下放牛,他吓出一身冷汗。还未喊出声来,金钱豹已向牧童扑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牛长哞一声,用力将两角向金钱豹顶去,于是牛与豹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最终金钱豹被老牛顶跑了。杜困目睹了这一激烈壮观的场面,非常激动。当年正月耍社火时,他就编排了牛斗虎这个节目,为了便于表演,将金钱豹改为一只猛虎。牛斗虎这个节目在八家...
· 桥牛
参考文献《史记·五帝本纪》《史记·三代世表》
· 下驮
参见浴衣草履草鞋雪驮人字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