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文化—花儿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精品文化—花儿,  红漆油了四角柜,一年一个五月会。”“五月十七二郎山,心宽宽的浪两天。”听着这

   红漆油了四角柜,一年一个五月会。”“五月十七二郎山,心宽宽的浪两天。”听着这醉人的“花儿”,漫步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感受甘肃省定西市岷州农历五月的花海歌潮,吮吸“千年药乡”清爽的空气,心中油然生发出作为甘肃岷州人的自豪感。

    岷州人对五月十七花儿会可谓情有独钟。你看,二郎山南坡的树阴下,洮河岸边,街头的人行道上,三五成群,或戴着草帽,或打着阳伞,扎成一堆,歌手扯起嗓子使劲的唱,听众手支下巴一句不漏的听,那情景真叫你忘了忧愁和烦恼,更不管几点几分,直唱到口渴肚儿饿,方才告一段落。这时,便有那爱听花儿者掏出冰糖“贿赂”一下歌手,让其润润嗓子,巴望着听下一曲。不同年龄的歌手,唱花儿的内容大不相同。中老年歌手大都经历了许多坎坷,或者生活困窘,或者儿女不孝,就借花儿歌唱苦衷,以求得到听众的同情和理解。“养下儿子不孝顺,我有病者他不问,一天吃了饭一顿,你说心困不心困。”凄婉的歌喉里,充满了悲凉与无奈,谁听了都会为之动容,有那些经历差不多的,听着听着就落下了眼泪。年轻人则男一堆女一堆的唱着,嬉笑着,把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寄托在婉转嘹亮的花儿里:“月亮出来镰刀弯,宣统二年把你缠,一缠缠了一百年,魂影儿常在你跟前。”“一对犏牛院里卧,我把高楼没想过,跟着我怜儿要馍馍,我怜儿推过我推过。”一群群土生土长的男女,把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情歌抛向对方,忘情的唱着,从太阳升起唱到太阳落山,还觉得不过瘾,跑进饭馆吃一碗面片子,又扎堆儿坐在路灯下唱,直唱到街上车少人稀,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里赶。

    喜欢浪街的,手拖孩子,提着大包小包转商铺。每年花儿会期间,总是有众多的外地客商来岷进行物资交流,其中最多的货物要数服装了。于是,城里人乡里人男的女的都想趁花儿会服装便宜的当儿,买几件称心的衣服。花花绿绿的商铺前,人们一边尽情的享受着此起彼伏的花儿,一边挑选自己喜爱的服饰。放开耳朵听,唱的,说的,笑的,宛如一部不用指挥的交响曲;张开眼睛望,走的,坐的,站的,浑然一幅无须染色的风景画。浪会的人流里,最靓丽的要属女人们。五月的岷州,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也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年轻的女人们决不放过这属于她们的节令,身穿五颜六色的裙子,头戴缀着花朵的凉帽,尽情展露那迷人的曲线,引来男士们倾羡的目光,成为花海歌潮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外地来的客人,听不懂花儿,看着歌手们唱花儿的模样,一脸的茫然。可不是吗,洮岷花儿那高亢婉转的曲调,加上方言土语,即使本地人也不一定听得懂,何况外地人。都是浪花儿会的,可目的是不一样的。本地人唱花儿,听花儿,过花儿“瘾”;外地人则打听那里能买到当归、党参和黄芪饮片,也不枉到“千年药乡”走了一回。

    花的海,歌的潮,涌动在火热的五月,成了岷州人记忆中最响亮的音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花儿骂相
汉调桄桄传统剧目。写明范丞相辞官归里,于府门挂济贫牌,周济贫穷。花儿孙蛟儿前来求助,赠米一斗,铜钱百文;吕蒙正亦去求助,赐米一斗,铜钱十文。花儿见之不平,进府痛骂。出府将己求之钱、米转赠给吕蒙正,二人结为好友。此剧为丑角念做工戏。王庚子、杜文书、李德源擅演此剧。皆以口齿流利,吐宇清晰取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驰名于汉中。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存李德元口述本。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青海花儿: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花儿在西北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地位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四省区七、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她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很高。她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特别是在西北民族民间文学中,显得尤为鲜艳夺目,香气迷人,具有不可轻视的重要地位。从流行地区看,甘、青、宁三省区农业区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青海的都兰、门源和新疆的吕吉、焉耆等地区,到处都有她的歌声。每当春夏之际,其歌声更加嘹亮动人,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覆盖面积纵横广袤,达几十万平方公里,这在中外其它民歌种类中是极少见的。其它的民歌往往只局限于某一个具有相同特征的小地区,比如“信天游”只流传于陕北,“爬山歌”只流传于内蒙的一些地方,其它如白族的“三月街”、瑶族的“耍歌堂”、壮族的歌墟等活动上所唱的民歌,都是在一个地区内流传,很少有能跨越两三个省区的。而花儿(主要是河湟花儿)...
· 秦陇文化—文化—旋鼓
旋鼓,俗称“羊皮鼓”、“点高山”,流传于武山一带。鼓面以铁圈蒙上羊皮而成,形如团扇,皮上绘有花纹图案,下置一柄,缀以铁环或小铜镲,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表演时,由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鼓鞭,或击打鼓心,或环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旋转自如。表演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每年农历四月开始,以村为单位,汇集四乡八村进行赛鼓联欢,直到五月端阳节方结束,现已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它曾在西交会和中国艺术节等大型艺术表演中屡展西部风姿。
· 秦陇文化—文化—香包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香包在庆阳的历史极其久远,传说最早是中医鼻祖岐伯(庆阳人)用来防病治病的药囊,囊中所装的就是中草药。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庆阳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远的历史,主要因为庆阳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习俗。农耕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在生产力较为发展的前提下,女人们除完成织布缝衣外,还做一些工艺品、礼品用来点缀生活,联络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并广为流传。这些香包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包含和浸透着古...
· 秦陇文化—陕西—秦腔简介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一直主要的地方戏曲。它的发源和成长虽无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证,但大体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它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盛行于陕西的关中、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不过宁强。向外曾流行到京、津、冀、鲁、豫、皖、浙、赣、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1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苏联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之际,秦腔确在秦中、晋南等地出现,并活跃于各地演出。清乾隆、嘉庆(17...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