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和田笆子墙房屋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和田笆子墙房屋,1968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南疆和田皮山县。我兴冲冲住进单位的“单身宿舍”,

  1968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南疆和田县。我兴冲冲住进单位的“单身宿舍”,一进门倒抽一口凉气:剥落的墙皮里露出红柳篱笆,墙角破洞露着天,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月亮,夏天往里灌风沙,冬天往里灌雪花。难道这也算“单位宿舍”吗?

  领导说,你可别小看这个房子,这叫做“笆子墙房子”,先栽好木柱,做出木框架,然后用草绳把一把一把的戈壁红柳扎成篱笆,固定在木框架上,最后在“笆子墙”内外抹上搀了麦衣子的泥巴,又轻巧又结实,号称“南疆牌钢筋混凝土”。房顶是椽子上铺层席子,再铺上昌蒲草,然后抹草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民居大多此般模样,连咱们“办公室”都一样。

  领导笑嘻嘻地说,有年发大水,全县笆子墙的墙泥全被冲光了,房子成了透空篱笆,却全都屹立不倒。再抹一层草泥,又变成新房了。这就是“南疆牌钢筋混凝土”的妙处。

  住了两年,我将新婚妻子接进“新房”,妻子也被这笆子墙房子吓了一跳。

  这些年看了些资料,方知“笆子墙房子”已然成了和田的“特色文化”之一,与和田玉、和田地毯、艾得莱斯绸并列,而且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了!汉晋时代的楼兰古国或精绝古国的人的房子就是这种建筑,一模一样,一两千年不变!或者说,我曾经在楼兰式古屋中生活、结婚、学习、工作,甚至画油画,就差敲电脑了。那感觉比晋代的陶渊明住进秦代的桃花源古屋中,还要刺激得多,禁不住要作一篇《楼兰怀古》,“发思古之幽情,念天地之悠悠”了!

  据资料记载,在楼兰古城,直到今天,还可见到许多散布的木框构件以及用红柳枝编织、涂泥的残墙。

  而在古精绝国残留的尼雅古城中,笆子墙更是做工考究,与其它遗址区的不同点在于:其笆子墙是在木框架上先固定上一层很厚的苇子(用于保暖),在苇子的内外侧再固定上编织好的红柳席笆,在外层抹草泥(一般笆子墙抹的不是草泥),泥层上还有绘彩的痕迹。这种制作方法有其科学性:既能保温,防风,还能起到室内装饰的作用。一直到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笆子墙”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成“把子墙”,是指红柳被捆成一把一把的,即“红柳把子”,再把“把子”连成墙。另一种写成“笆子墙”是指红柳篱笆墙。还有一种写法是“芭子墙”,我想应该是别字,那是“芭蕉”“芭蕾”的“芭”,有人把“篱笆”写成“蓠芭”,也不合适。

  我想,尼雅笆子墙的结构有点类似现在的“理德板”,中间的苇子相当于理德板中间的保温苯板,两侧的席笆相当于理德板两侧的钢丝网,外层的草泥相当于理德板外层的混凝土。也就是说,精绝古人住的“笆子墙房子”比我的“新房”还要考究,还要先进,还要漂亮!

  据研究,“笆子墙”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有了笆子墙,和田一带的原始居民才可能从山沟迁到沙漠边缘,否则无法抵挡风沙。而且,“笆子墙”与沙漠极度干旱的气候相适应,如果建在南方,两场雨就把抹在篱笆上的泥冲光了。

  如果我们走过沙漠公路,就能看见人工防沙障,一排排芦苇插在沙中,排成方格。其实,如果把芦苇换成红柳,就是“笆子墙”的前身——风篱。风篱只能略挡风沙,不宜住人。待发明出有木框架,篱上抹泥的“笆子墙”后,人们才能在这块土地上建成一个个的文明古国,可谓“功莫大焉”。

  “笆子墙”即使到了今天,也并非一无是处,有消息说:“1998年5月29日,县发生6.2级地震,因木框架红柳笆子墙结构的房屋占80%,这种结构的房屋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故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太大的损失。”

  无独有偶。“2000年1月,伽师岳普湖地震,调查中没有受损的房屋也正是这种‘笆子墙结构’。”

  这些说明领导当年所说“南疆钢筋混凝土”轻巧结实确非妄言,木框柳把抹泥肯定比砖墙或土坯墙轻得多,而木框结构具有很好的整体性,戈壁红柳又具有极强的韧性和弹性,因此“笆子墙”具有如此好的抗震性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因为如此,笆子墙才能从汉晋时代的楼兰国、精绝国一直保存到今天。

  于是有了以下这两则有趣的消息:

  “笆子墙房屋是和田人民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的发明和创造,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当地老百姓经济比较困难,又都会建笆子墙房子,在对传统笆子墙进行了抗震性能的改造后,笆子墙抗震房在和田地区得到推广。”

  “和田地区6月29日召开了动员大会,通报了抗震安居工程的进展情况,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精心设计了适合本地特点的廉价、抗震的笆子墙农房施工图。”

  更有趣的一则消息是:

  县“在住宿设施建设上,尽量采用红柳墙和木结构屋顶,以别具一格吸引游客”。

  也就是说,“笆子墙”不仅用于抗震,还要用于旅游,让游客也住一住楼兰时代土得掉渣的古建(“土得掉渣”并非形容,揣一脚真能往下掉土渣)。那意思就像住进傣家竹楼、苗家吊脚楼、甚至山顶洞人的岩洞,别有一番情趣。当然,我估计,绝不可能像我的“新房”那样露着天,说不定墙上还得有精绝古国的“彩绘”。

  然而又有另一则消息:

  “今后,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田地区建抗震安居房将逐步减少笆子墙抗震房的数量。和田地区抗震办的工作人员发现了笆子墙的一大缺点:因主要材料是木头和树枝,建一座笆子墙房子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建房用木头就要伐树,这对生态脆弱的和田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虽说“楼兰古屋”既有“怀古情调”又有“文化特色”,但还是不如现代小楼舒服。就像外国人欣赏北京小胡同,而真正住在危旧大杂院的北京人却并不领情,争相搬进楼房。直到今天,一些和田农民仍然住在破烂不堪的“楼兰古屋”中,不能不说这是尚未脱贫的无奈。

  这种“笆子墙房子”今后命运如何?也许有点像唐诗中说的:“或如丝,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为清代所建。这些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侯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处于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块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垒砌或以块石修筑。在营造烽燧时,往往还夹有一些木棍、苇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烽燧用以传递军情。若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若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介”字房“蔓子炕”
达斡尔族的村庄都具有独特风格,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芭。院落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修筑在离院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达斡尔族的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温性能好,是达斡尔族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高寺
位于焉耆城西北角的高寺是阿拉伯风格与中国传统宫殿特点相结合的一座建筑,在中国传统的装饰格调上又带有阿拉伯雕刻风采,形成了中国清真寺建筑的独特而又美妙的形式。又以其曲折动人的传说和迭荡起伏的经历,而闻名中外界,成为巴音郭楞乃至新疆和中国的一大历史瑰宝。清乾隆年间,陕甘回民被清政府征发平定准噶尔,来焉耆屯垦戍边,回族人民在今焉耆东南建简陋哨麻做礼拜。嘉庆二年(1797)将哨麻改建为老坊寺,光绪四年(1878年)因焉耆回族人民帮助清军战胜阿古柏侵略军有功,清军将领刘锦棠看到老坊寺街前屋后的礼拜人之多,指令在城西北再建一所清真寺。其因建在一个高土台子上,并且比原老坊寺的门楼也高出3米,因此而得名高寺。高寺另一个名符其实的原因是老坊寺不及高寺高大宏伟,许多阿拉伯世界商回大德特别愿意到高寺传经布道,而不愿光顾又旧又小的老坊寺。虽然高寺也几经损坏,它似乎是越加固越高大,民国十六年(1927),它又一次重...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拜都拉
与回族大寺、塔塔尔寺一起号称伊犁三大寺院的拜都拉清真寺历时近8年的大范围改扩建工程近日完工。装修一新的拜都拉清真寺从本月起盛装揖客,游客只需掏5元钱就可以全面参观拜都拉清真寺。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是伊宁市最大的穆斯林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从1996年开始,该寺由教协会承办,各级政府拨款,信教群众资助,总共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改扩建。建成的新寺建筑面积为6950平方米,由双心拱门、圆形穹窿顶的两层礼拜殿为主体建筑,4根镂空乳白色尖塔直耸入云,保留了原来的宣礼塔。整个大寺具有浓郁的教艺术风格。礼拜殿内可同时容纳3000至5000人,墙壁及立柱上有极为精美的族风格的雕花,是由建设方专门从喀什等地请来的工匠精雕细刻而成。大殿前方正中央是领拜人所处的位置———小窑殿,小窑殿前壁上雕刻有古兰经经文选段,在其北侧有一被称为“库图拜”的讲坛,依麻木在这里为信徒讲经。“拜都拉”在语中是“天房”的...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永安寺
永安寺即黄庙,是巴音郭楞,也是新疆最大的一个综合性寺庙群,因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穿黄衣戴黄帽始称黄教,巴音郭楞信仰黄教,他们修的庙始称黄庙,再则,黄庙庙群全为黄色的金项,由此称黄庙。黄庙位于和静县城东北部巴仑台地区,它背靠天山,面对草原,东边有绿树托太阳升起,西有响河醒蓝天之灵,特别在西面的山上有一块巨石悬于山腰,好象一尊雄狮高踞在山上,给万千牧民迎来吉祥的太阳,这儿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山环水绕,风景如画。永安寺有15所寺庙组成,黄庙是主庙,位于寺庙中心,其它14所寺庙分布在黄庙的四周。永安寺布局严整,浑然一体。主庙黄庙有前殿、中殿、后殿,前殿为禅堂,中殿为经堂,后殿为法堂,庙顶饰黄色琉璃瓦,脊饰黄色花格瓷砖,上饰二龙戏珠,狮象雕塑两脊头,脊中置宝葫芦、檐吻3层黄色短檐瓦,檐下翻卷棚,四角高挑,角系风铃,角翘上置鳌鱼收尾,门前有廊厦,4柱顶天地,恢廓磅礴。永安寺建成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