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阿勒泰三海子访古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3
转发:0
评论:0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阿勒泰三海子访古,早就听说阿勒泰大草原上有古墓群等草原遗址和遗存,而且这里风光独特,是个很能出

  早就听说阿勒泰大草原上有古墓群等草原遗址和遗存,而且这里风光独特,是个很能出摄影作品的地方。去年7月的一天,我们一大早乘车从伊宁市出发,经过两天半的行程到了新疆最北边距蒙古国最近的边境小县———青河。 我们先去三海子的石堆墓拍摄。该县文物保管所的努尔培拉甫自告奋勇地做我们的向导。第二天早晨,汽车行驶1个小时后,柏油路没有了,只有羊肠马道。进入山沟,两边的山不高,脚下的沟也不深,但石头满山遍野,车子就在这些石头上行驶,颠得很厉害,连骑了几十年马的努尔培拉甫都呕吐不止。 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三海子。这里的海拔达2800米,虽然时值盛夏,阴坡上还有未消融的大片积雪,气温明显低了许多。再往前,是一片视野开阔、河流纵横的草原湿地,远处一座巨大无比的石堆墓耸立在平坦的草原之上,石堆墓三面环河,景象壮观。 我们的车一直开到石堆墓下。努尔培拉甫指着石堆墓向我们介绍说,此墓的准确名称叫什巴尔库勒环石圈石堆墓。考古研究表明,此墓出现于青铜时代的中晚期或铁器时代的早期,而民间则盛传是成吉思汗之孙贾由汗之陵墓。该墓是新疆境内最大的环石圈石堆墓,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由于经费所限,一直没有竖立任何标志。 笔者沿墓基边缘走了一圈用了4分钟。那么,从高于地面部分算起,墓周长至少有300米,高约28米。从垒此墓的石块看,全是无规则片状的深色山体岩石,大的有60—100公斤,小的10公斤左右。紧靠墓基与地面相平的还有5米宽的石圈,都是紧密叠铺在地表下的石块,从石缝下看不到土层。而最外围还有一石圈距墓基有60—70米,以这层石圈估算,其直径大约有700米。 我们的车趟过河在石堆墓北方约300米的草地上看到两通鹿石。伊犁草原上多有石人,鹿石却鲜见。努尔培拉甫说,鹿石是指经过人工敲凿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种碑状石刻,因雕刻以鹿为主的图案较多而得名。我们见到的这两通鹿石上刻有飞翔的鹿和野猪,图案清晰逼真、丰满生动。在石堆墓南面约500米处又看到了刻有兵器和圆圈图案的鹿石,在石堆墓基下还有两通卧于地面刻有兵器、圆圈和连点的鹿石。这些鹿石露出地面高约1—2米,宽、厚10—40厘米。 三海子这一带,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环境非常优美。努尔培拉甫说,如果早一个星期来,这里牛羊成群,而现在牛羊刚刚转场,只有几十匹马散布在草原上。下午6时,为了在天黑前出山,我们意犹未尽地上车返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丝绸之路见证厚重历史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欧的东、西方商贸通道的总称。丝绸之路有数条干线和支线,有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绿洲丝绸之路。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是历史上世界民族大迁徙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中原文化、古罗马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亚文化和印度文化都曾通过丝绸之路在这里粉墨登场。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长安是汉朝和唐朝的国都,当时各地丝绸和其它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再由各国商人组成商队,浩浩荡荡爬上陕甘高原,越过乌鞘岭,经过甘肃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青海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后分为三路:北道,是经伊吾(今哈密)、北庭(今吉木萨尔)、到乌鲁木齐,然后经过石河子、阿里麻里(今霍城)、伊犁抵达黑海沿岸;中道,是经吐鲁番、焉耆、轮...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龟兹遗梦
有人说,龟兹古城只有谜面,没有谜底;的确是这样。龟兹古城既不是毁于战争,也不是毁于自然,更不是毁于瘟疫,甚至也不是毁于宗教之争。那么,龟兹古城的消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人们对于历史的了解,一是史书,一是文物。其实这二者都有着先天的缺陷。专制传统下的史书不过是被抽干了水分的帝王家谱,大众的生活则绝少触及。更何况,不少的史书不是为了说明真相而是为了掩盖真相,或以一种真相掩盖另一种真相。出土文物受到诸多限制,考古学家走岩棚、入洞穴,聚中原、游边陲,风餐露宿,踏破铁鞋,所获历史遗存在破译古代社会古人生活上也常常挂一漏万。还有一个了解历史的途径是否被忽略了呢?那就是民间传说。人可以传宗接代,历史其实也一样,古国消亡,子民存活,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延续着祖先的香火,也把历史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关于龟兹古城的消亡,民间的传说甚多,虽然说法和情节各不相同,但时间却大体上都集中在回鹘称汗的时期,其消亡的过程也大致相...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小河墓地
新疆罗布沙漠连绵而平缓的沙海中,一个小沙包突兀而起,沙包上密集直立着如同死胡杨般的木杆。(木柱间隔1米左右,高4至5米,都是多棱柱,从7个侧面到13个侧面不等,个别的柱子底部还残留着红色的涂料。贝格曼曾在他的书这样描述:“这座死神的立柱殿堂曾经笼罩在一片耀眼的红色之中。”)这就是西域探险史中最神秘的古墓——小河墓地,这里拥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至今未解的墓葬形式。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首次发现了这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葬,并将其记录在《新疆考古记》和《考古探险手记》中。科考学者们通过贝格曼当时绘制的地图,不断修正并确定小河的经纬度,终于在66年后,在茫茫罗布沙漠中再次寻觅到“小河墓地”。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镰说,小河遗址应该是楼兰王族的墓地,在对楼兰文明的解读过程中它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再发现对罗布泊环境变迁与楼兰王国兴衰这个世界性热点课题的研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身边的历史与记忆
中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0日是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伊犁地处祖国西北,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在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伊犁的文化遗产,伊犁日报特别组织策划了“文化遗产日·伊犁印象”系列报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我们力图全方位展示伊犁境内文化遗产的存在状态,同时希望通过“文化遗产日·伊犁印象”系列报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中,让伊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让历史的记忆更加清晰。...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坎儿井新说
坎儿井是无动力引水工程。它是利用潜水自由水位的自然坡降,顺势将潜流引出地面的人工水利工程。它是人类在新疆特别是在吐鲁番、哈密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下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巨大成就,是一项防蒸发、无污染的环保水利工程。有人将坎儿井比喻成干旱农业地区的地下运河,与长城、运河并列,誉为中国古代“三大人工水利工程”,是很有道理的。笔者想对坎儿井的源流和发展问题谈一点与过去专家不尽相同的看法,故称之为“新说”。关中井渠西传说是不成立的说新疆坎儿井是关中井渠西传的说法,一是清陶葆廉《辛卯侍行记》卷六:“坎儿者,缠回从山麓出泉处,作阴沟引水……其法甚古(《汉书·沟洫志》引,洛水,井下相通行水),西域亦久有之”;二是《新疆图志》建置二:“初吐鲁番有溉田,久芜,云贵总督林则徐贬谪伊犁,始于,托克逊及伊拉里克等渠,复增穿井渠通水,民用温给”;三是王国维在其《西域井渠考》中推断:“汉时井渠或自敦煌城北直抵龙堆矣,汉于鄯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