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孙基烽火台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1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孙基烽火台,两座峰火台位于尉犁县城东40公里处,距库尔勒直线距离35公里,即将修通的库尔

  两座峰火台位于尉犁县城东40公里处,距库尔勒直线距离35公里,即将修通的库尔勒至营盘公路正好路过此处,在东经85°20′,北纬40°10′,海拔889米,巴音郭楞人民即将此处辟为一大旅游胜地。

  孙基东烽火台高于地表约10米的雅丹地貌上,烽火台原高10米,现残高3米,原方形,现仅剩东南角一小部分,周长30米以土块垒砌,柽柳枝防潮层,每39公分垫一层拉筋建筑材料,拉筋材料一层芦苇,一层柽柳枝间隔相垫。至今可看到柽柳枝和芦苇的残段,土块尺寸为38×23×11厘米,和我们目前仍使用简陋的土木建筑土块大小相似。真如古话讲:世上过了多少年,砖瓦土块总不变。从目前出土的几千年前的土块砖瓦,尺寸都是一致的,可见古人设计的砖瓦土块尺寸是符合建筑结构力学原理的,人类用千年而不衰。烽火台中央有圆孔,为放烽烟报警的洞孔,从烽火台采集到的陶片,年代为西汉。

  另一座烽火台位于东烽火台2.5公里处,海拔为887米,其依势就简,建在了一个洼地内,虽历经千年的风沙袭击,依然威风凛凛的矗立着。西烽火台是正方形,上小下大,残高10米,烽体周长36.5米,东南面残坏严重,烽体南壁有一斜坡堆积,烽体所用土坯和拉筋,防潮层材料相同,所不同的拉筋材料胡杨枝多了起来,估计为就近取材所致。烽火台附近散布有陶片,据此考证也为西汉烽火台。

  以前人们以为汉代烽火台只修到嘉峪关,现在知道修到了敦煌,殊不知历史上西汉王朝从敦煌到巴音郭楞的轮台800多公里,共修了300个烽火台,其中库尔勒至轮台100多公里。迄今发现的阿克墩、卡勒塔、廷木墩、喀拉亚等17座烽火台。由于当地的气候极干旱,烽火台又远离水源,无法开垦耕种,因而这十几座烽火台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象这样历史悠悠,保存完整的古烽火台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极少的。

  烽火台,遇险报惊,平时传信,紧急时烽烟传千里,和平时亲情报父母,为汉朝统治西域三十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真是:

  三百烽燧到天边,春风梦牵戍人还。
  沙滩风急卷寒心,高堂如天日如年。
  大声叹息小声悲,万丈战云又跨鞍。
  狼烟未起报和平,鸿雁稍母请欲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别迭里布拉力烽火台
位于阿合奇县县城东北边境线上,在阿合奇县辖地内。1828年,为柯尔克孜英雄苏甫指派布拉力所建,故名。烽火台规模宏伟,占地100平方米,高10米,分两层建成,下层为石砌,上层为土木混筑,其台建在别迭里山口的一个高坡上,一旦有情况发生,点起烽火,东可给乌什报信,西可与吾曲联络,三方均可互通信息,是一个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烽火台。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为清代所建。这些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侯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处于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块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垒砌或以块石修筑。在营造烽燧时,往往还夹有一些木棍、苇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烽燧用以传递军情。若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若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高寺
位于焉耆城西北角的高寺是阿拉伯风格与中国传统宫殿特点相结合的一座建筑,在中国传统的装饰格调上又带有阿拉伯雕刻风采,形成了中国清真寺建筑的独特而又美妙的形式。又以其曲折动人的传说和迭荡起伏的经历,而闻名中外界,成为巴音郭楞乃至新疆和中国的一大历史瑰宝。清乾隆年间,陕甘回民被清政府征发平定准噶尔,来焉耆屯垦戍边,回族人民在今焉耆东南建简陋哨麻做礼拜。嘉庆二年(1797)将哨麻改建为老坊寺,光绪四年(1878年)因焉耆回族人民帮助清军战胜阿古柏侵略军有功,清军将领刘锦棠看到老坊寺街前屋后的礼拜人之多,指令在城西北再建一所清真寺。其因建在一个高土台子上,并且比原老坊寺的门楼也高出3米,因此而得名高寺。高寺另一个名符其实的原因是老坊寺不及高寺高大宏伟,许多阿拉伯世界商回大德特别愿意到高寺传经布道,而不愿光顾又旧又小的老坊寺。虽然高寺也几经损坏,它似乎是越加固越高大,民国十六年(1927),它又一次重...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拜都拉
与回族大寺、塔塔尔寺一起号称伊犁三大寺院的拜都拉清真寺历时近8年的大范围改扩建工程近日完工。装修一新的拜都拉清真寺从本月起盛装揖客,游客只需掏5元钱就可以全面参观拜都拉清真寺。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是伊宁市最大的穆斯林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从1996年开始,该寺由教协会承办,各级政府拨款,信教群众资助,总共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改扩建。建成的新寺建筑面积为6950平方米,由双心拱门、圆形穹窿顶的两层礼拜殿为主体建筑,4根镂空乳白色尖塔直耸入云,保留了原来的宣礼塔。整个大寺具有浓郁的教艺术风格。礼拜殿内可同时容纳3000至5000人,墙壁及立柱上有极为精美的族风格的雕花,是由建设方专门从喀什等地请来的工匠精雕细刻而成。大殿前方正中央是领拜人所处的位置———小窑殿,小窑殿前壁上雕刻有古兰经经文选段,在其北侧有一被称为“库图拜”的讲坛,依麻木在这里为信徒讲经。“拜都拉”在语中是“天房”的...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永安寺
永安寺即黄庙,是巴音郭楞,也是新疆最大的一个综合性寺庙群,因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穿黄衣戴黄帽始称黄教,巴音郭楞信仰黄教,他们修的庙始称黄庙,再则,黄庙庙群全为黄色的金项,由此称黄庙。黄庙位于和静县城东北部巴仑台地区,它背靠天山,面对草原,东边有绿树托太阳升起,西有响河醒蓝天之灵,特别在西面的山上有一块巨石悬于山腰,好象一尊雄狮高踞在山上,给万千牧民迎来吉祥的太阳,这儿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山环水绕,风景如画。永安寺有15所寺庙组成,黄庙是主庙,位于寺庙中心,其它14所寺庙分布在黄庙的四周。永安寺布局严整,浑然一体。主庙黄庙有前殿、中殿、后殿,前殿为禅堂,中殿为经堂,后殿为法堂,庙顶饰黄色琉璃瓦,脊饰黄色花格瓷砖,上饰二龙戏珠,狮象雕塑两脊头,脊中置宝葫芦、檐吻3层黄色短檐瓦,檐下翻卷棚,四角高挑,角系风铃,角翘上置鳌鱼收尾,门前有廊厦,4柱顶天地,恢廓磅礴。永安寺建成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