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拨开“九重白宫”的历史断层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3
转发:0
评论:0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拨开“九重白宫”的历史断层,    唐王城,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德国的勒柯克称之为“图木休克佛寺”;法国的伯

    唐王城,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德国的勒柯克称之为“图木休克佛寺”;法国的伯希和叫它“托库孜萨来佛寺”(即“九个宫殿”之意);清朝以来国人又称其“唐王城佛寺”,而在这些近代的称谓前,《唐书》中它被唤作“握瑟德”。唐之后,它从史书中莫名地消失了,它的湮灭至今仍是个谜,就像那许许多多无法解读的历史断层。

    马鞭 捅出唐王城

    从巴楚出发,车后卷着尘土,我们来到了唐王城。几重黄土断墙———古时的佛教寺庙,这就是唐王城的核心建筑,它分为内城、外城、大外城几个部分。同来的历史学家李恺教授回忆说,1958年,他第一次考察唐王城时,三重城墙仍清晰可见,一次大风沙过后,周围竟神奇地吹出三个红陶罐。在南北各有一道城门遗迹,所谓的城墙已风化为一道道土梁,令世人难以想象唐王城曾经的繁盛。

    据最新C14测定,这座古城始建的时间距今2225年,即西汉初,可以追溯到张骞出使西域前。在历史典籍中一直有“图木休克旁有古城”的说法,但谁也没找到其确切位置,唐王城的考古发现纯属偶然。

    1906年,法国人伯希和辗转来到这片土城墙。休息时,他倚着墙根用马鞭捅了几下,沙土中竟然露出了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彩色塑像。伯希和惊叹不已,立即在附近村庄雇来了30多名老百姓,开始对唐王城进行疯狂挖掘。

    整整一个半月,伯希和毁坏了一座座佛寺,窃走木雕、高浮雕装饰壁画和精美的彩绘壁画等400余件文物,其中一幅壁画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在巴黎国立博物馆一经展出,立即轰动了世界。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组织考古队在主庙不远处又发现一座小庙遗址,经过清理挖掘,出土文物四千余件,有龟兹文、汉文、梵文的木简,还有棉花籽、葡萄干及铸钱的模子“范”,进一步佐证了唐王城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黄金层 消失之谜

    登临佛寺遗址东面的陡峭石崖,我们才发现这是个易守难攻的要塞。从烽燧断墙间远眺,东西两重天地:以东是绿洲农田,以西是大片戈壁,扬着黄色的小旋风,地面上呈现出若干大圆圈,据说那是存放僧人骨灰的舍利塔遗迹,由此也可见当时唐王城寺院的规模宏大。

    在一面石崖上,有四尊古拙的磨崖佛像,另有一尊被伯希和窃走。据说在30年前佛像的背光仍清晰可见,佛像的雕刻手法细腻逼真,属北魏风格,与山西云冈石窟风格相似。据考证这山崖上原建有一座小佛寺。

    上世纪80年代,李恺带领专业考古普查队,在石崖北侧烽火台的石梁上挖掘清理一具古尸。期间,大家累了到下方黄土坡休息,他头往墙上一靠,“突突突”地,一枚古币从脑袋下滚了出来,眼尖的同事发现那是枚“开元通宝”。古币一眨眼就跳到了土坡下,一位路过的牧民顺势掰开,嘴里嘟囔着“是不是金子?”李恺回忆说,那枚“开元通宝”品相很好,实在可惜。

    由此,考古普查队发现了一个可能蕴藏巨大宝藏的考古文化层。文化层,通俗讲就是古人类遗留下来的层层生活垃圾,被誉为考古的“黄金层”。唐王城这段山坡上的文化层厚6米,长达20多米。李恺推测其至少跨越了三个历史阶段,时间跨度从公元1至10世纪末,即从西汉到北宋。

    当时受制于人力财力,有关方面未对文化层进行进一步挖掘,如今这个“黄金层”已荡然无存。李恺认为,对于他一生的考古研究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个深深的遗憾。

    石膏 装扮的白宫

    李教授的遗憾也传染了我们每个人,记者望着眼前的黄土废墟不禁感慨万千。唐玄奘去西天取经时路过此城,曾记载这里兴小乘佛教,僧人甚多,沸沸扬扬,佛事不绝。

    据悉,文化层里的许多珍贵文物散落在民间。2004年,在周边一农户家里,文物管理人员发现一批文物。由于对文物缺乏鉴别知识,该农户将拾到的文物堆在墙角边。里面有东汉年间的原始瓷器、五铢钱、印花棉布,唐代的黑陶、开元通宝、龟兹平钱、龟兹榆荚钱、龟兹文木简、釉陶、袈裟,还有北宋喀喇汗王朝的古钱币、早期阿拉伯文书、北魏时的龟兹文书……

    在这些私人囤积的文物中,一些纯白的石膏佛像和地砖引起了专家注意,形象有浮雕大象,惟妙惟肖,鼻子均朝一个方向扬着;佛像莲花宝座,还有长条状的石膏地砖,结合伯希和挖掘出的更精美的石膏塑像———高鼻深目,长发呈波浪型,两耳垂肩,头部后呈圆形光圈,均系犍陀罗艺术风格。

    考古学家推测,那时用石膏做装饰材料十分流行,寺院和贵族们用坚硬的石膏为墙上做静美的浮雕装饰,甚至铺地砖、贴外墙。至今,唐王城遗址附近还有个地方叫阿克塔木(意为“白墙”)。大量的石膏原料又来自哪里呢?今日,在唐王城以北有座伊拉里山,中段有着厚厚的石膏层,古时便是石膏原料基地。

    可以想见,一千多年前,这里是一片白色的宫殿,金碧辉煌的建筑,九个宫殿浑然一体,堪称名副其实的“九重白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惠远古城
惠远古城,一座新疆的历史名城,它曾是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岁月变迁,风雨飘摇,如今走进惠远古城,走进将军府,依然被那份庄重、素雅的历史氛围而倾倒。将军府门口两尊石狮俯卧雄视,南方石狮细腻的形态与新疆雕刻粗犷的技巧融汇其中,它们不同于一般北方石狮的凶猛威严,显得淳朴、憨拙。将军府的主要建筑为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飞檐式“人”字梁平房,房檐朴素淡雅,无画梁雕刻。院内古树参天,4棵古树是历史活的见证。站在前庭朝前望去似有差使策马驰来,飞报战讯。“惠远”之名乃乾隆帝亲赐之名,是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惠远老城繁华一时,当时城内建筑整齐,纵横四条大街直通四个城门:东门景仁、西门说泽、南门宣闿、北门来安。城中心建有高大巍峨的钟鼓楼,以镇四方。城内城外有不少军事设施,有官兵操练武艺校场。城内外寺庙林立,清真寺、庙是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内大街小巷商铺林立,百货云屯,市肆极为繁华...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巴夏合其古城
巴夏合其古城位于阿瓦提县西南部(三团)的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上,巴夏合其是“许多路出城”之意。当时这里水草繁茂,处于交通要道,四面八方都有路到达此地,后因战争被毁,逐渐荒芜,整个古城被黄沙掩埋。1986年,阿吾提周地克在巴夏合其打柴时,古城内的许多文物被大风吹出,他拾到两件袍子、一本手抄古兰经、两本手抄经文集、三份爱情护身符和各色捻线。一件袍子为浅蓝色,被火烧得只剩下衣领和襟;另一件为枣红色,被坍塌的墙压在底下,保存完整,用且克曼绸做面料,手工精细缝制。袍子长大,长1.52m,1.65m,襟宽2.84m,袖长0.8m,袖口宽0.17m。古兰经中夹有一份协议书,用草纸(和田纸)写成,草纸被裁下来的一边有字,另一半为存根,右旁有打官司人姓名和用黑墨水按的指印。另有1张写有诗句的纸,还有3只靴子,靴子跟细,从靴头开始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该古城已被沙掩埋,但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是研究多浪人...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依令达塔木古城
依令达塔木古城位于阿瓦提县西南部(三团)的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上,巴夏合其古城南18km处,与其是秭妹城。据调查,古城有4座城堡,用泥土干打垒围成墙,中间自然形成十字街。城内用土块建造150余间房子,只剩残墙断壁。房屋涂有各种色彩,分里外院,有大客栈和院房,可见到雕刻的痕迹。街道东侧135m处有残留1m高的城墙,北面有单独修建的哨所,以坍塌成4m高的土堆,上有烧过的碎木块、灰土等遗留物。从古城的发掘土中,可见到烧剩的房椽和家具等,证明该城是遭战火焚毁后逐渐衰败的。离城较远的地方,还有房土残迹和断墙,周围有农田、水渠的痕迹和杨、柳、果树的树墩。该古城虽已毁坏,但城廓清晰,历史研究价值高,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度。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楼兰古国不消失的水的记忆
那感觉大约就像一队蚂蚁在横穿大锅的锅底。11月14日,当我们科考队一行20多辆车穿过奇形怪状的雅丹地带“龙城”,进入到了广阔平坦的罗布泊湖盆的时候,极目望去,四面都只剩了地平线,惟有天边散落一些小小的雅丹的身影,在上午的阳光下似真似幻。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位于罗布泊西岸的楼兰古城。在罗布泊,最大的感慨是,所谓“沧海桑田”的变迁,可能并不需要预想中那么长的时间,在坚硬无比、绵延不绝的盐碱壳子上颠簸,很难想象,50年前这里还可以划船,还能打上1米多长的鱼。中上游的引水灌溉和水库的修建使塔里木河不再注入罗布泊,1972年,罗布泊蒸发完了最后一滴水,成为一片死亡之海。因为水的消失,一个湖的废弃乃至一个城市的废弃,这样的故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并不鲜见。比如楼兰。当天黄昏,我们的车队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走过18公里极其难走的雅丹地貌,终于到达这个古城。有谁能面对黄昏中的楼兰古城而不动容呢?在夕阳的金色光辉...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淹没于流沙的楼兰古国
楼兰,就像一位经历奇特的女子。沧桑变幻,一世繁华,一世枯沙。神秘消失的楼兰:曾经的绿洲中国史籍中最早关于楼兰王国的具体记载,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根据记载,我们知道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边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去”。这里的“盐泽”,指的是罗布泊。到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汉书》进一步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部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