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莫尔佛塔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1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莫尔佛塔,莫尔,亦译作“莫热墩”或“莫拉提木”,维吾尔语意为烟道、烟囱,因该名称所在地

  莫尔,亦译作“莫热墩”或“莫拉提木”,语意为烟道、烟囱,因该名称所在地的两座高土塔向被当地群众视为古代的烽火台而得名。其实这是我国西域古疏勒国都附近一处著名的佛寺遗址。它位于今喀什市东部20余公里古玛塔格山中段的一座沙丘上,背靠群山,面对荒野,其南面隔恰克玛克河古河道与几公里外的汗诺依古城相望。

  莫尔佛塔遗址现有两座残存佛塔,其东南部有一组僧房遗址,坡下的沙地上有一排古代坎儿井,婉蜒排列约1公里,是当年寺僧的水源。古寺院遗址下层的一段夹有烧为炭灰的木料,估计该寺院毁于一场大火。附近还出土不少石膏塑佛像残片,其中的一片佛像面部极为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两座佛塔中东南面的那一座,底如方形托盘,圆柱形腰,上有一蛋糕形圆顶。其底座长宽各12.3米,总高8.4米,分为逐次递缩的5层.座上圆柱形塔身高2米,圆顶高2.4米;佛塔从底到顶通高12.8米。塔身用麦草调和黄土脱出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成。塔体中空,上部可见攀登的踏脚坑。顶上有圆孔。该塔即佛教建筑中所谓的“串堵波”,是专门用来收藏安放“舍利子”(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尸骨,包括毛发指甲与牙齿等遗物)的。据史料记载,当年佛教昌隆的疏勒国里,就收藏过释迦牟尼用过的“佛浴床”、“佛钵”等遗物,如佛僧道安、智猛、鸠摩罗什等都曾在疏勒国顶礼膜拜过。

  西北面的另外一座佛塔有如倒置的大斗,底大顶小,底面边长25米,宽23.6米,顶部边长14.2米,宽12.5米;塔身残高7米。塔身正面和两侧留有佛龛遗迹,内中当年有雕塑的小型佛像,现已剥蚀一空。此塔应是寺院的中心建筑物,台顶上建有钟鼓楼或佛殿,现已不可见。

  644年,唐高僧玄奘返程抵达疏勒国时,称这里“淳信佛法,勤营福利。伽蓝(寺庙)数百所,僧徒万余人”(《大唐西域记》)。这比起当时同为西域佛教文化中心的龟兹(今库车)与于阗(今和田)各只有伽蓝百余所、僧徒5000余人的情况,疏勒国的佛教极其可观。690年(武周天授元年),武则天向全国各地颁发《大云经入并令诸州兴建“大云寺”。疏勒都督府费时10几年在境内兴修了名扬西域的疏勒大云佛寺,一直到8世纪中叶,这座佛寺还在被人称道。根据莫尔佛塔所处地望及遗址形制,特别是僧房和佛堂遗址上用粉白的石膏为地面铺料的华贵装饰,这很可能就是当年疏勒大云佛寺的遗址。寺院一直保存到10世纪初叶,当教正式传入古喀什噶尔后,才在战火中消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为清代所建。这些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侯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处于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块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垒砌或以块石修筑。在营造烽燧时,往往还夹有一些木棍、苇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烽燧用以传递军情。若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若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高寺
位于焉耆城西北角的高寺是阿拉伯风格与中国传统宫殿特点相结合的一座建筑,在中国传统的装饰格调上又带有阿拉伯雕刻风采,形成了中国清真寺建筑的独特而又美妙的形式。又以其曲折动人的传说和迭荡起伏的经历,而闻名中外界,成为巴音郭楞乃至新疆和中国的一大历史瑰宝。清乾隆年间,陕甘回民被清政府征发平定准噶尔,来焉耆屯垦戍边,回族人民在今焉耆东南建简陋哨麻做礼拜。嘉庆二年(1797)将哨麻改建为老坊寺,光绪四年(1878年)因焉耆回族人民帮助清军战胜阿古柏侵略军有功,清军将领刘锦棠看到老坊寺街前屋后的礼拜人之多,指令在城西北再建一所清真寺。其因建在一个高土台子上,并且比原老坊寺的门楼也高出3米,因此而得名高寺。高寺另一个名符其实的原因是老坊寺不及高寺高大宏伟,许多阿拉伯世界商回大德特别愿意到高寺传经布道,而不愿光顾又旧又小的老坊寺。虽然高寺也几经损坏,它似乎是越加固越高大,民国十六年(1927),它又一次重...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拜都拉
与回族大寺、塔塔尔寺一起号称伊犁三大寺院的拜都拉清真寺历时近8年的大范围改扩建工程近日完工。装修一新的拜都拉清真寺从本月起盛装揖客,游客只需掏5元钱就可以全面参观拜都拉清真寺。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是伊宁市最大的穆斯林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从1996年开始,该寺由教协会承办,各级政府拨款,信教群众资助,总共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改扩建。建成的新寺建筑面积为6950平方米,由双心拱门、圆形穹窿顶的两层礼拜殿为主体建筑,4根镂空乳白色尖塔直耸入云,保留了原来的宣礼塔。整个大寺具有浓郁的教艺术风格。礼拜殿内可同时容纳3000至5000人,墙壁及立柱上有极为精美的族风格的雕花,是由建设方专门从喀什等地请来的工匠精雕细刻而成。大殿前方正中央是领拜人所处的位置———小窑殿,小窑殿前壁上雕刻有古兰经经文选段,在其北侧有一被称为“库图拜”的讲坛,依麻木在这里为信徒讲经。“拜都拉”在语中是“天房”的...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永安寺
永安寺即黄庙,是巴音郭楞,也是新疆最大的一个综合性寺庙群,因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穿黄衣戴黄帽始称黄教,巴音郭楞信仰黄教,他们修的庙始称黄庙,再则,黄庙庙群全为黄色的金项,由此称黄庙。黄庙位于和静县城东北部巴仑台地区,它背靠天山,面对草原,东边有绿树托太阳升起,西有响河醒蓝天之灵,特别在西面的山上有一块巨石悬于山腰,好象一尊雄狮高踞在山上,给万千牧民迎来吉祥的太阳,这儿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山环水绕,风景如画。永安寺有15所寺庙组成,黄庙是主庙,位于寺庙中心,其它14所寺庙分布在黄庙的四周。永安寺布局严整,浑然一体。主庙黄庙有前殿、中殿、后殿,前殿为禅堂,中殿为经堂,后殿为法堂,庙顶饰黄色琉璃瓦,脊饰黄色花格瓷砖,上饰二龙戏珠,狮象雕塑两脊头,脊中置宝葫芦、檐吻3层黄色短檐瓦,檐下翻卷棚,四角高挑,角系风铃,角翘上置鳌鱼收尾,门前有廊厦,4柱顶天地,恢廓磅礴。永安寺建成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班超城
位于喀什市东南郊的盘橐城,又名班超城。盘橐城的历史,和班超的名字紧密相连。史料记载,公元1世纪70年代,盘橐城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宫城。公元73年夏,东汉大将班超率36名勇士,出其不意地兵临盘橐城下,兵不忍血地活捉了鱼肉百姓、妄图分裂的部族首领兜提,使东汉初年被迫封闭65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再度开放。随后18年间,盘橐城成了班超经营西域的大本营,班超立足疏勒,荡平匈奴势力,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宏伟大业。班超铜像为纪念这位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喀什市人民政府在盘橐城遗址上兴建了班超纪念公园。公园占地1公顷,1994年开始修建,1996年第一期工程完工。园内立有3.6米高的班超全身像,1.9米高的36尊勇士像整齐地排列在班超像前两侧,威武雄壮,气宇轩昂。公园还建有城墙、烽火台、浮雕等。园内碧草萋萋,游园登览,缅怀先辈,必有一股豪情充满胸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