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地区):玉树马驮牛骑牛商驮牛皮筏吊桥握桥等
玉树地区山峦重叠,川流交错,交通十分不便,以马和牦牛为主要交通工具。
玉树马:玉树马是略别于环海型藏马的小型马种,善走山路、沼泽,多为对角运步。玉树藏胞爱马如命,喜马、识马、善骑。过去,负骑落日前行 30-40 公里,算一天的路程,从无道路计程的概念。饲养以单匹放牧为主,半农半牧区夜间入圈,略加补饲,纯牧区打脚绊露宿帐房附近。马不仅是藏胞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遇到迷路的情况时,只要主人放松缰绳,随其运步,保证送到自己的家门口。真正是“老马识途 ”。
驮牛: 玉树型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实属稀有家畜。 牦牛四肢短粗,极有耐力,善登山路,如履平地,尤其在陡峭的山路和高海拔的雪山上仍能行走自如。牧民搬家时,将折叠起来的帐房、装有粮食和什物的皮口袋和装有餐具灶具的皮包木箱等全部家当驮在牛背上。
骑牛: 藏语叫“娜洛”,多从无犄角健壮的小牛犊中挑选,牛鼻中隔穿通,套一鼻圈,系牛毛缰绳,自小进行调教驯化。驮小孩时,将四周围有皮袄的木箱,左右各一,牢牢地捆在牛鞍上,将小孩放进箱内,只露头部。牛鞍前挂 1-2 个盛有酸奶的小圆形木桶或野牛毛牛角,以便随时喂小孩。
商驮:历史上玉树结古地区是青、康、藏三边民族贸易集散地,有钱人家和资金雄厚的寺院、千百户,常利用牛毛牛驮物,形成上百至几百头、上千头牦牛组成的庞大驮队,雇人配枪,常年往返于西宁、康定、拉萨之间进行贸易。由于没有公路,结古至西宁或拉萨之间往返一次均在一年以上,足见行程之艰难。
牛皮筏:藏胞渡江主要靠皮筏。大的皮筏船可载客七八至十人。船体木杆搭架,裹以防湿处理后的牛皮,船头稍向前凸出,略呈椎形,船尾平直。在水流和缓地段,设有渡口,配有船工,专司济渡。还有一种独筏,供单人游渡,船工让渡河者钻进牛皮筏袋,充气后扎紧口部,船工爬骑于上,一手紧挽主运役,一手用力划缆。因不够安全,早已不复存在。
吊桥:选山势不险,岸石不峭,岸间较窄的峡谷地段修建。一种是 4-5 根粗铁丝固定于两岸,上紧缚圆木;一种是粗铁丝或以几股厚实的牛皮条和牛毛绳扭成手腕粗的大索,覆以约 0.3 米的木质溜板,横拉于江河上面,两岸固定。溜索时将溜板系于身上,攀爬兼用,滑向对岸。后者因滑行困难,危险性大,本世纪初已绝迹。
握桥:村落之间较小的河西多建有村民自己设计建造的藏式“握桥”,藏语称之为“邦鄂桑巴”,简称“邦桑”。修建时,两岸先用石板垒起厚实的正方形桥基,沿河西桥基中间,由下而上,由短及长,依次加排质地结实的木头,上辅以桥面,两头再垒以中间留人行道的长方形石墩。握桥露于水上的桥面不长,人畜行走震动很小,坚固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