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州回族厅厦房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6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州回族厅厦房,1949年以前巴音郭楞的回族住房一般以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

  1949年以前巴音郭楞的回族住房一般以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特点的厅厦房。四合院的正北是两层木结构框架式的阁楼,二层楼前为木结构的勾连搭式的卷棚。卷棚下有1.2─1.5米宽、5─8米长的厅厦,两侧厢房长出1.2─1.5米无厅厦,所有外露的梁、柱、廊、窗都有精细的雕刻,雕梁画栋,飞瀑流花,蜂飞蝶欢,燕飞莺舞,花格子窗油光流彩,厅厦子间五光十色。四合院内三四代同堂,一般北屋为爷爷奶奶所住,东西厢房住着儿子儿媳,南屋住孙辈,阁楼放杂物、粮食,因焉耆地潮,极易翻浆,百年老屋极为少见,这种四合院目前已经大部分坍塌,所存只有焉耆陕西巷子有两套。厅厦房的正屋虽比其它房屋建造牢固,而所存仅有乌什塔拉农村3套和焉耆7套。

  七八十年代,巴音郭楞的回族人开始建造土木结构的厅厦房,为一明两暗三大间,即正屋为厅厦房,两厢房也只是侧门前窗,和有厅厦的正屋相比,相对较暗,只是单砖平檐,檐头走向简洁流畅,屋顶只抹草泥而无阁楼,为防翻浆,深挖基础一米以下并不鲜见,房内外抹草泥,后喷白,门窗柱梁刷漆,装饰画彩。

  90年代至今,开始建造砖混结构的房屋,基础大都在一米五以下,混凝土浇灌,仍为一明两暗三大间,檐挂瓦饰彩,厅柱雕龙绣凤,或整个用各种景色瓷砖饰面,檐画大方,墙画风流,梁画新奇,柱画美丽,造型之奇特,对称之和美,式样之繁茂。

  70年代后,大部分回族人换上了新式的木床,农村是土坑、木板床、席梦思床并存。1988年对110人抽样调查,喜睡新式床77.39%,喜睡木板大通铺的15.65%,喜睡土坑6.96%,喜欢土坑的都是40岁以上的农民。

  巴音郭楞的回族人家都注重摆设,陈设整齐,窗明几净,庭院每日洒水清扫,室内燃巴兰香,家家栽种葡萄,育花种草,葡萄架成荫,花草园繁茂。冬日室内花香满屋,有无花不成为家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州索合拉房
索合拉是语,土块房子的意思,是用土和泥砌筑的房子,泥稍干,两边夹模板固定,中间填泥,人上去反复脚踩压紧,每隔0.3米放一层拉筋材料,拉筋材料一般为芦苇和红柳枝,墙的底层放1厘米芦苇防潮层,墙砌高至2.5~3米架檩条,墙的檩窝约0.5米,干土块找平,架十余根木檩后,铺上一层苇席,苇席上铺直径10厘米的苇把,抹上3厘米草泥,待干后,再抹2厘米的草泥。墙围无窗,房顶有一至两个天窗,用以采光通风。屋顶没有屋檐,也不上瓦,因巴音郭楞地区属于旱区,平均降水量仅200毫米,尤其若羌、且末、轮台、尉犁、库尔勒市南4县1市,甚至常年无雨,所以屋顶既无檐也无瓦,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索合拉房内砌有土坑,上铺苇席毛毡,坑头四壁都挂壁毡,墙上留有放置被褥的壁橱,巴音郭楞在七八十年代曾流传这样的谚语:上海人的财富铺在路上(上海男女知识青年未婚1年探家1次,已婚4年1次),的财富挂在壁上。家家门前均有小院,大都...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焉耆回族的住房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国传统古典四合院建筑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点,形成一种本民族的建筑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层木结构框架式的阁楼,楼前为木结构“勾连搭式”卷棚,所有外露的木构件都有精细的雕刻,两侧厢房也是雕梁画栋,每一根椽头都刻有花纹,过道对厅都是用木结构花格扇门组装而成。这种住宅要求门窗大、房屋开间大采光好、所有的雕梁画栋雕刻以花卉图案。70年代后,建房为土木结构平房,房上草泥抹顶,一般房屋布局是一明两暗三大间。生活富裕户,住房分卧房、客房、厨房、库房等。生活差一些的人家虽然一切都较简陋,但仍保留了较大窗口、大开间的特点。过去,一般人家均是土炕(即火炕)。70年代后,城镇大部分人家换上了新式床,只有个别有老人的家,还有土炕;农村家庭,新式床、木板床、土炕并存。1988年,对110人抽样调查,欢迎新式床的占77.39%,喜欢木板通铺的占15.65%,喜欢传统土炕的占6.96%;喜欢...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夏合其古城
巴夏合其古城位于阿瓦提县西南部(三团)的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上,巴夏合其是“许多路出城”之意。当时这里水草繁茂,处于交通要道,四面八方都有路到达此地,后因战争被毁,逐渐荒芜,整个古城被黄沙掩埋。1986年,阿吾提周地克在巴夏合其打柴时,古城内的许多文物被大风吹出,他拾到两件袍子、一本手抄古兰经、两本手抄经文集、三份爱情护身符和各色捻线。一件袍子为浅蓝色,被火烧得只剩下衣领和襟;另一件为枣红色,被坍塌的墙压在底下,保存完整,用且克曼绸做面料,手工精细缝制。袍子长大,长1.52m,1.65m,襟宽2.84m,袖长0.8m,袖口宽0.17m。古兰经中夹有一份协议书,用草纸(和田纸)写成,草纸被裁下来的一边有字,另一半为存根,右旁有打官司人姓名和用黑墨水按的指印。另有1张写有诗句的纸,还有3只靴子,靴子跟细,从靴头开始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该古城已被沙掩埋,但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是研究多浪人...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介”字房“蔓子炕”
达斡尔族的村庄都具有独特风格,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芭。院落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修筑在离院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达斡尔族的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温性能好,是达斡尔族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里坤古城
巴里坤古城由两个城垣毗连而成。西边的叫汉城,是因居民是汉族而得名。汉城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队所建造的“绿营兵城”。城墙周长4公里多,为长方形,东西长1553.5米,南北宽788.7米,西城门外有翁城,半径为35.4米,基本保存,其余三座翁城已毁。据史料记载,汉城是由岳飞第二十一代孙、陕甘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督军修建的。据说当年筑城时,岳钟琪的部队就驻扎在城南的山包上,因此这个山包得名“岳公台”。满城修建于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驻扎满州旗兵,而得这个名称。上世纪未,随旗兵撤离,人走城空,房屋拆毁,城墙坍塌。城墙周长3公里,高6.6米,原来也有4个城门及四个角楼、炮台12座,垛口1161个,四门都筑有四座小翁城。巴里坤汉满两城首尾衔接,登高俯视,苍茫草地一碧如海,而两座城如海中游动的两条扬子锷。此景触动文人诗情,使获“瀚海鼍城”之美称,列为八景之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