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吐鲁番郡王夏府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吐鲁番郡王夏府,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达浪坎乡的乔牙村。该景点是一座二

  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达浪坎乡的乔牙村。

  该景点是一座二层楼带凉棚的风格建筑。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前有巨大的凉棚,由12根高大挺直的柱子支撑。一楼与二楼以外用木制楼梯连接,二楼有2米宽的走廊。王府建筑风格独特,是吐鲁番教风格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年代为清代,是末代吐鲁番郡王避暑办公的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位于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东经85°04′,北纬42°00′,海拔高度990米,现已辟为巴音郭楞的一个旅游点,吸收中外游客之多。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在此有...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卓哩克图汗府
卓哩克图汗府,巴音郭楞人又称“满汗王府”或“满楚克加布汗王府”,卓哩克图汗是蒙语“英勇的汗”。汗是一种封号,清朝时封爵蒙古,一个是中国北部的大汗,即成吉思汗的后裔士谢图汗。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等部落在渥巴锡的率领下东归祖国,乾隆为表彰他的爱国气节,又封他为中国西部蒙古的大汗。渥巴锡汗的第八代孙满楚克加布任汗时他的叔叔帮他建造了现在这座汗府,所以受到世人的青睐,慕名前来赡仰拜访的中外游人非常之多。卓哩克图汗府地处和静县城中心,在库尔勒市东北部,相距80公里。这是一座青灰色砖木结构的宫殿式王宫,坐北朝南,有大小房60间,内设正大殿和东西两宫,正大殿分两层,二楼供奉祖宗的神位,东西两宫有卧室、膳房、娱乐室、客厅、储藏室,整座王府宏大壮观,建筑面积为633平方米,由戈拉丁院的生钦五世活佛(土尔扈特有史记载以来第二十八世的四王子)和工程技术人员亲自设计,取土尔扈特人认为最吉利的数字63...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夏合其古城
巴夏合其古城位于阿瓦提县西南部(三团)的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上,巴夏合其是“许多路出城”之意。当时这里水草繁茂,处于交通要道,四面八方都有路到达此地,后因战争被毁,逐渐荒芜,整个古城被黄沙掩埋。1986年,阿吾提周地克在巴夏合其打柴时,古城内的许多文物被大风吹出,他拾到两件袍子、一本手抄古兰经、两本手抄经文集、三份爱情护身符和各色捻线。一件袍子为浅蓝色,被火烧得只剩下衣领和襟;另一件为枣红色,被坍塌的墙压在底下,保存完整,用且克曼绸做面料,手工精细缝制。袍子长大,长1.52m,1.65m,襟宽2.84m,袖长0.8m,袖口宽0.17m。古兰经中夹有一份协议书,用草纸(和田纸)写成,草纸被裁下来的一边有字,另一半为存根,右旁有打官司人姓名和用黑墨水按的指印。另有1张写有诗句的纸,还有3只靴子,靴子跟细,从靴头开始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该古城已被沙掩埋,但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是研究多浪人...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夏央塔克古城
距民丰县城约201公里,位于安迪尔牧场场部东北27公里处。今城墙、庙宇和佛塔尚存,陶片等遗物随处可见,直径200米左右,圆形城内房屋遗址犹存。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为清代所建。这些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侯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处于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块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垒砌或以块石修筑。在营造烽燧时,往往还夹有一些木棍、苇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烽燧用以传递军情。若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若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