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藏戏历史上著名的演艺家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9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藏戏历史上著名的演艺家,   在藏戏发展的历史上涌现了一批卓有影响的藏戏演艺家。18世纪末江嘎尔戏班著

    在藏戏发展的历史上涌现了一批卓有影响的藏戏演艺家。18世纪末江嘎尔戏班著名戏师朗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排演的《诺桑王子》成为江嘎尔戏班及其流派的保留剧目。同时期香巴戏班著名演员根角,也很有名,由八世班禅亲自选定为香巴戏班的接任戏师。19世纪下半叶觉木隆藏戏开创性人物唐桑,破例吸收培养女演员,使男女角都由男演员扮饰发展为由男女演员分别扮饰,充分发展丰富了表演艺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觉木隆戏班著名戏师米玛强村,学习苦练藏族传统的声乐技巧,对藏戏传统唱腔进行丰富、革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唱腔风格,可以说他是藏戏唱腔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20世纪上半叶,觉木隆戏班出了一位汉族后裔的善演丑角的喜剧明星。同时期江嘎尔戏班有名演员唐曲,是热振活佛亲自选定的戏师,曾带队去廷布为锡金国王献艺。
  藏戏革新家扎西顿珠

20世纪上中期,觉木隆戏班著名演员扎西顿珠,四十一岁时被当时的摄政藏王看中,点名任命为戏师。在他出任戏师以后,正逢十三世圆寂,每年在罗布林卡雪顿节献演暂告停止,孜恰勒空也放松了管理,扎西顿珠乘机按照自己思考已久的设想和目标,大胆地对藏戏艺术进行较全面的革新发展。他把“希荣仲孜”的民间野牛舞吸收进《卓娃桑姆》中,用以表现白玛金国牧场生活。原来这一段戏只出现牧民、牧女,没有牦牛。他开始请“希荣仲孜”的民间艺人来表演野牛舞蹈,后改由演员表演,使野牛舞与剧情结合起来,成为生动的牦牛舞。他首创了民歌型唱腔“谐莫朗达”,吸取“木鹿白桑”朗达激昂紧凑的长处,改革发展了悲调唱腔“觉鲁”。在《朗萨雯蚌》中加进了他家乡萨迦那种悲怆幽怨的民歌;在《白玛文巴》中加进萨迦寺独有的戴面具表演的侍佣神鼓舞“梗”;在《苏吉尼玛》外道神主的侍佣表演中加进了囊玛歌舞。他还利用多次带队去印度、不丹、锡金等国家演出的机会,把印度的民间舞“赤赤”等带了回来。他从藏族民间一个狮子歌舞队学习了汉族的民间艺术,从清朝驻藏大臣府和后来的国民党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及其发电厂、邮电局等机关的自娱演出活动中学习了内地的戏曲、话剧、小歌舞等。然后,逐渐使之藏化、戏剧化,参插糅合进藏戏表演之中。这一作法,大大丰富了藏戏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力。经过他的艺术革新实践,使《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三个觉木隆藏戏队保留剧目更加精彩动人,使觉木隆藏戏渐渐发展成为藏戏中最大的一个艺术流派。他和哈巴、达穷合作演出的《苏吉尼玛》中的一段戏,他扮演达娃森格和猎人阿古温巴,曾经在拉萨灌注录音,在印度制成唱片,行销于各地。
和平解放以后,扎西顿珠积极参加工委和自治区筹委组织的活动,多次代表戏班要求参加革命队伍。1959年民主改革开始后,他在拉萨市军管会的支持下,召集觉木隆艺人,筹建藏剧团。为反映民主改革这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斗争,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帮助和诸多艺人的支持配合下,以他为核心,组成创作集体,编演了现代藏戏《解放军的恩情》。受到广大军民和各民族观众的欢迎和赞扬。1960年底,他参加全国第三届文代会,被选为中国文联常委、中国剧协理事。1961年4月,他因病逝世于拉萨。


迥巴藏戏老戏师结布

结布家住昂仁县日吾齐地方,这里是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家乡。在岗底斯山的悬崖上,有汤东的主寺日吾齐寺,在雅鲁藏布江上,有汤东亲手架设的铁索桥。迥巴藏剧团相传也由汤东杰布亲自创建。这个剧团在十三世时,因奉令去拉萨参加雪顿节演出《顿月顿珠》而一举闻名,而且该团活动影响远及国外,经常去印度、尼泊尔、锡金等国演出。迥巴剧团戏师影响最大的是额仁巴贡嘎,然后是普布,以后就是结布。结布十三岁开始学演藏戏,一直演到三十五岁,在中间接替当了戏师,好几年都是他带队去拉萨参加雪顿节演出的。可是,就是这样有历史、有影响的剧团老戏师结布却在“”中受到残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剧团恢复了,老戏师结布被平反了。当时剧团排练,除一些老艺人参加外,主要依靠年轻人,可是年轻人既不会唱,也不会跳,学起来十分困难。老戏师结布在组织老艺人耐心细致地带培年轻人的同时,还给大家讲剧团的历史,讲汤东杰布当年如何克服困难,以募捐演出筹集资财营建铁索桥的故事,并提出了日吾齐的年轻人如何才能不愧为汤东杰布的后代的问题。年轻人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很快对传统技艺的理解加深了,剧团的演出恢复了。1980年参加自治区业余藏戏会演,结布与剧团都获得了奖励。1983年初,结布找县文教局提建议,争取到了国家的补贴。同时组织群众资助,新做了一套演出服装。他在中断二十多年后,经自己努力,重又恢复技艺功夫,并组织老艺人分头带徒弟教唱腔,教动作。集训三个月,整理恢复排练出了迥巴剧团的拿手剧目《顿月顿珠》。演出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扎西雪巴著名戏师白玛顿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南地区群艺馆办起了一个扎西雪巴藏戏抢救班,负责全面传授技艺的老师,就是扎西雪巴剧团最后一个戏师白玛顿珠。他虽然年过花甲,但唱起来嗓音还很尖细圆润,扎西雪巴唱腔那种庄重、深沉有如谐钦,而又富活跃机趣的独特韵味,十分隽永耐听,说念起“雄”词来也是珠圆玉润、铿锵有韵、清新流丽。
扎西雪已剧团的演员和戏师影响最大的是扎西群佩父子,之前有嘎玛欧珠、次仁顿珠、嘎玛等几代。白玛顿珠的父亲扎西群佩从小会演藏戏,身材魁伟,喜欢喝酒。有一年参加雪顿节演出完,他被留在拉萨乃迎寺近一年时间,受训学习古老的扎西雪巴藏戏表演技艺。50年代去北京那年,他在拉萨雪顿节演出中病倒了,临时由他二十岁的儿子白玛顿珠接替当戏师。白玛顿珠从小由父亲言传身教,受到的艺术熏陶也比较多,他又不喝酒,不玩耍,潜心钻研,所掌握的扎西雪巴藏戏表演技艺超出了父亲。他既继承了传统,在表演艺术上又有所发展,唱、念、表、舞都有一套造诣较高的技巧。现在他虽然六十多岁了,但精神还很好,他集中了全部精力,给山南群艺馆学员传授拿手技艺,排练出全本《诺桑王子》。扎西雪巴抢救班到山南地区各县、区、乡、村演出,受到了十分热烈的欢迎。

藏戏管理官员和票友门珠布·土登杰布

20世纪上半叶,拉萨有一个著名的藏戏管理官员和票友门珠布·土登杰布。他年轻时喜好诗文,尤其酷爱藏戏。他对藏戏曾作过研究,掌握了一定的演戏技巧,尤擅演唱,嗓音洪亮甜润,声韵婉转沉郁。他善于模仿别人演唱,广收博采,融会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常与僧官好友业余串演藏戏,颇受观众欢迎。他的演唱基本上运用江嘎尔派的发声方法,“仲古”处理又吸收了别的流派,吐字特别清楚。他经常为热振活佛演唱,并曾到十三世座前演唱过,尤其受到摄政藏王的喜爱。当时在昔德林卡住有几个英国人,他们再三提出要为门珠布灌制唱片,后来他只允许他们灌制了一两张。那时还有人灌制过他在《诺桑王子》中扮演诺桑母亲唱的达仁朗达和扮演拉日常赛唱的朗达。在各地和印度均有他的藏戏唱片流传。
在门珠布·土登杰布之前,孜恰勒空有召集众家戏班进行预测演技的“大试”制度,但不够严格,有的甚至把预测审查,仅当做游乐之机,演员表演也只是应付,致使藏戏演技日趋衰落。在门珠布·土登杰布被任命为孜恰主事官以后,首先整顿这一“大试”制度,明确规定“大试”审查的目的在于监督扶持、提高发展藏戏艺术,把“大试”的地点由昔德林卡迁往甲若林卡(50年代在孜仲林卡),不准外人观看,采取“秘密场试”的办法。他还要求各戏班进行预试训练,并亲自进行指导,对各家的表演,逐一挑出毛病,限时改迸。如有一些没文化的演员,只会背词演唱而不知含义,他就要求他们学习藏文。待各戏班达到一定水平时,他才进行正式的“秘试”审查。审查后对一些重要戏班,他还要给予重点辅导。在每年雪顿节演出后,对那些演技明显下降的戏班,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加以提高。如迥巴戏班一度中落,在一次雪顿节后,他把他们留下来,在拉萨训练数月,亲自传授指点,使其演技很快得到提高。其他如江嘎尔和觉木隆等戏班,也曾得到过他的指导训练。他堪称为一位在历史上有影响的藏戏活动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藏戏之神汤东杰布
过去的民间藏戏活动中,都把汤东杰布作为戏神来供奉祭祀。藏戏演出场地中心都供有汤东杰布塑像或唐卡画像,开场戏也主要是祭颂汤东杰布的内容,看戏的观众捐赠东西时,也首先要向汤东杰布神像献哈达。在许多寺庙里也都供奉着他的塑像或画像,向他叩头祈祭的人络绎不绝。汤东杰布虽然是十四五世纪的历史人物,但民间有很多关于他是戏神的传说。如说他在母亲腹中怀孕达六十年之久,生出来就是白胡子、白眉毛、白头发的老头婴孩。说他有一大在一个高旷的荒原上修禅人定后,从天空降下红、黄、蓝、白、绿五色神女,并围绕着他轻歌曼舞,一个神女一句唱词,合起来的意思为:“广袤无边的高旷大坝,瑜伽行者得悟其空性,像无畏国王跌坐坝上,汤东杰布你从此得名。”这实际上是一首嵌字诗,第一句中“大坝”藏语音为“汤”;第二句中“空性”藏语音为“东”;第三句中“国王”藏语音为“杰布”,三句合起来为“汤东杰布”。“汤东杰布”是个尊号,意思是说他是个能...
·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唐卡简介
唐卡系藏语,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藏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的一朵奇葩。唐卡是公元9世纪前后,在壁画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是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唐卡画派大致先出现门当和青孜的两个不同的派别,后来前藏、后藏和西康地区各有特点的画派也相继形成。此外,还有专门模仿内地和尼泊尔画风的汉风画派和尼风画派。这些不同风格的画派,促进了唐卡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唐卡大多是在布面、绢面和纸面上进行彩绘,先勾勒轮廓,再用各种对比色填充和晕染。在艺术上,画人物、佛像,笔精而有神韵,形象栩栩如生;画走兽花鸟,则精于勾勒,注意着色,姿态生动,配奇石山景,峰峦峭拔,气势雄伟;画宫殿楼阁,则多运用界尺,加以衬染,格调稳重,取景布置,视野广阔,运用...
· 藏文化—歌舞艺术—藏族的表演艺术藏戏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或"拉姆",是"仙女大姐"或"仙女"的意思。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在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剧种。及四川、青海、云南等藏族地区的人民都普遍爱看藏戏。传说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藏戏在流行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公元14世纪,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由美貌出众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藏戏的起源藏戏的来源是...
·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香巴拉”之谜
香巴拉,又译为“香格里拉”,意为“持安乐”,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教法的发源地。关于香巴拉的是否存在,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而佛学界则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藏文史籍对于香巴拉的记载很详细:香巴拉位于雪山中居的西端,圆形如同莲瓣,周围被雪山环抱,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山脚下的森林,生长着长各种药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青草茂盛,绿树成荫,有许多修行圣地。其中央耸立着富丽堂皇的迦罗波王宫殿,宫殿中央是各种王的寝宫宝座,各种王拥有许多大臣和军队,可以乘骑的狮子、大象、骏马无数。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从王臣权贵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宝……但香巴拉(即香格里拉)存在与否,至今仍是一个谜。
· 藏文化—歌舞艺术—藏族的表演艺术藏戏面具
藏戏演出时,一般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上区别人物性格的善、恶、忠、奸。藏戏演员的面部化装,一种是把脸谱画在脸上,另一种是戴假面具。面具,藏语称为"巴",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早在吐蕃时期,苯教文化的祭礼仪式中所表演的士风舞、拟兽舞等百技杂艺,就采用了面具化装手段。后来由于宗教发展,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迎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学说中的愈加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另两部为:事部、行部),组织跳神法会。于是,土风舞便与金刚舞相结合,产生了跳神舞时所戴的面具。到了公元14世纪,云游高僧唐东杰布为筑桥修路筹集资金,创造了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后来藏戏表演者视他为藏戏始祖,并按他本人面目作模式制作了白发白须的白山羊皮面具。藏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的宗教世界迈进了新的更加广泛的艺术世界。藏戏面具分为温巴面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