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格登山纪功碑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格登山纪功碑,位于昭苏县城以西60余公里,苏木拜河东岸的格登山上,全名为《平定准噶尔勒铭格
位于昭苏县城以西60余公里,苏木拜河东岸的格登山上,全名为《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该碑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的见证。乾隆二十年(1755年)2月,派兵平定在沙俄唆使下继续分裂祖国、大搞武装叛乱的准噶尔部蒙古贵族首领达瓦齐。乾隆皇帝为纪念这一战役的巨大胜利,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命令勒石记功于格登山。是竖立在格登山上的一方巨型花岗岩石碑。
该碑高3.03米,宽0.98米,厚0.27米。分碑额、碑身、碑座3个部分。碑额两面都镌刻有双龙戏珠图案,正面刻“皇清”,背面刻“万古”二字,碑座是红日沧海浮雕。碑身两面,坚书阴刻汉、满、蒙、藏4种文字碑文。碑文为日出东海浮雕图案。全文竖排,以汉文共计210余字,主要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战绩。格登山碑建于公元1760年。 200多年来,格登山因此石碑而声名远扬, 现石碑虽经风蚀雨剥,碑文漫漶斑驳,但整体碑石完整无损。1975年,政府拨款加固整修。乾隆皇帝曾为西域书写过4块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御碑,这是仅存的一块,已被列入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无字碑
位于燕子山东侧山腰部,竖于乱石之中,高约2米,宽约3米,与“远迈汉唐”碑并列,其石体上布满带有燕形花纹的贝壳化石,其燕形化石,如人之眼瞳仁,故名“燕形贝壳化石碑”又因碑上无字,又称“无字牌”。相传取燕形贝壳石粉来饮之可明目。过往游客,多敲击出燕形化石作为纪念。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远迈汉唐碑
位于燕子山东侧的悬崖峭壁处,约四五百米,险峻导常,在半山腰中,有一突兀巨石面光滑如砥,刻有“远迈汉唐”四个遒劲大字,字长约90cm,宽80cm。传说石刻出自前清年间一位乌什将领之手,民国12年(1923)经县知事马绍武雇匠人照古有字迹重新描写镌于石壁而留传下来,成为南疆著名的石刻景观。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为清代所建。这些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侯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处于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块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垒砌或以块石修筑。在营造烽燧时,往往还夹有一些木棍、苇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烽燧用以传递军情。若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若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高寺

位于焉耆城西北角的高寺是阿拉伯风格与中国传统宫殿特点相结合的一座建筑,在中国传统的装饰格调上又带有阿拉伯雕刻风采,形成了中国清真寺建筑的独特而又美妙的形式。又以其曲折动人的传说和迭荡起伏的经历,而闻名中外界,成为巴音郭楞乃至新疆和中国的一大历史瑰宝。清乾隆年间,陕甘回民被清政府征发平定准噶尔,来焉耆屯垦戍边,回族人民在今焉耆东南建简陋哨麻做礼拜。嘉庆二年(1797)将哨麻改建为老坊寺,光绪四年(1878年)因焉耆回族人民帮助清军战胜阿古柏侵略军有功,清军将领刘锦棠看到老坊寺街前屋后的礼拜人之多,指令在城西北再建一所清真寺。其因建在一个高土台子上,并且比原老坊寺的门楼也高出3米,因此而得名高寺。高寺另一个名符其实的原因是老坊寺不及高寺高大宏伟,许多阿拉伯世界商回大德特别愿意到高寺传经布道,而不愿光顾又旧又小的老坊寺。虽然高寺也几经损坏,它似乎是越加固越高大,民国十六年(1927),它又一次重...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拜都拉
与回族大寺、塔塔尔寺一起号称伊犁三大寺院的拜都拉清真寺历时近8年的大范围改扩建工程近日完工。装修一新的拜都拉清真寺从本月起盛装揖客,游客只需掏5元钱就可以全面参观拜都拉清真寺。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是伊宁市最大的穆斯林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从1996年开始,该寺由教协会承办,各级政府拨款,信教群众资助,总共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改扩建。建成的新寺建筑面积为6950平方米,由双心拱门、圆形穹窿顶的两层礼拜殿为主体建筑,4根镂空乳白色尖塔直耸入云,保留了原来的宣礼塔。整个大寺具有浓郁的教艺术风格。礼拜殿内可同时容纳3000至5000人,墙壁及立柱上有极为精美的族风格的雕花,是由建设方专门从喀什等地请来的工匠精雕细刻而成。大殿前方正中央是领拜人所处的位置———小窑殿,小窑殿前壁上雕刻有古兰经经文选段,在其北侧有一被称为“库图拜”的讲坛,依麻木在这里为信徒讲经。“拜都拉”在语中是“天房”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