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喀什“王宫大门”里的故事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9
转发:0
评论:0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喀什“王宫大门”里的故事,    欧尔达希克是喀什一片街区的名称。喀喇汗王朝时,王宫就设在布拉克贝希以南的

    欧尔达希克是喀什一片街区的名称。喀喇汗王朝时,王宫就设在布拉克贝希以南的高地上。同时还修了四座城门,其中的欧尔勒达大门因毗邻王宫,王公贵族和侍卫人员多从此门通行,所以老百姓干脆叫它“欧尔达希克”,意为“王宫大门”。这个昔日喀喇汗王宫的遗址,如今已是平民的生活乐园,鲜有人知道这“王宫大门”里的故事…… 

    昔日王宫

    建立于公元9世纪后半期的喀喇汗王朝,使喀什噶尔的声名远播中西亚一带甚至更远。而今关于喀喇汗王朝的一切,大都存留在一些文献资料的故纸堆里,当年阿不都克里木·苏吐克布格拉汗修建于布拉克贝希以南高地上的王宫,已难觅踪迹。

    在它的遗址上,新的商人正在大兴土木,那些在喀什或者在中亚成功的商人,把他们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大把大把投在这里。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现在的厨房,有可能就是当年王宫的大殿;而他们的卧室极有可能就是当年被冷落的妃子幽居之所。只有至今仍在延用的地名,让人们在遗忘中记起它曾经的辉煌和存在。

    城里城外

    欧尔达希克,意即王宫的大门。它现在是喀什市一片街区的名称,也是蕴含了诸多传奇故事的地方。

    养了5个孩子的艾海提·达吾拉,住在只有两间房的上下两层楼里。二楼是客厅兼他和妻子的卧室,由一条仅容一人的窄小楼梯从外墙接上来,而楼梯下也被合理利用了——改造成了一个简单的灶台,烟火的痕迹让这一块显得模糊不清。

    正像俗话说的,色兰(族男子的缠头白布)大,无信仰;院门大,无一馕。艾海提·达吾拉并没有觉得自己没有漂亮的院门和宽敞的院子有多么不幸,相反他倒觉得凭自己的本事,能有现在的住房已经不错。

    父亲原先是在城外给别人熟羊皮的,后来才在现在这一块地方有了一处安身之地。尽管只是一间泥屋,但对整个欧尔达希克一带的人来说,有种心理上的优越感,那就是皇宫周围的称自己是“城里”的人,其他的统统为“外面”的人。

    里面的人住得再差,也比外面的人感觉好。就如同骄傲的北京人和优越的上海人,只有四合院里的一间房和里弄的亭子间,也断然不会对北京上海以外的豪宅大院看得上眼。

    现实与传说

    让艾海提·达吾拉颇感心理平衡的还不止这些。他的家在布拉克贝希巷42号,门前就是著名的马尔江布拉克——珠泉。

    布拉克贝希,语意为“泉边”。历史上这里是喀什噶尔一处久负盛名的泉景,因有九股泉眼,也被称为“九龙泉”。

    最早这些泉都在城外,后被圈入城内,王宫的四座大门,其中的一门称为“苏大门”,也就是“水门”。泉边植柳建亭,这里成了王宫的后花园,自然这里的泉水也成了王家之物,百姓从此不能随意取用。

    就拿艾海提·达吾拉家门前的这眼泉来说,老百姓盛传此泉可以治病,患耳疾者,以泉水洗耳可使耳聪:在洗耳之前,还要将馕分散给来到泉边的每一个人,阿訇也要一边口诵经文,一边投些珠子到泉中,耳疾者便可迅速痊愈。

    艾海提·达吾拉说,他爸爸的爷爷曾受雇于此,专门帮人收取水费。

    艾海提·达吾拉小时候见过别人在王宫的废墟底下挖出过碗,是那种镶银镂花的很漂亮的碗,不是一般人使用的。

    他还听说,废墟底下有个狐狸洞。那里面钻出来的狐狸很快就变成漂亮的女人,而且身上有种奇异的香味,回头看她的男人,最后都得丢掉身上的一样东西。

    艾海提·达吾拉说这些的时候,眼中充满了回忆的光影,显然他对听到和看到的事都一样深信不疑,并非故意混淆其中的界线,长年生活在这样与王宫相关的氛围里,非现实的一切与现实的一切,往往是难分彼此的。

    珍贵记忆

    艾海提·达吾拉的父亲活到了105岁,在他65时,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王宫大门的守门人。

    其实那时的王宫,只剩下几段颓败的城墙和王宫大门。大门是青枫木制做的,结实而沉重,上面的木雕花纹非常细密,不是一般的工匠所能镌刻出来的。

    其实艾海提·达吾拉也搞不清楚,是父亲守卫着王宫大门,还是王宫大门护佑着他们一家。那段时间,是父亲最平静也是全家最快乐的日子。

    艾海提·达吾拉现在的日子过得清淡而拮据,养大5个孩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泉边的柳树下,他开了一间小百货商店,商店其实是个木头货柜,小到只能站进去一个人。

    常有游客东张西望地走来,拿着地图向他打听王宫大门和九龙泉的事,他便很认真地讲他知道的一切,当然最主要的是讲他父亲和王宫大门的事。

    在没有顾客也没有游客的时候,艾海提·达吾拉常常会燃起一枝莫合烟,遥对着昔日王宫的高墙陷入沉思,在寂静的深处,汩汩的泉水总是喃喃着只有他能听懂的话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惠远古城
惠远古城,一座新疆的历史名城,它曾是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岁月变迁,风雨飘摇,如今走进惠远古城,走进将军府,依然被那份庄重、素雅的历史氛围而倾倒。将军府门口两尊石狮俯卧雄视,南方石狮细腻的形态与新疆雕刻粗犷的技巧融汇其中,它们不同于一般北方石狮的凶猛威严,显得淳朴、憨拙。将军府的主要建筑为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飞檐式“人”字梁平房,房檐朴素淡雅,无画梁雕刻。院内古树参天,4棵古树是历史活的见证。站在前庭朝前望去似有差使策马驰来,飞报战讯。“惠远”之名乃乾隆帝亲赐之名,是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惠远老城繁华一时,当时城内建筑整齐,纵横四条大街直通四个城门:东门景仁、西门说泽、南门宣闿、北门来安。城中心建有高大巍峨的钟鼓楼,以镇四方。城内城外有不少军事设施,有官兵操练武艺校场。城内外寺庙林立,清真寺、庙是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内大街小巷商铺林立,百货云屯,市肆极为繁华...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巴夏合其古城
巴夏合其古城位于阿瓦提县西南部(三团)的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上,巴夏合其是“许多路出城”之意。当时这里水草繁茂,处于交通要道,四面八方都有路到达此地,后因战争被毁,逐渐荒芜,整个古城被黄沙掩埋。1986年,阿吾提周地克在巴夏合其打柴时,古城内的许多文物被大风吹出,他拾到两件袍子、一本手抄古兰经、两本手抄经文集、三份爱情护身符和各色捻线。一件袍子为浅蓝色,被火烧得只剩下衣领和襟;另一件为枣红色,被坍塌的墙压在底下,保存完整,用且克曼绸做面料,手工精细缝制。袍子长大,长1.52m,1.65m,襟宽2.84m,袖长0.8m,袖口宽0.17m。古兰经中夹有一份协议书,用草纸(和田纸)写成,草纸被裁下来的一边有字,另一半为存根,右旁有打官司人姓名和用黑墨水按的指印。另有1张写有诗句的纸,还有3只靴子,靴子跟细,从靴头开始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该古城已被沙掩埋,但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是研究多浪人...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依令达塔木古城
依令达塔木古城位于阿瓦提县西南部(三团)的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上,巴夏合其古城南18km处,与其是秭妹城。据调查,古城有4座城堡,用泥土干打垒围成墙,中间自然形成十字街。城内用土块建造150余间房子,只剩残墙断壁。房屋涂有各种色彩,分里外院,有大客栈和院房,可见到雕刻的痕迹。街道东侧135m处有残留1m高的城墙,北面有单独修建的哨所,以坍塌成4m高的土堆,上有烧过的碎木块、灰土等遗留物。从古城的发掘土中,可见到烧剩的房椽和家具等,证明该城是遭战火焚毁后逐渐衰败的。离城较远的地方,还有房土残迹和断墙,周围有农田、水渠的痕迹和杨、柳、果树的树墩。该古城虽已毁坏,但城廓清晰,历史研究价值高,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度。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楼兰古国不消失的水的记忆
那感觉大约就像一队蚂蚁在横穿大锅的锅底。11月14日,当我们科考队一行20多辆车穿过奇形怪状的雅丹地带“龙城”,进入到了广阔平坦的罗布泊湖盆的时候,极目望去,四面都只剩了地平线,惟有天边散落一些小小的雅丹的身影,在上午的阳光下似真似幻。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位于罗布泊西岸的楼兰古城。在罗布泊,最大的感慨是,所谓“沧海桑田”的变迁,可能并不需要预想中那么长的时间,在坚硬无比、绵延不绝的盐碱壳子上颠簸,很难想象,50年前这里还可以划船,还能打上1米多长的鱼。中上游的引水灌溉和水库的修建使塔里木河不再注入罗布泊,1972年,罗布泊蒸发完了最后一滴水,成为一片死亡之海。因为水的消失,一个湖的废弃乃至一个城市的废弃,这样的故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并不鲜见。比如楼兰。当天黄昏,我们的车队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走过18公里极其难走的雅丹地貌,终于到达这个古城。有谁能面对黄昏中的楼兰古城而不动容呢?在夕阳的金色光辉...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淹没于流沙的楼兰古国
楼兰,就像一位经历奇特的女子。沧桑变幻,一世繁华,一世枯沙。神秘消失的楼兰:曾经的绿洲中国史籍中最早关于楼兰王国的具体记载,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根据记载,我们知道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边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去”。这里的“盐泽”,指的是罗布泊。到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汉书》进一步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部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