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域文化—历史地理—藏文化区域分布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84
转发:0
评论:0
藏域文化—历史地理—藏文化区域分布,  藏文史籍《青史》记载,远古,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岁月的变迁,海水渐缩

   藏文史籍《青史》记载,远古,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岁月的变迁,海水渐缩,大地隆起,遂有人类生息繁衍。根据考古发现,喜玛拉雅山脉北侧定日地区有众多古海洋动物化石出土,新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在青藏高原各处多有发现。
远古传说"鬼神"横行雪域,进而十二邦国、四十二小邦国并立,互相征伐不已。7世纪初,活跃在雅隆地区的悉博野(今山南境内)王松赞干布一统青藏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统一政权。
吐蕃政权的建立、兴旺,使高原上分散的各大小邦国(部落)逐渐统一,形成了今天称之为藏族的民族。公元634年,唐朝首次派遣使者冯德遐出使吐蕃。
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崩溃,地方形成十多个分散割据势力,互不统属,延绵400余年,史称分裂割据时期。13世纪,中国北方兴起强大的蒙古汗国,征西夏、灭南宋,建立了地方在内的多民族统一体--元朝。地方政教势力萨迦在元朝支持下建立萨迦政权,治理地方事务。此后地方历经帕木竹巴、藏巴第悉、噶丹颇章等三个地方政权。
历史上广为流传,至今人们频频使用的一些地域名称可追述到1300年前。吐蕃时期,本土设置了五个称之为"茹",一个称之为"赤德"的行政军事区域,即卫茹、约茹、叶茹、茹拉、松巴茹和象雄赤德。卫茹意即中部地区,辖境包括今拉萨市辖区,约茹为左翼地区之意,含今山南地区全部、林芝地区部分地方,叶茹为右翼地区之意,包含今日喀则地区昂仁、谢通门、南木林和拉萨市尼木等等县,茹拉辖今日喀则地区江孜、拉孜、定日、仁布、聂拉木五县和日喀则市,松巴茹核心地在今昌都地区丁青县、辖区包括昌都地区西部和那曲地区东部,象雄地域广阔,所辖地区包括今阿里地区、那曲大部、日喀则地区西部仲巴、萨噶、吉隆等地。萨迦政权时期,设立萨迦"本钦"(长官)制度,掌管地方事务,下设13个万户府,以万户府之名呼其地名,如帕木竹巴万户府(今山南乃东、桑日两县)、甲马万户府(今拉萨市墨竹工喀县甲马乡)、亚卓万户府(今山南浪卡子县)等。帕木竹巴政权时期开始建立宗豁级政权,最初建有13个宗和数十个豁喀,至噶丹颇章政权时期,宗豁制度逐步完善,许多地方以某某宗或某某豁喀呼其地名。
历史上从纯地域角度把分为四个部分:阿里、藏、卫、康。阿里原意系吐蕃王室所统领地区,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末代国王朗达玛后裔远走喜玛拉雅山脉西部地区,在今阿里、印度拉达克、尼泊尔西北部山区建立了众多小王国,藏语统称作mNgas-ris,即阿里。"阿里"有阿里二"围"之分,也有上阿里、下阿里等之区别。今阿里地区札达、普兰、日土等地为上阿里,今日咯则地区吉隆县辖境为下阿里。"藏"指雅鲁藏布江中上流域地区,传统上其核心地区有今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和江孜、白郎、南木林、拉孜、定日、聂拉木、谢通门等市县辖境。藏亦有藏堆、藏麦之分,意即上藏区、下藏区。"卫"意即中部地区,主要指今拉萨市辖区(不包括当雄、尼木两县)。"康"字有边远、边境之意,东部今昌都地区和与毗邻的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藏区称之为康区。康区有六"岗"之地,又有康堆(上康区)、帕康(中康区)、康麦(下康区)之分。"多康"一名,意即安多、康,为青海藏区和康区总名,今昌都地区亦包括在内。康区又有"多麦"之称,如原地方政府设在昌都的金沙江以西康区管理机构称为"多麦"总管。
游牧于藏北广袤地区牧人在藏语中称之为羌巴(Byang-pa),意即藏北人又称之为霍巴(Hor-pa),原义指藏北之蒙古族后裔,后其义延伸,泛指藏北牧人。居住在地势相对低下的沟谷地区的农人称作绒巴,意即沟谷之人。又如云绒巴、卓巴,则其义为农民、牧人。
一直自称"博"(Bod)或"博康"(Bod-kams),藏族自称博巴(Bod-pa),千年不变,但不同地区之人有不同称呼。一般地名之后加一个主格词尾"巴"(pa)或"布"(po)。
《旧唐书》、《新唐书》谓藏族乃为汉代西羌之后裔。至唐代,藏族建立的政权被称之为吐蕃,把吐蕃政权强盛时期统领的今青藏高原,称为大蕃。宋代沿唐代之说,曰或藏族为吐蕃。元代曾用吐蕃、西番、西域等称呼,更多采藏语中"卫"、"藏"二词的变音译"乌思藏"来泛指核心地区。乌思此乃藏文"卫"(dBus)字转音,思系后加字"萨"之(Sa)读音,指中部,即后来的前藏地区。藏为藏文"藏"字(gTsang)音译,指称后来之后藏地区。以"纳里速古鲁孙",即阿里三围,称今阿里和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县境。康区称作"朵思麻",乃藏语"多麦"之古音译。如元代设在本土的军政机构称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尉使司都元帅府",康区的称为"吐蕃等路宣尉司"、"朵思麻宣尉司"。明代仍以"乌思藏"、"朵甘"呼作的不同地区,并设有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明代行政机构名称)指挥使司。清初藏区皆称土伯特,或图伯特,此乃袭用蒙古人对的称呼,而用唐古特称藏族。康熙年间始用"",可能从乌思藏中取"藏",泛指卫、藏、昌都、阿里、藏北等地区,又因地处中原之西之缘,从汉字习惯名称西番、西域、西吐蕃等中纳西字,合成""之名。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先后册封第五世、第五世班禅洛桑益喜后,以居住的拉萨及传统的"卫"地区被称作前藏,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及传统"藏"地区被称为后藏。
英文译为Tibet,乃原自吐蕃--土伯特或吐蕃--图伯特一词。蒙古、阿拉伯等人向来把藏族称作土伯特或图伯特,后西方人把土伯特或图伯特一词在英文中转写成Tibet。
1965年9月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东西最长处相距2000公里,南北最宽处相距1000公里。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人口260多万,主体民族为藏族,占94%,还有门巴、络巴、汉族、回族等民族。它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东面、东南面为金沙江,与四川、云南隔江相望,西部和南部是喜玛拉雅山脉,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北界为昆仑山、唐古拉山,与新疆、青海毗邻。现今自治区辖1市6地区,即拉萨市和日喀则、昌都、那曲、山南、林芝、阿里。这种行政区域的设置是在传统的地域基础上形成的。拉萨、日喀则、昌都的各自辖境基本上是传统的卫、藏、康(金沙江以西)地区;那曲、山南、林芝各自的辖区是传统的羌搪、洛喀、工布地区;阿里辖有转统的上阿里地区。
中国除自治区以外,藏族还分布在川、青、甘、滇。这些地区的藏区成立有地、县两级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四川有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青海有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哈萨克、藏族自治州,甘肃有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云南有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甘孜、青海玉树、云南德钦藏区传统上与昌都合称康区,以上地区的藏族被称作康巴,四川阿坝、青海海南和黄南及海西、甘肃甘南等藏区称之为安多,其地藏族被称为安多瓦,即安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岩画—岩画的分布
岩画的发现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据粗略统计,的岩画点已达60余处,计5000余幅画面,分布在自治区的14个县境内。这些岩画大多集中在的西部和北部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高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谓的北部“羌塘”。“羌塘”,藏语意为北方草原。这个巨大的高原面长2400余公里,宽700余公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0%以上,人口密度仅有自治区总人口的15%。大面积的“无人区”是它突出的特点,但它却是古代岩画的主要分布地。在这一大片土地上,以西部阿里和北部那曲这两大块地区的岩画点最为集中,也最有特色。西部岩画,制作手法以凿刻为主,有少量的赭色涂绘,岩画的表现题材和艺术风格更接近我国北方岩画传统。西部又以日土县境内的岩画点最为密集:任姆栋、鲁日朗卡、阿垄沟、塔康巴、曲嘎尔羌、那布龙、多玛等岩画点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公路附近。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高原连接克什米尔、...
· 藏域文化—历史地理—“古格王朝”之谜
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第九世赞普朗达玛被杀,其曾孙逃往阿里地区。约公元十世纪,其后裔建立了古格王国,在近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1630年,拉达克人入侵并消灭了古格。然而,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古格文明的消失和玛雅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发生得异常突然。在今天的遗址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十多户人家守着一座可看见上千人居住的城市,而这十多户人家并不是古格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如今,浩大的古格王国遗址、神奇的“古格银眼”、无头干尸洞和无数的古珍宝吸引着考古学家的探索。但古格文明何以突然消逝,仍是一个谜。
· 幺姓分布区域
幺姓是中国一个起源比较早的姓氏了,并且在南北朝时期的《姓苑》中就有记载,也算是排名前500名的姓氏了,幺姓的始祖是来自山东分支,么从善,在明洪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于山东冠县。现如今幺姓主要是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安徽、山西、四川、天津等地有么姓人分布。山东境内,么姓人主要分布于冠县、滨州、济南、聊城等地。
· 藏文化—服饰文化—藏装的地域性差异
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一、藏装的地域性差异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拉萨为中心地区的农民通常穿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镶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长袍略长于人身高,穿时用一条绳子将袍子折短系于腰间,使袍子刚过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口袋以装日常用品,出门时,夜里袍子可当被子。拉萨为中心地区城镇藏族服装与农民有些差别,特别是妇女着装。夏天,拉萨妇女穿无袖长裙,色彩、面料的选择全然不同于牧民和农民。拉萨人喜欢用质地比较好的绸缎、哔叽等面料做藏装,偏...
· 藏文化—歌舞艺术—雪域歌舞
雪域歌舞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辛勤拓荒几千年,积淀了丰厚的艺术土壤和养份。不算史前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000多年。雪域歌舞大体可分为两大支系:即民间歌舞支系和宗教舞蹈支系;从类别上看则可分四大类型:即谐——歌舞、卓——舞蹈、噶尔——乐舞、羌姆——宗教舞蹈。这两系四类舞蹈在各个地区,又有各自具体的形态特征。本文仅介绍几种有特色的民间舞蹈。果谐——圆圈歌舞“果谐”,藏语意为圆圈舞,是流传在农村的一种自娱式的大众歌舞,舞者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各种果谐至今仍在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看到。每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建筑工人唱起它“打阿嘎”(一种修房建屋时砸实房顶地面的劳作);纺织女唱起它踩洗羊毛;耕作农民唱着它去打场收获。由于果谐的唱词比较口语化,音韵和谐,通俗易懂,随口应心,可即兴创作,因而藏族人民经常运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