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通向尼雅遗址的迷宫之路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9
转发:0
评论:0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通向尼雅遗址的迷宫之路,    尼雅遗址是一个未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自治区文物部门的批准,任

    尼雅遗址是一个未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自治区文物部门的批准,任何人不能擅自进入。通向尼雅遗址的路,伸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如迷宫一样,更是让人望而生畏。如果没有向导,肯定会迷失方向。连最熟悉这条路的文物护理员,也不敢贸然独行。

    10月26日,记者随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组成的工作队,踏上了这条路。上午11点,我们一行10多个人,乘坐了两辆沙漠车,从民丰县尼雅乡的喀帕克阿斯干村出发,沿着尼雅河古河床边的公路向北方走去。不一会,我们的车离开了公路,前面是望不到尽头的沙丘和红柳包丛。

    这哪里有路呀!没有任何车辗的印迹,没有一片平坦的沙土。一个个红柳包,盘根错节,密密。红柳枝条随意弯曲着,向左右自由地伸展着自己的肢体,将所有沙丘织成一张理不出头绪的红柳网。

    从巍巍昆仑山上流下来的尼雅河水,在这里慢慢没有了踪影。河床里,布满了干裂的口子。这条全长200多公里的河水,似乎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旅行,显得毫无力气,再也冲不过这片密集的沙丘和红柳包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流尽了最后一滴眼泪。据国内外不少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考证,是古老的尼雅河水养育了尼雅人,2000多年前的尼雅人,就是依草丰水足的尼雅河两岸建屋而居住,才留下了今天的尼雅遗址。所以,沿着尼雅河,才能找到尼雅遗址。

    高大威猛的沙漠车行走在起伏跌宕的红柳丛中,如同一匹喘着粗气的老马,一会儿咆哮着将车身直立成45度,爬上一个七八米高的红柳包,一会儿掉头向下钻入三四米的红柳包深沟,简直就像是在游乐园里“玩”过山车。周围的红柳枝,有力地刮划着沙漠车的车窗和车厢,哗哗作响。坐在车里的每个人,紧紧抓住车窗内的把手,手心都是汗。车后面高高卷起的尘土,弥漫在空中,让你根本看不清车窗外的东西。这时候,车必须停下来,等尘土散去,才能继续前行。否则,很有可能走错路,或者掉进哪个沟里,很危险。沙漠车忽上忽下,走走停停,不过10分钟,我已被晃动得头晕恶心,五脏六腑都快翻出来,直想呕吐。

    我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都失去了,仿佛正在穿越时空隧道,从现实走向远古的历史。

    提到尼雅遗址,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一个人的名字,就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有人说斯坦因是世界上伟大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有人说他是丝绸之路上的盗贼和魔鬼。且不说他的功过是非,但是,他一生得到的荣誉和唾骂,都是通过走这条路换来的。1901年1月,他在当地农民的带领和帮助下,沿着这条路,骑着骆驼,历经艰险,整整走了10多天,第一个找到了尼雅遗址。后来,这条路被很多人称为“斯坦因路线”。9年前,中日尼雅联合考察队在喀帕克阿斯干村的农民阿巴白克力·买买提库尔班的带领下,一边砍着红柳枝,一边挖着沙土,用了两天的时间,第一次打开了通向尼雅遗址唯一通车的路。

    但是,流沙移动的沙漠中,无论多少人走过的路,刮上一场狂风,一夜之间就会化为乌有,哪有什么路可言。“沙丘的位置变了,沙丘上什么印迹都没有了,路难认得很。”同车的民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吾加阿不都拉·吐尔逊说,就算有指北针或者卫星定位仪,也很难找准方向。“看,那个死人的白骨就是路标”,吾加阿不都拉·吐尔逊指着前面说。不是吓唬人,很多人想到这里来冒险,结果没有几个能活着穿越沙漠,这就是见证。

    我们的向导,依然是阿巴白克力·买买提库尔班,他在这条路上走过20多年。多年的经验,使阿巴白克力·买买提库尔班的眼睛如探测器一样,一下子就能看清应该向哪个方向走。他不会说汉语,坐在司机身边,用手一会指左,一会指右,两辆车完全是在按他手指的方向,翻着一个又一个沙丘和红柳包。

    阿巴白克力·买买提库尔班说,走这种地带,不能直行,必须沿沙丘和红柳包边绕行。否则,沙漠车就会陷入沙丘和红柳包之间,很难拔出来。他还说,更不能独自夜行,因为到了晚上,四周看上去都差不多一样,更不好辨别方向。

    不久,沙漠车钻出了沙丘和红柳包。接着,我们又进入了迷宫般枯死的胡。

    如果说,刚才的红柳枝还能找到绿色的生命,那么,眼前这片枯死的胡,很难找到被水分滋养的痕迹。可是,枯死的胡十分茂密。远望,像一个无边无际的根雕艺术群,像一个远古的侏罗纪公园,又似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近看,有的身躯高大,傲然挺立。有的横躺竖卧,半掩沙土,姿态不同。“晚上,当地的农民到这里来,都害怕呢,连盗墓贼都不敢在这里过夜。”吾加阿不都拉·吐尔逊说。真的,再细细瞅,整个枯死的胡是一片阴森昏暗,好像无数幽灵游荡于其中。那些奇形怪状的枯死的胡杨,张牙舞爪,你想它是什么,它就像什么,令人毛骨悚然。

    枯死的胡,无法估算它的面积。可以想象,当年这片胡成活时,是何等的壮观。曾经活着的大片胡,为何死亡呢?我不相信将其中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大自然变迁这种单一的解释。如果人们对沙漠的开发和利用,少一些疯狂,也许眼前的胡杨不会过早地枯死,这里的生态环境不会变得如此脆弱。那么,如果将这些枯死的胡杨全部砍掉,这条路是不是就会好走了呢?“没有它们,挡不住风沙,尼雅遗址可能还会受到更大的风沙侵打。”作为长期的尼雅遗址保护工作者,对它的理解是一种遗憾,一种庆幸。

    当所有人的身体被摇晃的车体冲撞着,感到快支持不住的时候,前方出现了“尼雅遗址”的牌子:尼雅遗址区到了。其实,这里距尼雅遗址的中心位置,还有24公里呢。大家抢着跑到“尼雅遗址”牌前照完相,继续前行。

    渐渐地,枯死的胡没有了,沙漠车如一叶小舟,行驶在高低起伏的沙海中。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片比较平坦的沙丘。“快看,这是精绝古国的体育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还有高尔夫球场……”吾加阿不都拉·吐尔逊指着前方一片比较平坦的沙丘、幽默地说。前面就是被考古专家们称为是精绝古国的 “王府”,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中,终于到了整个遗址的中心位置,一看表,近40公里,走了1个小时40多分钟。

    有位哲人说,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但是,这条充满艰险如迷宫一样的路,仍然不能称之为路。或许,当人们将这座中国最著名的已湮没的古城废墟,一点点地揭开神秘面纱,向世人展示尼雅奇幻的历史时,当无数人可以踏上这条路,探寻尼雅遗址深厚的历史文化时,这条路才能成为一条真正的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走进尼雅遗址
屹立在沙漠中的尼雅遗址佛塔一支由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和和田地区文物局联合组成的“佛塔保护队”,载着满满2辆沙漠车的物资、工具和给养,走进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尼雅遗址,对这个遗址的标志性建筑——佛塔进行修补加固保护。佛塔位于尼雅遗址的中心位置。佛塔的塔身大约高7米,上半部分呈圆柱形,下半部分是方形基座,周围分布着一些遗址群、墓葬等。据我区考古专家考证,这个佛塔的制作方式和形状,与楼兰、米兰、安迪尔等分布在南疆地区重要遗址的佛塔很相近。从大量出土文物上用梵文雅语书写的一段段佛经看,这座佛塔是尼雅遗址的一个传教中心,在尼雅遗址区内占了重要的地位。尼雅遗址是汉代古西域36国中的“精绝国”故地,规模宏大,珍贵文物众多,所代表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古丝绸之路文明兴衰的一个典型代表。尼雅遗址在东西约7公里、南北约2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房屋,还有古桥、墓地、果树园、寺院、手工作坊、家畜饲养舍、...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大麻扎村:尼雅遗址的守护者
喀帕克阿斯卡村(又称大麻扎村)离和田地区民丰县城90公里,是离尼雅遗址最近的村子。100多年前,斯坦因正是从这个村走进尼雅古城的,现在老斯已经远去,喀帕克阿斯卡村上空的炊烟依然在沙漠里飘动着,问起那个英国人斯坦因,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也许他们的爷爷们见过这个人……这是一个遥远的村子,在沙漠腹地。尼雅河流到这里就不往前流了,似乎也就是在这里把河水流干了。早年的尼雅城之所以变成一个废墟、一个“东方的庞培”,也许正是因为尼雅河走着走着就不往前走了。如果没有沙漠公路和通往村子的道路,喀帕克阿斯卡村会依然孤单地呆在沙漠里,而躲在四周的风,时不时会从某个沙包后面窜出来,呜咽地穿过村子,村子无助的样子会让人想起一个迷路的孩子。变化着的小村现在路通了,在外面的很多东西都进来了,很多东西也在不停地影响与变化着喀帕克阿斯卡,但似乎还有一些东西依然凝固在早年的某个日子里,时间在这里就像蹲在墙根打盹的一只猫,不愿...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尼雅与人的故事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要道,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分布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从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克·奥里尔·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起,上世纪90年代,中日尼雅遗址联合学术考察队,对这个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古文化遗存和珍贵遗物。但是,尼雅究竟是如何从人类的视线中消失,至今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千年之谜。□文/图记者张迎春尼雅人家10月26日,天刚亮,我随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组成的保护工作队10多人,在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梁涛的带领下,从民丰县驱车赶向...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丝绸之路见证厚重历史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欧的东、西方商贸通道的总称。丝绸之路有数条干线和支线,有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绿洲丝绸之路。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是历史上世界民族大迁徙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中原文化、古罗马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亚文化和印度文化都曾通过丝绸之路在这里粉墨登场。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长安是汉朝和唐朝的国都,当时各地丝绸和其它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再由各国商人组成商队,浩浩荡荡爬上陕甘高原,越过乌鞘岭,经过甘肃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青海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后分为三路:北道,是经伊吾(今哈密)、北庭(今吉木萨尔)、到乌鲁木齐,然后经过石河子、阿里麻里(今霍城)、伊犁抵达黑海沿岸;中道,是经吐鲁番、焉耆、轮...
· 丝绸之路—探寻历史—身边的历史与记忆
中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0日是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伊犁地处祖国西北,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在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伊犁的文化遗产,伊犁日报特别组织策划了“文化遗产日·伊犁印象”系列报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我们力图全方位展示伊犁境内文化遗产的存在状态,同时希望通过“文化遗产日·伊犁印象”系列报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中,让伊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让历史的记忆更加清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