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文化—木偶戏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精品文化—木偶戏,张掖的木偶戏,原盛行于农村,尤以上寨子最为盛行。清末传入,由皮影戏发展而来。

  张掖的木偶戏,原盛行于农村,尤以上寨子最为盛行。清末传入,由皮影戏发展而来。 木偶戏的操作线有几根,主杆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于两臂,掌握两臂及手的动态。演员表演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主杆,操作木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偶人左臂;右手掌右侧杆,操作偶人右手。如果一名演员同时操作两个木偶,则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顾左右手动作,这要求有熟的技巧方能胜任。 木偶人的头部以泥土雕塑,干后彩绘成生、净、丑、旦 等各类角色,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偶头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便为不同的角色。

    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手的动态,可细腻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种情态,能表演开合扇子、撑伞、拿书、写字、斟酒、 烧香点烛、射箭、舞剑等。它的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着秦腔的古老动作方式。 木偶戏在张掖的农村、城镇经常演出,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既保持和发扬了民间朴实热情洋溢的风格,又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上寨子的木偶流传了近6代人,解放后已成为当地群众欢庆佳节,庆祝丰收的自乐性戏剧。1957年参加全省业余文艺会演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张掖城市,建舞台设戏园,发挥了邵家班子木偶戏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张掖增添了光彩。可是时停时演, 目前已不成为新鲜戏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文化—花儿
红漆油了四角柜,一年一个五月会。”“五月十七二郎山,心宽宽的浪两天。”听着这醉人的“花儿”,漫步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感受甘肃省定西市岷州农历五月的花海歌潮,吮吸“千年药乡”清爽的空气,心中油然生发出作为甘肃岷州人的自豪感。岷州人对五月十七花儿会可谓情有独钟。你看,二郎山南坡的树阴下,洮河岸边,街头的人行道上,三五成群,或戴着草帽,或打着阳伞,扎成一堆,歌手扯起嗓子使劲的唱,听众手支下巴一句不漏的听,那情景真叫你忘了忧愁和烦恼,更不管几点几分,直唱到口渴肚儿饿,方才告一段落。这时,便有那爱听花儿者掏出冰糖“贿赂”一下歌手,让其润润嗓子,巴望着听下一曲。不同年龄的歌手,唱花儿的内容大不相同。中老年歌手大都经历了许多坎坷,或者生活困窘,或者儿女不孝,就借花儿歌唱苦衷,以求得到听众的同情和理解。“养下儿子不孝顺,我有病者他不问,一天吃了饭一顿,你说心困不心困。”凄婉的歌喉里,充满了悲凉与无奈,谁...
· 秦陇文化—文化—旋鼓
旋鼓,俗称“羊皮鼓”、“点高山”,流传于武山一带。鼓面以铁圈蒙上羊皮而成,形如团扇,皮上绘有花纹图案,下置一柄,缀以铁环或小铜镲,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表演时,由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鼓鞭,或击打鼓心,或环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旋转自如。表演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每年农历四月开始,以村为单位,汇集四乡八村进行赛鼓联欢,直到五月端阳节方结束,现已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它曾在西交会和中国艺术节等大型艺术表演中屡展西部风姿。
· 秦陇文化—文化—香包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香包在庆阳的历史极其久远,传说最早是中医鼻祖岐伯(庆阳人)用来防病治病的药囊,囊中所装的就是中草药。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庆阳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远的历史,主要因为庆阳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习俗。农耕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在生产力较为发展的前提下,女人们除完成织布缝衣外,还做一些工艺品、礼品用来点缀生活,联络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并广为流传。这些香包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包含和浸透着古...
· 秦陇文化—陕西—秦腔简介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一直主要的地方戏曲。它的发源和成长虽无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证,但大体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它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盛行于陕西的关中、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不过宁强。向外曾流行到京、津、冀、鲁、豫、皖、浙、赣、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1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苏联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之际,秦腔确在秦中、晋南等地出现,并活跃于各地演出。清乾隆、嘉庆(17...
· 秦陇文化—文化—轩辕文化
清水轩辕谷地处县城东七十华里的山门镇白河村三皇沟。这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风水宝地。据诸多文献史料记载和推算,黄帝出生至今约有将近4700年的历史。相传远古时期清水轩辕谷依秦岭接关山,峡谷两岸峰峦叠嶂、森林密布、古木参天、野草丰茂。谷底有三条细流汇集而成轩辕溪。在轩辕溪头两流交汇处正中,靠南朝北坐落着绿树葱浓端妆秀美的轩辕丘。在轩辕丘东侧半山腰生长着一棵枝杆特别高大的参天古松,树下悬卧一块方正有形的巨石,石长7尺,宽3尺,高1米多,石面平正,它就是轩辕石(台),也称轩辕“睡石”。从轩辕石再往北的山脚下有一块高台地,台地周围古树林立,中间曾有黄帝诞生时其母附宝居住过的茅草屋(当时的地窝、地坑)。在茅草屋附近,还曾有龙潭,据传说当时的古龙潭水清如镜,水深如洞,潭中有龙。龙潭周围林草丰茂,潭水中常年倒影着轩辕谷秀美迷人的山水画面。据史料记载,轩辕黄帝处处以龙为神灵,龙是黄帝氏族的徽号。因此,古龙潭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