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艺术的辉煌—伊犁青铜武士俑介绍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11
转发:0
评论:0
丝绸之路—艺术的辉煌—伊犁青铜武士俑介绍,伊犁州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国宝级文物———青铜武士俑。它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土

  伊犁州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国宝级文物———青铜武士俑。它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土于巩乃斯大草原。

  说到伊犁,大家自然会想到滚滚西去的大河———伊犁河,诞生《东方小夜曲》的可克达拉草原,蒙古铁骑西征时凿通的果子沟天险,玄奘取经路过的天山冰凌达坂以及蓝蓝的天空,耸入云霄的雪山,茫茫的草原,奔腾的天马,如云朵般的羊群, 伊犁的美景让人折服。

  伊犁各地发现的大量青铜器很有特色,那些青铜方盘、对虎铜环、对翼兽铜环、三足铜釜等个个都是,它们器形一般都比较大,铸造工艺水平都很高,其数量之多,堪称全疆之冠。在诸多青铜器中,青铜武士俑就是其中的一件,它高40厘米,头戴尖顶小毡帽,上身赤裸,腰系短裙,赤足,左腿弯曲,右腿跪地,两手环握放在腿上。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面部表情,你看他双目凝视前方,眉宇间显示了草原武士的威武与自信。

  这个头戴尖顶帽的青铜武士俑到底是什么民族?据《史记》、《汉书》中的《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西域传》记载,并根据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考古发掘证明,最早进入人们视线的是一个叫“塞人”的游牧部落。“塞人”,亦称“塞克”,是最早见于我国《史书》的伊犁民族,有多种称呼,《穆天子传》中称“西膜”,古代波斯称“萨迦”,古希腊文献称“斯基泰”。塞人分布极广,是一个由多个部落组成的庞杂的游牧部落联盟,据典籍中有关塞人体型特征的描述,可以看出他们是一群白种人,是典型的雅利安人种,广泛分布于中亚、西亚广大地区。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及波斯阿契门尼德王朝楔形文字碑刻中也提到水塞克、尖帽塞克和牧地塞克,同时代的贝希斯顿碑铭中也有头戴尖帽的塞人武士的形象。其中,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就是尖帽塞克。历史文献资料、碑刻文物以及青铜武士俑的出土恰好也反映了这一点。这个游牧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跃马扬鞭,自由驰骋。他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狩猎时代,走进了游牧文明时代,成为真正的马背上的民族,过着“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生活,是他们铸就了早期的游牧文明,孕育了灿烂的草原文化。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和考古发掘的欠缺,我们对塞人的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所知不多。就以这尊青铜武士俑为例,这尊武士俑手上所握的是火把还是兵器呢?据史料记载,与远古民族一样,塞人在诸神中崇拜太阳,他们把马作为祭品奉献给太阳神,他们认为,只有人间最快的马才配得上诸神中最快的太阳,所以他们把马作为献给太阳神的最重要的祭品。献祭马和塞人武士俑的尖顶帽,都旨在与天上的太阳神沟通。塞人的这种信仰实际上就是拜火教。他们认为火是太阳在地上的化身,是具有巨大神秘力量的神灵,可以祛除一切魔鬼和秽气,保证人畜不受猛兽瘟疫的侵害,使人畜生存繁衍,从中透露了先民们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时,向往光明、温暖的生活,驱走黑暗和寒冷的迫切愿望,所以他手持火把精心保护火种,使其延续不断。

  青铜武士俑的出现以及伊犁河塞人青铜器的大量出现,说明塞人的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那么,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工具条件下,铜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如何加工和提炼的呢?这个答案也在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找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尼勒克县喀什河南岸奴拉赛沟中发现了一处古铜矿遗址。这就是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尼勒克奴拉赛古铜矿遗址。据碳14同位素测定,奴拉赛古铜矿遗址距今2500年左右,它是新疆境内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一处铜矿遗址,包括采矿遗址和冶炼遗址,它为伊犁丰富的青铜文物找到了答案。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复原一下塞人冶炼铜的场景。矿工们在井下用木炭烧铜矿,烧到一定的温度再用冷水泼烧热的矿壁,导致矿石炸裂崩落,然后把矿石运到洞口进行初步加工提炼。矿石经粗炼后就是白冰铜锭,经测定铜含量达60%左右,说明这是一处品位很高的富矿。一位老地质工作者告诉笔者,只有奴拉赛古铜矿所在位置是富矿,其他地方矿石含铜量都很低,这使我对塞人的找铜矿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几年,各矿业公司对奴拉赛沟的矿业开发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青铜武士俑的出土地域恰好在塞人活动的时间和地理范围之内,那么青铜武士俑肯定就是奴拉赛古铜矿中的一块铜锭所铸造成的;像这样古老的采矿、冶炼遗址不仅在新疆属首次发现,就是在全国和中亚范围内也是比较罕见的。

  青铜武士俑铸造工艺水平如此精湛,堪称塞人青铜文化的代表作。表明距今2500年前后,伊犁河流域有着一个青铜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为我们认识塞人的文化,了解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根据,对研究草原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有很高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丝绸之路—艺术的辉煌—辉煌的克孜尔千佛洞
库车系汉代西域龟兹国故地,县城的前身为汉代龟兹国国都———延城,至今城垣遗址犹存,是古丝绸之路西域境内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库车,语,意为“十字路口”,即通衢之路。佛教自公元2世纪传入龟兹,并由此向东传递。历史上的龟兹曾是政教合一的国度,时至今日,在库车境内尚保留大量的佛教遗迹,其规模、数量之大在国内罕见。库车的佛教遗存分布很奇特,其主要佛教石窟和佛寺均依山傍水而筑;渭干河(古称西川水)与库车河(古称东川水)两岸崖壁上,佛教石窟鳞次栉比,著名的克孜尔千佛洞就是坐落在克孜山崖上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克孜尔千佛洞现存石窟248座,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4个区域。克孜尔石窟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支提窟、讲经窟、比诃罗窟、仓库窟等6种类型,还有149个未定型的石窟。其中以支提窟居多,分别有中心柱形支提窟等5种形制。由于支提窟是陈列圣物的地方,又称为“圣殿”,是僧侣礼拜祈祷用的石窟。克孜尔石窟中绘有大量的壁画,佛...
· 丝绸之路—艺术的辉煌—沙漠飞天抚箜篌
图为1996年且末扎滚鲁克14号墓出土的箜篌,木头刳成半个葫芦形作为音箱,底部开一音孔,颈首凿刻椭圆形卯眼以固定弦杆,杆首有三道明显的系弦痕迹,形状精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箜篌之一。图为箜篌发展后期的绘制图,比早期出土的箜篌要精致许多。(资料片)发现之旅李贺有诗云“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箜篌,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曾沉醉在它美妙的音符里,但如今这古老的乐器却随着历史慢慢湮没,今人已然无缘聆听。可能冥冥中有种缘分,在不同时空让我与这美妙绝伦的中国竖琴———箜篌两次邂逅,分别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两个城市且末和拜城,它们亦是古时繁盛一时的西域三十六国。形永生的凤凰五月初来到且末,一个被沙漠围拢的绿洲小城,这里的扎滚鲁克古墓因出土“楼兰美女”而蜚声四起,但其还有着两个世界第一的头衔,“最多人数的家庭丛葬墓”和“最早年代出土的拨弦古乐器———箜篌...
· 丝绸之路—艺术的辉煌—喀什土陶面临“失传”
新疆喀什土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近日被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件值得喀什乃至新疆各族人民庆幸的盛事。远古流长、工艺精湛的喀什土陶以喀什市高台民居的作坊式祖传制陶而闻名中外。据《孟子·告天下书》曰: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比喻造就、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则可以安万室治国兴。由此诗句中可以推断,制陶工艺在我国至少可追溯到东汉战国时期。又根据考证,喀什的制陶工艺也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且,当时的土陶制品只是供人们生活之用,它一般的品种有盆、缸、坛、壶、盘、碗等。其实,制作土陶的原料很一般,就是以河里的泥土为主要原料,加上一些芦苇花絮用手反复柔捏数分钟即可。殊不知,这几样东西一旦合为一体,它的矿物质成分非常丰富,坚韧性很强,主要含有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石英、长石等。土陶的制作过程也很原始,土陶的制作人先是将揉捏好的陶泥取适当部分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上,顺着轴盘下面有一个直径约6...
· 兵马俑未解之谜梳着“偏分”的武士俑竟然是土人
其实兵马俑也是有形象代表的,据说不一样的兵马俑发髻代表着不一样的兵马俑种族。在兵马俑群中,有一部分武士俑头上梳着特殊的发髻,这种发髻非常罕见,和汉朝人束的发髻有明显的差别。根据一些资料上面的内容描述和对比,人们了解到了这种发髻的武士俑其实和楚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了解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秦始皇的母亲就是楚国人,那么兵马俑就更有可能是秦始皇的母亲在朝时留下的产物。网络配图歪在古代的含义和现在的丑相均衡,但是我们不能说梳歪头发的人就代表着丑陋的形象,然而却可以说他们的文化形象本来就和梳着其他发髻的人不一样。随着历史慢慢的沉淀下来,这种梳着歪发型的人已经很少见了甚至说已经看不到了。网络配图越是新奇的东西大家越是好奇,所以很多探索志愿者又找到了一些新的证据来证明这究竟是什么文化。在大家的努力探索下,终于发现了原来这种发髻是来自一种叫做“土人”或者是与“土人”有着血统关系的人。所以说如果大家想知道为什...
· 丝绸之路—艺术的辉煌—也根布拉克岩画要“移动”
布尔津县冲乎尔水电站是布尔津河上规划的第五个梯级电站,该电站建成后,布尔津河边绵延数公里的也根布拉克岩画群将被淹没。10月底,随着该电站的开工建设,为了保护该岩画群,布尔津县已出台具体措施,将对也根布拉克岩画实施异地保护。也根布拉克岩画高程726米,冲乎尔水电站蓄水高程755米,淹没程度为29米。因此,为满足文物保护和水电建设的双重需要,根据《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该县决定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根布拉克岩画进行异地保护,由文物部门和建设部门一同对该岩画进行重新调查和测量,建立完善的原始资料,同时邀请上级文物专业人员对也根布拉克画点进行拓印、制作档案,并对岩画点控制地带内的古墓葬实施抢救性挖掘和拓印,最后对也根布拉克岩画画面进行整体切割,迁至该县博物馆。据介绍,布尔津县将以此次岩画迁移为契机,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县博物馆内将开设也根布拉克岩画长廊,并向游人和公众开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