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文化—轩辕文化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2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精品文化—轩辕文化,  清水轩辕谷地处县城东七十华里的山门镇白河村三皇沟。这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风水宝

   清水轩辕谷地处县城东七十华里的山门镇白河村三皇沟。这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风水宝地。据诸多文献史料记载和推算,黄帝出生至今约有将近4700年的历史。相传远古时期清水轩辕谷依秦岭接关山,峡谷两岸峰峦叠嶂、森林密布、古木参天、野草丰茂。谷底有三条细流汇集而成轩辕溪。在轩辕溪头两流交汇处正中,靠南朝北坐落着绿树葱浓端妆秀美的轩辕丘。在轩辕丘东侧半山腰生长着一棵枝杆特别高大的参天古松,树下悬卧一块方正有形的巨石,石长7尺,宽3尺,高1米多,石面平正,它就是轩辕石(台),也称轩辕“睡石”。从轩辕石再往北的山脚下有一块高台地,台地周围古树林立,中间曾有黄帝诞生时其母附宝居住过的茅草屋(当时的地窝、地坑)。在茅草屋附近,还曾有龙潭,据传说当时的古龙潭水清如镜,水深如洞,潭中有龙。龙潭周围林草丰茂,潭水中常年倒影着轩辕谷秀美迷人的山水画面。据史料记载,轩辕黄帝处处以龙为神灵,龙是黄帝氏族的徽号。因此,古龙潭正就是黄帝奉龙的最好栖息地。追溯轩辕谷数千年的地貌史,可以看出此地虽有其非常特殊的风水地脉,但就当时的氏族社会状况,决定着生存在这里的先民们其生活简陋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加之深谷密林中气候阴湿寒冷,以及兽类出没活动,对人类生存和生活造成的极大不利影响。相传黄帝3岁时就随母走出深谷,迁居到今清水县城以北向阳山坡轩口窑村头的两口旧窑洞——轩辕窑(民间惯称轩口窑,即黄帝母子两口人栖居之窑)里面生活。

    自从黄帝离开轩辕谷后,当地人们对黄帝的留恋和奠念之心世代接传。因此,在历经若干朝代的历史沧桑以后,轩辕谷及周围的人们就自发在轩辕丘下的台地上创建起了古上邽最早的黄帝庙——三皇庙。

    至今,在清水轩辕谷及县境内保留下来的有关黄帝出生前后的古遗存有轩辕丘,轩辕溪,轩辕石(台),轩辕坑遗迹(小凹地),当地群众称此地为轩王台子。台地周围现存有直径1米多的千年古橡树和古山梨树5棵,树下有古石臼一蹲。还有古龙潭遗迹(小湿地),古三皇庙遗迹(现场有古老石虎一蹲),以及县城北郊的轩辕窑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场树有“轩辕窑”和“轩口窑”石碑两通。在永清堡下有现存三皇庙一处。除此之外,以古龙潭为中心,在我县及周边县区接壤处的近百华里范围内,至今保留和沿用的“龙”字地名有元龙镇、盘龙铺、九龙梁、龙山镇、龙口峪、廻龙山等;寺观寺庙有龙头观、龙潭寺、卧龙寺、青龙寺、玉龙寺、蛟龙寺、龙泉寺、龙严寺、龙缠寺、龙山庙等,而龙王庙更是遍布全县各地的大多数村庄。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印证了轩辕故里清水不仅是黄帝诞生的地方,是龙的故乡,而且也是黄帝氏族及其古老的华夏民族所创造的龙文化和龙的传人的发祥地。

    轩辕黄帝是华夏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缔造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及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仅永远载入中国史册,而且永世不衰地被后人传承和弘扬。轩辕黄帝是13亿中华炎黄子孙非常崇敬的人文始祖。特别由于他根系清水,所以轩辕谷村民和勤劳朴实的30万清水人民世世代代对黄帝心怀极为深厚的血肉感情。清水人民尊崇、敬仰和衷心追念黄帝的自发行动万代相传,从未间断过,清水三皇庙就是最好的历史鉴证。

    相传清水三皇庙曾于汉代以前始建清水轩辕谷。据说初建的三皇庙构造简陋,庙内设有伏羲、炎帝和黄帝的神像牌。它是当地群众纪念和祭拜黄帝的最好场所。后经多次改修和重建,并增建了戏台。此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渐进提高,祭黄活动在清水广大人民群众中越传越广,越传越深。也引起了古上邽及清水诸多朝廷县令的重视和支持。为方便和满足更多的人民群众祭拜黄帝和弘扬黄帝功德,经当时(具体年代难考)县令及主管人士精心选址,曾将轩辕谷三皇庙迁建于县城东南郊的窑庄沟口。据考究庙址在今窑庄沟口(现为住户刘承宗和刘万祥宅院)东干河西侧河堤边。窑庄村南现有三皇塬。
 
    据91岁高龄的靳朋年老人讲,此处三皇庙附近还曾建有一座山西会馆,它是当时在清水县城经商的山西商人自发捐资修建而用于定期聚会的专用场馆。为什么这次迁建未将庙址定在城内或距城中心更近的地方?经考究一是窑庄村正是南部两股小流域的出水汇合处,其中向西南伸进的一股流域出水,南起清水县城南部主山脉——笔架山,而北接城北红崖观脚下汇入牛头河,形成了窑庄村独特的自然(风水)地理优势。清水名人段会宗曾出生于窑庄沟;二是“窑”字相关,黄帝曾随母生活于轩辕窑,而当时窑庄沟村民也全部居住在村西崖下的窑洞里(至今破旧窑洞全部在存)。《清水县志》(民国版)序三中有“赵充国、李虎、段会宗诸将军文德武功彪炳史册,诞生轩辕之故窑……”的记载。据此清水三皇庙迁建这里,最能体现黄帝与民根基相连的纪念意义。此处三皇建成后也曾经历了数百年的香火奉祀和历史变迁。之后,据《县志》(民国版)记载,清水三皇庙又于清乾隆2年从窑庄沟第三次迁建于县城西南角永清堡下(现黄根堂宅院)。该处三皇庙规模较大,庙宇建筑结构质量较前有很大提高。庙内设施比较辉宏注目,院内栽植有若干古柏及花木,庙门前树立着“轩辕故里”石碑。庙院背靠永清堡(后有三皇庙塬),面向连片集居的广大民众,东临云台观,西近“清泉烟柳”,常年香火旺盛,可谓神杰地灵。

    岁月如梭,人间巨变。巍巍永清堡永远象征着黄帝为人类文明做出伟远贡献的高明和高大形象。涓涓清泉水,世世代代传颂着黄帝亲民爱民的先帝风范。30万清水人民尊拜、敬仰轩辕黄帝的赤子之情,尤如清泉流水,源远流长,永世不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石虎
后赵武帝石虎(29<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24597.html>5年</a>-34<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12029.html>9年</a>),字季龙,<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3230.html>五胡十六国</a>中<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39299.html>后赵</a>的第三位<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39364.html>皇帝</a>,为<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6344.html>石勒</a>的侄子。<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8494.html>建平</a>四年(3<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08888.html>33年</a>),石勒<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36213.html>驾崩</a>,其皇位由<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54401.html>儿子</a><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32702.html>石弘</a><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58616.html>继承</a>。因<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21091.html>石虎</a>掌握兵权势大,石勒妻<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27351.html>刘太</a>后与养子<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41511.html>石堪</a>拥立<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11650.html>石恢</a>(刘<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31484.html>太后</a>儿子)欲举兵反对石虎,不幸事泄,刘太后被杀,石堪被捕活活烤死,石恢被捕。咸<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38483.html>康元</a>年(334年),石弘持玺绶向石虎表明愿意禅位,石弘被废为海阳王,同年杀海阳<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10524.html>王石</a>弘、弘母<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67853.html>程氏</a>、<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78965.html>秦王</a><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5485.html>石宏</a>、南阳王石恢。<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7937.html>太宁</a>元年(349年),石虎正式即皇帝位。因其残暴好色,故被评为五胡十六国中的暴君。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文化—花儿
红漆油了四角柜,一年一个五月会。”“五月十七二郎山,心宽宽的浪两天。”听着这醉人的“花儿”,漫步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感受甘肃省定西市岷州农历五月的花海歌潮,吮吸“千年药乡”清爽的空气,心中油然生发出作为甘肃岷州人的自豪感。岷州人对五月十七花儿会可谓情有独钟。你看,二郎山南坡的树阴下,洮河岸边,街头的人行道上,三五成群,或戴着草帽,或打着阳伞,扎成一堆,歌手扯起嗓子使劲的唱,听众手支下巴一句不漏的听,那情景真叫你忘了忧愁和烦恼,更不管几点几分,直唱到口渴肚儿饿,方才告一段落。这时,便有那爱听花儿者掏出冰糖“贿赂”一下歌手,让其润润嗓子,巴望着听下一曲。不同年龄的歌手,唱花儿的内容大不相同。中老年歌手大都经历了许多坎坷,或者生活困窘,或者儿女不孝,就借花儿歌唱苦衷,以求得到听众的同情和理解。“养下儿子不孝顺,我有病者他不问,一天吃了饭一顿,你说心困不心困。”凄婉的歌喉里,充满了悲凉与无奈,谁...
· 秦陇文化—文化—旋鼓
旋鼓,俗称“羊皮鼓”、“点高山”,流传于武山一带。鼓面以铁圈蒙上羊皮而成,形如团扇,皮上绘有花纹图案,下置一柄,缀以铁环或小铜镲,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表演时,由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鼓鞭,或击打鼓心,或环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旋转自如。表演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每年农历四月开始,以村为单位,汇集四乡八村进行赛鼓联欢,直到五月端阳节方结束,现已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它曾在西交会和中国艺术节等大型艺术表演中屡展西部风姿。
· 秦陇文化—文化—香包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香包在庆阳的历史极其久远,传说最早是中医鼻祖岐伯(庆阳人)用来防病治病的药囊,囊中所装的就是中草药。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庆阳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远的历史,主要因为庆阳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习俗。农耕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在生产力较为发展的前提下,女人们除完成织布缝衣外,还做一些工艺品、礼品用来点缀生活,联络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并广为流传。这些香包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包含和浸透着古...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桥山柏和轩辕柏的来历
黄帝在桥国住了很长时间,一天正要启程离去,忽然有个人匆匆奔来拦住他的车乘。黄帝问:“你有什么事?”那人说:“我叫羌尚,一向在海外求仙,曾经得到一个聚宝盆。我日日听到人民颂扬你的功德,决定把此宝献给你,好为天下人造福。当时你在南方跟蚩尤大战,山高路远,千里迢迢,我怕宝物被蚩尤得知夺去,路经这里时,就暗自将宝埋在桥山之上,前不久我听说你在此地教化人民,所以特地赶来献宝。昨天我上山挖宝,准备把它奉献给你,不料登上桥山,只见此地原先荒草遍野,不长树木,如今柏树成林,宝物已经无处可寻。我只好带上一颗柏苗前来领罪,请你降旨派人上山寻宝。”黄帝问:“你埋宝时,可曾作有记号?”羌尚回答:“有记号,小民怕日后忘记,特地在埋宝处载一柏树,以便日后寻找,不想如今遍山都是柏树,已无法辨识了。”黄帝惊异地问道:“果有此事?”此时,前来送行的桥国人民纷纷证实说:“这人所说都是实情。桥山原本有草无树,后来遍山突然生满柏...
· 秦陇文化—文化—木偶戏
张掖的木偶戏,原盛行于农村,尤以上寨子最为盛行。清末传入,由皮影戏发展而来。木偶戏的操作线有几根,主杆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于两臂,掌握两臂及手的动态。演员表演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主杆,操作木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偶人左臂;右手掌右侧杆,操作偶人右手。如果一名演员同时操作两个木偶,则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顾左右手动作,这要求有熟的技巧方能胜任。木偶人的头部以泥土雕塑,干后彩绘成生、净、丑、旦等各类角色,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偶头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便为不同的角色。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手的动态,可细腻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种情态,能表演开合扇子、撑伞、拿书、写字、斟酒、烧香点烛、射箭、舞剑等。它的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着秦腔的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