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艺术的辉煌—喀什土陶面临“失传”
新疆喀什土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近日被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件值得喀什乃至新疆各族人民庆幸的盛事。
远古流长、工艺精湛的喀什土陶以喀什市高台民居的作坊式祖传制陶而闻名中外。
据《孟子·告天下书》曰: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比喻造就、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则可以安万室治国兴。由此诗句中可以推断,制陶工艺在我国至少可追溯到东汉战国时期。
又根据考证,喀什的制陶工艺也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且,当时的土陶制品只是供人们生活之用,它一般的品种有盆、缸、坛、壶、盘、碗等。
其实,制作土陶的原料很一般,就是以河里的泥土为主要原料,加上一些芦苇花絮用手反复柔捏数分钟即可。殊不知,这几样东西一旦合为一体,它的矿物质成分非常丰富,坚韧性很强,主要含有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石英、长石等。
土陶的制作过程也很原始,土陶的制作人先是将揉捏好的陶泥取适当部分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上,顺着轴盘下面有一个直径约60公分的转速盘,制陶人的右脚不停的踩踏转速盘,或急促或缓慢,或轻或重,轻重缓急根据上面手里的需要而调整。
更为精湛的是,制作毛坯不设计图纸也没有模型。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土陶与现在的不同,它不附着任何色彩,有的只是刻上烧制人的名字或年月,有的干脆什么也不刻到了汉晋时期,有的艺人给土陶上了釉,有的刻上花纹,或添加上不同的颜色…… 总之,进窑时是什么形状、色彩,出窑后浑然无恙,不变形不变色。也正是因为族土陶有如此精湛的制作艺术,特别是独具特征的神秘造型,让许多疆内外、海内外、国内外旅游家、艺术家、收藏家和考古学家,每来到古丝绸之路要塞喀什,都要带上一点土陶制品回去作为纪念珍品。
喀什市高台民居第七代制陶传人吐尔逊老人告诉记者,就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是他祖辈的哪一辈烧制的一件陶碗久远又堂而皇之地摆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橱柜里,它以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深厚的身份与那些身价不凡的镇馆之宝比肩而立。
然而,据吐尔逊讲,如今他已年近60岁,受雇于喀什民俗馆,月薪1500元,他身后有两男两女均不愿承传包括父亲在内祖宗七代的制陶业。
吐尔逊老人带着一脸的忧伤告诉记者,土陶在他这一代要面临“失传”的尴尬遭遇。他呼吁意志坚定,甘愿吃苦的制陶者传播、弘扬喀什的制陶业,兑得起国务院近日把喀什的制陶业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善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