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火焰山的传说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火焰山的传说,    大名鼎鼎火焰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火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火焰山位于吐鲁

    大名鼎鼎火焰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火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 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灸人口。第五十九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 事,更给火焰山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书中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描写显系夸张,但高热这一基本特征与火焰山是完全符合的。
    关于火焰山的传说之一当年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仓卒之间,一脚蹬倒了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鲁番,就形成了火焰山。山本来是烈火熊熊,孙悟空用芭蕉扇,三下扇灭了大火,冷却后才成了今天这般模样。 
    其实,火焰山是由侏罗纪、白垩纪及第三纪砂砾岩和红岩泥构成的,年龄距今有两万万岁了。
    关于火焰山的传说之二族民间传说天山深处有一只恶龙,专吃童男童女。当地最高统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恶龙。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恶龙在吐鲁番东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杀。恶龙带伤西走,鲜血染红了整座山。因此,人把这座山叫做红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焰山。
    拴马桩和踏脚石在吐鲁番市胜金乡西南10公里处,从312国道西北望去,峰峰的火焰山顶上,有一石柱,巍然矗立,形同木桩,人称“拴马桩”。据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处,曾把白龙马拴在石柱上,拴马桩由此而得名。在拴马桩不远处,有一巨石,相传是唐僧上马时用的踏脚石。栓马桩人称之为“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据说穆罕默德时代,有个圣人名叫艾力,来到火焰山,曾把马拴在石柱上,以后人们就把这根石柱叫“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意为拴马桩)以示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花的传说
相传,以前人间本没花草,只有天堂才有。按的旨意,费尔代维西的主神,在慕士塔格峰顶的仙园里种植了天堂所有的花草,并遵照的旨意,命一仙女守卫仙园。这位仙女有着非凡的神通。会千万种变化,时而变作鬼怪,时而化为飞禽,时而又变作猛兽。若是见到有人间的生灵走近仙园。她就会念起咒语,使其变为无生命的东西,或者令手下的鬼怪将其吞噬。为了使人间能有花草,许多英雄好汉都曾前往慕士塔格山上那座仙园去寻求,结果都是有去无回,但是,鲁斯塔木为了得到一位名叫古丽夏提的姑娘的爱情,置生死于不顾,决意冒险,为人间寻求花草。经历了千难万险,他终于进入了这座仙园。喝了神泉水之后,他摘下一红一白两朵花揣在怀里。就在他要走的时候,守卫仙园的仙女醒来发现了他,当即令手下的猛兽鬼怪向他扑去。鲁斯塔木拼力博斗,战胜了猛兽鬼怪。接着,他又与仙女争斗。他毕竟斗不过仙女,但是,最后仙女被他的坚毅、忠诚和勇敢所感动,允许他将摘到的神花带到山下...
·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美食馕的传说
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通过这个美好的传说,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
·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琴的故事
族乐器包括热瓦甫、艾捷克、卡龙琴、达甫手鼓等。这些乐器结构简单、旋律动听,在人的文化历史中,有很高的声誉。族乐器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在阿瓦提、巴楚、麦盖提等地区民间都有很多有关音乐及乐器的传说……传说音乐是在人的祖先出现以前就存在于天堂,最初人类被造成了一个内空的躯体,然后再用泥巴垒成。接着神在人的躯体内输入生命,但由于生命惧怕黑暗,不敢进到躯体里。神无论如何也不能将生命输入,最后便由仙女钻进躯体里弹起了艾捷克。不久艾捷克声停止,当生命醒来一看,发现自己是在一片黑暗的山洞里,于是在惊吓之中到处乱窜。忽然,发现有一处亮光。为了逃出黑暗,生命便向有亮光的方向奔跑,后来才发现这是人的鼻孔。当生命准备从鼻孔爬出时,鼻孔痒痒不止,打起了喷嚏。打第一声喷嚏的同时,从躯体里传来了艾捷克的声音。当然这只是个神话而已,但我想这是为了要说明艺术是精神生活的创造者这一道理,而编造的一个神话。人们这么传说是想表达...
·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绑不直的树
从前玛纳斯一带有对夫妻,多年没生一男半女,一直到了三十多岁才生了个大胖小子。两口子别提多高兴了,对儿子惯得不得了。儿子长到十七八岁了,还样样都依着他。有一次,老爹喝酒忘了带儿子去,儿子知道了扬言要杀死他爹。老爹知道儿子可是说干啥就干啥的主儿,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床头放了两个枕头。一个枕头上放一只葫芦瓢,盖上被子,自己就躲到别处睡了。半夜里儿子进来,朝床头就是一刀,转身朝外跑。他跑着跑着,害怕起来,心想:“我怎么把自己的爹杀了呢?杀人是要偿命的啊!”宝贝儿子就这样离家出走了。他一路要饭走了几百里,一天来到一个小镇上。站在小饭铺门口,又累又饿,闻到饭菜香,便向老板讨口饭吃。老板一看是一个年轻的后生,就说:“进来吧!”老板端来饭菜,他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老板看他年轻力壮,就干脆把他留下干活,小伙子一干就是两年。老板有一个女儿,比伙计小1岁。这两年见小伙计干活勤快利索,人又老实,老板就向小伙子提...
· 秦陇文化—民间传说—天池的传说之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池里有一条恶龙,经常出来侵害百姓。百三个勇敢的青年决心为民除害,除掉这个妖孽。三人历尽艰险,攀上天池,将恶龙追至峰项,同恶龙进行了殊死搏斗。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鏖战,终于打败了恶龙。但他们自己也精疲力尽,昏倒在山上,再也没有醒来,遂变成了三座山峰,并肩屹立,保护这块神圣的宝地。游客在山上还可以骑马游览其他景点。夜间投宿在天池旁的旅馆内,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小,别有一番情趣。天池古称瑶池,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天池与西王母联系在一起。相传3000多年前西周的第五代君主周穆王西游时来到此地,西土母在风景秀丽的瑶池设宴款待周穆土一行。奏乐助兴时,西王母与穆上应酬唱和,热情洋溢。周穆壬赠给西土母白圭玄壁及大批中原特产、锦绸美绢。王母则以当地的瑰宝奇珍相赠。在此期间,西王母请周穆王游览瑶池及西王母国的山川名胜。周穆上还登山方石为碑,上书“西土母之山”五个大字,志此行,并植槐树留念。乾隆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