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藏域文化—藏戏之神汤东杰布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藏戏之神汤东杰布,西藏过去的民间藏戏活动中,都把汤东杰布作为戏神来供奉祭祀。藏戏演出场地中心都
过去的民间藏戏活动中,都把汤东杰布作为戏神来供奉祭祀。藏戏演出场地中心都供有汤东杰布塑像或唐卡画像,开场戏也主要是祭颂汤东杰布的内容,看戏的观众捐赠东西时,也首先要向汤东杰布神像献哈达。在许多寺庙里也都供奉着他的塑像或画像,向他叩头祈祭的人络绎不绝。
汤东杰布虽然是十四五世纪的历史人物,但民间有很多关于他是戏神的传说。如说他在母亲腹中怀孕达六十年之久,生出来就是白胡子、白眉毛、白头发的老头婴孩。说他有一大在一个高旷的荒原上修禅人定后,从天空降下红、黄、蓝、白、绿五色神女,并围绕着他轻歌曼舞,一个神女一句唱词,合起来的意思为:“广袤无边的高旷大坝,瑜伽行者得悟其空性,像无畏国王跌坐坝上,汤东杰布你从此得名。”这实际上是一首嵌字诗,第一句中“大坝”藏语音为“汤”;第二句中“空性”藏语音为“东”;第三句中“国王”藏语音为“杰布”,三句合起来为“汤东杰布”。“汤东杰布”是个尊号,意思是说他是个能端坐于高旷大坝修行得道的瑜伽师国王。
汤东杰布是昂仁人。其生年,一说是生于明洪武十八年(藏历第六绕迥木牛年,1385)。家有六兄妹,他排行三,名赤乌班丹。他从小性格开朗豪爽,喜喝酒娱乐,尤擅即兴编词,唱歌跳舞。十六岁时他代兄从军,退役后遵父命带了部分牦牛尾和麝香作资本,去朵卡地方(今吉隆县附近)学做生意。路遇尼香七兄弟违反土酋王法要被处死,他献出全部资本救出七兄弟,空手回家受父责打,由其母引人强定寺出家,在主持尼玛森格座前受戒,得尊号尊珠桑格。他刻苦学习,精通显密,对包括戏剧在内的“大小五明”有极高造诣和解悟,众人遂称誉其为“汤东杰布”。他曾周游各地,寻师访友,参拜过宁玛、萨迦、觉囊等派的大师。后来去昂仁拜大活佛洛珠多吉和公却塔为师,还和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先后拜过萨迪派著名僧人仁达巴·宣努洛追为师。他的根本宗师是香巴噶举派的约浦日贡瓦,比较全面继承了香巴噶举教旨和仪规。
传说汤东杰布是个有很高深的瑜伽功法的云游高僧,被人称为“珠多”(瑜伽法师)或“珠钦”(瑜伽法大师)。实际上汤东杰布在佛教高僧行列中的地位不算很高,在寺庙的神位上,他一般被供奉于离主神位较远的一边角上。这大概与他的个性有关。因为他敢破宗教的陈规陋习,提出不应该只在山上寺院或山洞中静修,提倡下山云游修行,为百姓众生解除一些实际痛苦,因而不为传统势力所欢迎。他曾针对那些空谈佛法、不于实事的所谓高僧说:‘当我们造福于民的时候,厌烦、悲伤、懒惰都是灾难,说得再好听犹如歌唱,僧人住在山上像野兽,钻进崖洞修行像老鼠,凡是乐于跟随我的人,不要讲究吃和穿,造福于民应身体力行。”在他云游修行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群众跋涉高山大江、峡谷急流的艰苦和危险。他从一个十八岁的空行母模样的姑娘送来拴狗的小铁链获得启示,立志在大江急流之上建造铁索桥,造福于人民。昂仁的日吾齐铁索桥、堆龙的铁索桥、曲水渡口的铁索桥等等,都是在他主持下修建的。在修建曲水渡口铁索桥时,资金不足,他组织山南七姐妹(一说七兄妹)编演温巴舞蹈,并演唱“嘛呢”“嘛呢强央”等民间艺术,宣传建桥的意义,以此募得许多钱财物资,最后终于建成了铁索桥。他在后藏谢通门修建雅鲁藏布江上的扎西孜大桥时带了七姐妹搞募捐演出,当地有几个当家长的老甲鲁喝着酒看演出高兴了,拄拐杖上去跳起舞来,扎西孜的姑娘们耐不住也上土表演当地歌舞,这给汤东很大启示。他在原来温巴舞蹈基础上又加进了甲鲁舞蹈和姑娘们跳的民间歌舞表演。在后来的演出中,又吸收运用了民间白面具戏和“嘛呢”说唱神佛故事的形式,加以综合发展,用以表现佛本生故事,如《诺桑王子》《智美更登》等,以此来进一步吸引观众,从而募捐了大量钱物,修建了五十八座铁索桥。大量的铁索桥陆续建起来,“阿吉拉姆”这种藏戏演出形式也随之发展盛行开来。晚年,汤东杰布把戴白面具表演的“阿吉拉姆”藏戏形式带回家乡,在家乡迥·日吾齐寺改革发展为戴蓝面具表演的“阿吉拉姆”,并创建了第一个蓝面具藏戏迎·日吾齐寺戏班。所以,人们历来把他看作是创建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汤东杰布虽然是十四五世纪的历史人物,但民间有很多关于他是戏神的传说。如说他在母亲腹中怀孕达六十年之久,生出来就是白胡子、白眉毛、白头发的老头婴孩。说他有一大在一个高旷的荒原上修禅人定后,从天空降下红、黄、蓝、白、绿五色神女,并围绕着他轻歌曼舞,一个神女一句唱词,合起来的意思为:“广袤无边的高旷大坝,瑜伽行者得悟其空性,像无畏国王跌坐坝上,汤东杰布你从此得名。”这实际上是一首嵌字诗,第一句中“大坝”藏语音为“汤”;第二句中“空性”藏语音为“东”;第三句中“国王”藏语音为“杰布”,三句合起来为“汤东杰布”。“汤东杰布”是个尊号,意思是说他是个能端坐于高旷大坝修行得道的瑜伽师国王。
汤东杰布是昂仁人。其生年,一说是生于明洪武十八年(藏历第六绕迥木牛年,1385)。家有六兄妹,他排行三,名赤乌班丹。他从小性格开朗豪爽,喜喝酒娱乐,尤擅即兴编词,唱歌跳舞。十六岁时他代兄从军,退役后遵父命带了部分牦牛尾和麝香作资本,去朵卡地方(今吉隆县附近)学做生意。路遇尼香七兄弟违反土酋王法要被处死,他献出全部资本救出七兄弟,空手回家受父责打,由其母引人强定寺出家,在主持尼玛森格座前受戒,得尊号尊珠桑格。他刻苦学习,精通显密,对包括戏剧在内的“大小五明”有极高造诣和解悟,众人遂称誉其为“汤东杰布”。他曾周游各地,寻师访友,参拜过宁玛、萨迦、觉囊等派的大师。后来去昂仁拜大活佛洛珠多吉和公却塔为师,还和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先后拜过萨迪派著名僧人仁达巴·宣努洛追为师。他的根本宗师是香巴噶举派的约浦日贡瓦,比较全面继承了香巴噶举教旨和仪规。
传说汤东杰布是个有很高深的瑜伽功法的云游高僧,被人称为“珠多”(瑜伽法师)或“珠钦”(瑜伽法大师)。实际上汤东杰布在佛教高僧行列中的地位不算很高,在寺庙的神位上,他一般被供奉于离主神位较远的一边角上。这大概与他的个性有关。因为他敢破宗教的陈规陋习,提出不应该只在山上寺院或山洞中静修,提倡下山云游修行,为百姓众生解除一些实际痛苦,因而不为传统势力所欢迎。他曾针对那些空谈佛法、不于实事的所谓高僧说:‘当我们造福于民的时候,厌烦、悲伤、懒惰都是灾难,说得再好听犹如歌唱,僧人住在山上像野兽,钻进崖洞修行像老鼠,凡是乐于跟随我的人,不要讲究吃和穿,造福于民应身体力行。”在他云游修行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群众跋涉高山大江、峡谷急流的艰苦和危险。他从一个十八岁的空行母模样的姑娘送来拴狗的小铁链获得启示,立志在大江急流之上建造铁索桥,造福于人民。昂仁的日吾齐铁索桥、堆龙的铁索桥、曲水渡口的铁索桥等等,都是在他主持下修建的。在修建曲水渡口铁索桥时,资金不足,他组织山南七姐妹(一说七兄妹)编演温巴舞蹈,并演唱“嘛呢”“嘛呢强央”等民间艺术,宣传建桥的意义,以此募得许多钱财物资,最后终于建成了铁索桥。他在后藏谢通门修建雅鲁藏布江上的扎西孜大桥时带了七姐妹搞募捐演出,当地有几个当家长的老甲鲁喝着酒看演出高兴了,拄拐杖上去跳起舞来,扎西孜的姑娘们耐不住也上土表演当地歌舞,这给汤东很大启示。他在原来温巴舞蹈基础上又加进了甲鲁舞蹈和姑娘们跳的民间歌舞表演。在后来的演出中,又吸收运用了民间白面具戏和“嘛呢”说唱神佛故事的形式,加以综合发展,用以表现佛本生故事,如《诺桑王子》《智美更登》等,以此来进一步吸引观众,从而募捐了大量钱物,修建了五十八座铁索桥。大量的铁索桥陆续建起来,“阿吉拉姆”这种藏戏演出形式也随之发展盛行开来。晚年,汤东杰布把戴白面具表演的“阿吉拉姆”藏戏形式带回家乡,在家乡迥·日吾齐寺改革发展为戴蓝面具表演的“阿吉拉姆”,并创建了第一个蓝面具藏戏迎·日吾齐寺戏班。所以,人们历来把他看作是创建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藏戏历史上著名的演艺家
在藏戏发展的历史上涌现了一批卓有影响的藏戏演艺家。18世纪末江嘎尔戏班著名戏师朗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排演的《诺桑王子》成为江嘎尔戏班及其流派的保留剧目。同时期香巴戏班著名演员根角,也很有名,由八世班禅亲自选定为香巴戏班的接任戏师。19世纪下半叶觉木隆藏戏开创性人物唐桑,破例吸收培养女演员,使男女角都由男演员扮饰发展为由男女演员分别扮饰,充分发展丰富了表演艺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觉木隆戏班著名戏师米玛强村,学习苦练藏族传统的声乐技巧,对藏戏传统唱腔进行丰富、革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唱腔风格,可以说他是藏戏唱腔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20世纪上半叶,觉木隆戏班出了一位汉族后裔的善演丑角的喜剧明星。同时期江嘎尔戏班有名演员唐曲,是热振活佛亲自选定的戏师,曾带队去廷布为锡金国王献艺。藏戏革新家扎西顿珠20世纪上中期,觉木隆戏班著名演员扎西顿珠,四十一岁时被当时的摄政藏王看中,点名...
·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唐卡简介
唐卡系藏语,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藏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的一朵奇葩。唐卡是公元9世纪前后,在壁画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是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唐卡画派大致先出现门当和青孜的两个不同的派别,后来前藏、后藏和西康地区各有特点的画派也相继形成。此外,还有专门模仿内地和尼泊尔画风的汉风画派和尼风画派。这些不同风格的画派,促进了唐卡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唐卡大多是在布面、绢面和纸面上进行彩绘,先勾勒轮廓,再用各种对比色填充和晕染。在艺术上,画人物、佛像,笔精而有神韵,形象栩栩如生;画走兽花鸟,则精于勾勒,注意着色,姿态生动,配奇石山景,峰峦峭拔,气势雄伟;画宫殿楼阁,则多运用界尺,加以衬染,格调稳重,取景布置,视野广阔,运用...
·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香巴拉”之谜
香巴拉,又译为“香格里拉”,意为“持安乐”,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教法的发源地。关于香巴拉的是否存在,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而佛学界则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藏文史籍对于香巴拉的记载很详细:香巴拉位于雪山中居的西端,圆形如同莲瓣,周围被雪山环抱,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山脚下的森林,生长着长各种药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青草茂盛,绿树成荫,有许多修行圣地。其中央耸立着富丽堂皇的迦罗波王宫殿,宫殿中央是各种王的寝宫宝座,各种王拥有许多大臣和军队,可以乘骑的狮子、大象、骏马无数。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从王臣权贵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宝……但香巴拉(即香格里拉)存在与否,至今仍是一个谜。
· 藏文化—藏戏—门巴藏戏音乐
门巴藏戏音乐是流传于门隅地区的民间传统戏曲。门巴戏兴起于一百多年前的门隅地区,地处我国自治区的南部边陲。通过反复地调查表明,该剧种在表演内容及艺术形式等方面深受藏族戏曲艺术母体剧种白面具藏戏的影响。门巴族在宗教、文字以及民俗等方面与藏族有着千丝万继缕的关系,因此门巴戏的传统剧目也和白面具藏戏一样只演八大传统剧目。但是,门巴戏的音乐唱腔曲曲牌都是在本民族“萨玛”的基础上繁衍而成,因而它的音乐唱腔贡牌以及鼓点钹点子等的风格和特色,又和藏族戏曲音乐不一样。门巴戏的音乐共有四种曲牌和三十多首音乐唱腔,同时具有独特的各种鼓钹点子。
· 藏文化—藏戏—传统藏戏的乐器
扎年琴俗称六弦琴,藏族古老弹拨乐器之一,现代藏戏专业团体乐队中的主奏乐器之一。民间老式扎年琴是两根弦为一组音,共有六根弦三组音。特琴由汉族地区流传发展而来,原用于“囊玛”、“堆谐”等民间歌舞的伴奏,已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在广大藏族群众中有深厚基础,为他们所喜爱。特琴这一名称,据有人考证,是汉语“低音琴”的译音。它形似汉族的二胡,但音量比二胡大,音色比二胡亮,一般琴筒为竹制,蒙山羊皮,硬弓。藏京胡由汉族京胡演变而来,但它演奏的弓法、指法完全不同于京胡,原为“囊玛”、“堆谐”等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藏族群众十分喜爱。它的形制与京胡近似,琴筒稍大,尖细柔和的音色中略带浑厚。藏鼓藏戏各剧种共同使用的一种长把子双面圆形木制鼓。剧种不同,鼓的大小厚薄也不一样。康巴藏戏、安多藏戏使用的是寺庙悬挂于木架的大法鼓。藏戏的伴奏鼓,发音浑厚、响亮,震撼力大,在藏族各种打击乐器中,具有突出的音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