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天池的传说之一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0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天池的传说之一,在很久很久以前,天池里有一条恶龙,经常出来侵害百姓。百三个勇敢的青年决心为民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池里有一条恶龙,经常出来侵害百姓。百三个勇敢的青年决心为民除害,除掉这个妖孽。三人历尽艰险,攀上天池,将恶龙追至峰项,同恶龙进行了殊死搏斗。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鏖战,终于打败了恶龙。但他们自己也精疲力尽,昏倒在山上,再也没有醒来,遂变成了三座山峰,并肩屹立,保护这块神圣的宝地。游客在山上还可以骑马游览其他景点。夜间投宿在天池旁的旅馆内,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小,别有一番情趣。
    天池古称瑶池,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天池与西王母联系在一起。相传3000多年前西周的第五代君主周穆王西游时来到此地,西土母在风景秀丽的瑶池设宴款待周穆土一行。奏乐助兴时,西王母与穆上应酬唱和,热情洋溢。周穆壬赠给西土母白圭玄壁及大批中原特产、锦绸美绢。王母则以当地的瑰宝奇珍相赠。在此期间,西王母请周穆王游览瑶池及西王母国的山川名胜。周穆上还登山方石为碑,上书“西土母之山”五个大字,志此行,并植槐树留念。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新疆都统明亮到博格达峰天池题“神池浩渺,天镜浮空”石碑。
    天池是“天镜”、“神池”二词,分别取首尾二字而来。灯杆山之顶,耸立着三块巨石,其状如戟,名“三戟石”。三石直刺苍写,顶天立地,故又称“擎天石”。相传天池水深万丈,是藏妖之宅。王母娘娘来到瑶池时,许多精妖水怪还不知她的法力无边。一日,池水黑浪翻滚,一片妖气。西王母定睛一看,原来是被罚下仙界的黑色精在此作怪,欲将天池掀翻,好卷起“万丈恶涛,将西天冲斜”。西王母怒上心头,脱下一只云头绣鞋,扔进水里,口中念念有词,喝声“金母在此,妖孽还不上来见吾。”话毕,黑色精束手被擒,西王母用法锁住,带回仙宫。接着,西王母又在灯杆山上立下一块巨石,用发簪劈成三半,撑住西天,使天下太平,所以此石称为“顶天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天池怪兽之谜
天池气象站的电影放映员朴龙植、观测员崔兴恩也在这一天看见了“怪兽”。据他们的记述:1980年8月23日上午8时40分,我们在天文峰紧临天池的岩巅,看见天池中有动物涌出水面,向北岸游来,身后有很长的人字形的分水纹,其头部和一部分颈部露出水面,头的直径约15厘米,向上仰翘,见颌下光滑为灰白色的皮,不见口、眼、鼻,状如蛇头。过了一会儿,见距岩约40米的湖中又有一“怪物”出水,水波翻涌,怪物样子很蠢,头约有人头大,眼如栗子大,圆圆的,嘴向前凸,脖子细长,直径10厘米左右,长约1.2--1.5米,与身相近处有白色环纹一条,毛皮光滑,类似海豹皮,但无花斑,灰白色。此物出水部分除头颈上,还有背部的一部分,怪物在距岸30米左右处折回,潜入水中,其转弯时划水半径很大。据推测,怪物全身可能有牛那么大。同一天省气象局两位同志也亲眼见到出现在天池中的五只“怪兽”。他们记述到:“1980年8月23日,我们从山上下到...
·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花的传说
相传,以前人间本没花草,只有天堂才有。按的旨意,费尔代维西的主神,在慕士塔格峰顶的仙园里种植了天堂所有的花草,并遵照的旨意,命一仙女守卫仙园。这位仙女有着非凡的神通。会千万种变化,时而变作鬼怪,时而化为飞禽,时而又变作猛兽。若是见到有人间的生灵走近仙园。她就会念起咒语,使其变为无生命的东西,或者令手下的鬼怪将其吞噬。为了使人间能有花草,许多英雄好汉都曾前往慕士塔格山上那座仙园去寻求,结果都是有去无回,但是,鲁斯塔木为了得到一位名叫古丽夏提的姑娘的爱情,置生死于不顾,决意冒险,为人间寻求花草。经历了千难万险,他终于进入了这座仙园。喝了神泉水之后,他摘下一红一白两朵花揣在怀里。就在他要走的时候,守卫仙园的仙女醒来发现了他,当即令手下的猛兽鬼怪向他扑去。鲁斯塔木拼力博斗,战胜了猛兽鬼怪。接着,他又与仙女争斗。他毕竟斗不过仙女,但是,最后仙女被他的坚毅、忠诚和勇敢所感动,允许他将摘到的神花带到山下...
·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美食馕的传说
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通过这个美好的传说,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
·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琴的故事
族乐器包括热瓦甫、艾捷克、卡龙琴、达甫手鼓等。这些乐器结构简单、旋律动听,在人的文化历史中,有很高的声誉。族乐器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在阿瓦提、巴楚、麦盖提等地区民间都有很多有关音乐及乐器的传说……传说音乐是在人的祖先出现以前就存在于天堂,最初人类被造成了一个内空的躯体,然后再用泥巴垒成。接着神在人的躯体内输入生命,但由于生命惧怕黑暗,不敢进到躯体里。神无论如何也不能将生命输入,最后便由仙女钻进躯体里弹起了艾捷克。不久艾捷克声停止,当生命醒来一看,发现自己是在一片黑暗的山洞里,于是在惊吓之中到处乱窜。忽然,发现有一处亮光。为了逃出黑暗,生命便向有亮光的方向奔跑,后来才发现这是人的鼻孔。当生命准备从鼻孔爬出时,鼻孔痒痒不止,打起了喷嚏。打第一声喷嚏的同时,从躯体里传来了艾捷克的声音。当然这只是个神话而已,但我想这是为了要说明艺术是精神生活的创造者这一道理,而编造的一个神话。人们这么传说是想表达...
·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火焰山的传说
大名鼎鼎火焰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火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灸人口。第五十九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更给火焰山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书中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描写显系夸张,但高热这一基本特征与火焰山是完全符合的。关于火焰山的传说之一当年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