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艺术文化—陇南神秘的白马藏族风情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4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艺术文化—陇南神秘的白马藏族风情,   在文县县城的西面,有个铁楼乡,居住着一支称为白马藏族的民族。白马藏族被称为

    在文县县城的西面,有个铁楼乡,居住着一支称为白马藏族的民族。白马藏族被称为藏族,却不是藏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里,没有的一个民族;“语不与中国同,姓为中国姓”,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被有关专家考证为古老的氐族后裔的“白马藏族”,至今保留着独特的白马文化。

    白马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声调、舞姿均有突出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服饰十分独特,不论男女,头上都戴一顶盘形、圆顶、荷叶边由羊毛压模后制成的白色毡帽,并在帽顶侧面插上一只或几只白色雄鸡的尾羽作饰物。白马藏族没有文字,也不识藏文,其语言与藏语相近但却不相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探访白马山寨

    岷山东麓,川甘交界处有一条阴平古道,这是著名的古蜀道西面的一条必经之路,文县地当其冲。

    在文县县城的西面,有个铁楼乡,居住着一支称为白马藏族的民族,其独特的风俗人情引起了我的兴趣。

    乘车翻越被古人咏叹的“蜀道难”的秦岭梁,一路向西北驰去,心早已盼着早点到白马藏族人的山寨,一睹白马人的独特风情。

    一路的颠簸,路随水转,水绕山环。白水江、嘉陵江的支流,静静地穿境而过,白马河,在文县境内自西向东汇入白水江。

    在白马河流淌过的山谷里坐落着铁楼藏族乡,这里居住着一个叫白马藏族的民族。目前,铁楼乡共有3000多名白马藏族同胞。白马人目前人口不多,只有不足2万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省的平武县、九寨沟县和甘肃的文县一带。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汉字。

    在铁楼乡,白马河、白马峪、白马坪、白马梁等等,构成独特的白马人文地理风情。

    其实,熟悉他们的人们都知道,白马人既不是藏族,也和藏族的生活、风俗大不相同。他们其实是古代仇池国白马氐族后裔。氐族是我国历史上分布在西北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氐族的种类繁多,有白马氐、故氐、青氐、蚺氐等,其中以白马氐数量最多。

    在众多的古籍记载中,“氐”总是和“白马”紧密相连。《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蜀之西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括地志》“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的记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据史籍记载及考证,现存的白马藏族是陇南古老的氐族人的后裔,陇南是氐族的发祥地。    “池哥昼”与酒歌

    强曲村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在铁楼乡白马人的村寨有13个,大一些的有麦贡山、立志山、入贡山、强曲村等,有人口2000多人。从文县城西北的白马河峪口,溯白马河一路颠簸西行。两边高山夹持,河谷的平坝种植着蔬菜、粮食经济作物等。

    “池哥昼”是白马人的面具舞。“池哥”被当地人理解为“兄弟”,象征着他们对先人达嘎的儿子们的尊崇和纪念。是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民族舞蹈和传统祭祀活动,跳“池哥昼”旨在为村民除恶驱邪,祈求吉祥。整个场面古朴豪放,仪式感极强,充满了神秘的气氛。

    第二天上午,听到三声炮响,江龙告诉我这是会首在提醒大家,要准备去请神。“池哥昼”就要开始了。因为急于拍摄照片,不等他们把饭做好,我拎着相机奔着炮声的方向一路寻找过去。路遇一户人家开饭,被好客的主人拉入家中,一起进餐。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场景,以前只是在小说里读到过,这次让我体验了个够。到晚上,竟然数不清楚究竟喝了多少碗。同行的老曹说,他至少喝了不下20多碗。反正是这家喝完,到了另一家,一进门,热乎乎的泡酒又双手送到了面前。在薛刚、薛花兄妹的家里,让我体验了一次听着敬酒歌,大碗喝酒的经历。薛家兄妹们身着民族彩装,唱着热情洋溢的敬酒歌,那架势由不得不多喝几碗。

    白马人酒歌的歌词内容浩如烟海,极其丰富。酒歌内容多随演唱者、演唱的时间、对象不同而各异。用旧曲即兴编歌词,来表达当时的感情,是白马酒歌的特点。

    《文县志》记载白马人唱酒歌敬酒的习俗:“白马氐人性嗜酒,喜歌,侑客觞不饮,即跪唱番曲,必饮而后止。”

    请过神的人们在三眼铳的炮声引导下,伴着牛皮鼓,尾随“池哥”、“池母(即菩萨)”的庄严、神圣的舞步,一步步回到村寨。

    “池哥昼”属男性舞蹈,由男人扮演,“池哥”相传为白马先祖达嘎的儿子,两个女菩萨“池母”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池哥头戴重达数公斤重的木雕彩绘兽面具,头插野鸡尾羽和红黄纸花,反穿羊皮袄,身后竖一条老羊皮卷成的大尾巴,身挂铜铃,左手执兵器,右手拿拂尘。女菩萨头戴面具眉清目秀,慈祥和蔼,尾随其后的还有毛老头、毛老婆、毛小孩等丑角,脸上涂抹锅底灰,滑稽可爱。

    独特的民族服饰

    铁楼乡一带,山高沟深,风景秀丽。南接平武,有巍峨险峻的摩天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有白雪皑皑的千岷山,地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腹地,是野生大熊猫的繁衍栖息地。

    白马人的服饰十分独特。不论男女,头上都戴一顶盘形、圆顶、荷叶边由羊毛压模后制成的白色毡帽,并在帽顶侧面插上一只或几只白色雄鸡的尾羽作饰物,这种帽子他们叫“沙嘎帽”。不论男女都穿着中间开缝的白色麻布长袍和白色麻布长裤,脚蹬皮靴,腰缠腰带。妇女喜欢在胸前挂鱼骨牌抹胸,腰间缠古铜钱币为饰。

    请神的队伍在村寨的场坝上跳完圆圈舞,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表演,欢乐的气氛开始笼罩了全村寨。手拉着手,在每一户的院子里载歌载舞,欢乐的歌声和舞蹈,充盈着村寨的家家户户。

    晚上,到山上迎火把回来的青年们,身着漂亮的民族盛装又尽情地围着篝火跳起“火圈舞”,这是白马人对火神的崇拜。

    夜幕沉沉,寒冷的天气已经在人们热烈、兴奋的情绪中,似乎升温了。随着三眼铳的隆隆爆响声,扮演“野猪”的70岁的余国民,在前面模仿野猪在被猎人追赶,而慌不择路的奔突、逃命,扮相奇异的“池哥”、“池母”以及众村人尾随追撵。最后,被追入末路的野兽被猎人杀猎。

    跟着观看、拍摄了两天,人已经疲乏了。一觉醒来,半个上午已经过去了。远处,山头被云雾缭绕,群山平添了几分神奇。

    回去的路程远,匆匆告别了热情好客的余支书一家人,小心的一路下山,走上了回去的漫漫长路。

    热闹了一整天的山寨还在熟睡,静悄悄的。热闹的场景,在我的脑子里一直反复叠现,一路上的美景已经不足以引起我的惊喜了。

    神奇的山寨,热情好客的白马人,还有那原始、庄重、神秘的“池哥昼”,美味的腊肉,甘醇的泡酒,温暖的火塘,至今让我难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民间艺术的守望者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过去,在陕北的安塞县,会剪纸的巧手婆姨多得数不清。63岁的李秀芳就是其中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纸,在她的手里却能剪出“花”来:海底的龙、天上的凤、水里的鱼、枝上的雀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情态各具。单是一个双喜字,在她的剪下就能变幻出好多种。李秀芳是陕西第一个出国的剪纸民间艺术家。尽管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使老人看上去有些疲倦,但提起剪纸,她又是满脸的自信与执着,随手拿起一片红纸,剪子上下飞舞一番,一会儿功夫,一幅戏水鸳鸯图就跃然于纸上了。作为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代表人物,李秀芳担心的是,剪纸这个过去陕西农村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技艺,正渐渐成为一门少数人掌握和从事的艺术。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屑拿剪刀。面对这门已经流传几千年的古老艺术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老人又无奈。今年26岁的樊晓梅则可以算得上是安塞民间艺术在年轻人中的优秀传承者。她从小跟着母亲张芝兰学剪纸,在17岁时失去了...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彩虹之乡土族风情
生活在青海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各自的民俗风情。百分之九十的土族分布在青海省。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是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在全国有192573人(见于1990年钱雪源主编的《中国民族人口》资料),他们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和甘南地区、西宁市及其它州县也有少量土族散居。相传在很早的时候,土族的先民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单位组成村落,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居。以后逐渐变成从事农业而定居了。土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有十几户或几十户组成。土族人家庄廓的大门方向依山势而定,安大门时特别注意选择照山,也就是大门必须对准正前方最高大、最雄伟、最完整的山,若没有理想之山,则立照壁,以为屏障。土族人家...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踏访三秦民间艺术保护之路
阳春三月,正值“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一周年之际,传来了陕西省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陕西民间艺术博览会开幕的消息。久闻陕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并保护有加,为探寻个中奥妙,我们踏上了西行之路。陕西自古又称“三秦”,那里的民间艺术,因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博大精深,因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而绵延悠远。古城西安,虽已被现代文明建设所笼罩,但随处可见的民间艺术品销售却为其增添了浓厚的传统气息。在市中心举办的陕西民间艺术博览会,专门辟有民间艺术展销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参观者,更使西安多了一个特殊的亮点。作为展示陕西民间艺术保护的一个主要窗口,博览会可谓荟萃,美不胜收。数百件来自全省近百个乡镇的艺术,全部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这些由文化工作者历经50余年搜集、挖掘和整理的民间艺术品,不仅蕴含着珍贵的审美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研究取向。粗犷豪放的陕北剪纸之所以充满动感,是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安宁的向往...
· 秦陇文化—藏域文化—神秘的青藏高原,神秘的宗教文化
神秘的青藏高原,神秘的宗教文化。自青藏铁路通车以来,青海游已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青睐。图为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年宝玉则拍摄梦幻般的美景。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保护进行时
图一、制作精美的偶人;图二、銮架-龙首;图三、吼出阿宫腔从黄河古岸的合阳线戏到京兆长安的鼓乐再到西府凤翔的曲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间艺术现在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失传。据了解,我省现存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字资料有8亿多字,但充分挖掘利用的却少之又少,如何保护和弘扬我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一封恳请书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求助信,写信人:临潼区零口镇孙景发,时间:2005年1月6日,主题“关于抢救民间艺术——皮影戏的恳请书”。孙景发在信中写道:“我从事皮影戏艺术40多年,在我有生之年,惟一渴望的是将这一艺术充实提高,发扬广大。我们零口镇民艺皮影社源自1894年……自1952年始,我艺社已在华县、渭南、蓝田、宜君、黄陵等10多县表演了2000余场次……为了使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间皮影艺术永不失传,且不断提高,并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打算重新装扮团社,更新戏箱,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