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阿斯塔那墓葬群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1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阿斯塔那墓葬群,这里出土的干尸与埃及的木乃伊比肩。这里的土地,依旧挥洒着高昌人奢靡生活的

  这里出土的干尸与埃及的木乃伊比肩。

  这里的土地,依旧挥洒着高昌人奢靡生活的气息。

  沿着高昌故城东北再延伸到西北,有一个神秘的阿斯塔那墓葬群遗址,矜持地躺在10平方公里的狭长戈壁旷野上。

  这里有为死者陪葬的各类象征享乐、富有、权力的物品。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从金银珠宝到账目地契,从闺秀描红到盔甲兵戈,从世俗文字,到经书典籍,应有尽有。

  它是誉为高昌历史的秘密资料库、西域文化的地下博物馆。

  阿斯塔那(是语“京都”或“首府”的意思)墓葬群所在地名叫阿斯塔那村(汉名叫三堡),它与东北方向不远哈拉和卓古墓群(即二堡)相连结。因此也称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墓葬群。

  进人的墓穴是一个双人合葬的坟墓,两具仰面而卧的干尸赫然在目——夫妻合葬墓。——高昌历来与汉文化相通,盛行夫妻合葬或家庭成员数人合葬。

  其中有一座是著名高昌大将军张雄夫妇的合葬墓。

  另外,还有两个墓室,其中—个墓室墙壁上绘有色彩鲜艳的花鸟图,花鸟图上面的云彩之间,还画了一些南归的大雁,为6幅屏风式花鸟画构成的组画。

  唐代中原花鸟画很发达,但只见记载难觅真迹。这6幅唐墓中的花鸟画,仿照中原流行的6面屏风式样,无大的突破,但却是唐代花鸟画的真迹,亦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一组独立的花鸟画珍品。

  另一个墓穴里有两具干尸躺在木板床上。据说有一个中亚一带远道而来的外族人,因穷困客死异乡,葬于此,只躺在一张破芦席上,没有任何随葬品。

  在这个巨大的墓葬群中有500多座坟墓,墓穴中的许多干尸和大量文物。

  如果你想了解高昌的历史文化,这里最适合,因为这里出土了数以万件计的西晋至唐代文书,被誉为百科全书。

  此外,出土的丝织品大部分来自中原。

  锦袍、锦被上有青底绛红花纹和图案,由四种、如意、树叶、文吏头像组成的四面,放射出神秘之光,锦纹图案中的对兽对鸟、联珠鹿纹是中原常用的题材;而那些用纬线显花的孔雀、异鸟则是中亚、西亚流行的一些图案。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里出土的丝织品还有西域出产的“琉勒锦”、“龟兹锦”、“高昌所作龟兹锦”,标志着晋至唐代,西域已经有了本地的丝绸纺织业了。

  出土的木制品有木案、木牛、木马、木猪、木鸭、木牛车、本佰、代人木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陶器中,图案多为佛救祟尚的莲花纹;而那些纸鞋、纸帽和纸扎人形的四肢,暗藏着许多历史的奥秘。

  在阿斯塔那墓穴中,除壁画外,还有大量的纸画、绢画、麻布画、木版画作品,其中不少墓穴顶上钉倍受世人关注着华夏始祖“伏羲女娲图”;出土的泥塑俑、木雕俑,特则是那些载歌载舞百戏俑,再现了西域和吐鲁番盆地舞台表演艺术多彩多姿的生动景象。

  其实看看这里出土的汉五铢钱、唐开元通宝.还有本地流通的高昌吉利钱,还有相当数量的波斯银币和罗马金币。不难想想丝绸之路那时的繁荣。

  到了这里,不妨看看那时的食、住、行以及游玩娱乐,因为这里从亭台楼阁到车马、绸缎,从琴棋书画到五谷、果品,葡萄瓜果种类繁多,糖果、点心、水饺、馄饨、面饼、粽子等样样俱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阿斯塔那古墓
阿斯塔那古墓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这座庞大的古墓群,被称作地下历史博物馆。从50年代至今,这里先后进行过14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56座,出土各种珍贵文物达万余件。1985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群位于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附近,南邻高昌故城,平均海拔高为-25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阿斯塔那古墓群是当年高昌故城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在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的古冢。既有达官贵族、威武将军,也有平民百姓、下层兵士。因而又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是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古墓群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是以一个家族的习俗来营造自己的墓地。在墓区处处可见井然有序、界线分明的一个个莹院。鼓区内是一个父系大家族的墓园,按照祖、父、子、孙辈份大小,依次进行排列,非常正规。墓葬皆为土洞墓,墓室中大多是居住...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山普鲁古墓葬群
山普鲁古墓葬群位于洛浦县城西11公里,山普鲁乡南4公里处的台地上。墓葬群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出土棺木系梧桐原木所造。1983年8-11月,自治区考古队来此挖掘大小墓20座。其中有大型丛葬墓两座及单体墓16座,马坑两座。死者多成年,葬式有俯身葬,仰身屈肢葬,头向无一定之规,马坑中有黑白2马,白马右侧后腿屈,黑马左侧四蹄直,头部均插白色羽翎两支,左古墓中还有完整的男性干尸1具。出土文物近千件,有大量的衣帽、绑带、花边、印花棉布、刺绣、裁绒和拉绒地毯,毛褐、毡衣、花押、珠饰、梳蓖、铜镜、镜袋、靴鞋、手仗、摇扇、弓箭、铁铲、石膏佛像、陶木器具等。纺织品、毛织品种类多,色彩绚丽,纹饰多样,是研究古于阗国生产技术和工艺美术方面的珍贵资料,出土丝绸品中有典型的汉代织锦纹样。有“飞凤”纹锦,“宝相花”双面提花锦,“群猴对戏”纹锦等。出土的“常宜富贵”铜镜,宽边铜镜为重要的断代依据,初步鉴定为汉...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为清代所建。这些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侯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处于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块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垒砌或以块石修筑。在营造烽燧时,往往还夹有一些木棍、苇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烽燧用以传递军情。若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若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高寺
位于焉耆城西北角的高寺是阿拉伯风格与中国传统宫殿特点相结合的一座建筑,在中国传统的装饰格调上又带有阿拉伯雕刻风采,形成了中国清真寺建筑的独特而又美妙的形式。又以其曲折动人的传说和迭荡起伏的经历,而闻名中外界,成为巴音郭楞乃至新疆和中国的一大历史瑰宝。清乾隆年间,陕甘回民被清政府征发平定准噶尔,来焉耆屯垦戍边,回族人民在今焉耆东南建简陋哨麻做礼拜。嘉庆二年(1797)将哨麻改建为老坊寺,光绪四年(1878年)因焉耆回族人民帮助清军战胜阿古柏侵略军有功,清军将领刘锦棠看到老坊寺街前屋后的礼拜人之多,指令在城西北再建一所清真寺。其因建在一个高土台子上,并且比原老坊寺的门楼也高出3米,因此而得名高寺。高寺另一个名符其实的原因是老坊寺不及高寺高大宏伟,许多阿拉伯世界商回大德特别愿意到高寺传经布道,而不愿光顾又旧又小的老坊寺。虽然高寺也几经损坏,它似乎是越加固越高大,民国十六年(1927),它又一次重...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拜都拉
与回族大寺、塔塔尔寺一起号称伊犁三大寺院的拜都拉清真寺历时近8年的大范围改扩建工程近日完工。装修一新的拜都拉清真寺从本月起盛装揖客,游客只需掏5元钱就可以全面参观拜都拉清真寺。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是伊宁市最大的穆斯林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从1996年开始,该寺由教协会承办,各级政府拨款,信教群众资助,总共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改扩建。建成的新寺建筑面积为6950平方米,由双心拱门、圆形穹窿顶的两层礼拜殿为主体建筑,4根镂空乳白色尖塔直耸入云,保留了原来的宣礼塔。整个大寺具有浓郁的教艺术风格。礼拜殿内可同时容纳3000至5000人,墙壁及立柱上有极为精美的族风格的雕花,是由建设方专门从喀什等地请来的工匠精雕细刻而成。大殿前方正中央是领拜人所处的位置———小窑殿,小窑殿前壁上雕刻有古兰经经文选段,在其北侧有一被称为“库图拜”的讲坛,依麻木在这里为信徒讲经。“拜都拉”在语中是“天房”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