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伏羲文化—羲皇故都—拜谒“天下第一城”平粮台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9
转发:0
评论:0
伏羲文化—羲皇故都—拜谒“天下第一城”平粮台,    翻开中原的历史,你会发现许多遗迹都只是一堆黄土,这是群雄“逐鹿中原”连年

 

    翻开中原的历史,你会发现许多遗迹都只是一堆黄土,这是群雄“逐鹿中原”连年征战的结果。其实,一次次的摧残和毁灭都是具体的,很多美丽的传说是否值得怀疑暂且不说,不必怀疑的是结果。淮阳县境内的平粮台如今只是一座突兀而立的大土丘,与周围的黄土地并无大的区别。
 
  初冬的一天下午,天气阴冷,雾霭淡淡。远处的村庄和道路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有几分神秘,亦有几分庄重。记者走出了现代文明城市,踏上了探访平粮台之路,去拜谒4600年前一座曾经辉煌的古老城市。
 
  出淮阳县城往东南,穿过烟波浩淼的东湖,大约4公里的路程,就到了一个叫大朱庄的普通村庄,平粮台就在大朱庄西南角。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宁静,只有土丘四周的围墙和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址。这处遗址的核心是一座古老城堡的遗迹。这座城堡的发现,证明了距今46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古代居民,已知道构筑用于防御和安居的城市。
  眼前的衰草瓦砾间,承载的是一部多么厚重的历史。
  平时在郊外游玩,常常看着那荒坟发怔,尤其是那些占地很宽、气势宏伟的荒坟,居然也蔓草覆盖,路断碑坍,让人不能不猜想墓主的家族承传已经中断了。而面对这样一堆黄土,该用怎样的心情去抚摸它连同它的层层叠叠的伤痕呢?
  平粮台博物馆朱家兴副馆长与记者交谈时,显示出几分自豪。因为这位土生土长的淮阳县大朱庄人与平粮台几代为邻,一路之隔。日出日落,冬去春来,就像与家乡的水和家里的人一样,自然有难以割舍的情缘。朱家兴告诉记者,1979年9月,河南省文物局举办文物工作人员训练班,在这里进行考古实习时,在平粮台周围发现了几段古代夯土城墙的遗迹。1980年平粮台设立了考古工作站,对古城墙作重点试掘。当时朱家兴刚好高中毕业,在家闲着没事天天跑过去看热闹,后来干脆在里面找个活儿干,参与了发掘工作。
  也正是那一年,一向平静的小村庄突然间沸腾起来。原本不起眼的一片“高地”被圈住了,外面搭起了花花绿绿的帐篷,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让大朱庄人既感到惊喜,又觉得自豪。一位在村头闲坐的老人谈到当时的场景,仍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那是多大的事啊,几辈人也没见过,只知道是省里也来人,北京也来人,在那挖宝贝哩!那地下的宝贝多着哩。”老人所说的“宝贝”可能是指文物。据村民讲,发现遗址以前,有人在这里取土烧窑,无意中挖出了陶器、铜器等文物。而平粮台博物馆的副馆长刘杰对村民所说的“宝贝”也有一番认识:平粮台可以说是一部厚重的书,只不过你得从最下一页往上翻,就这一片不起眼的土堆,浓缩的是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啊!从下往上,层层叠叠,从原始社会的古城遗址到楚、汉时期的墓地……
  平粮台,又名“平粮冢”、“贮粮台”、“宛丘”。面积百亩,高出地面3至5米。古城址为正方形,城内居住面积达3.4万平方米。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目前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它的发掘标示着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我国已有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据说平粮台古城堡较欧洲的罗马城要早1800年,因此,有“天下第一城”之说。
  是够厚重的文明史,即使是铜锈斑驳的欧洲,一个个国家数过去,绝大多数话题也只在千年之内。
  据说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太昊伏羲氏就在宛丘建都,也就是在平粮台建都。宛丘的得名,据说是由于“四方高、中央凹”,像倒扣着的碗状的大土丘。
  历史总是这样:星转斗移,沧海变成了桑田。站在这座古城遗址上面,放眼四周,一马平川,在没有钢筋水泥摩天大楼的远古时期,真的是居高临下傲骨铮铮。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一首宋词:“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刘杰副馆长指着脚下这片废墟说,通过对遗址考古发现,城墙上宽10米,下宽17米,夯土筑成。4个城角呈弧形,南城墙中间有城门,门道两侧有土坯垒砌的门卫房。城门下埋有倒“品”字形的陶质排水管道,科学地解决了城内污水排泄问题。管道上饰蓝纹、方格纹和绳纹。城内东南部,发现有3排用土坯垒砌的龙山文化时期高台建筑,在台上用土坯垒墙建房,房内是红烧土地面,还有陶窑3座。在大量出土文物中,有石斧、石锛、石镰、骨鱼钩、石网坠、石箭头、陶鼎、陶罐、陶壶、石、瓮、碗、盆等。遗址上,还残留着烧过的木炭和未完全燃烧的树枝,烧烤过的动物骨骼如蛤蚌、贝壳、鱼牙、鱼骨等俯拾皆是。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作的碳——14测定,这座古城当建于距今4600年左右,其下压着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的时代则在6000年左右。也就是说,太昊伏羲在平粮台定居若干年后,不仅在此渔猎畜牧、繁衍人类、创造文化,而且他还带领自己的部族,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挖壕筑城,创造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平粮台古城址形状,不仅像丘上有丘,而且四方高中间凹。它东临蔡河,西濒城湖,有鱼蚌可罟,大地上林木繁茂,有禽兽可猎。这种土丘之上自然是人类最理想的聚居之处。
  平粮台古城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张志华特别自豪地告诉我,平粮台堪称国宝,名副其实,因为它具有四个中国之最:一、它是中国有中外文书记载的最早的帝王级都城;二、是中国方形城的“鼻祖”;三、是中国最早铺设地下陶排水管道的城市;四、是中国最早设置警卫房的都城。因此,平粮台古城的发现,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的形成以及青铜冶炼的历史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它周围的生态相比较而言,因此,它注定了与野蛮和落后为邻。如果两方面属于不同的政治势力,必定时时起战火。相传伏羲氏曾在宛丘“画八卦”、“作网罟”、“定姓氏”、“制嫁娶”、“造琴瑟”,肇始了华夏的早期文明。
  到了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为胡公时,胡公便将陈国国都陈城建于宛丘之侧。宛丘便成了他祭祀的圣地。《诗经》中有“东门之木分,宛丘之栩”的描述,说是东门有白皮榆树多么的茂盛,宛丘的柞木树绿叶成荫。胡公夫人大姬无子,好祭鬼神,敲鼓跳舞,进行祭祀。“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羽。”《诗经·陈风·宛丘》中的这段文字便是生动的写照。这时的宛丘,既是祭祀的地方,又是我国早期的规模宏大的露天歌舞场。
  与杀戮是历史的必然。宛丘古城废弃以后,历经2000多年,又成楚、汉时期的墓地。因此,在发掘古城的同时,已发掘了200多座楚、汉墓葬,出土了越王剑、巴蜀剑、玻璃料珠、玉璧等数千件珍贵文物。
  对于荒凉的土丘等这些古老而又不太平常的东西,老百姓习惯于用各种神奇的传说来解释,这也是常情。故事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虽然有不少演绎,但合情合理,通俗易懂,合乎老百姓的口味,自然代代相传。淮阳境内至今仍流传着包拯下陈州(今淮阳县),铡了米里掺沙的四国舅,将粮中沙子筛出来,堆成了平粮台的故事。
  从平粮台和它的故事中走出来,从布满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走出来,前面的城市已是华灯初上。再回首,一座曾经辉煌的古城已淹没在一片黑暗之中。最令人忐忑不安的是,这次采访并没有划上赞美的感叹号或判断的句号,而一个大大的问号却无法删去。人类文明史还远远没到可以爽然解读的时候,我们现在可以翻来覆去讲述的话语,其实都是近一个多世纪考古学家们在废墟间爬剔的结果,与早已毁灭和尚未爬剔出来的部分比,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伏羲文化—羲皇故都—厄陈绝粮地弦歌音犹存
淮阳是孔子教泽所及之地,他的七十二个得意弟子中,淮阳人就占4个,加之孔子在陈(今淮阳)绝粮,数千年来,世人共知。《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孔子集注》、《搜神记》等书都有关于孔子在陈绝粮的记载。所以历代陈人建祠纪念,教化后人不忘儒家老祖宗的困苦与艰辛。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弦歌台,位于淮阳县城西南隅水静如练的龙湖中,这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喜逢盛世,淮阳县旅游局对该景点开始进行全面修复建设,恢复弦歌书院内的东、西讲堂和藏经楼。近日,记者三次造访,记录了一段近百年来史料上少有记载的弦歌台兴衰史。圣人被困七日诵经讲学不止初冬的一天上午,记者徒步从淮阳县城南关桥沿蜿蜒湖中的仰圣路,来到了四面环水的弦歌台。虽然是双休日的第一天,但与太昊陵等其他煞是热闹的景点相比,这里看上去要冷清得多,几位守在门口售票的女士在初冬暖暖的阳光下扎堆晒太阳,倒是门外几个孩童叽叽喳喳地打闹显出几许欢快...
· 伏羲文化—羲皇故都—抚摸千年城湖
一湖碧水千年故事这天是入冬以来少有的好天气,日出雾散,阳光普照。记者从淮阳县城沿湖东行,放眼万亩城湖,真的是水光潋滟,碧波粼粼。在东关湖边,记者见到几位老人正在路边扎堆晒太阳,就走过去与他们攀谈。谁知一问年龄,他们都是80多岁的高寿,看上去身体还是那么硬朗。一位姓张的老人比较健谈:“我们几辈人都在这湖边儿住,这里空气好,又没污染,这水有灵气呀!我们村活到八九十岁的多得很。”“这湖从啥时候开始有的?”记者问。“打从我记事起,我就下湖捉鱼摸虾。”“有人祖伏羲的时候就有这湖啦?”“这说不准,反正得有好几千年了……”老人们七嘴八舌。是的,世世代代,岁岁年年,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守住城湖,守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湖水,守住一湖美丽而丰富的传说,就心满意足了。相传,6400多年前,伏羲氏率部族沿黄河东下,经陕西、山西,来到宛丘这个地方。他发现宛丘西侧有大片湖水,湖里薄荷葱茏,鱼虾繁多,水鸟飞鸣,就在这里定居...
· 西关城伏羲城
伏羲城原称小西关城,在西关城西,形制较小,故名。又因雄伟壮观的伏羲庙位居其中,小西关城就又有了既俗又雅的称谓―伏羲城。该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清崇祯八年(1635)之间。清代,城之东门楼上镶嵌有“羲皇故里”石刻匾。民国上溯至明末,提及小西关往往都以“伏羲城”称之。古代典籍中的伏羲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住保ā逗菏椤す沤袢吮怼罚、“炮牺”(《汉书・律历志下》)“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论语》、《墨子》、《左传》、《国语》、《孟子》等对伏羲未置一词。既便是记载神话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经》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最...
· 伏羲台的庙会
伏羲台庙会编辑伏羲台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历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伏羲台庙会。传说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曾寓居此地,并于此创立诸多丰功伟绩。伏羲台是伏羲氏的生息之地,他曾于此继天立极,通德类情,开天明道。万古文明,始基于此,被后人尊为三皇之首。帝喾巡游此地,集四方之民而化导养育之故,修台建庙以祀之。伏羲台主要建筑有龙师殿、六佑殿、寝宫、东西朝房、钟鼓二楼、殿宇等近百间。表明了伏羲台庙会在汉族民间的广泛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中文名伏羲台庙会节日时间农历三月十八节日类型传统节日节日起源祭祀目录1简介2现状简介编辑三月十八天气不错,早起便开车前往伏羲台。由于每年庙会的都是一年中人们集中前往上香的时候,所以路上显得都十分的拥堵,不过还不错在各个主要的路口都有交警的指挥,根据事先打听的路线经何家庄村北一条小路才杀出重围来到伏羲台脚下,跟随一...
· 伏羲台上石碑
石碑编辑伏羲台上保存九通明清时期重修伏羲台庙碑,这些碑刻分布在二层台上六佐殿北侧,八卦台南十八级台阶两侧。一通明代重修伏羲台浴池亭记碑,存放在葫芦头上。二通清代新乐八景碑,存放在六佐殿内。《伏羲浴儿池重建新亭记》碑,明天启五年(1625年)。白色大理石,通高170厘米,宽73厘米。长方形碑身,抹角碑首,束腰碑座,保存状况一般。碑文记载了明代天启五年重修浴池亭之情景和浴儿池、剌孩草所在之地是伏羲、女娲生人之处,及三月十八日伏羲诞辰庙会祭祖,观看浴池流红,草映赤光之奇观。《伏羲台庙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白色大理石,通高326厘米,宽90厘米。二龙戏珠碑首,长方形碑身,龟趺碑座,保存完好。碑文“所谓伏羲台庙者,厥台高约丈五,周一百九十五丈,厥庙殿五间,寝殿三间,司香火者,大小一十五间,厥庭厥阶,厥墀几物,台庙所占香火地总约五十三亩,不知肇之。”描述了明嘉靖二十五年维修伏羲台的简要情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