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山普鲁古墓葬群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5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山普鲁古墓葬群,山普鲁古墓葬群位于洛浦县城西11公里,山普鲁乡南4公里处的台地上。墓葬群东西

  山普鲁古墓葬群位于洛浦县城西11公里,山普鲁乡南4公里处的台地上。墓葬群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出土棺木系梧桐原木所造。

  1983年8-11月,自治区考古队来此挖掘大小墓20座。其中有大型丛葬墓两座及单体墓16座,马坑两座。死者多成年,葬式有俯身葬,仰身屈肢葬,头向无一定之规,马坑中有黑白2马,白马右侧后腿屈,黑马左侧四蹄直,头部均插白色羽翎两支,左古墓中还有完整的男性干尸1具。

  出土文物近千件,有大量的衣帽、绑带、花边、印花棉布、刺绣、裁绒和拉绒地毯,毛褐、毡衣、花押、珠饰、梳蓖、铜镜、镜袋、靴鞋、手仗、摇扇、弓箭、铁铲、石膏佛像、陶木器具等。

  纺织品、毛织品种类多,色彩绚丽,纹饰多样,是研究古于阗国生产技术和工艺美术方面的珍贵资料,出土丝绸品中有典型的汉代织锦纹样。有“飞凤”纹锦,“宝相花”双面提花锦,“群猴对戏”纹锦等。出土的“常宜富贵”铜镜,宽边铜镜为重要的断代依据,初步鉴定为汉代的遗址。山普鲁古墓葬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山普拉古墓群
位于洛浦县城西南14公里的戈壁台地上,面积6平方公里,是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于阗境内一处较大的公共墓地。1983年以来进行多次发掘。墓地可划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战国至东汉时期,墓葬类型分为长方型竖穴土坑幕和刀型土坑棚架幕两种。葬式为仰身直肢,有小儿单人葬、合葬、家族丛葬,还发现有殉马坑。出土文物有铁、铜、陶、木、石、骨器,皮革制品和丝、毛织物等,反映了于阗文化的基本特点及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第二期属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幕为主,箱式木馆葬具较多,葬式多仰身直肢,有单人葬和合葬。出土物有陶、木器、丝毛织品级饰物等。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阿斯塔那墓葬群
这里出土的干尸与埃及的木乃伊比肩。这里的土地,依旧挥洒着高昌人奢靡生活的气息。沿着高昌故城东北再延伸到西北,有一个神秘的阿斯塔那墓葬群遗址,矜持地躺在10平方公里的狭长戈壁旷野上。这里有为死者陪葬的各类象征享乐、富有、权力的物品。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从金银珠宝到账目地契,从闺秀描红到盔甲兵戈,从世俗文字,到经书典籍,应有尽有。它是誉为高昌历史的秘密资料库、西域文化的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是语“京都”或“首府”的意思)墓葬群所在地名叫阿斯塔那村(汉名叫三堡),它与东北方向不远哈拉和卓古墓群(即二堡)相连结。因此也称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墓葬群。进人的墓穴是一个双人合葬的坟墓,两具仰面而卧的干尸赫然在目——夫妻合葬墓。——高昌历来与汉文化相通,盛行夫妻合葬或家庭成员数人合葬。其中有一座是著名高昌大将军张雄夫妇的合葬墓。另外,还有两个墓室,其中—个墓室墙壁上绘有色彩鲜艳的花鸟图,花鸟图上面的云彩之...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天山庙
位于哈密北部天山顶,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顶部修建关帝庙而得名。天山公路由此分道,急转直下,南去是南山口,北去是口门子。这里海拨2700多米,云巅鸟道,自古以来是东部天山南阳北阴的必经之路。建庙以前这里称“黑绀岭”。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候君集平定高昌时,行军副总管左屯卫将军、姜行本曾在此制作攻城器械,事华立记功碑于天山之岭。元、明时期称“阔石图”岭(蒙语:碑岭)。现在的天山庙,仅存有三间砖木结构的空殿和一块断碑。遂使今人有“破庙残碑映雪寒”的吟哦。天山路蜿蜒曲折凡三十六盘,道旁山高林密,鹰啭鹿鸣。顺盘山弯道,登上天山庙山顶,豁然天开,俯瞰山下,只见林海莽莽,雪光莹莹,一会儿朗月当空,一会儿云遮雾罩,一会儿大雪纷飞。游人旅客多驻足于此,领略一番大自然的奇妙景色。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为清代所建。这些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侯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处于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块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垒砌或以块石修筑。在营造烽燧时,往往还夹有一些木棍、苇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烽燧用以传递军情。若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若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阿洪鲁库木麻扎
沿着原始胡景点前行不远处的沙漠里,有一座十四世纪传教士阿洪鲁库木的麻扎,并有许多古墓群,虔诚的教民年年来此膜拜、祈福,据称心诚者十分灵验。此处方圆数公里的沙漠里,生长着许多上百年的古老的胡杨树,其中最著名的“胡杨王”,树围8米以上,需5人手拉手才能围住。据说此树已生长了1800年,是“胡杨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传说的见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