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克孜尔石窟的艺术世界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2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克孜尔石窟的艺术世界,当年的西域佛国遗址龟兹古城位于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石窟

  当年的西域佛国遗址龟兹古城

  位于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石窟俗称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著名的古代佛教石窟建筑。在语中克孜尔石窟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克孜尔明屋依”,意为座落在克孜尔的千间房子。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的明屋依达格山南麓,这里有一段长200米、高200米的陡峭山崖,克孜尔石窟就开凿在这里的峭壁幽谷中,层层叠叠,与石窟下湍急东流的渭干河交相辉映,宛若佛国仙境。

 

  克孜尔石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佛教于公元初年传入西域,在于阗、龟兹形成两个佛教中心。据文献记载,龟兹佛教盛行时,有佛塔寺庙千处,僧尼万余人。克孜尔石窟是佛教徒为修行而建,后成为龟兹僧俗修行的理想场所。如今,石窟中的佛教塑像、壁画乃至洞窟建筑都成了艺术瑰宝,也为后人探寻东西文化在西域交汇的轨迹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见证。

  克孜尔石窟有大小洞窟251个,现存完整的洞窟有130多个,其中供僧侣巡礼观像和讲经说法的支提窟(即中心柱窟)161个,供僧尼居住并作为禅室的毗诃罗窟61个,还有7个拱形窟和3个龛室。塑像和壁画都在支提窟内,克孜尔石窟的主体塑像多已被毁,但保留下一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包括佛像、佛经故事、动物和山水树木、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

  克孜尔石窟的佛教雕塑艺术品主要是崖壁石雕、浮雕和窟内的彩塑、木雕四大类,但最多的是彩塑。塑造有佛、菩萨、比丘、天王、武士、飞天、神王、魔鬼、夜叉、供养人等众多形象。这些彩塑大部分已被损毁或被盗往国外。从现存的文物看,塑像形象丰满,栩栩如生,情态各异,雕塑者的技艺可谓精湛。不同时期的塑像反映了克孜尔石窟雕塑艺术从模仿到本土化的过程。早期的佛像雕塑,多是模仿印度式样,特别是印度笈多时代的秣菟罗艺术风格,着重表现人体裸露的健壮美。中期以后,杂糅进龟兹本土的民族、区域审美风格,在原有呈“S”形的“三道弯式基础上,又出现了右袒式、冕服式的直立形象,尤其是龟兹人头大、额宽的形象和本地装束等本土化特征都体现其中。晚期的雕塑作品受本土影响颇深,彩绘手法上追求深厚艳丽,和中原同期的彩塑风格十分相似。

  走进克孜尔石窟的艺术世界,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那里的壁画。这些壁画向人们讲述着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经故事。这些绘制在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主室侧壁、券项山状菱格内的画面,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佛生前的苦行、成道后的神力、诸方说法教化的圣迹等。绘制的佛经故事虽然主要是宣扬佛教的内容,但画师们在人物形象、动物图像和生活场景上仍然融入了世俗化的内容。且不说城阙门楼、亭阁台榭、山水树木以及逼真可爱的动物形象充满人间的生活气息,就连端庄安详的佛像、婀娜多姿的伎乐飞天、供养天神都以世俗生活为依据。可以说克孜尔石窟壁画给人们展示了龟兹社会的风俗场景;供养人身着双领对襟长服,腰束宽带,足蹬筒靴;武士穿戴盔甲,骑着高头大马;还有手持坎土曼的劳动者,使用“二牛抬杠”耕地的农民,制陶的工匠等,都是龟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中,释迦牟尼的像占据主要位置,石窟的四壁、顶部都绘有大小不一、动作各异的佛像,特别是礼佛、讲经的中心柱形窟内四壁、券顶均画有佛像,坐佛像则绘于说法图及菱格画中。这些佛像可能绘制于不同时代,因此画技不拘一格,手法亦殊。有的佛像肌体丰满,臂部耸起;有的长眉细目,高鼻小嘴,著长袍,束高髻;有的则袒右臂,赤手足,头上有伞形宝盖;还有的立佛像的身光里绘有众多小立佛。仅从手部动作就可欣赏其精湛的造像艺术,技法亦随手姿的不同而多变,足见石窟画师的匠心。

  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技法多以“屈铁盘丝”的线条、凹凸晕染法和色彩的绚丽,体现画师对所绘形象的理解和创作意图。不少壁画运用凹凸晕染法,明暗交辉,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石窟的建筑,因地质条件、实用功能不同而产生了多种形制,有用于礼佛的中心柱窟,有供僧人讲经的方形窟和日常生活用的地僧房窟、异形窟。中心柱窟是融印度券顶、波斯穹窿顶、中国中原平棋顶和套斗顶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群,它反映出不同时期龟兹佛教建筑艺术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就实用功能而言,克孜尔石窟建筑从中期以后打破了单独洞窟的格局,出现了若干洞窟有机连在一起的组合型洞窟。如在每一个整体中,以中心柱窟为主,配建方形窟和僧房窟,礼佛、讲经、生活都很方便。

  另外,新疆库车县境内的库木吐拉石窟,洞窟虽不及克孜尔石窟多,但遗存的唐代壁画最多,壁画内容和画风更接近中原艺术。这是龟兹艺术与中原艺术结合的产物。

  在长达五六百年间,克孜尔石窟艺术伴随龟兹佛教而兴衰,是中西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体。在这里,人们既能看到中国中原文化的影响,又能感受到古代印度、希腊、罗马文化的浸染。石窟中犍陀罗艺术风格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产物。各种文化在龟兹有机整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从而使龟兹文化更有旺盛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森木塞姆石窟
位于库车县东北约40公里库鲁克塔格山口溪沟东西两岸的山崖上,已编号洞窟52个,其中大部分壁画属南北朝时期,最晚属回鹘高昌前期,石窟以拥有数个大象窟著称,又以壁画中描绘众多动物而闻名。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裕民的岩画艺术
中国有很多岩画,主要起源于远古的石器时代,而新疆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以及三山环抱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周缘的丘陵山地,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有丰盛的牧草,自古以来就是各族人民狩猎、放牧的理想天地,岩画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如飞禽走兽的形象,狩猎的放牧场面、舞蹈、杂耍格斗、征战以及人们对人类祖先、图腾等崇拜的画面。据专家考证,新疆岩画的时代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的也到公元十二三世纪的元代。塔城裕民县的岩画也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呈长1000米,高50米的一个山丘地带,很有研究价值,现已成为考古和旅游的圣地。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桑株岩画
桑株岩画刻在县桑株乡乌尔其村的一块岩石上,画面正对着河滩。岩画在县城东南100多公里,已进入昆仑山的浅山区。岩画长3米多,高1.3米。画面上的形象有各类人橡:有人作弯弓射箭状;有人跟随于与马后作行走状;有人骑马而行状;有兽开,多为头上有双角的动物,类似大角羊。还有人手形和不明其火简单线条等。人像大者高27公分,宽20公分,动物大都高20公分,宽23公分。画面左上方还有象文字一样的符号,利用硬物在岩石上敲击勾刻而成的。岩画附近和河谷中没有找到什么古代遗物,在民间也无传说,大约年代过于遥远之故。人像和动物都很形象,线条古朴,风格原始。一般人认为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作品,可能是反映远古时代畜牧和狩猎的生活。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且末岩画
位于且末县东南约180公里处的阿尔金山北麓,莫勒切河东西两岸山腰及山丘的岩石上,海拔2570─2600米。且末古代岩画,引起国内外考古专家和中外旅游者极大的兴趣和广泛关注。在1公里长,20米─80米高的岩石上刻着数千幅岩画。且末岩画分四个类型:一、人物画。有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面具舞(舞者头插鹿角,羽毛和其它饰物,有的臀部系尾,拖生殖器),这些舞姿明快大方,造型豪爽简炼,节奏明快生动,使我们当代人看了都不得不认真学习的一种真正野趣舞蹈。表现战争的场面更是使人拍手叫绝。最古老的战争,膘焊的山民,充满生气的部落争执,最后是和平解决,似乎人类在古代就把和平当做艺术永恒的主题。粗线条而又古老的人物体育活动的形象,有的手脚十字交叉,有的脚下好象跺着云雾奔跑跳跃,有的好象在作操练招,使我们看到古代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二、动物画。有奇特怪异的骆驼奔跑,有健壮的野牛在角抵,有勇敢的牦牛爬山峰,有奔...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墩墩湾岩画
位于哈密市沁城乡头宫村,有沥青马路直通,交通极为便利。岩画位于墩墩湾山沟的西面,沟宽100米,大多为现代农田开垦利用,有小溪从岩画旁流过。岩画位于一块花岗岩上,岩面节理非常清楚,岩石为不规则的方体形状,长3.3米,南面最长处4.1米,高2.4米.岩画内容为牛的造型,尺寸为45×45厘米,另一幅为山羊的造型,幅面尺寸为50×30厘米。岩画表面风化严重,从岩画的风格看,雕刻手法简单、粗犷,具有原始的岩画制作工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