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科尔更古城堡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4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科尔更古城堡,位于阿合奇县县城以西边境线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为柯尔克孜义军抵御外敌入侵时所

  位于阿合奇县县城以西边境线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为柯尔克孜义军抵御外敌入侵时所建。义军凭借城堡优势,终于将阿古柏侵略军击败逐走。城堡四周,群山簇拥,千峰竞秀,绿草如茵,更有清泉—处,清澈如镜。近年慕名前往观光者络绎不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石头城堡
石头城堡位于若羌县城南偏东33公里,若羌河山口水电站的引水口东侧,遗址修筑在一孤峰顶部,峰顶被人工削平三面绝壁、一脊相通,大致呈“T’型,地面经过平整,低洼和陡壁处以片石砌垒填平。遗址东、北两面用石块从若羌河谷至峰顶垒成垂直100米的石壁,东部有房屋遗迹,西部有较大建筑,以灰砖和石块筑成残高2米,直径10米的圆形,南有一豁口,内有红陶片,残铁块、炼渣、残钳锅及许多磨制精致的方形小石片。石头城堡是一处唐代戍堡遗址,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其地理位置推测,该遗址应是古代的一处秘密兵工厂或“武器研发”基地,性质略似于今天的马兰基地。遗址中的圆形建筑被当地人误传为“公主坟”,所以,当地人们称石头城堡为公主坟。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艾斯克霞尔古城堡
艾斯克霞尔古城堡位于五堡西南23公里的东魔鬼城中,地理坐标东经92°35′12″,北纬42°44′19″,海拔350米,艾斯克霞尔系维语“破旧的古城”之意。艾斯克霞尔古城堡处在一片雅丹地貌的陡壁土岩丘中,背依雅丹而建,远处望去,城堡和雅丹相融一体无法区分。城堡坐南朝北,为上下二层土坯建筑、残高6—8米,建在离地面5米多的雅丹山丘的中上部。这是近代(清)维修过的防御性设施,主要有两个城堡,上置晾望孔。但从10几米外的很多古墓葬及干尸来看又和五堡相同,在砾石地面上撒满了大量陶片,陶质有粗细砂红陶,彩陶纹饰有横、竖及三角纹等,1998、1999年有人多次盗墓,干尸被弃之地面。这里环境极干热,古河床中滴水不见,古城堡据推测自青铜时代至汉唐明清都在使用,这一切至今仍是个谜,有待专家学者和考古爱好者去研究。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为清代所建。这些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侯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处于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块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垒砌或以块石修筑。在营造烽燧时,往往还夹有一些木棍、苇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烽燧用以传递军情。若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若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勒根迪古炮台
位于阿合奇县县城以西140公里边防公路南侧。建于十九世纪中叶,为阿合奇县柯尔克孜义军反击阿古柏侵略所建。炮台规模宏大,结构坚固,两端为炮室,中间为掩体兼指挥室。炮台依北山而建,东南西三面是平滩。此处是通往契恰尔、科加尔特、巴勒根迪三处山口的三岔路口,实为一台镇三关的军事设施。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高寺
位于焉耆城西北角的高寺是阿拉伯风格与中国传统宫殿特点相结合的一座建筑,在中国传统的装饰格调上又带有阿拉伯雕刻风采,形成了中国清真寺建筑的独特而又美妙的形式。又以其曲折动人的传说和迭荡起伏的经历,而闻名中外界,成为巴音郭楞乃至新疆和中国的一大历史瑰宝。清乾隆年间,陕甘回民被清政府征发平定准噶尔,来焉耆屯垦戍边,回族人民在今焉耆东南建简陋哨麻做礼拜。嘉庆二年(1797)将哨麻改建为老坊寺,光绪四年(1878年)因焉耆回族人民帮助清军战胜阿古柏侵略军有功,清军将领刘锦棠看到老坊寺街前屋后的礼拜人之多,指令在城西北再建一所清真寺。其因建在一个高土台子上,并且比原老坊寺的门楼也高出3米,因此而得名高寺。高寺另一个名符其实的原因是老坊寺不及高寺高大宏伟,许多阿拉伯世界商回大德特别愿意到高寺传经布道,而不愿光顾又旧又小的老坊寺。虽然高寺也几经损坏,它似乎是越加固越高大,民国十六年(1927),它又一次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