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古丝路上的公主堡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5
转发:0
评论:0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古丝路上的公主堡,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有不少公主堡一类的建筑。在哈密白杨河东岸有座公主城废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有不少公主堡一类的建筑。在哈密白杨河东岸有座公主城废墟;在库尔勒铁门关北部的公主岭上,有座形似古堡的公主坟;在南疆名城喀什郊外有座香妃墓;在和田城有“传丝公主”树;在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还有座公主堡。

    这些公主坟、墓、堡和废墟遗址,大都是历史上中央王朝与西域少数民族实行联姻之后而留下的遗址,尽管今天离我们已经远去,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密切中央王朝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增进友谊,追求安定美满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并非虚传,而是有史可鉴。

    在哈密白杨河东岸原来有座公主城,始建于唐代,公元755年,唐王朝发生“安史之乱”,回纥葛勒克汗遣使请示协助唐朝平叛。十二月,回纥骑兵与唐将郭子仪会合,大败叛军。757年葛勒可汗又派他的儿子叶护等率领精兵4千余人和唐军一起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肃宗念回纥协同唐军平叛有功,曾封嫁给唐朝敦煌王李承采的可敦妹为公主和王妃(指回纥可汗之妹)。在鄂尔浑回纥汗国时期,唐王朝又将七位女子出嫁回鹘(原回纥),其中有三位是皇帝的亲女儿。这一时期中央王朝与回鹘的和亲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史上最好的一例。

    到八世纪,鄂尔浑回纥汗国,发生大灾,改为回鹘的各部族大部西迁。有的迁徙河西,有的迁徙北庭一带,其中一位公主留住哈密在白杨河东岸修筑了公主城堡,后因年代久远战乱多起,化为废墟。

    在库尔勒铁门关北面公主岭上的公主坟莹,是人们熟悉的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对恋人——左赫拉公主与塔衣尔为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不屈,殉情死后修筑的坟墓,公主岭山高路险,人们把这一对恋人的坟墓为何要修在山顶,这说明这一对情人的传奇故事深深感动了后人,为了让大家不忘他们对爱情忠贞不屈的精神,所以人们才不辞辛劳用一块块石头垒起了这座坟莹。

    在喀什郊外的香妃墓,想传是世居叶尔羌的教始祖派噶木巴尔后裔的香妃家族,在公元1758年,乾隆皇帝命令定边将军兆惠进军叶尔羌,盘踞在喀什噶尔的叛军头目大小和卓,出动重兵,将兆惠围困,形势十分危急.此时,香妃的五叔额色衣、哥哥图尔都,立即率领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骑兵,出击喀什噶尔。叛军服背受敌,兆惠也乘机反攻,大获全胜。叛军平息后,额色衣、图尔都,都因平叛有功,被清廷封为辅国公。

    1760年,香妃也因家族有功而被召进京,先作贵人,后被封为容妃。香妃在清宫生活了二十八年去世,死后葬于河北东陵。在传说中,说香妃遗体经喷洒药物后,用124人,历时三年半,抬回故乡喀什噶尔厚葬,才修了香妃墓。二百多年过去了,香妃墓已成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和田,还有一个传丝公主树的古老传说,讲和田原本没有桑蚕,但当地人把产于中原的蚕桑丝绸视为稀世珍宝。为了得到蚕桑之种,和田王“命使以求”,但皇帝“秘而不赐”。于是和田王“卑辞下礼,求婚东国”。皇帝“允其情”后,和田王便嘱咐迎妇使臣:“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棉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公主听了使臣转达的国王之言,便“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检”。自此和田便有了桑蚕之种。传丝公主便由此而来。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还记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并说亲眼见了公主栽种的桑树。也许传丝公主树今天早已不在了,但这一古老的传说仍然铭记在人们心田。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除了公主城、公主坟、香妃墓、公主树之外,要说最具有异乡情趣和传奇色彩的还要属帕米尔高原上的公主堡了。

    传说在很早以前,西域波力斯(即波斯)国王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美丽的少女,一如天人,说是来自东方太阳升起的国度。国王醒来,从此寝食不忘梦中人,就派两名大臣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去求亲。两名大臣行程万里,来到中国,见这里人们的衣服相貌,与国王梦中所见略同。于是他们拜见中国皇帝,献求亲书信。中国皇帝被远方国王的赤诚心意感动,就许嫁了公主,并派一批男女侍从跟随出国。两位大臣护卫公主西行途中到了帕米尔,不巧前方发生战乱,道路被阻。为保安全,两位大臣和侍从们找了一个险峻异常的高山,筑起城堡行宫,将公主安放在高山上,大臣等在山下守护。过了几个月,战事平息,两位大臣请见公主,却发现公主有了身孕。这可吓坏了两位大臣,经反复查问,无其结果。最后公主身边最亲信的宫女说:"公主住在高山,凡人怎能见到公主,只是每当正午,就有一位美丈夫从太阳上下来,与公主相会,你们不要乱猜了"。两位大臣听了无奈,但见了国王觉得仍不好交代,难免有杀身之祸,商量不如暂且留居此地。后来公主生了一个男孩,非常聪慧英俊,大家就奉这个男孩为王,即碣盘陀国第一代国王。

    公主协助国王操持国事,使得四邻之国个个臣服。忽一日,公主沉疴不起,就嘱咐国王:“我是东土之人,死后,你要把我埋在宫室东方一百步之处,让我的坟墓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公主死后,国王就依照母亲遗嘱办理了后事……。

    这个古老的传说和当地塔吉克族民间流传的故事大同小异。英国人斯坦因在上世纪初经帕米尔考古时,也记载了这个故事。至今这座公主堡的遗址仍然遗存在塔什库尔干境内。所以这一传奇性的传说看来也并不纯属天方夜谭。

    综上所述,可以说自古以来,我国中央王朝,往往都曾采用“和亲”方法,来增强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也反映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响往,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无疑都起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惠远古城
惠远古城,一座新疆的历史名城,它曾是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岁月变迁,风雨飘摇,如今走进惠远古城,走进将军府,依然被那份庄重、素雅的历史氛围而倾倒。将军府门口两尊石狮俯卧雄视,南方石狮细腻的形态与新疆雕刻粗犷的技巧融汇其中,它们不同于一般北方石狮的凶猛威严,显得淳朴、憨拙。将军府的主要建筑为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飞檐式“人”字梁平房,房檐朴素淡雅,无画梁雕刻。院内古树参天,4棵古树是历史活的见证。站在前庭朝前望去似有差使策马驰来,飞报战讯。“惠远”之名乃乾隆帝亲赐之名,是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惠远老城繁华一时,当时城内建筑整齐,纵横四条大街直通四个城门:东门景仁、西门说泽、南门宣闿、北门来安。城中心建有高大巍峨的钟鼓楼,以镇四方。城内城外有不少军事设施,有官兵操练武艺校场。城内外寺庙林立,清真寺、庙是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内大街小巷商铺林立,百货云屯,市肆极为繁华...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巴夏合其古城
巴夏合其古城位于阿瓦提县西南部(三团)的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上,巴夏合其是“许多路出城”之意。当时这里水草繁茂,处于交通要道,四面八方都有路到达此地,后因战争被毁,逐渐荒芜,整个古城被黄沙掩埋。1986年,阿吾提周地克在巴夏合其打柴时,古城内的许多文物被大风吹出,他拾到两件袍子、一本手抄古兰经、两本手抄经文集、三份爱情护身符和各色捻线。一件袍子为浅蓝色,被火烧得只剩下衣领和襟;另一件为枣红色,被坍塌的墙压在底下,保存完整,用且克曼绸做面料,手工精细缝制。袍子长大,长1.52m,1.65m,襟宽2.84m,袖长0.8m,袖口宽0.17m。古兰经中夹有一份协议书,用草纸(和田纸)写成,草纸被裁下来的一边有字,另一半为存根,右旁有打官司人姓名和用黑墨水按的指印。另有1张写有诗句的纸,还有3只靴子,靴子跟细,从靴头开始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该古城已被沙掩埋,但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是研究多浪人...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依令达塔木古城
依令达塔木古城位于阿瓦提县西南部(三团)的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上,巴夏合其古城南18km处,与其是秭妹城。据调查,古城有4座城堡,用泥土干打垒围成墙,中间自然形成十字街。城内用土块建造150余间房子,只剩残墙断壁。房屋涂有各种色彩,分里外院,有大客栈和院房,可见到雕刻的痕迹。街道东侧135m处有残留1m高的城墙,北面有单独修建的哨所,以坍塌成4m高的土堆,上有烧过的碎木块、灰土等遗留物。从古城的发掘土中,可见到烧剩的房椽和家具等,证明该城是遭战火焚毁后逐渐衰败的。离城较远的地方,还有房土残迹和断墙,周围有农田、水渠的痕迹和杨、柳、果树的树墩。该古城虽已毁坏,但城廓清晰,历史研究价值高,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度。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别迭里烽燧
古时称拨达岭,位于乌什县城西40公里的乌一别路边戈壁滩上,西邻别迭里河,扼通往别迭里山中的要冲。东汉班超平乱曾到这里,唐玄奘(唐僧)去西天取经也经过此烽燧,至今仍巍然屹立,外有台阶可至顶部,上有火烧红土遗存,进山口后,分水岭的西边,即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烽燧呈梯形状,东部东西长12.7米,南北宽9.8米,顶部东西长7.7米,南北宽3.5米,湔残高7.3米。烽燧为两次修筑,始建于东汉,原筑为夯土,层厚15—20厘米,夯土间类有木头层和柴枝层,木头直径6—12cm,层与层间距为10—15厘米;第二次修筑为唐代年间在距烽燧四周用长卵石垒砌、卵石间填有小砾石和土。现被中国长城学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北京市邮政局监制发行的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采用,标志着别迭里烽燧为我国万里长城西部的最尾部。它同县城西南5公里处都鲁呼尔山的八卦墩烽火台同出一源,同建一时,保存尚为完好。
· 丝绸之路—古国古城—淹没于流沙的楼兰古国
楼兰,就像一位经历奇特的女子。沧桑变幻,一世繁华,一世枯沙。神秘消失的楼兰:曾经的绿洲中国史籍中最早关于楼兰王国的具体记载,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根据记载,我们知道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边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去”。这里的“盐泽”,指的是罗布泊。到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汉书》进一步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部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