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域文化—历史地理—藏文化区域分布
藏文史籍《青史》记载,远古,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岁月的变迁,海水渐缩,大地隆起,遂有人类生息繁衍。根据考古发现,喜玛拉雅山脉北侧定日地区有众多古海洋动物化石出土,新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在青藏高原各处多有发现。
远古传说"鬼神"横行雪域,进而十二邦国、四十二小邦国并立,互相征伐不已。7世纪初,活跃在雅隆地区的悉博野(今山南境内)王松赞干布一统青藏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统一政权。
吐蕃政权的建立、兴旺,使高原上分散的各大小邦国(部落)逐渐统一,形成了今天称之为藏族的民族。公元634年,唐朝首次派遣使者冯德遐出使吐蕃。
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崩溃,地方形成十多个分散割据势力,互不统属,延绵400余年,史称分裂割据时期。13世纪,中国北方兴起强大的蒙古汗国,征西夏、灭南宋,建立了地方在内的多民族统一体--元朝。地方政教势力萨迦在元朝支持下建立萨迦政权,治理地方事务。此后地方历经帕木竹巴、藏巴第悉、噶丹颇章等三个地方政权。
历史上广为流传,至今人们频频使用的一些地域名称可追述到1300年前。吐蕃时期,本土设置了五个称之为"茹",一个称之为"赤德"的行政军事区域,即卫茹、约茹、叶茹、茹拉、松巴茹和象雄赤德。卫茹意即中部地区,辖境包括今拉萨市辖区,约茹为左翼地区之意,含今山南地区全部、林芝地区部分地方,叶茹为右翼地区之意,包含今日喀则地区昂仁、谢通门、南木林和拉萨市尼木等等县,茹拉辖今日喀则地区江孜、拉孜、定日、仁布、聂拉木五县和日喀则市,松巴茹核心地在今昌都地区丁青县、辖区包括昌都地区西部和那曲地区东部,象雄地域广阔,所辖地区包括今阿里地区、那曲大部、日喀则地区西部仲巴、萨噶、吉隆等地。萨迦政权时期,设立萨迦"本钦"(长官)制度,掌管地方事务,下设13个万户府,以万户府之名呼其地名,如帕木竹巴万户府(今山南乃东、桑日两县)、甲马万户府(今拉萨市墨竹工喀县甲马乡)、亚卓万户府(今山南浪卡子县)等。帕木竹巴政权时期开始建立宗豁级政权,最初建有13个宗和数十个豁喀,至噶丹颇章政权时期,宗豁制度逐步完善,许多地方以某某宗或某某豁喀呼其地名。
历史上从纯地域角度把分为四个部分:阿里、藏、卫、康。阿里原意系吐蕃王室所统领地区,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末代国王朗达玛后裔远走喜玛拉雅山脉西部地区,在今阿里、印度拉达克、尼泊尔西北部山区建立了众多小王国,藏语统称作mNgas-ris,即阿里。"阿里"有阿里二"围"之分,也有上阿里、下阿里等之区别。今阿里地区札达、普兰、日土等地为上阿里,今日咯则地区吉隆县辖境为下阿里。"藏"指雅鲁藏布江中上流域地区,传统上其核心地区有今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和江孜、白郎、南木林、拉孜、定日、聂拉木、谢通门等市县辖境。藏亦有藏堆、藏麦之分,意即上藏区、下藏区。"卫"意即中部地区,主要指今拉萨市辖区(不包括当雄、尼木两县)。"康"字有边远、边境之意,东部今昌都地区和与毗邻的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藏区称之为康区。康区有六"岗"之地,又有康堆(上康区)、帕康(中康区)、康麦(下康区)之分。"多康"一名,意即安多、康,为青海藏区和康区总名,今昌都地区亦包括在内。康区又有"多麦"之称,如原地方政府设在昌都的金沙江以西康区管理机构称为"多麦"总管。
游牧于藏北广袤地区牧人在藏语中称之为羌巴(Byang-pa),意即藏北人又称之为霍巴(Hor-pa),原义指藏北之蒙古族后裔,后其义延伸,泛指藏北牧人。居住在地势相对低下的沟谷地区的农人称作绒巴,意即沟谷之人。又如云绒巴、卓巴,则其义为农民、牧人。
一直自称"博"(Bod)或"博康"(Bod-kams),藏族自称博巴(Bod-pa),千年不变,但不同地区之人有不同称呼。一般地名之后加一个主格词尾"巴"(pa)或"布"(po)。
《旧唐书》、《新唐书》谓藏族乃为汉代西羌之后裔。至唐代,藏族建立的政权被称之为吐蕃,把吐蕃政权强盛时期统领的今青藏高原,称为大蕃。宋代沿唐代之说,曰或藏族为吐蕃。元代曾用吐蕃、西番、西域等称呼,更多采藏语中"卫"、"藏"二词的变音译"乌思藏"来泛指核心地区。乌思此乃藏文"卫"(dBus)字转音,思系后加字"萨"之(Sa)读音,指中部,即后来的前藏地区。藏为藏文"藏"字(gTsang)音译,指称后来之后藏地区。以"纳里速古鲁孙",即阿里三围,称今阿里和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县境。康区称作"朵思麻",乃藏语"多麦"之古音译。如元代设在本土的军政机构称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尉使司都元帅府",康区的称为"吐蕃等路宣尉司"、"朵思麻宣尉司"。明代仍以"乌思藏"、"朵甘"呼作的不同地区,并设有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明代行政机构名称)指挥使司。清初藏区皆称土伯特,或图伯特,此乃袭用蒙古人对的称呼,而用唐古特称藏族。康熙年间始用"",可能从乌思藏中取"藏",泛指卫、藏、昌都、阿里、藏北等地区,又因地处中原之西之缘,从汉字习惯名称西番、西域、西吐蕃等中纳西字,合成""之名。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先后册封第五世、第五世班禅洛桑益喜后,以居住的拉萨及传统的"卫"地区被称作前藏,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及传统"藏"地区被称为后藏。
英文译为Tibet,乃原自吐蕃--土伯特或吐蕃--图伯特一词。蒙古、阿拉伯等人向来把藏族称作土伯特或图伯特,后西方人把土伯特或图伯特一词在英文中转写成Tibet。
1965年9月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东西最长处相距2000公里,南北最宽处相距1000公里。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人口260多万,主体民族为藏族,占94%,还有门巴、络巴、汉族、回族等民族。它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东面、东南面为金沙江,与四川、云南隔江相望,西部和南部是喜玛拉雅山脉,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北界为昆仑山、唐古拉山,与新疆、青海毗邻。现今自治区辖1市6地区,即拉萨市和日喀则、昌都、那曲、山南、林芝、阿里。这种行政区域的设置是在传统的地域基础上形成的。拉萨、日喀则、昌都的各自辖境基本上是传统的卫、藏、康(金沙江以西)地区;那曲、山南、林芝各自的辖区是传统的羌搪、洛喀、工布地区;阿里辖有转统的上阿里地区。
中国除自治区以外,藏族还分布在川、青、甘、滇。这些地区的藏区成立有地、县两级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四川有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青海有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哈萨克、藏族自治州,甘肃有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云南有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甘孜、青海玉树、云南德钦藏区传统上与昌都合称康区,以上地区的藏族被称作康巴,四川阿坝、青海海南和黄南及海西、甘肃甘南等藏区称之为安多,其地藏族被称为安多瓦,即安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