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阿勒泰切木尔切克古墓群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1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阿勒泰切木尔切克古墓群,沿217国道向距阿勒泰市区17公里的切木尔切克乡前行,约10公里后,就能看见

  沿217国道向距阿勒泰市区17公里的切木尔切克乡前行,约10公里后,就能看见几处并不高也并不大的土堆墓,这就是切木尔切克古墓群。

  切木尔切克古墓群分布在方圆数十平方公里之内,由于地势略显起伏,远一些的古墓就看不到了。这里约有30余座古墓,有些已几乎与地表平行,墓阁杂乱地布满了石块,这些石块还能明显地看出人为堆起的痕迹,其中有10几处墓葬露出了石棺。

  据了解,切木尔切克古墓群的科学考查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63年后由新疆博物馆文物队在此地多次挖掘,从32座墓葬土了大量的陶、石、铜、铁和骨质文物,是自治区古墓群中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出土文物最具价值和出现年代最久远的古墓群。2001年6月25日,该古墓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切木尔切克古墓群分为封土石堆墓和石棺墓。封土石堆墓数量较多,约有20余座,高出地面2—5米,直径10—30米,石块垒起后再覆盖一层土,从外形看有圆形石堆墓、环石围圆形石堆墓和方土石堆墓等。石棺墓地表上没有封土,只建在地势略高的草原上。这里的石棺墓有10座左右,从地表就能看到露出地面少许的石棺。这些石棺从外形看基本上都相仿,有正方形、长方形,占地面积和埋入地表下的深度差距也不大。石棺长约1.8—2.5米,宽约1.6—2米,深约1.5—1.8米,厚约10—30厘米,基本上全部埋入地表下,上面再盖一块或两块较厚的石板,做盖的石板一般都比石棺的板质厚重,至少在1.5吨以上。从有关考古资料看,石棺墓的外围还建有方形或圆形的墓院,院墙高约2米,把石棺围在中间,只是历经千年岁月的侵蚀早已旧痕难识。一般墓前都立有石人或鹿石,现在能看到的只有3—4尊石人,大部分已分别收藏于自治区和阿勒泰市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切木尔切克乡石人、古墓群
切木尔切克墓葬周围地势平坦,地表为荒漠戈壁。墓葬分布面积大,延续时间较长。其分为两种葬法。一种为单棺葬,墓前有一个面东而立的石雕人像;另一种是双棺葬,墓场一周有石墙围护,石墙多为一米左右的稍事加工的条石,这些条石垂直埋入土中,下埋六、七十厘米,地表仅露出三、四十厘米。石墙一圈长宽十数米不等,在正中左右对称地埋葬着两个石棺。石人都是就地取材凿雕而成,有半身像,有整身像,大都不足一米高。大致分做四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塞人文化,而多数是唐代人活动的遗迹。切木尔切克墓葬是阿尔泰草原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2001年“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葬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墓群外,阿勒泰地区还有神秘的鹿石,顾名思义,鹿石即刻着鹿的石头,但这只是一个概称,有很多名叫鹿石的各类形状的石碑上并没有鹿纹。鹿石的分布极广泛,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南西伯...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多木拉克脱拜古墓群
古墓群位于贝母房子村西,清水沟北岸的农田中,东为一南北向小干沟,南临河谷,北接齐阿思山丘,据推测为唐以前地方民族的墓葬。葬区面积18万平方米,以多木拉克脱拜大墓为主。分布有大小三十余座石堆,石围墓。其中一号大墓—多木拉克脱拜墓底直径46米,残高约8米,顶部偏东北塌陷,墓葬之石块堆积较规则,由底部分层盘旋至顶。底部石块大而多。大墓之东南墓葬分布稀疏,西南则分布稠密,墓与墓之间距离较短。墓群规模均小于大墓,直径约9-18米,残高10-110厘米之间不等,且均有塌陷。墓群定为自治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保存。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雅尔湖古墓群
位于交河故城沟西台地上,与交河城一沟之隔。整个墓区为一狭长台地,墓葬群面积较大,达10万平方米。仅于50年代发掘过3座墓葬,发现陪葬文物500余件。主要有陶器、压花金片饰物、铜花瓣饰物、晶石红串珠、开元通宝、波斯银币等,确定墓葬年代为曲氏高昌至唐代。其余未再作科学发掘。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秃黑鲁克帖木尔汗麻扎
秃黑鲁克帖木尔汗是成吉思汗第七世孙,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察合台后王。公元1346年,年仅16岁的秃黑鲁克帖木尔被拥立为蒙兀儿斯坦汗王,18岁时信奉了教。公元1352年,他强迫所属16万蒙古部众皈依了教,从而加快了教在新疆的传播。1360年3月,他发动了统一河中地区的战争,短暂地统一了察合台汗国。1363年,秃黑鲁克帖木尔汗死后,葬于阿里马勒城东郊,即今霍城县东北部的大麻扎,并为他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穹窿式陵墓,按教殡仪埋葬。麻扎,系阿拉伯语,意为陵墓。寝殿正门朝东,正面墙壁用紫、兰、白色26种规格的釉砖镶砌而成各种几何形纹饰图案,门额上用兰色釉砖,嵌有阿拉伯文颂辞。整个建筑外观庄严古朴,雍雅宏丽。殿内无木柱横梁。四壁空阔,可由阶梯登临顶部。它是新疆具有风格的最古老建筑,被列为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门之上,有阿拉伯文书写的“教之光”,是对死者的褒奖。现今,常有穆斯林和中外游客前来朝拜、游览...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赞木庙
公元399年,晋代高僧法显一行四人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401年他们来到于阗,在于阗国王的挽留下,法显在于阗呆了三个月,参加了当地一年一度的行佛大典,然后又继续西行,一年后,终于到达了印度。回长安时,除带回大批的佛教典籍外,法显还把他取经途中的游历写成一本《佛国记》,关于“赞木庙”的情况就记载在这本书中。该庙地处和田西南36公里处,又名“库克玛日木”(波斯语音译,意为“蛇山”),相传修行者曾在此与蛇一同修行,故尔得名。遗址现存两层石窟,西面有3个深坑。山后有一座麻扎,葬的是以前各大战役中阵亡的将士,每年七八月份,远近的穆斯林都会到这里来拜谒。交通路线:乘和田到拉依喀乡的班车,然后再从当地租车到景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