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里坤的古宅官仓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1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里坤的古宅官仓,来到巴里坤,了解悠久的历史,您就不能不走进悠久的巴里坤古民宅小巷,触摸这些2

  来到巴里坤,了解悠久的历史,您就不能不走进悠久的巴里坤古民宅小巷,触摸这些200多年前的商宅、官宅、民宅,而这些民宅建筑堪称新疆清朝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的民宅建筑之作。

  说它们是民宅建筑经典之作丝毫也没有夸大。巴里坤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上显赫一时的商业重镇、文化重镇,东街商户、北街驼客、官家文人南一街,集合了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地的房屋建筑特点。不同的门楼、宅院、雕花和抱鼓石,显示着个房主的不同身份。

  这是一户商宅大户,四重雕花门楼显示着当年商户的富足与气派。一重是芙蓉花、二重雕有富贵牡丹、三重刻着益兽蝙蝠、四重则是收获的桃李、盛开的菊花,门楼云头则是大象的鼻子,极富“万象更新、聚财进步”的商家寓意。

  在民宅建筑一条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首推这家官宅。推门进入,官宅的第十代传人王善桂老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的祖上王大官人曾随岳钟琪征战西域,评定准噶尔部落叛乱后镇守巴里坤,这含翅的凤凰向我们展示了王大官人当年作为清朝镇西厅四品大员的威严。这个显得陈旧的“官帽盒”是不是就是当年王大官人盛放花翎顶戴用的呢?我们已经无法考证。看着祖上留下的这份家业,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旅游景点。王善桂老人颇有些自豪。

  在巴里坤城古建筑群里,修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的8座清代粮仓,在历经了200多年风雨、地震、洪水的侵蚀后依然挺立,其中的奥妙就是它独特的梯形立木框架结构和粮仓内增加张力的建筑设计,仓顶的通风口,地下架空的厚木板,宽厚的墙体,使粮仓具有冬暖夏凉和防鼠、防虫、防霉变的功效。

  走进古粮仓,展现在你眼前的就是一部巴里坤屯田戍边的史书。从最初的二人担杠到后来的双牛担杠,一把姆锨,一只斗,一个升,一把犁,都在向你述说着甘露川屯稼堆云的丰收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里坤古城
巴里坤古城由两个城垣毗连而成。西边的叫汉城,是因居民是汉族而得名。汉城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队所建造的“绿营兵城”。城墙周长4公里多,为长方形,东西长1553.5米,南北宽788.7米,西城门外有翁城,半径为35.4米,基本保存,其余三座翁城已毁。据史料记载,汉城是由岳飞第二十一代孙、陕甘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督军修建的。据说当年筑城时,岳钟琪的部队就驻扎在城南的山包上,因此这个山包得名“岳公台”。满城修建于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驻扎满州旗兵,而得这个名称。上世纪未,随旗兵撤离,人走城空,房屋拆毁,城墙坍塌。城墙周长3公里,高6.6米,原来也有4个城门及四个角楼、炮台12座,垛口1161个,四门都筑有四座小翁城。巴里坤汉满两城首尾衔接,登高俯视,苍茫草地一碧如海,而两座城如海中游动的两条扬子锷。此景触动文人诗情,使获“瀚海鼍城”之美称,列为八景之一...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里坤汉满两城
巴里坤古城由两个城垣毗连而成。西边的叫汉城,是因居民是汉族而得名。汉城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队所建造的“绿营兵城”。城墙周长4公里多,为长方形,东西长1553.5米,南北宽788.7米,西城门外有翁城,半径为35.4米,基本保存,其余三座翁城已毁。据史料记载,汉城是由岳飞第二十一代孙、陕甘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督军修建的。据说当年筑城时,岳钟琪的部队就驻扎在城南的山包上,因此这个山包得名“岳公台”。满城修建于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驻扎满州旗兵,而得这个名称。上世纪未,随旗兵撤离,人走城空,房屋拆毁,城墙坍塌。城墙周长3公里,高6.6米,原来也有4个城门及四个角楼、炮台12座,垛口1161个,四门都筑有四座小翁城。巴里坤汉满两城首尾衔接,登高俯视,苍茫草地一碧如海,而两座城如海中游动的两条扬子锷。此景触动文人诗情,使获“瀚海鼍城”之美称,列为八景之一...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巴里坤兰州湾子古遗址
1983年,兰州湾子西700米处发现一座巨型鹅卵石垒砌而成的石屋结构遗址,当地人称其为“鄂博”。该遗址为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也是一处最有代表性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该遗址面积近200平方米,残墙高近2米,厚达3米,近底部显坡状,分隔为前后室,主室居南占地100平方米,底部有柱洞,洞内残存木柱残段、北部有附室,南北并列,有门道彼此联通,由附室向东开门,建筑用材选自山前遍布的巨型卵石,石屋内侧壁平整。该遗址曾3次住人,后毁于火,出土有大型圈足铜、环首小刀、双耳鼓腹红陶罐、陶锉及马、羊、鹿的骨骼和炭化小麦粒等。同时出土的17具完整骨骸经鉴定具有明显蒙古人种特征,距今3285±75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末期。兰州湾子石屋遗址的发掘说明,早在3200年前,巴里坤已有大型草原石结构建筑情况,有很高的考古价值,1990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单位。2002年7月24—8月5日,由西北大学文博系教授王建新主...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巴里坤岩画
岩画是古人类凿刻在岩石上的一种“语言”和“文字”,是用以反映人类生活、生产以及战争的记录和符号,是人类记录在岩石上的原始资料。巴里坤岩画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在岩石上留下的他们真实生活的足迹,将他们看到的、听到的真实地记录在岩石上,有一部分是真实的记录,有一部分是传说,还有一部分可能是想象或者是一种幻觉。总之,岩画是我们研究古人类活动和生活难得的一部“文史资料”。新疆岩画分布较广,横贯全疆东西,每个区域都有岩画,但都有所不同,巴里坤岩画有其独特的一面。表现形式和技法巴里坤岩画在三山基本都有,其中在水源丰富地较为集中,如兰州湾子古遗址群内的岩画,东黑沟古遗址区内的岩画都集中分布在水源丰富地,而八墙子山顶岩画却在山顶上。到目前为止,八墙子岩画区还没有发现人类生存的遗址痕迹。巴里坤岩画之丰富,敲击和凿刻技法之娴熟,是难得的岩画珍品,其内容之广在新疆区域内也很少见。这三处岩画表现形式和技法都有不...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烽燧
巴里坤有29座烽燧。建筑年代除唐代外,其余为清代所建。这些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侯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烽燧多夯土筑造;处于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块石先砌基座,基底上再用土坯垒砌或以块石修筑。在营造烽燧时,往往还夹有一些木棍、苇草等物。烽燧平面基本为方形,少数呈八角形。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一路沿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从巴里坤县城向西,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通伊吾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沿途亦有烽燧遗存。烽燧用以传递军情。若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若有百余犯敌,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犯敌若在千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若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这样,三四百里外的敌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